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欢西油田稠油区块经过多年蒸汽吞吐生产,周期产量下降快,油汽比低,经济效果差,开发矛盾日益突出.针对这些问题,引进一种以强降烃菌为主的LJ1混合菌,室内试验证明,该菌种对欢西油田稠油具有很好的适应性。在欢西油田低效稠油井进行微生物冷采技术应用,结果表明可延长油井生产时间,增产效果和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2.
稠油出砂冷采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稠油出砂冷采是近年来从加拿大兴起的一项稠油开采新技术。稠油的开采是缓解原油短缺的重要手段,经济、高效地开发稠油具有重要的现实和战略意义,目前稠油出砂冷采已成为热点。稠油出砂冷采是使油层大量出砂形成蚯蚓洞网络和形成稳定泡沫油而获得较高的原油产量。能否应用这一技术进行开采主要取决于储层及原油性质等因素,以及配套的工艺技术。  相似文献   

3.
稠油出砂冷采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稠油出砂冷采技术对地层原油含有溶解气的各类疏松砂岩稠油油藏具有较广泛的适应性,它通过使油层大量出砂形成蚯蚓洞和形成稳定泡沫油而获得较高的原油产量。本文探讨了稠油出砂冷采的机理以及影响出砂冷采的各种因素,展望了出砂冷采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4.
合理、高效的开采稠油资源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目前,我国稠油油藏主要采取注蒸汽等热采方式进行开发,但是这些工艺措施普遍面临着油层出砂、气窜和采油成本高的严峻挑战.出砂冷采是近年来从加拿大兴起的一项稠油、超稠油开采新技术,可以较好的解决热采中遇到的问题.本文系统的介绍了稠油出砂冷采技术的机理、适用条件、工艺特点以及对完井方面的要求,并在此基础土提出了该技术的发展趋势,对稠油出砂冷采技术的现场应用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克拉玛依油田六中区克下组油藏涉及面积广,原油物性变化大,给日常生产管理带来很大的困难,为此开展油稠井生产规律的探索与研究,进行了稠油井冷采工艺的适应性分析与现场试验,探索出了稠油井生产配套技术,使油井在常规采油技术条件下实现了稳定、连续生产。  相似文献   

6.
套保油田为普通稠油油藏,开发过程中表现为:常规冷采产能低、递减快;蒸汽吞吐开采,注入压力过高,破坏隔层,导致底水上窜;注入压力过低。不能保证开采效果。通过开展出砂冷采试验,形成了较完善的配套工艺技术,现场应用后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白92块单井日产油达到10~30t,为常规冷采产量的l0~20倍。  相似文献   

7.
蒸汽吞吐是目前开采稠油油藏的主要方法,但存在着采油成本高及多轮次吞吐后期含水上升、产量递减快等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列举了各种稠油冷采方法及其适用条件,分析了孤东油田稠油油藏的特点及开发难点,找出了适合孤东油田应用的稠油冷采技术,对其可行性进行了探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8.
加拿大M油田油藏温度低,油藏埋深浅,原油黏度高,含水少,流动性差,针对M油田稠油特性,研制了油溶性降黏剂PH-OV.实验研究表明:油溶性降黏剂PH-OV的较优组成为4%酯化改性聚醚+15%二乙二醇二丁醚+81%芳烃类溶剂油,PH-OV质量分数达到3%时,对M油田稠油降黏率可达到85.2%;加量达到5%以上时,在14~8...  相似文献   

9.
稠油冷采进展与地热采油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综述稠油冷采进展情况的基础上,提出了地热采油构想,对利用丰富的地热资源,以深层高温流体携带地热加热浅油层进行采油的方法进行了可行性研究。  相似文献   

10.
稠油是一项重要资源,但常规方法开采、运输困难,解决问题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降粘。本文从物理、化学、微生物三个角度综述了稠油降粘开采技术,并分别就它们的几种主要类型进行展开论述,分析了各项技术的优缺点。热采法、掺稀油法、超声波法等物理降粘技术相对成熟,已有应用实例。化学降粘包括改质降粘和乳化降粘等,是目前重点研究对象。微生物降粘也能起到一定作用,复合降粘则综合应用多种原理。对于降粘驱油效果评价,动态评价方法正在逐步发展。  相似文献   

