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苏苏从小就爱含着奶头入睡,断奶以后更是委屈,每晚不抱着奶瓶不睡觉。所幸的是,我给她养成了喝完奶还要再喝水的习惯,这样对牙齿的危害相对小了一些。我看书上说,孩子含着奶嘴睡觉对牙齿及脸部的美观会有不好的影响,这令我很担忧。我试着改变她这个坏习惯,可是她哭闹着不肯睡觉,我只好暂时妥协。  相似文献   

2.
暮年时光     
有一年冬天,我大约二十岁吧,我去叔叔家过寒假。我听婶婶说,隔壁的那个楼道里有一个老太太,年轻的时候是个妓女,是过去这个城市有名的“翠香楼”里的当家花旦。一天,我与婶婶一起下楼去买菜,看见了她。她坐在楼底下晒太阳,她的身边站立着一位中年女人,正弯腰拨弄着一盆花草。婶婶说那是她的养女,很多很多年前就认领了的,后来成了家,也有了孩子,就把老太太接过来一起住了。我婶婶上前打招呼,母女俩都抬起了头,笑着回应着。我看见了一个很美的老太太,八十多岁的人了,很安详很慈眉善目的样子。她的脸白皙端正,五官是那样的秀丽,合分寸。她美得…  相似文献   

3.
说我女儿是个馋丫头.一点也不冤枉她。甭管什么东西.只要是能进嘴的.您就看她的吃相吧.要多香有多香。听说不少孩子都得追着喂饭呢.可我们家这位.吃着碗里就惦记上锅里的了。要不是我想方设法控制她的小嘴,  相似文献   

4.
倪一多.一个农林学院的大一学生,开朗而自信。很幸运能在QQ上结识她。也许是职业习惯,我很自然的就和她聊起了“绿色食品”这个话题,我想,作为一个大学生——社会的骄子,对“绿色食品”这个流行词汇,应该会有她独特的理解和认知。话题就从这里开始了……  相似文献   

5.
徐奕 《饮食科学》2006,(4):11-11
女儿没有什么大优点,可是看到过她的人,没有一个不说她个子长得高的。这不.前两天因为她有点咳嗽.我就带她到医院去抓药。抓药之前.医生护士照例给她检查并测量身高体重。哇.不测不要紧.测完以后。所有小儿科的人都像看外星人似的跑了过来。“啊?这孩子还不到4岁?”“只有3岁多啊?”大家都不相信还有几个月才会过4岁生日的女儿,身高居然已经112厘米.体重接近20公斤了。  相似文献   

6.
远去的滋味     
总有一些东西,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而离我们远去。比如母亲做的几样饭菜,现在就很难吃到了。母亲仍在乡下劳碌,但现在的日子今非昔比,那几样饭食相信她再也不会给我做了,即使我现在能时常回乡下坐坐。  相似文献   

7.
一号宝宝:悦悦 年龄:14个月 妈妈的话:悦悦在6个月大之前从未流过口水,为了防止她像别的孩子那样整天口水泛滥.我对悦悦采取了“严格”的保护措施.不允许任何人对她的脸蛋连捏带亲.因为我听别人说这样会把孩子的唾液腺亲“破”了。到时候口水就会无法控制了。这样严厉的措施一直遭到老公的反对,  相似文献   

8.
1 一年前,我做了李老太太的房客,住在她家二楼.李老太太有点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平时只有晾衣服的时候上来.她的老伴王老爷子则总笑眯眯的,每天在二楼的大凉台上种花种草,他戴着老花镜看那些植物的样子,让人觉得怪孤独的. 时间久了,我从王老爷子那得知,他们的大儿子在美国的一所大学当教授,两口子都四十多岁了还不打算生孩子,二儿子就在这座城市,但因为工作忙,很少回来. 两个月后的一天,我回到李老太太家,觉得气氛有点异常.平时总板着脸的李老太太系着花围裙择菜,见了我,乐呵呵地说:“小睫,我儿子儿媳今天要回来了.”说着,她就拉着我坐下陪她聊天,第一次,李老太太和我说这么多话.我这才知道,她退休前在人事局工作,王老爷子是银行的中层干部,两个人光是退休工资都花不完.  相似文献   

9.
提醒自我     
《北京皮革》2009,(1):3-3
有一个老太太坐在马路边望着不远处的一堵高墙,总觉得它马上就会倒塌,见有人向她走过来,她就善意地提醒道:"那堵墙要倒了,离远点吧。"被提醒的人不解地看着她大模大样地顺着墙根走了过去——那堵墙没有倒。老太太很生气:"怎么不听我的话呢?!"  相似文献   

10.
张强 《饮食科学》2005,(12):47-47
第一次带她去了我家后,会掐算的爷爷就告诉我,这个女孩不好。“为什么?”我很奇怪。”命苦!”爷爷一脸的严肃。一阵沉默以后,我很郑重的回答:”是,因为她要嫁给我。”爷爷一声叹息.走了。  相似文献   

11.
这是我在门店担任验配顾问的时候发生的一件事情。有一位老太太到我们店里来配老花镜,我和她沟通之后,发现这是一位很时髦的老太太,喜欢上网、旅游.还擅长琴棋书画。于是,建议她配一副远近都能用的渐进多焦点眼镜。  相似文献   

