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紫色》通过消解上帝、白人、男人的形象和人类中心主义,颠覆了基督教传统,主张黑人女性的自尊独立和自然多神教信仰,指出上帝不在教堂而在自然万物之中,在以爱和宽容为基础的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之中。  相似文献   

2.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精髓,是我国公民环境道德研究的本土资源.伦理学是"礼"研究的基本视角,将"礼"置于生态伦理的语境中,我们发现礼仪的起源与生态伦理关系密切.自然内在价值的存在是人们"敬之以礼"的道德根源,"以礼待物"与"以礼待人"应同等重要.实施礼仪教育将有助于强化公民环境道德意识,这是"礼遇自然"道德理念的应用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3.
基于仁爱精神的儒家经济生态伦理思想具有三种境界:一是物质层面,是爱人之爱迁移到仁爱万物,从而加强物质基础与人的道德关联;二是伦理层面,是对人与自然经济活动的伦理规范,促使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做到仁爱诚信;三是人文层面,是为了解决人们所追求的人文情怀,最终实现仁爱和谐.  相似文献   

4.
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中,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弘扬时代精神相结合是一个重要的原则.作为中国传统伦理思想的主体,儒家伦理思想是我们可资借鉴和利用的宝贵资源.虽然其赖以存在并为之服务的社会已成历史陈迹,儒家伦理的许多具体内容也因其腐朽和反动而受到人们的无情批判,但是,经过长期的理论探索和道德实践,儒家思想家在道德的实施和伦理学规律的总结等方面无疑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他们提倡的一些伦理原则仍然具有现代意义.对儒家伦理思想的合理内容进行挖掘,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服务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5.
弗罗姆是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家 ,他站在人本主义立场上 ,寻找总体人的主体性解放道路。他综合弗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 ,马克思的劳动异化批判和斯宾诺莎的伦理学的理论资源 ,建构“普遍的伦理学” ,为人类解放确立“普遍的人”、“完整的人”的人性根基和“爱”的道德实践的伦理规范。弗罗姆相信人的本质是生产性的 ,人是以自身为目的的主体性存在 ,人类解放的道路和人类解放的目的地是同一的 ,那就是 :在爱中存在。  相似文献   

6.
从传统资源中汲取养分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规律和一般逻辑。在"全面从严治党"成为继续深化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战略举措的当下,科学地继承和批判地吸取传统资源尤其是儒家伦理政治传统的优秀基因是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题中之意。在继承和吸取的过程中我们需要实现:价值目标上由君本性向人民性转换、治理方式上由德治主导型向法治主导型转换、治理主体上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换。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现代新儒家的“返本开新”论和马克思主义学派的“综合创新”论之间的契合与分歧。二者都认为实现中国的现代化不能抛弃传统文化,应当批判地继承传统文化,而且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世界文化发展也具有重要价值。在如何界定传统文化、如何定位儒家思想以及如何区分传统文化的精华与糟粕、如何确立中国文化现代化走向等方面,“返本开新”论与“综合创新”论之间存在许多原则性的分歧。在文化现代化问题上,现代新儒家的“返本开新”论存在自身难以逾越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8.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所倡行的"礼与治"对传统建筑影响深远.为了探究儒家"礼治"文化影响下的传统建筑布局以及建筑形制,文章从建筑的等级特征、上下有序的伦理尺度介绍了儒家思想在传统建筑中的体现,对传统建筑的权力等级划分以及宗族礼制进行了详细分析,并从建筑的社会功能方面重点阐释了传统建筑"皇权至上""中为至尊""尊卑有序""敬宗尊祖"等礼制等级价值观.  相似文献   

9.
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和精髓,是我国公民环境道德研究的本土资源。伦理学是“礼”研究的基本视角,将“礼”置于生态伦理的语境中,我们发现礼仪的起源与生态伦理关系密切。自然内在价值的存在是人们“敬之以礼”的道德根源,“以礼待物”与“以礼待人”应同等重要。实施礼仪教育将有助于强化公民环境道德意识,这是“礼遇自然”道德理念的应用价值之所在。  相似文献   

10.
"儒教"的争论其实就是中西之争在儒学层面上的一个反应,无论是对儒学抱有成见者抑或同情者都试图把儒学叙述成"儒教".无疑这是在基督教背景下说话.认为大陆新儒家极力推崇"儒教",但是由于没有摆脱中西之争的境域,大陆新儒家为儒学复兴所作出的努力大打折扣.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在讲到人处理的三种关系时讲到,人要处理的关系无外乎三种: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己的关系。西方传统哲学着重于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传统哲学着重于处理人与人的关系。西方哲学有深刻的宗教背景,人们将自己一生的作为交给上帝审判,因此人们易于建立自己的精神背靠;中国基本上是一个没有宗教的国家,汉民族基本上是一个不信教的民族,因此无法建立自己牢固的精神背靠,从而发展了丰富的道德伦理论证。由于中国人习惯于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国传统哲学的核心,几千年来都是为了建构一个"道德形而上学",实则是一种内心体验之察觉、道德理想之构建;而注重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西方因为要处理自然,必须认识自然,则走向了注重抽象与纯形式逻辑的认识论,这种认识论后来发展为一种为科学奠基的哲学,培养出了资本理性。  相似文献   

