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为巨厚的特低渗透砾岩油藏,前期采用 275 m 井距反九点井网注水开发,油井见效低、压力保持程度低、采油速度低,低渗透储集层较大注采井距难以建立有效水驱是开发效果差的主要原因。小井距试验通过细分开发层系、缩小井距、改变井网方式以建立有效水驱体系。将开发层系细分为 3 套,逐层上返,首先试验 P2w4 ,由 275 m×388 m 反九点井网加密为 138 m×195 m 反九点井网,后期转为五点井网平行裂缝方向注水。同时,控制单井注水量,采用点弱面强的注采政策。试验 3 a 后,与八区正常井距区块相比,各项开发指标明显好转,预计可提高采收率 8.5%.  相似文献   

2.
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是特低渗透、微裂缝发育的巨厚层块状砾岩油藏。1979年采用反九点法面积井网试验开发,经历了三次加密,实现了全面注水开发,由于八区下乌尔禾组加密后,地层压力下降快、见水未见效井较多,稳产基础差。为寻求合理注采井网,为提高注水开发效果提供依据,论证现有注采井网方式调整的可行性,建立水压驱动,2006年10月在256井断裂上盘中部采矛盾突出的八个井组开展行列注水试验。试验开展3年来结合油井配套措施,有效地扩大了注水波及体积、减缓压力下降及递减,行列开采形势有所改观。对比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上盘4+5井网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3.
霍树义 《测井技术》1989,13(2):39-45
本文以试验为例,主要阐述动态监测技术的概况,并对试验区内不同开采阶段油水井进行动态综合分析。  相似文献   

4.
低渗透油藏小井距开发试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为低孔、特低渗透、带裂缝的厚层块状砾岩油藏。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开展了小井距开发层系划分与组合优化研究及井网和裂缝合理配置研究。确定了最佳层系组合方式,层系含水75%为最佳上返时机。合理开发方式为注水井排与裂缝方向平行的线状注水方式,裂缝穿透率应控制在40%左右,注水井排采油井含水80%时为最佳转注时机。小井距试验方案实施后,油藏开发效果明显改善,预计可提高采收率11.78%。图1表6参10  相似文献   

5.
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水淹层识别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地质和开发动态,分析水淹层的测井响应特征,研究了油藏水淹状况,提出了裂缝性低渗透砾岩油藏注水开发中后期水淹层的综合识别方法,并对三次加密调整井进行了水淹层解释。调整井投产效果证明,该方法的符合率高达93.8%.研究认为水淹层的分布受裂缝和注水量的控制,在平面上水淹方向以东西向为主,南北向其次;在纵向上以顺层水淹为主,水淹程度受油层打开程度和裂缝发育程度影响, P2w3、P2w4。水淹相对严重。水淹体的形态受裂缝形态控制,全区平均水淹体高度为80~120m,长度300-500m,厚度在100m左右。  相似文献   

6.
7.
神泉油田侏罗系油藏构造复杂,是一个被断层复杂化的断块油藏,油藏储层的连通性差、非均质严重、天然能量较弱。这些特点都给注水开发工作带来了困难,油田在注水开发过程当中遇到很多矛盾。为解决注水开发过程中遇到的矛盾,油田开展了小井距井网调整方案的实施工作,并已见初步成效。该方案也为提高其它地质条件类似区块的注水开发效果提供了技术依据,对神泉油田侏罗系油藏下步注水开发工作的全面展开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8.
叶欢 《非常规油气》2020,(1):71-77,64
为了提高低渗油藏宝浪油田B区块Ⅰ+Ⅱ油组非主力层注水开发效果和剩余油动用程度,针对工区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应用渗流力学理论开展了小井距调整可行性论证,在整体部署的基础上选取3个井组进行先导试验,并对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①B区块Ⅰ+Ⅱ油组非主力层地质储量为303.29×104 t,采出程度较低,为10.8%,水淹程度相对较低,为36.85%;②小井距试验井网形式为不规则四点法或五点法面积注水井网,井距确定为150~200 m;③3个井组先导试验合计增油8186.9 t,其中宝1315井组效果显著。以上成果认识为挖潜老油田剩余油潜力提供了广阔空间。  相似文献   

9.
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裂缝识别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裂缝的识别与评价一直是油田开发储集层性质研究的难点, 以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组油藏为例, 采用岩心资料和EMI 成像资料的裂缝分析为基础, 描述了研究区各种类型的裂缝的基本特征; 进行了大量的常规测井资料的裂缝分析与标定, 建立了应用常规测井资料进行裂缝识别的模式; 通过研究区内实际井的处理和解释, 确定了单井裂缝类型、发育程度, 揭示了下乌尔禾组油藏中裂缝的空间分布。  相似文献   

10.
大庆油田小井距试验区,是专门研究注水开发各阶段的开采规律及应用各种方法开展提高采收率矿场试验的科学试验基地。 试验区于1965年开始,先后进行了4个单油层5个井组注水开发试验,在大量室内实  相似文献   

