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利用盖层及储层的实验分析资料,对济阳拗陷天然气盖层质量的影响因素及盖层的形成时间作了初步探讨。泥岩矿物组成等资料分析表明,盖层质量优劣受沉积环境、泥岩压实及成岩作用强弱的影响;储层排替压力和盖层突破压力的实验资料分析表明,当合适的淤泥沉积成层时,它已成为盖层。  相似文献   

2.
本文利用盖层及储层的实验分析资料,对济阳拗陷天然气盖层质量的影响因素及盖层的形成时间作了初步探讨。泥岩矿物组成等资料分析表明,盖层质量优劣受沉积环境、泥岩压实及成岩作用强弱的影响;储层排替压力和盖层突破压力的实验资料分析表明,当合适的淤泥沉积成层时,它已成为盖层。  相似文献   

3.
西伯利亚地台的古代含油气沉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德安  孙永强  薛友兵 《石油仪器》2006,20(2):52-54,58
随着我国石油工程对外合作的不断拓展,应该对国外的一些石油地质情况有所了解。俄罗斯国家石油储量和产量均居国际前列,前苏联国家将是今后我国石油对外合作的主战场。在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由于石油天然气储量巨大,前景相当广阔,是国际石油人士普遍看好的投资场所,也是竞争最激烈的地区。文章对西伯利亚地台的地质结构和油气生成及分布作简单介绍。  相似文献   

4.
盖层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通过对盖层与烃源岩之间时空匹配关系的分析,认为当盖层空间展布面积大于烃源岩分布面积时其对油气的聚集与保存才是有利的,否则是不利的。盖层的空间发育部位控制着不同类型油气聚集圈闭的形成,在斜坡区、古隆起顶部、凹陷中心和古隆起上方受盖层控制分别形成地层超覆、基岩风化壳、砂岩透镜体和受背斜控制的各种类型圈闭。盖层的毛细管封闭能力、压力封闭能力和烃浓度封闭能力的形成时期只有与烃源岩的大量排烃期分别合理匹配时,才能有效地封闭住烃源岩排出的与之对应的不同相态的油气,否则造成大量油气散失。  相似文献   

5.
描述了尤鲁布钦-托霍姆超大型油气聚集带里菲系的地质构造,研究了该系油气源岩层的主要地球化学特征并认为:里菲系上部托库尔层的分层和下部马德林和维德列绍夫层是拜基特含油气区的主力烃源。描述了尤鲁布钦一托霍姆油气聚集带内油气藏的构造,介绍了油和气的特性。详细描述了里菲系碳酸盐岩的储集性能,介绍了孔隙度和渗透率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6.
万安盆地沉积发育史及其与油气生储盖层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万安盆地是南海西南部陆架上的大型新生代沉积盆地,晚始新世以来,受盆地东界断裂-万安断裂的多期活动及全球海平面控制,盆地经历了从晚始新世-早渐新世的内陆湖泊到晚渐新世的海湾及早中新世以来的滨,浅海-半深海环境的发育历程,盆地内有丰富的油气资源,油气的生成,运移与聚集都受沉积特征的强烈控制,内陆湖泊环境中的湖相泥岩段和海湾环境的海湾相泥岩段有机质含量高,是重要的烃源岩,三角洲砂体,浊积砂体,扇三角洲砂体,深切河谷内的河道砂体,碳酸盐台地及其斜坡脚的塌积岩是有利的储集岩体,上新世早期的海进和高水位期间形成的凝缩段是区域稳定的盖层,其各阶段发育的凝缩段多为局部性盖层。  相似文献   

7.
盖层类型及其对油气运移聚集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8  
根据盖层封盖机理与岩石孔隙结构的关系,把盖层分为微孔型和微缝型两类。微孔型盖层饱压比值曲线呈单峰态,峰值他压比大于3.0×10-2MPa-1,多位于中浅层(源岩生油窗之上),不仅构成油气的直接盖层,而且与流体高能面配合,能形成高效的区域盖层。微缝型盖层由微孔型盖层演化而来,饱压比值曲线具多峰态,峰值他压比小于3.0×10-2MPa-1,多位于中深层(源岩生油窗之下),主要起直接盖层作用,作为区域盖层则效率较低。  相似文献   

