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本文比较了两种啤酒酵母菌株不同代数时的双乙酰还原速度,对嫩啤酒中的酵母细胞数与双乙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发现酵母菌株的不同或酵母代数的不同会导致双乙酰峰值不同,但还原速度相差不大。双乙酰的生成量与啤酒中的酵母细胞增殖密度成正比,双乙酰的还原速度与嫩啤酒中的酵母细胞数成正比。  相似文献   

2.
挥发性硫化物是啤酒中不良硫味来源。本课题通过对A、B酵母进行模拟发酵并跟踪其含硫底物变化情况,探究A、B两株酵母菌株硫代谢方面的差异。使用三角瓶发酵模拟生产过程,检测其含硫氨基酸(半胱氨酸、蛋氨酸)、SO42-、SO2及挥发性硫化物的含量,并采用SPSS 26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表明,B菌株蛋氨酸利用率高于A菌株,两者对SO42-利用率无显著差异,A菌株产生的二氧化硫、甲硫醇、二甲基硫、S-甲基硫代乙酸酯高于B菌株,B菌株产生的硫化氢高于A菌株。基于已知的啤酒酵母硫代谢通路,A酵母可能存在SO32-还原酶酶活低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高A酵母发酵用麦汁中蛋氨酸的含量或降低其麦汁中SO42-的含量可能是控制A酵母发酵所得成品酒硫味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3.
红曲霉(Monascus)是我国传统药食两用红曲中的主要微生物菌群。为充分了解和利用红曲霉,对红曲霉高产糖化酶、酯化酶的培养方法、次级代谢产物的活性与调控以及红曲霉在黄酒和白酒酿造中的应用进展进行了总结,剖析了红曲霉在酿酒行业应用中的技术难点,最后提出相关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4.
采用代谢通量分析的方法,分析乙醇促进法夫酵母生物合成虾青素的代谢调控机理。研究发现,乙醇促进法夫酵母细胞代谢中丙酮酸、乙酰辅酶A代谢节点处的通量,使流向虾青素合成途径的通量增加,是对照组通量的2.3倍,进而促进了虾青素的合成。根据代谢调控机理,对法夫酵母菌株JMU-MVP14合成虾青素代谢途径的α-酮戊二酸和5-磷酸核酮糖代谢节点进行调控,结果表明:在培养环境中添加0.5 g/Lα-酮戊二酸,能促进法夫酵母细胞生长,生长量提高0.4 g/L。添加3 g/L的谷氨酸时,法夫酵母总类胡萝卜素产量达67.9 mg/L,是对照试验总类胡萝卜素产量的1.7倍。  相似文献   

5.
啤酒发酵过程中的主酵温度控制是影响啤酒代谢副产物的重要环节。在9℃和13℃进行主酵,控制其他参数一致的基础上,对整个发酵过程进行跟踪检测,测定了发酵度、双乙酰含量、高级醇含量等。结果表明,控制13℃的主酵温度,可以得到较适含量的啤酒酵母代谢副产物。  相似文献   

6.
将代谢工程理论应用于啤酒的发酵过程,通过构建啤酒发酵过程中酵母的代谢网络模型,对啤酒发酵过程进行代谢通量分析。研究不同压力下啤酒酵母代谢能力的变化,并对其进行了代谢通量分析,结果表明,高压可对酵母在啤酒发酵过程中的代谢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7.
以陕西省杨凌地区不同熟性红色酿酒葡萄丹非德、嘉年华、梅尔诺、黑比诺及赤霞珠为试验原料,基于酿酒葡萄在杨凌地区的抗病性表现及葡萄果实中多酚物质的测定结果,结合单品种酿造酒的感官分析、酚类物质的组分及含量等指标的测定,分析不同熟性红色酿酒葡萄的果实品质与酿酒特性,以期筛选出最适于杨凌气候条件的红色酿酒葡萄。结果表明,该地区种植的早熟性酿酒葡萄病害较轻,但其糖类化合物积累量很低,不利于高品质葡萄酒的酿造;虽受本地气候因素影响,中晚熟性酿酒葡萄病情指数高于早熟品种,但其糖及多酚类物质积累状况较好,葡萄酒的感官品质也优于早熟品种。  相似文献   

