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朱坤华 《微计算机信息》2006,22(25):210-212
由于IP组播在实现过程中遭遇了很多困难,所以应用层组播就成了Internet应用研究的热点。本文在简单地论述了应用层组播的优缺点后,提出了一个基于应用层的单源组播协议ALSSMP。此协议设计的目的是能够实现大规模直播视频。在ALSSMP中采用树拓扑优先的方法来构造组播转发树。在组播树的维护方面,利用为转发树中每一个结点预先选择一个"备用父结点"以设置预留链路思想的PCP算法。该协议既继承了应用层组播的优点,又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应用层组播的不稳定性的特点,使组播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2.
应用层组播协议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由于IP组播至今没能在Internet上大规模的应用,许多研究者提出了应用层组播的新方法来实现广域的组播服务。此方法中组播功能的实现是通过终端主机而不再依靠网络中的路由器。和IP组播不一样的是,应用层组播不需要底层架构的支持并且能够在Internet上很容易的实现。该文讨论了目前四种有代表性的应用层组播协议并且给出了这些协议的性能和应用的比较。  相似文献   

3.
提出了一个基于应用层的能够实现大规模视频直播的单源组播协议ALSSMP.在ALSSMP中采用树拓扑优先的方法来构造组播转发树.在组播树的维护方面,利用PRL算法为转发树中每一个非叶结点预先选择一个"备用父结点"以设置冗余链路,并对该算法从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和研究.ALSSMP协议既继承了应用层组播的优点,又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应用层组播的不稳定性的特点,使组播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大大提高.  相似文献   

4.
本文提出了一种用于分布式虚拟环境的应用层组播协议——基于优先度的应用层组播。与之前提出的其他应用层组播协议相比,它的优势在于将实体在虚拟环境中的优先度作为构建组播树的参数之一,而别的应用层组播协议仅仅考虑了网络层因数。因此它更加适用于那些实体优先度不同的应用,例如:分布式虚拟环境(DVE)。通过仿真实验得出:基于这种应用层组播协议建出的组播树在节点扇出和总带宽利用率上都比单播方式高效。同时优先度对建树起到了指导作用,即优先度大的实体。它到根节点的延时就小,由这几点可以证明,基于优先度的应用层组播很好的满足了DVE系统的特点。  相似文献   

5.
提出一种基于tree覆盖网络拓扑的可扩展高效应用层组播协议-HFTM ( Hierarchical Fibonacci Tree Multicast ).HFTM通过分层和分群的思想将所有组播组成员构造成一个特殊的层次化结构,在进行群划分时,充分考虑了底层网络拓扑特征,尽量避免数据包在代价昂贵的链路上进行传输,从而减少组播延迟.另外,采用一种新颖的基于斐波那契序列的组播算法将群内成员构造成一棵高效的斐波那契组播树,利用此树进行群内组播.实验结果表明底层网络拓扑特点的考虑以及斐波那契组播树的构造使HFTM协议获得更好的组播延迟性能.  相似文献   

6.
应用层组播协议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IP组播存在可扩展性差,难以管理等方面的缺陷,研究人员提出了应用层组播。应用层组播的性能特征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其性能的仿真分析更是研究者不可回避的。论文研究了应用层组播的主要特性,提出并实现了基于NS2的模拟方法,通过视频播放实例对典型的应用层组播方案进行了仿真,分析了可扩展性、路径伸展率、链路压力等应用层组播协议的典型性能。仿真结果表明:应用层组播相对于单播,其结构的可扩展性好、网络的链路压力小。  相似文献   

7.
目前,对于组播协议的研究主要是基于应用层组播与IP组播的,但这两种组播方式的目标主要在于提高组播吞吐量、改善延迟等方面,而对于最大化利用主机容量却甚少考虑。鉴于此,提出一种通过考虑主机容量因素,使得主机容量达到最大化利用的协议(BCCALM),从而避免浪费主机资源,并解决了某一中继主机连接超过其可承载数目的主机数目时而致使中继主机负担较重、延迟增加的问题。该协议采用分层分群结构,基本思想是对中继主机的出度进行限制,同时使其出度达到其可以承载的最大数目。  相似文献   

8.
一个面向实时传输的应用层组播协议的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提出了一种在现有的Internet环境下,以满足实时性应用需求为目标的应用层组播协议.该协议使所有参加组播的端系统自组织成一棵拓扑树,比较选择网络链路好、延迟小的节点作为转发分枝,尽可能降低网络延迟,提高带宽利用率.该协议面向单源的实时应用,在传输层采用TCP协议传输信令和UDP协议传输数据,并设计自适应的缓冲区管理,以提高实时性能.给出了该协议的主要算法和实现模型.  相似文献   

9.
一个应用层组播系统的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出了一个在Pastry上实现的应用层组播系统。系统可以根据接收者对延时和带宽的不同要求,面向实时应用,提供可定制的组播应用。在同时满足延时限制和带宽约束的条件下,接纳尽可能多的用户。通过限制可能父母节点集合的大小,提高系统扩展性。  相似文献   