11.
桩139块为深层边底水稠油油藏,该块主力层Ng6层油井热采生产效果较差,利用钻井岩屑模拟地层条件进行敏感性评价,分析储层水敏是导致注汽质量差的主要原因。通过室内模拟试验对DC复合降粘机理进行研究,评价分析了CO_2注入量、DC吞吐周期和焖井时间对采出程度的影响。并对DC施工参数进行了优化。稠油冷采工艺改善桩139块稠油油藏的开发效果,降低了稠油油藏开发成本,对桩139块Ng6层的开发起到提质增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由于稠油的粘度随温度变化异常显著,其强化开采通常采用热采方法实现,但操作费用较高。稠油出砂冷采就是在适合的条件下,通过将原油和砂同时采出,明显改善储层流动特征的方法。出砂冷采的作用机理是一个变化的过程,不同时期的主要作用机理不尽一致,但出砂仍是油藏保持高产的主导因素。本文介绍了稠油油藏的骨架砂蚀标准,给出了临界生产压差的计算方法,着重描述了产砂模型、蚯蚓洞模型以及泡沫油模型,以便更为准确地预测油藏生产动态。  相似文献   

13.
徐家丽  秦冰  赵琳  江建林 《应用化工》2021,(6):1627-1631,1641
综述了油溶性降黏剂及其降黏机理的研究进展.从四个方面介绍了油溶性降黏剂的研究概况.①简述油溶性降黏剂的发展概况及分子结构类型;②通过SEM、XRD、IR、分子模拟,从沥青质微观形貌、分子间作用力角度介绍油溶性降黏剂的降黏机理;③介绍了油溶性降黏剂的降黏效果以及降黏剂与表面活性剂复配使用的降黏效果;④分析了油溶性降黏剂研...  相似文献   

14.
综述了油溶性降黏剂及其降黏机理的研究进展。从四个方面介绍了油溶性降黏剂的研究概况。(1)简述油溶性降黏剂的发展概况及分子结构类型;(2)通过SEM、XRD、IR、分子模拟,从沥青质微观形貌、分子间作用力角度介绍油溶性降黏剂的降黏机理;(3)介绍了油溶性降黏剂的降黏效果以及降黏剂与表面活性剂复配使用的降黏效果;(4)分析了油溶性降黏剂研究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分析认为:在分子水平上,开展降黏剂对稠油胶体体系的影响,才能从根本上阐明油溶性降黏剂的降粘机理。  相似文献   

15.
于洋  刘琦  彭勃  吕静 《化工进展》2021,40(3):1574-1585
稠油因黏度高、流动性差,存在开采难度大、开发成本高的问题。沥青质等重组分含量高是造成稠油高黏度的主要原因。微生物通过降解重组分可降低稠油的平均分子量,从而降低稠油黏度。本文从沥青质的结构与组成出发,阐述了微生物对沥青质的降解机理,总结了近年来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微生物降解沥青质研究与应用所面临的挑战,并对其发展趋势做出了展望。微生物对沥青质的降解主要是通过将多环芳烃进行开环降解、将长链正构烷烃降解为短链、将杂环化合物进行开环除去杂原子三个方面。但因沥青质的分子量较大且组成有着不确定性,所筛选的微生物是否能够高效地降解储层中原油所含沥青质仍需进一步探究,因此高效沥青质降解菌株的筛选和利用基因工程等技术手段改造菌株应是未来工作的研究重点。此外,通过菌株的复配,利用菌株间的协同效应也可以达到更为高效降解沥青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就新疆油田的稠油开采技术及趋势进行探讨,旨在加强新疆稠油开采技术水平,实现开采产量的最大化提高。  相似文献   

17.
18.
孟鑫 《清洗世界》2020,36(3):33-34
近年来我国社会经济得到了不断的发展和进步,这就加大了我国能源的消耗量。稠油和一些油气资源的应用范围相对较为广泛,同时稠油在开采的时候,需要降低其粘度,所以相关部门需要对稠油实施降粘技术。本文主要针对稠油降粘技术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我国经济和工业飞速发展,这就导致了能源消耗量的逐年增加。非常规原油中的稠油作为一种重要的战略储备能源,其合理高效的开采尤为重要。采取合适的方法对稠油进行降黏处理对于提高稠油采收率及管道运输效率具有重要意义,稠油降黏剂的开发也成为当前研究重点。综述了国内外稠油的致黏机理、各类降黏剂的合成方法及其降黏机理的研究进展,指出了目前降黏剂研究的不足之处,并对其研究方向作出了展望。  相似文献   

20.
王宁  陈翔宇  夏淑倩 《精细化工》2021,38(5):882-888
稠油黏度高、密度大,给开采运输带来巨大的挑战.常用掺稀、加热、乳化等方式对稠油降黏,但各种技术均存在不足和限制.近年来,油溶性降黏剂因其降黏效率稳定、成本较低及操作简便等优点而备受关注,展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油溶性降黏剂大多是由降凝剂发展而来,主要包含3种基团——长链烷基、芳香环和极性基团.该文综述了油溶性稠油降黏剂的发展历程、基本现状、结构特点;分析了油溶性降黏剂中3种关键基团在降黏过程中的不同作用和前人在3种基团方向上的尝试;阐述了降黏机理及3种关键基团对降黏效果的影响;最后指出油溶性降黏剂的不足之处并对其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