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西湖凹陷反转构造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西湖凹陷位于东海盆地东部,凹陷内正反转构造发育。反转构造与油气成藏密切相关。目前西湖凹陷已发现油气储量的90%与反转构造有关。西湖凹陷油气资源丰富,储盖组合条件较好,大多数反转构造形成时间与烃源岩生排烃高峰期相匹配,中央反转构造带,西斜坡反转构造带与东斜坡反转构造带是有利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2.
盆地反转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子齐 《勘探家》1998,3(2):63-68
本文综述了有关反转裂谷盆地的分类,指出简单裂谷,局部反转裂谷和区域性反转裂谷在勘成功率、油田 规模及其分面,油苗显示等方面特征各异。从扭压造成转和向后传播应力造成反转的形成机制,通过断层反转构造模拟,讨论了盆地反转研究的油气勘探意义。  相似文献   

3.
西湖凹陷反转构造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西湖凹陷位于东海盆地东部 ,凹陷内正反转构造发育。反转构造与油气成藏密切相关 ,目前西湖凹陷已发现油气储量的 90 %与反转构造有关。西湖凹陷油气资源丰富 ,储盖组合条件较好 ,大多数反转构造形成时间与烃源岩生排烃高峰期相匹配。中央反转构造带、西斜坡反转构造带与东斜坡反转构造带是有利油气聚集带  相似文献   

4.
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及其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结合典型反转构造地震剖面,分析了断层型和褶皱型两类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上下皆正断层型和向形褶皱型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轻微;上逆下正断层型和透镜形褶皱型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中等;上下皆逆断层型和背形褶皱型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强烈。分析了反转构造的反转程度与油气聚集的关系,处于轻微反转程度的上下皆正断层型反转和向形褶皱型反转,以及处于强烈反转程度的上下皆逆断层型反转和背形褶皱型反转不利于油气聚集;处于中等反转程度的上逆下正断层型反转和透镜形褶皱型反转类型有利于油气聚集成藏。  相似文献   

5.
焉耆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焉耆盆地是在海西运动期褶皱基底和元古代结晶基底之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中小型叠合复合含油气盆地,其形成经历了古生代基底形成阶段、中生代前陆盆地演化阶段、第三纪压陷盆地发育阶段和第四纪走滑隆升阶段等4个演化阶段。燕山运动期和喜马拉雅运动期断裂活动控制了坳陷、隆起的形态和规模。构造变形以逆冲推覆和走滑为特点,并伴生大量局部构造。构造演化对油气系统的形成、油气藏保存条件和油气富集程度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盆地反转构造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塔里木盆地从震旦纪至今经历了多期次的构造运动,包括挤压逆冲运动和伸展运动,但以前者为主。这两种运动在盆地演化中至少有两次更替,前中生代的挤压逆冲运动在中生代变为伸运动,至新生代又被挤逆冲运动所代替。这两种运动的交替变化就产生了负反转构造和正反转构造。  相似文献   

7.
台北凹陷反转构造特征与油气关系浅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分析解剖了吐哈盆地台北凹陷几个典型的反转构造,结合已知油气田的分布特点,从区域构造演化的角度,探讨了反转构造与油气聚集的关系。认为台北凹陷的反转构造主要发育在侏罗纪,表现为逆断层上盘的中,下侏罗统厚度明显加大,是由早期的同生正断层在晚期在逆断层方式活动形成的断层上盘的正反转构造,其发展演化与区域应力场的演变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8.
二连盆地阿南凹陷的演化与油气聚集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构造,沉积演化史分析了阿南凹陷的发育特点及成油条件,认为阿南凹陷是一个继承性凹陷,其善南洼槽为湖盆的沉积中心,控制了主力生油区和油气藏的的展布。在分析了凹陷的油气富集规律后指出了下步油气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裂谷地球动力作用的时间,特征及规模与某些已知油气盆地的地层条件及其含油气潜力之间的密切联系。裂谷作用对油气潜力的影响最清楚地表现在中生代裂谷盆地中,同时也可借助与裂谷断层的反复活动有关的构造信息和来自裂谷复合体或是地幔的烃流来认识这种影响。俄罗斯北极地区油气远景区在很大程度上与裂谷盆地有关,这些盆地(巴伦支海和喀拉海)是在三叠纪开始广泛发育的裂谷活动过程中形成的。古生代和地古代裂谷有影响  相似文献   

10.
二连裂谷系含油气系统特征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二连裂谷系由50多个相互独立的,具有相似沉积发育史和构造演化史的地堑,半地堑组成,它们自成独立的含油气系统。由于构成含油气系统的地质要素发育不同,地质作用及其地质要素与地质作用的时空配置关系的差异决定了各个含油气系统中油气富集程度的极大差异;但含油气系统中油气分布具有相似性。临近深洼槽的缓坡挠曲带是油气聚集的最有利场所。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我国西北地区含油气盆地在中、新生代发生了构造反转,这是该区油气地质研究中的一个新的重大科学问题。综述了有关西北地区含油气盆地构造反转的研究概况、研究进展及有关盆地的基本特征;指出西北地区含油气盆地中的中小型盆地的伸展结构保存较好,反转构造较为清晰,而大型盆地构造复杂,其前陆地区的构造反转特征相对清晰;据此提出了构造反转盆地的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内容,认为反转构造对油气聚集与成藏的控制作用和反转盆地中油气的分布规律是未来研究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12.
二连盆地中生代裂谷型断陷油气勘探目标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谭洪  陈庆 《勘探家》1998,3(4):26-31
本文总结了二连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系统地研究其成藏模式与油气富集规律。并借鉴成功的勘探经验,提出了勘探目标和选择盆的标准,以便有效的评估油气前景,提高勘效益。  相似文献   

