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针对工程实际中浮筏隔振装置 ,建立了柔性基础上机组多扰源弹性浮筏耦合隔振系统动力学普遍模型 ,给出了系统动态特性结构化分析方法 ,推导了耦合系统动态传递方程及功率流表达式 .结合工程实际两机组浮筏隔振系统功率流数值计算结果 ,着重探讨安装频率与支承结构柔性作用及其对隔振效果影响 .研究结果表明 :安装频率设计点选择合理 ,可有效控制振动能量传输  相似文献   

2.
浮筏弹性对复杂隔振系统振动传递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非对称多支撑多扰动源弹性基础弹性浮筏系统形成的复杂柔性动力耦合现象,用功率方法分析和计算了弹性浮筏系统振动的传递过程和特点,并对弹性浮筏隔振系统和刚性筏隔振系统的功率流传递特点进行了分析比较。该方法弥补了以往柔性耦合系统研究中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针对工程实际中浮筏隔振装置,建立了柔性基础上机组多扰源弹性浮筏耦合隔振系统动力学普遍模型,给出了系统动态特性结构化分析方法,了耦合系统动态传递方程及功率流表达式。结合工程实际两机组浮筏隔振系统功率流数值计算结果,着重探讨安装频率与支承结构柔性作用及其对隔振效果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安装频率设计点选择合理,可有效控制振动能量传输。  相似文献   

4.
空间柔性耦合系统振动功率流传递特性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针对动力设备的振动和噪声控制问题,通过六维空间单层[1]弹性浮筏的多机组隔振理论分析计算模型,导出弹性浮筏传递功率流的表达式,绘制功率谱曲线,从振动能量传输的角度来评价浮筏系统隔振效果,揭示机组的质量、筏架阻尼等结构参数对功率流传递的影响,最终给出浮筏设计中结构参数选择的一般准则.  相似文献   

5.
针对动力设备的振动和噪声控制问题,通过六维空间单层[1]弹性浮筏的多机组隔振理论分析计算模型,导出弹性浮筏传递功率流的表达式,绘制功率谱曲线,从振动能量传输的角度来评价浮筏系统隔振效果,揭示机组的质量、筏架阻尼等结构参数对功率流传递的影响,最终给出浮筏设计中结构参数选择的一般准则.  相似文献   

6.
浮筏隔振系统功率流计算机辅助测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浮筏隔振系统的隔振效果进行试验研究有其重要的工程应用前景。针对工程实际中常见的浮筏隔振系统,搭建振动实验台,通过具体的实验测试,分析系统的动态性能及其输入、传递功率流,以期为工程中的实际应用作参考。  相似文献   

7.
对浮筏隔振系统的隔振效果进行试验研究有其重要的工程应用前景针对工程实际中常见的浮筏隔振系统,搭建振动实验台,通过具体的实验测试,分析系统的动态性能及其输入、传递功率流,以期为工程中的实际应用作参考  相似文献   

8.
变刚度浮筏隔振系统功率流传递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设计了磁悬浮支承隔振单元结构,并应用于多自由度浮筏隔振系统.以带有刚度可调的磁悬浮支承隔振单元的隔振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数学模型,推导出其传递到系统基础上的功率流数学表达式.通过实例分析了磁悬浮支承刚度、基础尺寸、浮筏质量,以及浮筏转动惯量对传递到基础上功率流的影响,为浮筏隔振系统的优化设计和磁悬浮隔振控制系统设计提供了可遵循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弹性浮筏系统的实用解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针对工程实际中的复杂柔性耦合系统 ,对建立在柔性基础 -弹性浮筏上的隔振系统应用子系统导纳法进行分析 ,推导了耦合系统动态功率流传递计算公式 在研究中 ,将浮筏和基础的固有频率与被隔振机组固有频率之比作为特性参数 ,对系统在不同频率比下的传递特性进行了计算研究 ;针对计算结果 ,分析了浮筏的弹性和基础的柔性对耦合系统的传递功率流的影响 ,给出了可以将基础或浮筏当作刚体来处理的弹性变化范围  相似文献   

10.
弹性浮筏系统的实用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工程实际中的复杂柔性耦合系统,对建立在柔性基础-弹性浮筏上的隔振系统应用子系统导纳法进行分析,推导了耦合系统动态功率流传递计算公式。在研究中,将浮符和基础的固有频率与被隔振机组固有频率之比作为特性参数,对系统在不同频率比下的传递特性进行了计算研究;针对计算结果,分析了浮筏的弹性和基础的柔性对耦合系统的传递功率流的影响,给出了可以将基础或浮筏当作刚体来处理的弹性变化范围。  相似文献   