8.
酸度过高是野生葡萄酿酒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本试验研究了在不采取任何人工降酸措施的条件下,野生葡萄发酵及贮酒过程中的酸降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9.
H2S是一种有毒气体,是葡萄酒中最易被感知的物质。即使极微小的剂量,人们也会闻出腐烂的臭鸡蛋气味。H2s还会与其他葡萄酒原料发生反应,散发出难闻的、不易去除的气味。比森与其团队经过10年的研究,在美国葡萄园基金会的大量资金援助下,首次发现1种特殊的基因,可作用于任何酵母菌株,将酿酒过程产生的硫化氢量减至最低。这种基因一经识别,就可以复制。这种特殊的基因变化,可以持续追踪,  相似文献   

10.
对生料酿酒直投复合菌制剂(SUME)以生大米为原料发酵酿酒过程中的发酵特性指标酒精度、总酸含量、总酯含量、淀粉含量、还原糖、液化酶活力、糖化酶活力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用SUME酿造免蒸煮米酒方法是可行的,且原料发酵彻底、利用率高.  相似文献   

11.
不同来源酿酒酵母菌株的随机扩增多态DNA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中试用了20个随机引物对16株不同来源的酿酒酵母菌株全基因组进行了随机扩增多态DNA分析,其中OPG06,OPG11和OPG20三条适宜引物具有鉴别作用,每一引物均可扩增1~10条DNA片段,大多数片段分子量大小在100~2000bp之间,共扩增出34条RAPD谱带,多态性为85.3%,获得了稳定清晰的菌株RAPD指纹图谱。RAPD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来源的酿酒酵母菌株之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在37.5%~94.1%之间,反映出较高的遗传差异性,并可通过聚类分析将16株不同来源的酿酒酵母菌株按亲缘关系的远近分为6个类群。结果表明,利用RAPD标记技术在基因水平上对酿酒酵母菌株进行分子鉴定和分型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不同菌龄酿酒酵母细胞壁蛋白差异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酿酒酵母为研究对象,比较了完整细胞提取法、稀碱缓冲液提取法及溶菌酶和β-葡聚糖酶复合酶法等三种酵母菌细胞壁蛋白提取方法,分析了不同菌龄酵母细胞壁差异性蛋白。结果表明:溶菌酶和β-葡聚糖酶复合酶液水解纯化好细胞壁提取蛋白的方法具有所得胞壁蛋白条带较多,且纯度较高的优点,确定了此方法为提取酵母细胞壁蛋白的最佳提取方法。同时,通过SDS-PAGE电泳分析发现,不同菌龄酵母细胞壁蛋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性,并确定了分子质量在36 ku、17 ku和12 ku为不同酵母代数细胞壁的3个主要差异性蛋白,其中36 ku、17 ku处条带蛋白随着菌龄的增加酵母细胞壁蛋白表达量逐渐减少,而12 ku处条带蛋白随着菌龄的增加酵母细胞壁蛋白表达量逐渐增加。  相似文献   