12.
文学伦理学批评把伦理意义上的人看成是"一种斯芬克斯因子的存在",由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组成。文章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通过对《哈利·波特》系列中哈利和伏地魔两个主要人物在社会化过程中做出的伦理选择及其背后的动因进行考察,认为哈利与伏地魔被建构成一对具有同源结构的镜像人物,其中一个是"善"的体现,另一个是"恶"的化身。他们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种相互寄托、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这对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镜像人物,恰如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可以象征性地看成是一个人兽同体的斯芬克斯因子:伏地魔代表斯芬克斯的兽身,象征着被欲望驱动、表现为自然意志的兽性因子;而哈利则代表斯芬克斯的人头,象征着受伦理意识控制、表现为理性意志的人性因子。在小说结尾,哈利所代表的正义力量对伏地魔所代表的邪恶力量的胜利,隐喻着哈利人格发展过程中人性因子对兽性因子的胜利,即人性因子有效地制约了兽性因子,使他获得理性的成熟,走向人格的完善。  相似文献   

13.
除了民族文化的差异外,基督教与禅宗两者之间的主要差异并非是在万物起源的解释上,而是主要体现在拯救心灵的途径上。与禅法思想相比较,归纳起来,基督教教义中有关拯救途径主要基于原罪论(生来有罪)、信靠论(上帝主权)、预定论(事先拣选)这三条原教旨之上,远没有完全自信自立自成的禅法途径彻底。因此,只有破除外在的权威“上帝”,才可以使基督教进一步向着更高宗教形态阶段发展,而目前非实在论基督教正是在这一意义上代表着基督教的发展走向。当然,基督教要达到禅宗倡导的思想高度,未来还有很多的路要走。我们衷心希望,像那种贴近日常生活的非实在论基督教,能够更多地融入禅宗的思想,发展得更加完善。  相似文献   

14.
"和谐"是中国儒家伦理思想的主要范畴,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特征.早在公元前11世纪,周公就提出了"唯德是辅"的主张,倡导道德辅政.孔子则在治国方略上明确提出了 "为政以德"的思想.主张用"德" "礼""乐" 教育民众、治理国家.这些优秀的传统和谐思想道德都应成为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资源.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对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扬弃,应以优秀的传统道德架构为基础,赋予传统和谐思想以现代意蕴.  相似文献   

15.
"以人为本"和"天人合一"是儒家伦理的两大传统。在天人关系上,儒学既强调"以人为本"又强调"天人合一"。两者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而是一体两面的有机统一。这种统一是建立在对人的道德修养和道德实践高度重视的基础上。  相似文献   

16.
"普世伦理"是在全人类共同利益基础上所形成的伦理原则和道德规范。建构"普世伦理",已经具有一些有利的因素,如人类对普遍性和终极关怀的追求、全球一体化的趋势、"类主体"的初步形成和对"和而不同"原则的认同等。但是,人类的道德理想和现实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全球一体化所表现出来的宏观上的一体化和微观上的分化趋势也不利于"普世伦理"的形成,工具理性一统天下的局面,极端利己主义和狭隘的民族主义,都是形成"普世伦理"所必须克服的障碍。  相似文献   

17.
在新加坡儒家伦理思想与现代公民道德教育得到了完美结合,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道德教育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新"八德"和五大共同价值观即是对儒家精神进行的现代意义上的转化和升华。新加坡在儒家伦理思想与公民道德教育的结合方面所做的有益探索,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18.
建国之后,北魏皇族接收了经学,其文士基本都有过习经的经历,有的甚至还获得了较高的经学修为.受经学影响,北魏皇族,在诗歌创作上,继承了儒家"诗言志"的传统;在赋文创作上,继承了儒家"以经世务"的精神;选材多以社会政治内容为主;语言质朴.  相似文献   

19.
冰心是20世纪中国百年文坛中较为突出的一位作家,具有较高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对基督教文化进行了中国式的改造和接纳,最终形成了以"爱"为核心的"爱的哲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并以此来指导自己的人生及创作,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20.
儒家美学与道家美学作为构建中国古典美学框架的两大重要派别,从不同角度共同强调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以及人自身的平衡发展。儒家美学与道家美学在本质上既相互对立又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正确区分两者的本质特征,挖掘两者在对立中的交融互补关系,对进一步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建设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