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基于UML用例图的软件产品线需求建模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软件产品线方法是一种面向特定领域的、大规模、大粒度的软件复用技术。明确建模和描述软件产品线需求是软件产品线开发的关键问题之一。而传统的UML用例图等方法不足以完整描述产品线需求,特别是其变化性。通过分析软件产品线开发过程和软件产品线需求建模的特殊性,采用扩展UML用例图标签的方法,实现对软件产品线需求的明确描述。以网络图书销售软件产品线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2.
周琳  魏长江 《计算机应用研究》2020,37(10):3058-3062
针对软件产品线需求追踪方法进行了研究,基于软件产品线领域需求分析、设计、实现三个阶段的信息传播,提出了一种基于场景元模型的多层次软件产品线追踪模型,完整描述了追踪信息变化的整体框架;建立了需求—用例追踪矩阵、用例—动作追踪矩阵、动作—构件追踪矩阵;根据矩阵运算,描述了具体追踪实现过程,通过一个ATM案例验证了该方法对于软件产品线领域需求获取以及需求变更等问题的解决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3.
软件产品线方法是一种面向特定领域的、大规模、大粒度的软件复用技术.在软件产品线的开发过程中,产品线需求分析是软件产品线开发的关键活动之一,软件产品线需求分析奠定了产品线构架的基础.通过分析软件产品线开发过程和软件产品线需求分析的特点,阐述了软件产品线需求分析方法以及软件产品线需求分析的实践风险.以领域分析和建模为切入点,对软件产品线的领域分析、需求建模和用例建模等关键方法和技术进行了重点的研究.  相似文献   

4.
考虑了软件产品线工程中各软件模块复用策略的选择问题. 在建立软件产品线开发两阶段过程模型的基础上, 归纳出6种典型的复用策略及其实现方式, 提出考虑开发成本、工时、故障率的情况下进行复用策略的选择优化模型, 解决在满足可获得预算、开发周期、系统可靠性需求的约束下产品线质量最优问题. 并基于贝叶斯理论构建易测试函数, 为产品线开发中领域测试强度的估算提供了方法. 最后, 以邮箱服务系统为实例说明该模型的有效 性.  相似文献   

5.
分析传统非功能需求定义的不足,基于需求分析阶段的系统抽象—"需求模型"重新定义非功能需求,规范并简化功能需求与非功能需求之间的关系。扩展面向特征的软件产品线建模方法,在特征模型中显式地建模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类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沿用传统特征模型中固有的变化性建模机制建模并管理非功能需求的变化性,显式地复用与非功能需求相关的建模知识和资产,为进一步研究定量评估产品线变体质量的新技术奠定基础。设计了一个基于多视图的特征建模方法,指导开发者在迭代的过程中建模非功能需求和功能需求,支持关注点分离和模型的复杂性管控。实现了工具原型并进行了实例验证。  相似文献   

6.
基于特征的领域分析与建模技术是软件产品线开发中较为主流的需求建模方法,为描述产品线共性和可变性及其之间的关系提供了良好的支持。然而在现有特征模型基础上,如何指导系统开发人员进行软件系统的详细设计是亟待解决的问题。该问题主要体现在特征之间的结构与语义关系,以及特征的可变性如何映射为合理的系统设计模型这两个方面。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基于特征分解模式的软件产品线参考设计方法。该方法为特征模型中具有不同结构、不同语义的特征分解模式提供参考的详细设计方案,并提出相关聚类准则以支持对应全局特征模型的设计模型优化。最后,通过成绩录入软件产品线对该方法的有效性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7.
基于UML的软件产品线建模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软件产品线方法是一种面向特定领域的、大规模、大粒度的软件复用技术。文章简要介绍了基于UML的软件产品线建模方法。由于软件产品线对于产品线成员公共性和变化性的特殊关注,其用例模型、交互模型、状态模型、静态模型、特征模型和单一软件系统相比都有所区别。文章对各种模型进行描述的同时,以报业排版软件产品线样张打印功能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相似文献   