8.
南阳凹陷核桃园组沉积演化对油气聚集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南阳凹陷核桃园组是主要含油目的层。凹陷以非补偿的湖相沉积为主,具有多源性。大型三角洲沉积体系对凹陷的储层起主要控制作用。凹陷内核桃园组沉积具有显著的继承性又有变化性。凹陷湖岭落差小物源相对较远,生储配置条件差,寻找油气藏的条件苛刻。凹陷内油气藏的分布受砂体展布、沉积相、沉积微相特征以及沉积演化的综合作用控制。通过对该凹陷的研究发现了一些勘探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9.
《新疆石油地质》1999,20(6):541-542
在分析塔里木地台沉积厚度图、沉积盖层厚度演化图和其他地质、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将塔里木地台沉积盖层的形成划分为四个阶段:寒武纪-早古生代、中-晚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简要地描述了每一阶段的地球动力学、岩相古地理环境。采用已开发出来的特殊方法,编制了一系列图件,这些图件反映了超覆在寒武-奥陶系、石炭系和三叠系生油岩系之上的沉积层厚度连续增长的情况。对每一个生油层系都划出了生油岩处于生油主带的地区,并指出了生油岩是超过了生油主带,还是尚未进入生油主带。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论述了位于干旱盆地边缘山麓洪积扇相粗碎屑岩的沉积成岩特征,说明了矿物和结构成熟度欠佳的富含火山岩屑砂岩中,自生沸石的析出、溶解和孔隙的演变与烃类聚集之间的内在联系,阐述了乌尔禾系砾岩油田的储集类型属微裂缝-孔隙型(次生孔隙).自生方沸石是地下次生孔隙发育带的标志矿物.沿克拉玛依—乌尔禾大断裂的古洪积扇的扇腰、扇面上古河槽主流线方向及位于生油岩上倾方向的砾岩体是有利油气聚集的远景区,砾岩体内因差异成岩作用形成了善、储、圈闭的有利岩性组合与有利构造位置的配置,这对形成工业油气藏是非常有利的.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介绍了裂谷地球动力作用的时间,特征及规模与某些已知油气盆地的地层条件及其含油气潜力之间的密切联系。裂谷作用对油气潜力的影响最清楚地表现在中生代裂谷盆地中,同时也可借助与裂谷断层的反复活动有关的构造信息和来自裂谷复合体或是地幔的烃流来认识这种影响。俄罗斯北极地区油气远景区在很大程度上与裂谷盆地有关,这些盆地(巴伦支海和喀拉海)是在三叠纪开始广泛发育的裂谷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古生代和地古代裂谷有影响  相似文献   

12.
西太平洋含油带是一个纵贯全球,以湖相沉积为主的油气聚集带。它的形成与太平洋板块和古太平洋息息相关。自西向东依次为克拉通内坳陷盆地、新克拉通内坳陷盆地、大陆裂谷盆地、陆缘断陷盆地和岛弧盆地。具油气意义的主要为前四类,与其相应的湖泊大体为四类:近内陆坳陷湖泊、近海洋坳陷湖泊、近海洋断陷湖泊和陆缘断陷湖泊。湖盆发育经历了断陷、断坳和坳陷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持续的时间、规模和性质因盆地类型的不同而不同。由此也决定了生储层和油藏类型随湖盆类型的不同而变化。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基底特征、构造特点、盆地形态及沉积充填特点的分析,首次提出了"碟状"盆地的概念,并初步分析了该类型盆地的沉积充填特征和油气聚集规律。认为吐哈盆地台北凹陷侏罗系沉积时期,"碟状"盆地的性质决定了当时盆地的沉积充填以河流、三角洲及滨浅湖发育,而缺少深湖和半深湖沉积,平面上以河流、三角洲和滨浅湖组成的水网体系;油气聚集特征上表现为,烃源岩为煤岩和煤系泥岩,储集砂体类型为河道砂体、三角洲平原分支河道砂体、三角洲前缘水下分流河道及河口坝砂体及滨浅湖砂坝砂体等,油气盖层分布广泛且厚度分布稳定。  相似文献   