11.
针对振动隔离中基础的非刚性问题,通过理论推导和数值计算,得到有关柔性板基础上多点支承隔振系统的功率流传特性的若干重要结论,并以传递到基础的功率流频率平均响应为目标函数,以隔振器的刚度、阻尼以及机器的质量为约束条件进行了优化.提出了控制系统振动和结构噪声传播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2.
多维柔性耦合系统功率流传递特性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从经典的解决噪声控制问题模型 (振源—路径—接受体 )出发 ,运用导纳模态方法 ,针对齿轮传动系统振动噪声控制问题 ,从假设的两个不同简化的理论分析模型入手 ,通过分别计算通过多维柔性接点和连接件的功率流 ,比较不同的简化模型对分析功率流传递特性的影响 ,研究其动力学传递特性和振动噪声控制机理 ,为进一步实现对齿轮传动系统的振动噪声控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数控机床柔性基础隔振系统分析的功率流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由数控机床,隔振器及柔性基础三个子结构组成的系统,应用子结构导纳法和功率流理论,建立了数控机床柔性基础隔振系统的动力学、数学和仿真模型,并综合优化了隔振器性能参数及安装位置,对上楼机床的隔振问题从理论研究上作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也为数控机床的隔振研究奠定了初步的基础。  相似文献   

14.
利用四端参数分析导纳功率流方法,研究板梁结构的振动功率流。由于梁和基础的弹性,输入系统和进入基础的功率流出现许多共振峰值,通过四端参数法的导纳功率流分析对比分析得到增大梁的弹性模量、梁高度,基础弹性模量、基础高度,以及减小隔振器刚度和损耗因子有利于减小进入基础的功率流。  相似文献   

15.
隔振装置中振动功率流的测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舰舶柴油机双层隔振装置为对象,研究了隔振装置中的振动功率流,用不同的振动功率流测量方法测量了通过隔振器传到上,下层质量和流入弹性基础中的振动功率汉,不同的测量方法得到了类似的测量结果,可以利用隔振器上,下端的加速度互谱密度和隔振器的传递视在质量测量通过每个隔振器传递的振动功率流,也可以通过各接触点的有效导纳和加速度测量通过各接触点的传递的振动功率流。  相似文献   

16.
借助ANSYS有限元程序,结合基础筏板特点,选取土体不同的本构模型,对框架、片筏和地基的相互作用进行了三维有限元数值计算模拟研究,揭示了三者相互耦合作用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由于D-P5和D-P6两个模型能很好地考虑中间主应力对材料强度的贡献,因此能给出更为切合实际的上下部耦合作用的三维有限元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17.
动力换档离合器换挡过程动态特性仿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通过理论分析 ,建立了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和数学模型 ,并在Matalab/Simulink环境支持下 ,建立了描述动力换档离合器接合和分离两个过程的综合动力学仿真模型 .利用这一仿真模型研究了动力换档离合器接合和分离两个过程的动态特性 ,得到了换档过程的转矩、转速以及单位面积滑摩功的变化规律 .该方法可简化仿真过程计算以及进行性能分析和预测 ,为车辆传动系统动态特性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也为换档规律的研究、换档过程的控制提供了方便  相似文献   

18.
ConstructionandSolutiontoaNewDynamicModelofForgingHammersDampingSystem¥LIUGang;CHENWeimin;CHENWei(刘钢,陈维民,陈威)(Dept.ofMaterialS...  相似文献   

19.
Exhaust waste heat recovery system based on organic Rankine cycle (ORC) has been considered as an effective method to achieve 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missions reduction of engine. The performance of adiesel engine with an on-board ORC exhaust heat recovery system was evaluated through simulations in this study. The combined system was optimized through controlling the exhaust gas mass flow rate entering the ORC system. The models of the engine with ORC system were developed in GT-suite and Simulink environment. The validation results showed high accuracy of the models. The performance of the system recovering heat from different exhaust gas mass flow rates was evaluated.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performance between the optimized and un-optimized system was also presented.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exhaust gas mass flow rate had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system performance. Integration with the on-board ORC system could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engine power performance.The power output of the engine-ORC combined system with optimization had further improvement, and the maximum improvement could reach up to 1 16.kW.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