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对光伏电站有功功率进行控制对提高太阳能资源的利用效率,保证电网运行的稳定性具有极为重要的影响作用。文中对光伏电站有功功率控制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简单介绍,然后对光伏电站有功功率的控制策略进行了深入分析,为提升光伏电站有功功率的控制水平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光伏发电与电网稳定的矛盾,研究光伏发电特性和逆变器功率快速调节潜力,提出光伏电站快速功率调节助力电网稳定的原则。针对现有光伏电站通讯结构,逆变器功率控制算法进行研究,提出一种实现光伏电站整体功率快速控制应用的方案。从电站通讯系统架构、逆变器功率快速控制算法、有功快速控制与最大功率跟踪之间矛盾的解决方法等几个方面对方案进行了详细介绍。通过实际光伏电站现场的单机试验和全站试验,验证了应用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相关标准对并网光伏电站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控制能力的要求,对光伏电站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控制能力的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出了测试结论,提出了开展光伏电站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控制系统测试工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提出一种光伏(PV)快速功率跟踪控制策略,先将站内所有的PV逆变器划分成样本型和普通型,样本型逆变器以最大自然发电功率运行,并将自身的电气参数传递给上层快速功率控制装置以获取潜在最大功率。普通型逆变器处于限功率状态,当收到上层装置发送的功率提升目标值后,将功率和直流电压指令值作为内部程序中电压环和电流环的参考值,到达对应的次最大功率点处再继续追踪运行。通过实验验证,该方法解决了常规算法功率调节速率慢的问题,实现了逆变器30 ms以内的功率双向调节,避免了逆变器因直流电压下降而脱网的风险,满足现场PV电站的快速性需求。  相似文献   

5.
光伏电站有功功率输出值能够按照电网调度的指令进行高效、合理的调节已经成为大规模光伏电站并网的强制性要求。该文研究了光伏电站有功功率控制的现状,提出一种基于光伏逆变器的光伏电站有功功率控制策略,并通过现场的实际运行验证了该策略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6.
针对大容量光伏电站中逆变器数量较多时采用点对点的功率调节方式致使调节速度慢、调节时间长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组播的功率调节系统。通过UDP组播一次性对全站逆变器下发遥调指令,以提高整个电站的调节速度。详细介绍了功率调节控制系统的结构、控制模式及控制策略。在进行电压无功控制时充分利用逆变器的无功容量替代SVG的功能,大大节约大型光伏电站的成本。该系统已在甘肃金昌振新100 MWp光伏电站中成功应用,算例验证了所述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7.
一种并网型光伏电站光功率及发电量预测的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实测光伏电站所在区域主要气象参数和光伏电站电气参数,应用BP神经网络算法建立光伏电站数学模型,形成预测样本数据库,不断与历史数据、历史曲线、历史预测结果进行对比与改进,以实现较小的误差预测。光伏电站光功率及发电量预测,有利于提高电网接纳光伏发电的能力,促进电网对不稳定可再生能源的接纳和消化。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光伏电站实现有功自动控制的必要性,阐述了有功自动控制的控制策略和分配策略,并通过实例证明了并网光伏电站有功功率自动控制方法的可行性,为后续并网光伏电站推行有功自动控制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9.
《电源世界》2015,(2):49-52
光伏逆变器是光伏发电系统两大主要部件之一,光伏逆变器的核心任务是跟踪光伏阵列的最大输出功率。本文提出了"因地制宜,科学设计"——即根据光伏电站装机规模、所处环境和电网接入要求,合理选择逆变器类型。  相似文献   

10.
以某10MW光伏并网工程为背景,通过MATLAB/Simulink搭建光伏电站仿真模型,分别分析光伏电池在不同光照强度、温度下输出的电压、电流和功率的变化情况,并仿真光伏并网系统并网控制策略在电网故障时的系统响应。仿真结果验证了光伏电池的数学模型、MPPT控制、并网控制的正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1.
光伏电站理论发电功率计算结果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弃光电量的统计,对电网调度及光伏发展规划影响重大。理论发电功率的传统计算方法有样板逆变器法和气象数据外推法,当样板逆变器的出力受到限制时,样板逆变器法计算结果不准确,而气象数据外推法参数众多且难以确定。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光伏电站理论发电功率优化计算方法。首先,介绍了样板逆变器法和气象数据外推法的计算原理,并分析了两种方法的特点和不足。然后,基于光伏电站历史出力及气象信息,提出了改进样板逆变器法和改进气象数据外推法。在实际应用中,当弃光未发生或者在弃光初始阶段采用计算精度更高的改进样板逆变器法开展计算,当样板逆变器出力受到限制时,切换至改进气象数据外推法进行求解。最后,对国内某光伏电站在不同气象条件下开展仿真计算,验证了所提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随着光伏发电渗透率以及系统对电能质量要求的提高,常规电源电压调节能力不足,而光伏电站因具有一定的无功容量而具备主动参与电网调压的潜力。在分析光伏电站电压调节特性的基础上,提出光伏电站参与电网主动调压的控制方法;针对光伏电站有功出力与电网负荷大小之间的矛盾性,引入光伏电站负载率和区域电网负荷率的概念,进而确定光伏电站主动调压的控制原理及目标;在此基础上,建立自上而下的光伏电站双层无功优化模型,上层优化模型用于跟踪并网点电压控制目标,下层优化模型将上层优化结果在各组无功补偿单元之间进行优化分配,实现光伏电站参与电网主动调压的精细化控制。以某地区电网为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景迁 《电工技术》2016,(11):126-127
光伏电站无功补偿容量应结合接入电网的情况来选择,容性无功补偿容量应为变压器无功损耗、线路无功损耗及线路充电功率之和,感性无功补偿容量应能补偿全部线路的充电功率。针对光伏电站无功补偿容量配置问题,以实际光伏电站工程为例,给出了光伏电站无功补偿容量的计算过程。  相似文献   