14.
川西坳陷洛带构造沉积成岩作用对油气聚集的控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油气的聚集是以储集空间为基础的,对于川西坳陷的碎屑岩储层来说,油气聚集的储集空间以孔隙为主,裂缝次之.孔隙空间的发生、发展和演化严格受沉积成岩作用的控制,而油气的聚集则取决于有利孔隙、裂隙发育的深度及部位.从川西坳陷洛带构造(J2s)所发现的气藏来看,皆具有三高一低即高致密度、高含水饱和度、高异常流体压力及低孔渗的特征.储层非均质性强,常被分隔成孤立的、独具压力系统的"储集体".研究表明,有利的沉积作用控制着储层的展布,而差异成岩作用则控制着储层储集性能的优劣,也是形成储层非均质性的主要原因,从而导致储层在纵向上、横向上油气丰度的差异性.文中以洛带构造上沙溪庙组(J2s)为例,阐明沉积成岩作用对油气聚集的控制性,进一步查明该区有利的沉积成岩相带的展布,为预测油气的潜在分布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5.
生物甲烷形成试验与生物气聚集的有利地质条件探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为研究地质有机物成因的生物甲烷,我们从不同地区采集了若干泥炭、现代淤泥、岩心、褐煤和植物样品等进行生化发酵试验、厌氧菌调查和地球化学分析等.试验结果表明,柴达小盐地第四系残留有饥质生化甲烷的潜量最高,植物和淤泥有机质次之,泥炭和褐煤有机质最低.对比分析说明,原始生物甲烷潜量与生源构成及水溶性有机物比例有关,残留生物甲烷潜量则主要与那些在地表和浅埋时能够抑制有机质生化发酵一产甲烷作用所必需的特殊地质条件有关.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下生上储式断裂发育区油气分布规律,在不同时期断裂本身特征及其附近压力条件差异性研究的基础上,对油气沿断裂运移特征及其泥岩盖层封闭运移油气所需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泥岩盖层封闭沿不同时期断裂运移油气所需的条件不同。油气沿活动断裂运移的动力既有地层剩余压力,又有油气本身浮力;以伴生和诱导裂缝为输导通道,孔渗性相对较好,阻力相对较小,易于油气穿过泥岩盖层运移;泥岩盖层封闭沿活动断裂运移油气的条件是断裂在泥岩盖层内上下不连接。而油气沿静止期断裂运移的动力仅为油气本身浮力;以断层岩孔隙为输导通道,孔隙性相对较差,阻力相对较大,不易于油气穿过泥岩盖层运移,泥岩盖层封闭沿静止期断裂运移油气所需的条件是断层岩排替压力大于或等于其下储层剩余压力。  相似文献   

17.
中国大陆东部自进入地台活化阶段以来形成的诸如济阳坳陷等沉积盆地,主要表现为箕状断陷形式,剖面为典型的“断超结构”。其成因与太平洋板块向中国大陆俯冲,引起地壳拉张减薄,进而导致一系列断裂发生伸展活动有关;箕状断陷盆地陡坡带、洼陷带和缓坡带构造活动强度不同,受其控制的沉积体系及其组合,表现出与古地貌背景的对应性;受构造-沉积充填特征控制,盆地内圈闭类型、输导体系、成藏动力等成藏要素分布的有序性,决定了盆地油藏类型分布的有序性;不同构造岩相带成藏主控因素及其组合样式的差异性,衍生出区带油气富集与控藏模式的差异性。对应于不同区带的代表性隐蔽油气藏,陡坡带以砂砾岩体成岩封堵成藏模式为主,洼陷带以浊积扇体压力-隐蔽输导控藏模式为主,缓坡带以滩坝砂岩三元控藏模式为主。总之,中国东部古近纪箕状断陷盆地具有明显的石油地质“四性”特征,即箕状断陷盆地形成的必然性、沉积体系发育的对应性、油藏类型分布的有序性以及成藏主控因素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18.
在高沉积速率期的断陷盆地进行断裂、古地貌及物源对沉积体系发育和分布的控制作用研究,对盆地的勘探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孤北洼陷为例,从构造单元的划分、断裂活动与古地貌发育及沉积充填、高沉降速率期沉积体系发育、物源系统等方面入手,研究了三种不同古地貌单元对沉积体系发育和分布的控制作用模式,指出了有利的和潜在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