13.
A summary of previously defined phenotypes in the yeast Saccharomyces cerevisae is presented. The purpose of this review is to provide a compendium of phenotypes that can be readily screened to identify pleiotropic phenotypes associated with primary or suppressor mutations. Many of these phenotypes provide a convenient alternative to the primary phenotype for following a gene, or as a marker for cloning a gene by genetic complementation. In many cases a particular phenotype or set of phenotypes can suggest a function for the product of the mutated gene. © 199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4.
植物萜类化合物是以异戊二烯为结构单位的一大类植物天然的次生代谢产物。柠檬烯属于单萜类化合物,具有抑菌、增香、抗癌、止咳、平喘等多种功能,因此在食品、药品、化妆品、医疗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柠檬烯的生产主要是从植物中提取,受到季节性原材料、产物分离纯化复杂、产率低等因素的限制,而化学合成又存在能耗高、污染严重等缺点。随着合成生物学技术的兴起,诞生了以微生物生物合成法生产柠檬烯的新方法,该方法具有能耗低、绿色环保、可持续等优势。然而微生物法合成柠檬烯也存在低产量、低效率等问题,这就限制了其商业化,因此构建高效的异源合成柠檬烯微生物细胞工厂,实现微生物发酵法替换传统的植物提取法,具有重要的经济与社会效益。本文主要回顾了近几年利用代谢工程改造酿酒酵母异源合成柠檬烯取得的成就,阐述了以酿酒酵母作为底盘微生物,利用代谢工程和合成生物学的手段构建高产柠檬烯的合成策略,还讨论了如何减轻柠檬烯对宿主细胞的毒性和提高宿主对柠檬烯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5.
酿酒酵母W5单倍体的制备及其代谢水平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获得遗传稳定的单倍体酵母菌株,本实验以二倍体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W5为出发菌株,优化单倍体制备和分离的条件,获得单倍体细胞;利用随机孢子分析法和MAT-聚合酶链式反应法对单倍体菌株进行分离和鉴定,通过连续传代培养的方式验证单倍体菌株的稳定性,并从代谢水平分析单倍体菌株的发酵性能。研究表明:S.?cerevisiae?W5在改良SPM培养基中30?℃条件下培养8?d,产孢率最高为(35.57±0.82)%。经30?mg/mL蜗牛酶液处理2?h后,菌悬液的孢子释放率达到(47.06±0.23)%。本实验共分离出7?株单倍体菌株,其中菌株S.?cerevisiae?H14(MAT-a)遗传性能最稳定。当以葡萄糖为底物,30 ℃、150?r/min发酵30?h,乙醇质量浓度达到最大,为(40.46±1.06)g/L,较S.?cerevisiae?W5发酵24?h乙醇最大质量浓度(51.65±2.39)g/L下降了21.67%,乙酸、乙偶姻的产量分别提高了12.7%和57.14%,获得理想的单倍体菌株。本实验为S. cerevisiae单倍体的制备提供了一定研究经验,也丰富了酵母遗传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When the yeast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was grown under aerobic continuous culture, an autonomous shortperiod-sustained oscillation appeared. This oscillation was observed in concentrations of various extracellular and intracellular parameters, such as ethanol, acetate, glycogen, dissolved oxygen and intracellular pH. In this work the synchronization affecter of this oscillation was investigated. Ethanol was found not to be the synchronizer of the oscillation because a pulse of ethanol did not affect the phase or period of the oscillation. The oscillation was dependent on the aeration rate, i.e., the oscillation occurred only between 150 and 600 ml min−1. However, the oxygen concentration did not influence synchronization as an upward shift in the oxygen concentration of the gas flow did not affect the sustainability of the oscillation. On the other hand, synchronization was stopped by an enhanced gas flow rate, keeping dissolved oxygen tension at the oscillatory condition, suggesting that synchronization was caused by a volatile compound in the culture. A stepwise increase in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 of the gas flow rate ceased synchronization, yet the oscillation seem to continue in each individual cell. Oscillatory behaviour of intracellular pH and carbon dioxide evolution rate showed a phase difference of 90 degrees. Based on these facts it is postulated that carbon dioxide, through the influence of its dissociation on intracellular pH, could be the synchronization affector of the autonomous short-period-sustained oscillation of S. cerevisiae.  相似文献   

17.
高级醇是在酒精发酵过程中由酿酒酵母代谢产生,在酿酒酵母细胞质和线粒体中由基因编码相关的酶催化α-酮酸脱羧还原而成,是酒的重要香气成分,对酒的香气和口感有重要影响。该文综述了高级醇代谢的相关途径及部分关键基因及功能,以期深入分析了解高级醇并为通过分子生物学方式构建适用于工业生产的低产高级醇的酵母菌株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利用含有组成型启动子的质粒pET-20b载体,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L21(DE3)中对3种D-阿洛酮糖3-差向异构酶进行异源表达,其后以D-果糖为底物进行静息细胞转化。结果表明,重组菌在摇床30 ℃、200 r/min转速下发酵48 h,能够利用D-果糖为底物生产D-阿洛酮糖,转化率分别达到27.56%、23.99%和25.98%。为降低D-果糖对D-阿洛酮糖纯化过程中的影响,在产糖的过程后偶联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好氧发酵过程,消耗掉混合糖液中的D-果糖,结果显示转化24 h后D-果糖去除率达到94.22%,该研究为下游D-阿洛酮糖的分离和纯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利用酿酒酵母工程菌株生产2,3-丁二醇的 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3-丁二醇在食品、化妆品、医药和运输燃料等行业具有广泛的应用,因而提高2,3-丁二醇的产量一直备受研究者们关注。目前,研究的热点主要集中于利用微生物发酵可再生资源生产2,3-丁二醇以取代传统的化学合成法,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常见的2,3-丁二醇产生菌有克雷伯氏菌属和芽孢杆菌属,它们能有效利用可再生资源高效生产2,3-丁二醇。然而这些细菌被认为是潜在的病原菌,难以应用于大规模生产。因此,研究者们又将目光转向了酿酒酵母。就安全性和工业化生产要求而言,酿酒酵母是生产2,3-丁二醇的理想菌种。本文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介绍了酿酒酵母产2,3-丁二醇的优势和不足,2,3-丁二醇合成代谢途径及其基因工程菌株构建的方向,以及通过代谢工程将酿酒酵母改造成能高效、高质、高量产生2,3-丁二醇的理想菌株的研究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