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设计加工脉动热管式换热器一台,对其应用于夏季工况空调系统排风余冷回收进行了初步试验,定量分析了脉动热管换热器的最小启动温差。结果表明,该新型装置可以启动运行,并回收能量。其最小启动温差为2.0℃,说明其在实际应用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
对带有余热回收系统的完全预混中餐炒菜灶进行设计,将其作为试验对象,在额定热负荷30 kW条件下,确定中餐炒菜灶的最佳过剩空气系数、最佳冷水质量流量及最佳排风机电压。试验研究热负荷对燃烧器热效率、污染物排放量的影响,确定热负荷调节范围。中餐炒菜灶的总热效率分为燃烧器热效率、余热回收热效率。在额定热负荷(30 k W)、冷水质量流量为6 kg/min、排风机电压为3 V条件下,燃烧器热效率随着过剩空气系数减小而增大,烟气中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的体积分数均随过剩空气系数减小而增大。综合考虑相关标准对中餐炒菜灶烟气中一氧化碳体积分数的限值(0. 1%)以及燃烧器热效率,过剩空气系数取1. 038。在额定热负荷、过剩空气系数为1. 038、排风机电压为3 V条件下,余热回收热效率随冷水质量流量的增大而增大。由实测结果可知,换热器进出水温差随冷水质量流量的增大而降低。由于试验要求换热器进出水温差应控制在20℃左右,因此将冷水质量流量设定在5 kg/min。在额定热负荷、过剩空气系数为1. 038、冷水质量流量为5 kg/min条件下,中餐炒菜灶燃烧器热效率随排风机电压增大而减小。为保证燃烧器热效率,排风机电压取1 V。在过剩空气系数为1. 038、冷水质量流量为5 kg/min、排风机电压为1 V条件下,燃烧器热效率随热负荷增大而减小,烟气中一氧化碳体积分数、烟气中氮氧化物体积分数随热负荷增大而增大。热负荷在10. 32~33. 04 k W范围内,燃烧器工作正常,无回火、无脱火、无明显黄焰,燃烧器热效率及污染物排放量均满足标准要求,中餐炒菜灶有较宽的热负荷调节范围。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蓄热式换热器的特点建立起相应的数学模型,并且通过仿真软件对数学模型进行计算,根据得到的结果,分析了换热器长度和迎面风速对换热器效率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换热器的效率随着换热器长度的增加而提高,但是到了一定长度以后,换热器效率随长度的变化不明显,此长度为换热器的优化尺寸,而换热器的效率随风速的增大而显著减小,确定流动风速时应该考虑风机匹配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提出了1种基于微热管阵列的新型低温油烟热回收集热器,并对换热器的性能进行了实验研究。主要对换热器在不同室外温度、风量、换热器翅片尺寸下进行了热性能和流动阻力测试。结果表明:换热器室外侧换热量随室外温度的升高而减小,随风速的增加呈线性增加,随翅片尺寸增大呈非线性减小。换热器的换热效率基本稳定在0. 77~0. 97之间,高于国家标准要求值。同时,换热器在较低的室外温度下亦可满足高效的热回收需求,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分析了现有热管换热器在空调系统排风余热回收中的应用特点及问题.对新型脉动热管应用于空调系统排风余热回收进行了初步试验,结果表明该新型装置可以启动运行,并回收热量,但效率较低,需要进一步改进结构.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国外一种新型全热式新排风热回收空气处理装置,分析了其通过架设于热力循环两端上的换热器进行新排风热源间的间接换热回收实际效果,及其在国内气候特点下的可移植性,并且提供了一种将换热器与轴流风机叶轮集成的紧凑化设计思路。与传统新风换气机相比,该设计具有焓差利用率高、系统能效高以及适用季节长等特点;通过添加简单的运行控制策略,对换热器表面进行适当的处理,可以实现新排风的全热回收运行。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寒冷地区冬季空气源热泵运行效率、新风机冻损等运行问题,保证冬季室内良好的空气品质,设计了在冬季将排风引入热泵蒸发器,通过热交换回收排风的能量,并利用热泵冷凝器加热引入室内新风的热泵热回收新风机。采用空气焓差法对该机组在利用排风及排风混室外空气2种运行工况下的制热量、输入功率、热泵能效比(COP)、热回收效率的对比实验。用热泵热回收新风机引进新风后基本没有改变机组输入功率,相同环境条件下的制热量增加,COP值增大,焓差热回收效率最高可达到51.4%。新风机和热泵相结合,利用排风余热提高热泵蒸发器工作温度,改善了热泵和新风机在北方寒冷地区冬季的运行性能。  相似文献   

