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高速公路上跟随车安全距离的一种确定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高速公路上交通事故的发生主要因素是操作有关,通过对驾驶员的反应能力,速度判断和高速公路上的汽车的行驶特性进行分析,从既可避免发生追尾碰撞事故,又不影响道路通行能力两个方面着手,给出了高速上行车的安全距离的计算方法,并且根据国内高速公路的实际情况给出了具体的计算结果。  相似文献   

2.
双车道公路上驾驶员超车行为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分析双车道公路上驾驶员超车过程的基础上,应用超车试验研究了超车过程中驾驶员换车道时对同向的车流间隙的接受行为.数据分析结果表明,换车道过程中驾驶员对间隙的接受行为可用二项Logit模型来刻画.在上述基础上,给出了可接受临界车头间距和临界车头时距的计算方法,并对临界车头间距、临界车头时距和速度关系进行了分析,得出了驾驶员对车头间距的变化要比对车头时距的变化更敏感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高速公路的迅速发展以及汽车技术的不断改进,使车辆能够适应快速运输的要求,并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但机动车在高速公路上超速行驶产生的不安全因素也不可忽视,由此而造成的交通事故屡见不鲜,给社会和人们的生命财产造成极大的危害.为此,文中阐述了超速行驶对驾驶员交通特性、机动车辆使用性能的影响以及超速行驶产生的不良后果;提出在保证交通安全的前提下,既确保较高的运输效率,又不降低道路通行能力,驾驶员依据不同车型在良好道路上以经济车速行驶比较合理.  相似文献   

4.
针对不良天气造成高速公路路面附着系数和能见度减小的情况,从运动学原理出发,将汽车制动停车过程分为驾驶员反应、制动系协调和全制动3个时间阶段,推导了制动停车的安全距离,得出一种适用于不同路面条件(干燥、微湿、积水、积雪、结冰)的停车视距计算模型.结果显示,基于该模型能够进行较精确的高速公路不同路面条件下安全车速及间距的分析与修正.在此模型基础上以陕西省西宝高速公路为例,给出了不同附着系数和能见度下的安全车速和间距,结果在确保行车安全中车速符合实际情况,车距保持在能见度下限左右.  相似文献   

5.
根据统计数据.在高速公路上因驾驶员过度疲劳导致的事故远远高于酒后驾车。因此.对驾驶员注意力的关注便显得格外重要。2009年春季.梅赛德斯-奔驰将推出全新一代E级车型.新车型将首次装配该公司新研发的预防高速公路事故的驾驶员注意力支持系统(DAS:Driver Attention Support)。  相似文献   

6.
利用收费站进行交通量统计的方法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高速公路的特点,对利用高速公路收费站进行交通量统计的计算方法进行分析研究,给出交通量的计算优化方法,建立收费站和交通调查智能系统的计算机模型。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在驾驶决策过程中的生理和心理活动,确定了影响驾驶决策的主要因素,例如感知范围、驾驶经验等。在此基础上,考虑驾驶心理,计算了驾驶员感知临界值和紧急响应临界值,并且利用模糊聚类方法对信息样本分类,得到信息样本在不同驾驶决策上的隶属程度,从而判别驾驶员采取加速、减速、匀速自由驾驶或紧急制动。最后,分析了不同道路等级条件下驾驶员心理感知响应的临界值变化。结果表明:驾驶员心理感知范围并不只是驾驶员视觉上对距离的感应,在不同速度条件下驾驶员心理也会发生很大变化。本文方法直观、简单,可为交通仿真和交通安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汽车进高速公路须装雾灯公安部交通管理局发出通告,要求进入高速公路的机动车安装雾灯,驾驶员正确使用雾灯,以有效预防和减少高速公路交通事故,保障交通安全和畅通。通告指出,近年来高速公路不断发生低能见度气象条件下多车相撞的重大事故,造成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财...  相似文献   