10.
周国伟  陈越  邵婧 《计算机工程》2008,34(17):82-84,8
目前许多应用层组播协议缺乏明确的数据可靠传输保障机制。该文将NICE协议中原有的控制拓扑和数据拓扑改为环形的控制拓扑和最小延迟树的数据拓扑,在新的拓扑结构上建立差错控制机制,以保证组播的可靠性。仿真实验表明,改进后的组播协议在节点正常工作时具有完全的可靠性,在节点失效的情况下同样具有良好的健壮性。  相似文献   

11.
原达 《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04,25(12):2202-2204,2227
传统的应用于有线网络的多播方法很难适应MANET所具有的拓扑结构变化和带宽有限等特点,无法有效地应用于MANET。提出了采用按需路由发现策略的MANET多播路由协议MFGRP。在MFGRP协议中不需要维护全局的路由信息,通过按需路由发现过程,动态更新路由信息和建立网格。多播数据包在转发组成员间进行有限泛洪,使协议能够降低带宽的占用及减少路由更新信息的传播。模拟实验显示协议在带宽较低、多播组成员数量变化较大的移动分组无线网环境中,具有较好的可靠性和工作效率。  相似文献   

12.
针对ALM(application layer multicast)安全性方面存在的问题,设计了一种新的ALM协议.节点加入多播组时,协议对节点的信任度进行认证检测.在交互过程中动态计算节点信任度,以便准确识别覆盖网中的恶意节点.同时,通过标签机制,有效防止了节点对信任信息的恶意篡改.仿真实验结果表明,该协议能有效区分恶意节点并对其进行控制,对多播安全性方面存在的问题有较大改进.  相似文献   

13.
CAN总线应用层通信协议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传感器识别系统中的CAN总线通信问题,给出了一种CAN总线应用层通信协议--DNP的设计方案.在简单介绍该CAN总线网络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DNP协议模型、报文格式和消息编码.以DNP协议的主站工作流程为例介绍了DNP协议的实现方法,并给出了实际效果.DNP协议的设计思想对中小型CAN总线通信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基于Region多层结构P2P计算网络应用层多播协议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乐光学 《计算机应用》2005,25(6):1233-1236
在基于Region多层结构P2P计算网络模型下,对表征该模型下实施应用层多播协议的数据通道传输质量指标压力和伸展率进行了较为详尽研究,分析了Region规模k和网络规模N对数据通道传输质量指标的影响,并量化了指标,给出了计算公式,并提出了在实际应用中应综合考虑伸展率和压力的思想。通过理论和模拟仿真分析得:伸展率与网络或Region的规模几乎无关,压力与网络或Region的规模成正比;降低伸展率会导致压力增加,反之亦然;数据通道上的伸展率为O(logN),节点的压力为O(1)。  相似文献   

15.
在分层结构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优先级的ALM管理模型PBHM。该模型以分层结构为基础,具有控制开销小,高效、分布式的构建,更好的扩展性,以及无须任何底层拓扑信息等优点,且构建了PR IOR ITY数学模型来确定每个组成员的优先级。另外,通过仿真实验测试了系统性能,验证了相关结论。本模型能够更好地对用户进行管理和提高应用层组播的转发效率。  相似文献   

16.
组播可以有效实现多点之间通信,如何利用网络层组播技术实现流媒体直播系统,是当前的研究热点之一。基于MixCast模型,提出并实现了一种新的基于网络层的安全组播模型。针对当前组管理协议IGMP不提供接入控制,任何端点用户可自由地加入组播组,缺乏安全控制问题提出了依靠应用层单播对接收者认证,提出一种解决网络层组播的安全性问题和可控性问题的方法。实验结果表明,本系统具有良好的安全通信效率和可控性。  相似文献   

17.
将半动态应用层多播通信分解为静态起始和动态维护两种阶段交替出现的过程.在起始阶段.采用基于遗传算法的多播路由机制构建优化的静态多播树;在维护阶段,采用拓扑维护机制、路由性能监控机制和路由更新机制.对多播拓扑的动态进行快速响应.仿真结果表明.该协议同时具备优化多播树性能和快速维护多播拓扑的能力,改善了通信过程中多播树的整体性能.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一种基于优先级的应用层组播横向差错恢复PLER(Priority-based Lateral Error Recovery)模型。该模型把节点划分为多个独立的组,由于组间的错误关联度低,节点通过请求邻近节点来“横向”重传数据可以有效地恢复差错。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恢复模型相比,PLER能够更有效减少平均链路压力,降低二次丢失率。  相似文献   

19.
提出了一个基于邻近原则的应用层组播系统,其覆盖网络由参与节点求得自身网络坐标之后,根据网络坐标基于邻近原则聚类形成。通过基于网络测量数据的仿真和PlanetLab真实网络环境中的实际测试,证明了基于该覆盖网络结构的应用层组播系统在性能指标上优于当前普遍应用的基于其他结构的覆盖网络的系统。在构建覆盖网络过程中考虑节点在网络中的位置分布等因素将能够提高基于该覆盖网络的应用层组播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