8.
采用数值模拟、试验方法,对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性能进行探究(主要考核空气出口温度、换热量、空气压力降、空气侧表面传热系数等)。将空气作为微通道换热器外部高温换热介质,将冷水作为微通道内部低温换热介质,不考虑冷水分配的不均匀性,对比分析在不同迎面风速、冷水进口温度条件下微通道换热器的换热性能。空气进口温度设定为35℃,相对湿度设定为60%(模拟时不考虑空气相对湿度对微通道换热器结露的影响),微通道换热器的迎面风速变化范围为1. 00~1. 75 m/s。冷水流量设定为1 m~3/h,冷水进口温度变化范围为5~8℃。空气出口温度、换热量、空气压力降、空气侧表面传热系数随迎面风速、冷水进口温度的变化趋势模拟与试验基本一致,由于试验条件下微通道换热器翅片易出现结露,使得试验条件下的空气压力降大于模拟结果。冷水进口温度为5℃时,空气出口温度、换热量、空气压力降、空气侧表面传热系数均随迎面风速的增大而增大。迎面风速为1. 5 m/s时,空气出口温度随冷水进口温度的增大而增大,换热量、空气压力降、空气侧表面传热系数均随冷水进口温度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9.
建立了全热回收转轮的数学模型,搭建了全热回收转轮实验台,测试了不同转速情况下转轮的全热回收效率,验证了数学模型。定义了转轮的掺混率,模拟分析了考虑掺混前后,转速对全热回收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全热回收效率受转速影响明显,在不考虑新排风掺混时,随着转速的增大,全热回收效率增大;考虑掺混时,全热回收效率先增大后降低;最优转速与转轮厚度及空气流速有关。  相似文献   

10.
在设定钻孔壁温度均匀且不随时间改变的前提下,建立两种循环水流动方式下(外进内出:循环水由外管流进,内管流出;内进外出:循环水由内管流进,外管流出)的套管式地埋管换热器(以下简称换热器)稳态换热模型,采用解析法计算环形流道、内管循环水沿程温度。将换热器能效、换热流量作为评价指标,分析换热器换热能力的影响因素。在供冷工况下,得到以下结论:虽然两种流动方式的循环水沿程温度分布不同,但换热器出口循环水温度相同。设定参数条件下,采用内进外出流动方式,内管内循环水在下降过程中温度逐渐降低,环形流道内循环水在上升过程中温度也逐渐降低。采用外进内出流动方式,环形流道内循环水在下降过程中温度逐渐降低,而内管内循环水在上升过程中温度逐渐升高。虽然外进内出、内进外出流动方式的环形流道与内管间均存在热短路现象,但外进内出流动方式的热短路现象更加明显。增大内管壁热导率,使两种流动方式的热短路现象明显增强。增大外管壁热导率,有利于改善两种流动方式的热短路情况。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换热器进出口循环水温差、能效、换热流量均随钻孔深度的增大而增大。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换热器进出口循环水温差随循环水质量流量的增大而逐渐降低;能效随循环水质量流量的增大而减小,并趋于稳定;换热流量随循环水质量流量的增大而增大,但增速逐渐放缓。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换热器进出口循环水温差随外管壁热导率的增大先迅速增大,然后趋于稳定。其他参数不变的情况下,换热器进出口循环水温差随内管壁热导率的增大先迅速减小,然后趋于稳定。能效、换热流量的变化情况与套管式地埋管换热器进出口循环水温差随内外管壁热导率的变化情况一致。  相似文献   