12.
瓦罐     
城里新近开了一家饭店,叫“井水饭庄”,打出了广告“柴火煮饭,瓦罐煲汤”,生意居然出奇的好。朋友约我去吃了几次,菜倒也平常,那汤却果然有特色.清香四溢,爽而不腻,让人回味无穷.吃着那罐子炖的美味,我竟有了一种久违的感觉,便想起居住在乡下的一些日月来. 那时节,我还小,母亲天天要出工,祖母在家带着我。每天日上三杆时,她便颠着小脚忙开了.她把一个小巧的瓦罐洗净后,放进一把米,淘洗得干干净净,再加小半勺井水,然后放到木炭上慢慢地炖煮,到我喊肚子饿时,罐子的清香也就溢满了房间。我香甜地吃着这种罐子饭,慢慢…  相似文献   

13.
我不习惯于江南的大碗面,那碗虽比不上陕西盛羊肉泡馍的巨碗,但那直径22厘米的碗口看着就骇人———这是我近日在常熟的“豪客来”茶楼量了别人吃面的那只碗后想要说的,它在家中可用来盛“大汤黄鱼”或“豆腐鱼头汤”。这碗端着沉沉的,要是放在江南小女子面前肯定不般配,会给人以滑稽的感觉。当天我有心观察过,茶楼里入座的四位老太太各吃一大碗面,只有一位是吃光了的,这是不是有些浪费?为何如今在江南面馆风行大碗面?也许是迎合食客贪多合算的心理?也许是面馆追求气派,抑或一反常情可以惹人注目?就像杭州的大包那样,做得比…  相似文献   

14.
三岁的瑞瑞终于上幼儿园了。去幼儿园的第一天.瑞瑞妈妈就把老师叫到一边说:“老师,麻烦您对瑞瑞多照顾一些,这孩子在家向来不好好吃饭,您最好在他吃饭时坐在他身边看着他。我知道其他孩子也需要您的照顾.但您能多照看他一眼就多照看一眼吧.不然我实在不放心啊!”为了安慰瑞瑞妈妈.老师只好笑着点头。作为小班的老师,每碰到新入托的孩子.都会听到孩子家长这样的“嘱托”。对于这样的情况,幼儿园的老师也觉得很无奈,如果每个孩子都要搞特殊化.都要额外照顾.纵使她有三头六臂,也是照顾不过来的。那为什么家长还会提这样的要求呢?  相似文献   

15.
kathy 《饮食科学》2004,(12):5-5
见过瞿颖的人都说.这姑娘太漂亮了。的确.她长了一张从哪个角度看都好看的脸.几乎无须雕琢。问及她的漂亮,她却会说“也就是仗着上一点妆就会好看吧.我就不怎样打理它”。可是漂亮的脸颊也有遗憾。唯一不足的是她的油性皮肤,从青春期到现在就一直长痘,老是出油。笔者和她探讨控油的方法,率直的瞿颖大呼:“不要让她们和我学!你就把我当反面教材吧。”原来.美丽如瞿颖也会有恼人的面子“问题”呀。  相似文献   

16.
禁止带花生     
晓丹叮咚 《美食》2008,(4):47-47
我到乡下去见一位多年不见的老同学。她是老师,班上有29个学生,在她班级的门上写着一句禁令——“本班禁止把花生带入教室”,是她的笔迹。花生得罪她了吗?  相似文献   

17.
李舍 《饮食科学》2006,(4):48-48
老公兄妹三个,用婆婆的话说,他最孝顺.比两个女儿都贴心,从小就知道体谅人。言下之意.是炫耀她老人家给我养了个好老公。也许是爱乌及屋.婆婆很疼我,总是说,对我就像对待亲生闺女一样。听了这话我心里蛮舒坦的。  相似文献   

18.
一碗菜油     
胡丽燕 《饮食科学》2012,(11):37-37
下班后,推开房门,我忽然发现客厅里坐了个老太太。老太太忙着吃西瓜,老妈忙着切西瓜,仿佛是多年的老朋友。仔细一看这位陌生的老太太,真有点似曾相识的意思。我想了好一会儿,才记起这位可能是楼上的邻居。这位邻居虽说平时偶尔上下楼能碰到,但从未打过招呼,来串门儿就更是绝无先例。今儿个她怎么到我家来了呢?老太太吃完西瓜,告辞上楼了。老妈似乎看出了我的不解,跟我说,一个礼拜前,她打算炒菜时,发现家里没有了菜油,就到楼  相似文献   

19.
煮蛋的学问     
新月 《美食》2007,(5):55-55
听人自谦不擅厨艺说:“我什么都不会。就会炒蛋。”其实.要炒好一盘鸡蛋.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我在朋友家吃过炒得特别金黄滑嫩的鸡蛋.掌厨的是她七十多岁的母亲,经老太太指点方知。炒蛋时需多放油,火不宜太旺,打蛋时打进少许的太白粉水.最后这一点正是使炒蛋又滑又嫩的关键所在。这跟西式炒蛋有异曲同工之妙,做西式炒蛋要加牛奶,能加鲜奶油的话更妙,如此炒出来的蛋肯定香滑腴嫩,只是热量高了点.[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刘海燕 《饮食科学》2007,(10):32-32
同学的孩子4岁,看上去有点瘦。她说,她的孩子极不爱吃饭,每次吃饭,都是她最“痛苦”的时刻,威逼利诱的招儿都使出来了,可是孩子还是不好好吃,于是只好经常追着喂,或者在孩子玩的时候给她喂几口。看着孩子那豆芽菜的形象,实在和当今幸福的生活不相符。她问我,有没有什么好药,可以改变孩子的食欲,能让她好好吃饭。我听后哈哈大笑起来,告诉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