13.
松辽盆地北部反转构造带与油气聚集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反转构造是在先期构造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叠架构造,松辽盆地反转构造为断层式,褶皱式及混合式三种。在平面上从东到西划分4个反转构造带。研究反转构造对于盆地西部寻找连片的油气藏以及岩性油气藏的分布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简略说明了内陆克拉通盆地储集层的分布特征;论述了生长断层和不整合面对油气聚集的影响;并对内陆克拉通盆地在勘探与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与风险进行了分析;最后综合阐述了内陆克拉通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和油气聚集规律。  相似文献   

15.
构造反转与油气聚集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一个盆地往往有复杂的历史,而这种历史或多或少的受构造反转的影响。构造反转的意义在于这种构造能控制油气藏的发育。目前,关于残留盆地的理论,预示着一种新的油气勘探思路,而反转构造首当其冲。提出了反转构造的定义,分类及反转构造与油气藏的关系。给出了若干与反转构造有关的油气盆地例证。  相似文献   

16.
铲式反转断层系指伸展盆地中控制半地堑系统的主控断裂遭受挤压变形所产生的压缩构造。随着压应力递增,铲式断层系统中的倾向滑动可渐次形成反转-"鱼叉"状构造、上盘交截冲断层、下盘捷径冲断层、"向后破裂"下盘捷径冲断层叠瓦扇、"向后破裂交截"冲断层、向前破裂后冲断层叠瓦扇、后冲断层与下盘捷径冲断层扇形构造和脊部塌陷"上突"构造等。由其形成的各种冲断系统及相关背斜直接叠覆在生油断陷上,生储运配置关系得天独厚,十分有利于油气的聚集与成藏。  相似文献   

17.
裂谷盆地岩浆活动强烈,岩浆岩区油气资源丰富、物化性质异常、分布复杂。为了深入研究侵入岩区的油气分布规律,通过岩心观察和地球化学等方法,对沾化凹陷中东部地区侵入岩及其附近油气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岩浆的高温、高压及活跃的化学性质不仅显著促进了周围烃源岩的生排烃,而且使烃源岩内产生大量的裂缝和孔隙,成为良好的储层;岩浆岩的边缘相发育气孔、溶孔和收缩裂缝,为较好的储层;岩浆活动形成的异常高压场增强了地层对油气的吸附能力,且岩浆活动还可以形成多种类型的油气藏。岩浆活动不仅促进了油气生成,而且控制了油气的分布。岩浆活动对油气的控制作用主要取决于岩浆类型、活动强度、活动方式、活动时间、岩浆岩与烃源岩的空间关系以及烃源岩发育及其中有机质和碳酸盐岩含量等。  相似文献   

18.
东海盆地西南部正的反转构造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东海盆地西南部地质特征与盆地中、北部有很大的差异:前者前上第三系为海相沉积环境,其断裂为雁行展布,始新世末期的区域抬升长达15-20×106a。文中首次提出该区存在正的反转构造,并对其形成机制进行了分析。正的反转构造下伏高压泥岩是有利的生油岩系,预测东海盆地西南部正的反转构造分布区为有利的含油气区。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综述了有关反转裂谷盆地的分类,指出简单裂谷、局部反转裂谷和区域性反转裂谷在勘探成功率、油田规模及其分布、油苗显示等方面特征各异。从扭压造成反转和向后传播应力造成反转的形成机制,通过断层反转构造模拟,讨论了盆地反转研究的油气勘探意义。  相似文献   

20.
圣贝尔纳多构造带横穿阿根廷巴塔哥尼亚高原的安第斯山边缘地区,经历了多次变形。该构造带显然与南美大陆板块醅的褶皱冲断带不相连。它是一个走向NNW-SSE、大约600km长和100km宽的条形地带。该地区的断层和褶皱涉及前寒武-中古生界的基底、上古生界-侏罗系陆源到海相沉积和火山成因楔体以及克拉通内圣豪尔赫盆地的白垩系非海相沉积层。白垩系沉积盖层的构造主要是与东倾和西倾逆断层伴生的不连续狭窄箱状褶皱。油气发现局限于森格尔河和德赛阿多河之间未遭破坏的低洼地区,那里的背斜构造形成于原有正断层和走滑断层的收缩性活化。这里的石油生成于在半咸到碱性层状湖泊中形成的基本源于藻类的无定形有机物质(TOC1%-3%,重量百分比)。模拟结果表明,生油期是110-30Ma。低比重度原油是由生物降解和冲刷造成的。储集岩由冲积、河道和曲流河相以及重叠砂席构成。叠置的油层之间夹有页岩,降 低了油田的连通性。在火山碎屑颗粒格架中存在自生的沸石和脱玻的火山玻璃副产物,降低了储层空隙度。圈闭形成了侏罗系半地堑在中新世的挤压和反转,表现为局部凸起(pop-up)、褶皱和轻微反转的构造。局部隆起使部分圈闭遭受剥蚀和破裂。在油气运移的第一阶段,一个正常充注的油气系统以及垂向排驱促进了油气运移。砂岩和凝灰质页岩一般都不利于油气运移。晚期构造反转过程促进了油气的散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