14.
光伏电站大规模集中并网运行可能会引起系统电压波动,从而影响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为降低光伏电站并网对系统安全稳定的不利影响,减少输电系统网损,该文研究了光伏电站的无功/电压控制问题,首先分析了系统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对光伏电站并网点电压的影响,进而提出了一种基于无功功率裕度分配的光伏电站静态无功/电压控制策略,最后搭建了某实际光伏电站并网模型,通过动态仿真验证了所提控制策略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针对光伏发电弃光现象严重问题,提出了计及光伏消纳的光伏电站储能容量优化方法.该方法对光伏电站全年发电量与厂用电负荷数据进行分析,考虑储能设备的投资成本和运维成本,通过优化计算得到最佳储能容量.仿真算例表明,该方法能有效降低光伏电站的弃光率,具有经济性优势.  相似文献   

16.
在光伏发电蓬勃发展的背景下,光伏电站参与电网无功/电压控制的需求也日趋强烈,有效评估光伏电站的无功控制能力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然而,光伏电站无功控制能力评估研究仍在起步阶段且难度较大,需从评估指标体系构建、指标权重赋值、综合关联评估多个方面进行深入探索。鉴于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动态时间弯曲关联分析的光伏电站无功控制能力评估方法,解决综合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及层次分析赋值问题的同时,将无功控制能力指标评估问题转化为空间上的模式距离关联匹配问题,采用动态时间弯曲法实现不同序列间的关联分析,计算标准、参考及待评估指标序列的关联匹配系数,进而确定无功控制能力等级,实现综合分级评估。并开展典型系统评估应用,验证所提评估方法的适应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光伏功率预测系统的系统运行结构和系统功能,以及在光伏电站的具体应用情况,从系统的实际情况和运行数据多方面验证了该系统的优越性和可推广性。  相似文献   

18.
由于受光照、温度等自然条件的影响,目前光伏电站联网运行时可调度性能差,给电网稳定运行带来影响,造成电力用户供电电能质量不高.分析了配备混合储能系统的联网光伏电站的基本结构,从电网角度探讨了光伏电站的可调度运行模式;提出了评价蓄电池寿命的SOH动态指标,建立了超级电容器及蓄电池的功率输出模型;针对光伏电源输出功率波动问题,采用混合储能对其进行平滑控制,优化了输出功率特性,为制定调度计划奠定了基础.通过Matlab编程仿真,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当前含有组串式逆变器的光伏电站,因单台组串式逆变器容量相对集中式小得多,同等容量情况下总逆变器数目大增,这给近年普遍含有组串式逆变器的大型光伏电站厂站自动功率控制系统带来了控制计算、存储容量不足和指令通信下发阻塞严重等问题。为此,文中提出了在中间层增设方阵自动发电控制(AGC)的分层分布式AGC系统结构。文中研究了光伏方阵AGC一体化产品技术实现方案、方阵AGC的功率分配算法与策略,并分析给出了方阵AGC与厂站AGC系统的协作配合策略。工程现场应用测试及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所提技术能有效解决当前大型组串式光伏电站AGC系统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太阳能作为一种可再生、无污染的能源,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当大规模光伏电站接入孤立电网时,将导致系统惯性降低,调频能力不足,威胁到电网的安全运行。针对此,文中改变光伏电站的功率控制方式,设定了光伏电站的减载水平和功频静态特性,使光伏电站参与系统的一次调频。通过在PSCAD/EMTDC软件中仿真分析,表明光伏电站在所提控制策略下实现了一次调频的功能,分担了常规电厂的一次调频压力,减小了系统频率的变化量,提高了系统的频率稳定性,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