11.
通过薄片、岩心和扫描电镜观察,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组砾岩(1)组构复杂——有粗、细两种杂基,五种颗粒支撑方式,四种颗粒接触方式;(2)机械压实作用强烈——表现为颗粒变形,粒内裂缝和"假杂基";(3)自生矿物发育——有沸石、方解石和绿泥石三大系列。根据自生矿物的产状和成因,综合出下乌尔禾组砾岩的埋藏成岩变化过程和孔隙演化的关系:未成熟阶段机械压实作用极大地减少了原生孔隙度,去方沸石化产生了大量次生溶蚀孔隙,其后的绿泥石生长堵塞孔隙喉道,降低岩石的可渗性。通过以上讨论,鉴别出两种砾岩的成岩变化方式:易受压实的凝灰质砾岩溶孔不发育发展成非储层,抗压性的中、酸性熔岩岩屑砾岩溶蚀孔发育成为有效储层。  相似文献   

12.
克拉玛依油田九区是一个复杂的构造断阶带,288断块处于九区推覆体前缘,属克百大逆掩断裂带中段的三级构造单元,其四周被426井断裂、克百断裂与古42井断裂挟持。288断块三叠系克拉玛依组油藏1985年申报探明地质储量,由于探井试油产量低,储层物性差,长期未被动用。2000年以来开展油藏精细描述,利用探井、取心井钻井、测井、取心资料进一步研究油藏地质特征及储层敏感性,同时开展注水开发可行性实验,实现油藏注水开发。  相似文献   

13.
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下乌尔禾组储层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运用Berg的毛细管压力公式,结合油藏的基本数据,导出两个能够限定毛细管作用范围上、下限公式,从而确定出封闭层的喉道半径下限和有效孔喉喉道半径下限。应用孔隙群的概念,综合压汞毛细管压力数据和多重介质分析数据,对砾岩储层进行了分类,并讨论了其空间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14.
克拉玛依油田砾岩油藏注水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福堂 《石油学报》1986,7(3):49-56
克拉玛依油田七东区砾岩油藏,注水开发已经25年,一直保持压力自喷开采,目前采出程度接近40%,预测最终采收率可达45%.本文从注采系统的调整、压力保持方法、注采速度的控制,以及开发调整方面作了经验介绍.  相似文献   

15.
下乌尔禾组砾岩储层的孔隙结构复杂,具有微观和宏观的特殊非均质性。这种非均质性表现在岩样空气渗透率值波动大,油井测试数据计算的渗透率值大于岩样测量值和毛管压力曲线呈现双峰和三峰型。这种非均质性使得岩样测量物性值难以用于估测油藏的开发动态,也影响到人们对油层渗流过程的认识。本文试图通过观察岩芯孔隙宏观分布、分析毛管压力曲线结合渗流力学的基本原理和油井测试分析等手段,以期揭示砾岩的孔隙结构与油藏动态特征之间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6.
克拉玛依油田530井区下乌尔禾组地应力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岩心分析测定、测井解释、压裂过程分析和微地震波法等多种监测手段,研究了地应力及裂缝特征。结合地应力场的数值模拟工作,描述了地应力与裂缝的分布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结合油井动态和分析还发现,地应力的大小与油气富集程度,尤其是单井初期产量,有较好的线性关系。克拉玛依油田八区530井区下乌尔禾组,水平主应力及主裂缝方向为东西向,中都低应力区为初期产量较高的部位。  相似文献   

17.
解克萍  李婷  王辉  杨丽  胡晓荣 《新疆石油天然气》2011,7(4):45-49,107,108
七中东区三工河组油藏位于克拉玛依市东30㎞处,区域构造上位于克百断裂带的中段—南白碱滩断裂上盘。2006年申报新增含油面积6.73km2,地质储量197.52×104t,2007-2009年采用250m注采井距反七点法井网实施滚动开发,先后钻采油井32口,注水井15口。采油井初期产能0.1-13.2t,含水6.0-98.0%,初期产能差异较大。通过对该区储层特征、沉积微相、油层厚度、原油性质、生产压差、油嘴大小、储层压裂改造、注水见效等地质工程因素分析,结果表明,七中东三工河组油藏初期产能主要与沉积微相、储层压裂改造规模相关。  相似文献   

18.
针对克拉玛依油田砾岩油藏开发后期调整难度大,储层非均质性严重等特点,以八区克下组油藏为例,综合运用地震、地质、测井资料,依次建立三维构造模型、沉积微相模型,结合油藏实际地质情况,利用沉积相和趋势面的控制建立物性参数模型,为油藏数值模拟提供了精确的数据体,为油藏的开发调整、挖潜剩余油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简述了克拉玛依油田一区石炭系油藏复压曲线的解释结果,并通过质量检验,与油藏地质、油井生产和油田开发动态实际对比,证明解释结果是可靠的。在此基础上,着重研究了该油藏复压曲线的形态特征及其形成机理,得出一区石炭系火山岩油藏属于非典型性裂缝—孔隙双重介质油藏类型。最后,从油藏开发应与油藏地质特征相一致的原则出发,提出了改进注水方式的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