8.
石玉峰  魏欧  周宇 《计算机科学》2015,42(2):167-172
软件产品线在保留每个产品的可变性前提下通过最大化产品间的共性实现资源的再利用,从而提高生产效率和节约生产成本。近年来,基于特征的状态迁移系统应用于软件产品线的建模和验证中。然而现有的方法不能很好地支持软件产品线中存在的信息不确定和不一致的情况。为此,首先提出一种基于双格的特征迁移系统,用于软件产品线的行为建模,采用投影的方法定义产品的行为模型;然后采用动作计算树逻辑描述系统的时序属性,并且给出它在新系统上的语义,用于支持基于双格的模型检测;最后,采用多值模型检测工具χchek对方法的有效性进行实验分析。  相似文献   

9.
以简化软件产品线中的需求分析过程、实现过程复用为目的,总结了当前软件生产线需求分析的特点以及分析过程,通过建立领域用户需求模型指导需求获取分析过程,采用基于改进原型法的需求获取方法,基于领域用户需求模型建立需求复用库,引入本体描述用户需求模型等方法,对软件产品线的需求分析过程进行了改进,并设计实现了一套图形化需求建模工具,有效地简化了需求分析过程,实现了过程复用。其研究结果应用到了D2G软件生产平台中。  相似文献   

10.
以简化软件产品线中的需求分析过程、实现过程复用为目的,总结了当前软件生产线需求分析的特点以及分析过程,通过建立领域用户需求模型指导需求获取分析过程,采用基于改进原型法的需求获取方法,基于领域用户需求模型建立需求复用库,引入本体描述用户需求模型等方法,对软件产品线的需求分析过程进行了改进,并设计实现了一套图形化需求建模工具,有效地简化了需求分析过程,实现了过程复用.其研究结果应用到了D2G软件生产平台中.  相似文献   

11.
面向软件产品家族的变化性建模方法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户需求和运行环境的变化增加了软件产品开发、维护和演化的难度.另一方面,如果能对同类软件(比如软件产品家族)的变化性实施有效的控制,则可以极大地促进软件复用,提高软件生产效率和质量.对变化性建模是控制变化性的有效手段,既有助于变化性的识别和规约,又能够提供足够的机制支持变化性的演化.提出了一种面向产品家族的变化性建模方法,以变化性的管理策略为指导,从扩展的用况(use case)模型入手捕获系统行为的变化性,以特征模型来组织功能性需求和质量属性并识别其变化性,两种模型对变化性的建模采用相同的机制.还结合一个实例讨论了产品家族变化性建模的全过程.该研究对产品家族变化性的分析与建模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12.
软件产品线可变性建模技术系统综述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聂坤明  张莉  樊志强 《软件学报》2013,24(9):2001-2019
软件产品线是实现大规模的软件复用、保证高质量的新产品开发的最佳实践.软件产品线的关键问题是如何进行可变性管理,并基于可变性管理实现软件核心资产的复用.软件产品线可变性建模是可变性管理的关键技术,实现产品家族成员的共性和可变性的描述.可变性建模涉及软件开发的全生命周期,在领域工程和应用工程中,尤其是在产品构建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作用.从众多的建模技术中选择合适的建模技术是十分困难的,在软件产品线领域中开展了可变性建模技术的系统综述,按照系统综述的方法对可变性建模技术进行了系统总结,根据系统综述规则,选取了从1990 年~2011 年发表的论文进行综述.讨论了系统综述的研究成果,从可变性建模方法分类、重要可变性建模技术对比等方面进行深入的探讨,为建模人员和研究人员对可变性建模技术的选择和研究提供支持.最后分析了可变性建模技术的研究趋势,并对可变性建模技术有待深入的研究难点和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基于组件模型分析的组件容器产品线体系结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组件容器为组件提供部署和运行环境,是基于组件分布式应用开发的核心.近年来分布式组件的多样化和快速演化对组件容器的开发方法提出了挑战.产品线工程是基于公共的核心资产开发特定领域内软件产品系列的软件工程方法,产品线体系结构是其中最重要的部分.进行组件容器产品线体系结构的研究能够提高组件容器的结构复用性,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率和质量.由于组件模型是组件容器设计的基础,在领域分析阶段引入组件模型分析,提出了组件模型分析框架,通过组件模型元素到领域需求元素的映射,建立组件容器领域模型.提出了组件容器设计的基本原则,并根据变化性封装原则,提出了组件容器产品线体系结构PLACE,通过引入可选属性、模块层次结构和决策模型,实现组件容器的领域需求.PLACE产品线体系结构已在网驰平台的多个组件容器设计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4.
针对重用已有的软件模型与资源高效地开发软件的要求,软件产品线编程范式是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方面化特征模块AFM(Aspectual Feature Module)编程范式是一种最新提出的软件产品线编程范式,它引入了AOP编程范式,将系统基于特征而非角色划分能够获得重用性更强的设计。Petri网能够利用一种图形化的表示方法进行系统建模,而且提供理论上的验证机制。把Petri网引入到AFM范式当中,这样既可以根据迭代的方式构建所需的AFM模块以降低建模的规模和复杂度,也可以利用Petri网来实现AFM范式的形式化验证。  相似文献   

