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家湾铁矿地下采选联合开采新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矿业工程》2015,(5)
阐述了张家湾铁矿地下采选联合开采的新思路,即将选矿厂建在井下,与矿山开拓运输系统一起建设,并采用充填采矿方法,将干选出的废石直接用于充填,首次创造地下采、选、充一体化模式,并简述地下采选联合开采新思路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本文叙述了乌克兰采矿科学研究所为了有效和安全使用矿井提长组在生产现场对井筒装备进行的长期研究工作的结果。概述了井筒装置的荷载状况,变形特征以及为改进其工作状态所应采取的措施。文章还总结了该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开创了用科学试验方法研究井筒装备的新领域;开发出用仪表检测井筒装备的方法,使之达到可诊断的水平;设计出了可缩式和弹性-可缩式新型罐道和罐梁,等等。 相似文献
3.
4.
5.
总结了乌克兰的克里沃罗格矿区、基洛夫矿务局、干谷矿务局以及扎波罗热铁矿公司等地下铁矿近10 ̄12年的开采现状、矿山地质和矿山技术条件变化、采矿方法和回采工艺、采出矿石质量等内容;阐述了在国际市场经济条件下,乌克兰出口铁矿石的竞争能力。最后论证了克里沃罗格矿区地下开采磁铁石英岩的现状和前景。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矿山开采过程中往往会形成一定的空区造成地表的沉陷。为确保矿山的安全生产并提供地表影响范围计算的科学依据,针对某铁矿采用胶结充填法采矿需进行扩界开采的工程实际,将该矿的地表影响范围运用概率积分法和FLAC3D数值模拟软件进行预测。在已知该矿9条勘探线矿体形状的基础上,取地表沉陷数值为参考标准计算出地表最大变形区域;以FLAC3D建立矿山的仿真模型,真实反映矿区的三维地理、地质信息和各地层材料的内在属性,模拟开挖过程中地表变形的动态发展,最终确定地表变形等值线图。由此得出矿区开采中心部位沉降值为18 mm,生产企业周围沉降值cm级以下,居民住房位于2 mm沉降圈以外,扩界开采带来的影响较小。地表监测数据进一步佐证了上述计算的准确性,扩界开采地表沉降范围计算可以指导矿山生产保证安全,有长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当前国内深凹露天矿转入地下开采已成为一大发展趋势,在露天转地下开采的过渡期,露天生产与地下生产往往相互干扰,经常导致安全生产条件差和产量衔接困难。本研究结合大孤山铁矿露天开采末期,即将转地下开采这一工程背景,从露天地下协同开采的原则与过渡期产量平稳衔接要求出发,对大孤山铁矿露天境界适应性进行了分析,找出了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采取了小孤山采区露天独立延深开采和大孤山采区东帮境界西移两种技术改进措施,来改善过渡期协同开采条件。运用SURPAC三维采矿设计软件,对改进前后采剥矿岩量进行了分析计算,使露天开采境界得到细部优化。 相似文献
12.
针对小汪沟铁矿上部矿体规模较小、露天转地下自由作业空间小、首采矿段的回采工作面不够充足、难以实现设计产能的问题,在分析矿岩可冒性以及矿体赋存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岩体持续冒落面积的3分区开采方案,并依据顶板围岩冒落范围以及岩移影响范围分析了分区开采的安全条件。该方案在确保生产安全的前提下,将小汪沟铁矿的地采产能由设计的100万t/a提高到280万t/a。生产实践表明,利用顶板围岩的冒落特性提出的多分区开采技术,扩展了露天和地下同时开采的作业空间,不仅实现了小汪沟铁矿露天转地下产能的大幅度提高,也实现了安全高效的开采目标,同时也为类似铁矿山实现高强度开采提供了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14.
近年来,为了实现矿产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我国相关行业探索了关于矿产资源上行开采技术的可行性。根据某大型地下铁矿开采技术条件,确定了矿体的开采顺序,选择了相应的采矿方法,制定了回采工艺、矿柱回收方案、充填步骤;同时对上行式开采方案的优缺点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16.
为解决露天转地下过渡期的产能衔接问题,以大孤山 铁矿为工程背景,采用楔形转接过渡露天地下协同开采模 式,通过地下开采挂帮矿弥补过渡期露天产能的不足。为 此,优化了露天开采的最终境界,研究了挂帮矿的开采时间 及诱导冒落工艺,并在此基础上,分别设计了小孤山采区和 大孤山采区的露天地下协同开采方案,小孤山采区过渡期总 产能为 620 万t/a左 右,大 孤 山 采 区 过 渡 期 总 产 能 为 900 万t/a左右。理论研究和实践表明,楔形转接过渡露天地下 协同开采模式能够满足大孤山铁矿过渡期的产能需求,实现 矿山的稳产过渡。 相似文献
17.
18.
19.
20.
铁矿床自然条件的多样性要求采用各种各样的,按一定顺序进行的矿山工作方案。当按规定的露天矿的矿石生产能力进行开采时,选定的开采系统决定着即时的采准和剥离工程量。开采系统的分类应包括所有可能采用的开采方案,这些方案各有其相应的基本工艺特点和经济指标。因此,当设计中出现选择某矿床最优开采系统的课题时,一种严密的分类法就能满足设计的要求。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