9.
在考虑到高速公路上前后车的相对速度对临界安全距离影响的情况下,分析车辆的制动过程,研究不同路况下最大制动减速度的变化,对驾驶员反应时间、制动协调时间和减速度增长时间进行了合理设置,在以上分析的基础上建立高速公路临界安全车距模型,并进行仿真分析。仿真结果表明:本临界安全距离模型更具有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为提高毗邻隧道群出口交通标志设置的有效性,对毗邻隧道群出口的交通标志设置进行了研究。根据毗邻隧道群道路交通特征和驾驶员有效利用交通标志传递信息的条件,以人机工程学和交通流理论为基础,利用驾驶员的视觉惰性以及瞳孔面积变化速度与行车安全的关系,建立了交通标志有效设置的数学模型。最后以安徽省六武(六安到武汉)高速公路毗邻隧道群为例,对毗邻隧道群出口交通标志的设置地点、合理俯角和出口距离进行了分析计算,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1.
汽车在高速公路上会车时,空气流场对汽车行驶稳定性有很大影响。本文利用通用流体分析软件,建立两汽车会车的有限元模型,对其外流场进行流体动力学仿真,得到两汽车会车时的侧向压力和速度,分析其外流场对汽车行驶稳定性的影响。根据仿真的结果,提出了提高汽车会车时行驶稳定性的措施,以保证汽车行驶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为对纳黔高速公路叙岭关隧道路段安全性进行评价,采集其道路条件和交通条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分别从运行速度协调性、线形一致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并提出相应的安全控制对策,为纳黔高速公路隧道的设计与运营安全提供理论技术指导,为我国高速公路隧道路段的安全问题的处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随着我国铁路客车高速化的迅速发展,高速铁路客车的重要辅助设备---空气调节装置的国产化研究已迫在眉睫,同现有普通低速客车相比,高速客车的运行特性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将直接对车内的空气质量环境产生较大影响.本文针对高速客车的运行特性并结合车内空气品质的评价指标,分析了客车在高速运行状态下影响其车内空气品质的主要因素,提出了针对高速客车的新风量的计算公式,同时对其它影响因素也提出了相应的改善措施,为高速客车空调装置的国产化研究提供了相应的理论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14.
根据宣大高速公路的重载交通特性,对其车辆进行秤重分类,按照测量统计的车辆纵向排列图示,对该路各种桥梁结构进行受力分析及强度检算,根据检算的结果,在考虑了桥梁的安全,又考虑了宣大高速公路的具体情况,对于按重载交通设计的宣大高速公路,为了提高运营效益,尽快回收建设资金,提出了重载交通高速公路的限载标准。  相似文献   

15.
单线循环式索道车斗运行过程的模拟计算,是个几何非线性连续系统的动力分析问题.索道为多跨结构,一个驱动段有时多达40跨以上,而且无彼此完全相同的两跨,这给计算分析造成了较大的困难.本文在作者前段工作的基础上,首先证明了单跨柔索的索形与跨端之一的张力唯一相对应定理.再以这个定理为基础.提出了张力差调整法,把连续多跨索道的动力(或静力)分析变为一系列单跨索道的计算.针对钢索和车斗不断运动的特点,作者提出了不同时刻分别划分单元,用插值法求出 t+△t 时刻的节点在 t 时刻的坐标、速度、加速度.再用 Newmark 法与 Newton—Raphson 法相结合,建立了单线索道动力分析的非线性有限元法.根据上述理论,作者编制了计算机程序,并对一条单线循环式索道进行了动力模拟分析,得出了运行过程中驱动轮两边的张力差、重锤的运动规律、钢索各截面的张力以及索形等一系列参数在不同时刻的变化,也揭示出了一些过去未曾注意到的现象.  相似文献   

16.
通过分析高速公路交通事故的现状及特点 ,分别从人、车、路三方面探讨了诱发交通事故的原因。并结合我国的交通现状 ,提出了交通事故的预防途径 ,对在高速公路上行驶的车辆如何减少和预防交通事故的发生 ,将起到一定的警示、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7.
高速公路应急管理系统总体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速公路应急管理是高速公路交通安全管理的重要内容,能产生极大地社会效应。本文从高速公路安全管理现状入手,针对高速公路预警救援指挥中普遍存在的外场信息采集和发布设施使用效果差、信息共享程度低、缺乏统一预警指挥、各部门之间在应急处理上不够融洽等问题,对高速公路应急管理系统的需求进行了分析,设计了基于GIS平台的高速公路预警应急指挥系统的总体框架,它包括预警管理子系统和应急处理子系统两个模块,并分别对两个子系统模块的组织与事件处理流程进行了探讨,系统实施可以缩短高速公路异常交通事件响应时间,减少人员伤亡和事件清除时间,取得较大社会效益。该系统框架研究对在高速公路上建立各类异常交通事件的应急指挥系统具有指导意义和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8.
汽车碰撞预警系统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高速公路上同向行驶两车碰撞的数学模型,基于碰撞预警系统数学模型,论述了汽车碰撞预警系统的总体设计和示例,介绍了该碰撞预警系统的工作原理及程序设计。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一种基于热释电红外检测的智能红绿灯设计方案。该方案是在模糊算法的支持下,可根据交叉路口不同方向上动态的车流数量,确定红绿灯的时长分配,以替代传统的固定配时,从而最大限度地提高道路的通畅度。  相似文献   

20.
To determinate the expressway capacity near a bus bay stop with an access, capacity models on the expressway near a bus stop with an access were developed on the basis of gap acceptance theory and queuing theory. Depending on a bus stop position to an entrance or an exit ramp, the capacity models were developed for four cases. Bus bay stops with overflow and bus bay stops without overflow were considered. A comparison of simulation experiment and model calculation was carried out. Results show that the suggested models have high accuracy and reliability, at bus arrival rate below 60 vehicles per hour(veh/h) or vehicle volumes at the entrance and the exit below 200 passenger cars units per hour(pcu/h), and there a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the capacities for four cases. When bus arrival rate is above 240 veh/h, the capacities of all four cases will decline rapidly. With berth number increasing, the increasing of the capacities is no obvious for four cases. As the bus arrival rate and vehicle volumes at the entrance and the exit increase, bus stops located downstream of an entrance and upstream of an exit have a remarkably effect on the capacities. The latter case is much heavier than the former. Those results can be used to traffic design and optimization on urban expressway near a bus stop with an acces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