15.
产品线可变性的需求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孟伟  管群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1,32(11):3725-3728,3893
软件产品线领域需求记录了不同软件产品的共性和可变性。在现有需求过程框架下,对产品线需求获取方法与需求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完善了产品线需求可变性的管控机制。以原子需求为视点,提出了利用需求场景获取产品线领域需求的方法;通过原子需求构建的产品需求矩阵与用例需求矩阵,分析得出需求资源的可变性关系;通过可变性关系的形式化描述,建立产品线可变性用例模型。  相似文献   

16.
一种基于UML的软件产品线可变性建模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代忠  赵文耘  彭鑫 《计算机应用》2008,28(8):2137-2140
将UML引入到软件产品线开发中,在产品线可变性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UML的产品线可变性建模方法。该方法不仅支持可选、多选一等可变点类型的描述,还支持软件产品线可变性的约束建模。在此基础上,还通过一个手机应用软件的产品线可变性建模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为了将软件产品线的横切关注点在开发的早期阶段分离出来,完成系统分析向设计阶段的顺利过渡,提出了一种面向方面的软件产品线需求分析模型,并给出该模型需求分析的基本步骤.通过冷库管理系统的实例,给出了识别和描述功能需求、非功能需求和横切关注点的方法,利用UML类图完成方面和功能整合,在此基础上介绍了用关系矩阵和合并非功能需求集合的方法来描述非功能需求.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有效简化软件产品线需求建模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8.
领域设计模型与应用系统设计模型是软件产品线开发与定制阶段的重要产物。在产品线的生命周期中,为 了保证这两个模型之间的一致性,需要采用自动化或半自动化的手段实现模型之间的同步。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 基于GRoundTram的软件产品线设计模型的同步方法,称为SPLSync-GRoundTram。该方法将领域设计模型与应用 系统设计模型之间的同步问题转换为基于图的模型双向变换问题,并使用GRound"hram实现自动化的同步操作。 出了该模型同步方法的具体操作步骤,并通过一个“网上书城”的设计模型实例展示其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可复用的软件资产的确定为软件复用活动提供了基础.特征模型通过特征以及特征之间的关系来有效地组织特定领域的软件需求,为领域需求的复用提供有力支持.面向方面系统设计着眼于减少软件开发中需求或代码的纠结,将识别出的横切关注点封装成aspect,有利于开发模块化良好的软件产品以及高效的软件维护和复用.为方便特征复用,提出了一种在系统需求分析级别对特征模型进行aspect化封装的方法,可提取出遗留系统中的可复用部分.首先,通过分析同一领域遗留系统的需求文档,识别出系统关注点,建立领域的关注点层次结构;其次,基于领域关注点层次结构,提取领域特征,并对相似特征进行aspect化封装,形成特征层次模型;最后,基于建立的特征模型以及封装的aspect开发新系统,达到软件复用目的.基于新方法进行了实例分析,通过复用两个不同的Web遗留系统得到一个新的Web系统.可以看出新方法对同一个领域中的多遗留系统地复用有较好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工矿自动化》2017,(10):43-47
针对传统的软件开发方法每次开发同类系统时,很少能复用之前累积的开发经验,造成大量的重复性劳动的问题,提出了软件产品线开发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煤矿安全监控系统软件的开发中。在对煤矿安全监控系统产品线分析的基础上,针对监控系统的共性和变性特征,探讨了各特征之间的关系,使用基于特征的可变性建模方法构建了煤矿安全监控领域可变性模型。该模型可对监控系统的可变性进行有效管理,同时在特征依赖规则的指导下,可快速完成具体的可定制监控系统的需求特征分析,为后续煤矿安全监控领域可复用框架的实现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