11.
间接蒸发冷却用于空调新风预冷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吉仕福  余霞  王文 《暖通空调》2006,36(4):97-99
从温差换热驱动势和吸湿驱动势出发,分析了间接蒸发冷却换热效率的影响因素,实验研究了新风进口温度、排风进口温度和相对湿度对新风进出口温差和换热效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将热回收转轮应用于上海某高大车间空调,对排风量与新风量不相等条件下的热回收效率及节能效益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上海地区采用全热回收转轮的节能运行判定条件:新/排风相等时(新排风比=1),夏季新/排风焓差>10kJ/kg;当新风小于排风(本项目新/排风比为0.43)时,新/排风焓差>15kJ/kg;并通过经济性分析表明在设计...  相似文献   

13.
低温送风空调系统引进新型冰蓄冷设备,采用正丁烷作为制冷剂,制冷剂与水直接接触,换热更强烈且稳定。为了研究该系统相应损因素条件下的节能薄弱环节,实现系统性能优化,基于该系统及各表冷器分析模型,分析了热湿比、新风比、送风温差等损因素对系统效率和各表冷器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热湿比变化时,处理二次混风的表冷器损率随之呈正比变化,其他表冷器损率及系统效率随之呈反比变化;当新风比变化时,处理新风的两级表冷器损率随之呈正比变化,其他表冷器损率及系统效率随之呈反比变化;当送风温差变化时,处理一次回风的表冷器损率随之呈正比变化,其他表冷器损率及系统效率随之呈反比变化。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一次回风空调系统,提出排风冷能回收装置,介绍了该装置的结构和原理,对其理想条件下极限热工性能进行了计算分析,其极限全热换热效率为100%。基于实际应用,对该装置的实际热工性能进行了计算,其实际全热换热效率为55.2%。结合工程实例,比较了传统一次回风系统与采用排风冷能回收装置的一次回风系统的机器冷负荷、新风冷负荷,采用排风冷能回收装置可减少机器冷负荷14.6%,减少新风冷负荷55.2%。  相似文献   

15.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can be used in HVAC to reduce energy consumption by recovering wasted energy from the exhausted air to pre-cool inlet fresh air. In this paper, experimental study of utilizing cooling coil (CC) and cooling coil combined with heat exchanger (CCHE) has been developed. Considering the different climate zones in Iran, the experimental study has been done for the areas with high humidity content. In each case, the effects of air-to-air heat exchanger (HE) on the sensible and latent cooling load are investigated. The analysis gives the applicability of HE in Iran for various operational conditions to obtain air with lower moisture content. In CCHE systems more latent load quota is allocated in cooling coils and lower air humidity ratio can be obtained. Also in the cities with higher dew point depression (difference between dry-bulb and dew point temperature) more humidity reduction is achieved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latent load quotas of CCHE system is higher than CC system.  相似文献   

16.
当前新风负荷占建筑能耗的比重很大,而热回收可以有效减少新风负荷。为进一步细分空调系统中热回收装置的全年运行情况,提高热回收装置的节能运行效果,针对北京地区办公建筑,以研制的热管式热交换器为例,利用De ST软件构建了办公建筑模型。空调系统采用两管制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引入平衡温度的概念,划分了热回收装置的全年启停时间及对应运行模式,根据标准气象年的气象数据绘制能量回收效果图,得到相应模式下的热回收量,可节省62.6%~66%的新风负荷,节能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7.
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空调排风热回收模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空调新风负荷特征,研究了不同排风热回收模式下的节能效果。结果表明,当采用全热回收模式时,新风负荷降低60%以上,建筑空调冷负荷降低18%~23%;而采用显热回收模式时,新风负荷降低5%-20%,建筑空调冷负荷仅降低8%。可见,夏热冬暖地区公共建筑空调排风全热回收模式具有较好的节能效益。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铜山科技创业大厦的空调系统设计与节能技术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地源热泵系统、变频技术、大温差空调水系统、过渡季节室外新风降温以及新风热回收等技术在本工程中的应用及产生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新风能耗要占夏季空调负荷的20%~40%,新风回收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新风换气机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普及.针对北京夏季新风负荷的特点,对市场上流行的新风换气机进行能耗回收分析,得出夏季工况显热通风换气机回收效率极低,全热通风换气机能减少一半的负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