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对虾酱酶法加工过程中各工序的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数、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进行检验。结果表明:鲜虾原料的细菌总数为3.4×104CFU/g,冰水清洗后明显降低为3.0×103CFU/g,50℃酶解3h后的细菌总数显著增加至3.7×104CFU/g,加入食盐能抑制细菌的生长;采用100℃杀菌30min,能有效杀死虾酱中的细菌,成品虾酱的细菌总数为2.6×104CFU/g。鲜虾原料的大肠菌群数为15MPN/g,冰水清洗后明显降低至3.6MPN/g,酶解作用对大肠菌群的生长影响不大,加盐、保温、杀菌能明显消除大肠菌群的污染,成品虾酱的大肠菌群数小于3.0MPN/g。虾酱加工过程中均未检出副溶血性弧菌和沙门氏菌。由此可见,冰水清洗、加盐、杀菌等工艺条件是虾酱酶法加工过程中控制细菌总数和大肠菌群数的关键工序。  相似文献   

2.
包骏  邓放明 《食品与机械》2015,31(3):212-218,223
为了提高预包装鸭脯串的品质,采用响应面中心组合设计研究臭氧水处理对鸭脯肉解冻过程和腌制过程菌落总数的影响,并研究热杀菌和辐照杀菌对产品感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鸭脯肉解冻过程最佳减菌化工艺为:在温度10℃,肉水比14︰100(m︰V)的条件下使用7.7mg/L臭氧水浸泡解冻40min左右,与对照样比较,鸭脯肉的菌落总数从2.7×105 CFU/g减少到1.1×103 CFU/g,大肠菌群从1 500MPN/100g减少到90MPN/100g,色差值增加1.07。腌制液的最佳减菌参数为:在腌制液中通入臭氧,使臭氧浓度达到0.6mg/L后,在10℃的条件下处理14min。与对照样比较,腌制液的菌落总数从2.3×105 CFU/g减少到0.6×102 CFU/g。经臭氧和稳定态ClO2处理后的腌制液与鸭脯串倒入滚揉机正反滚揉5 min后置于4℃的冷库中腌制16h。与对照样比较,使用臭氧处理后的腌制液腌制的鸭脯串的菌落总数从8.2×103 CFU/g降至1.4×103 CFU/g。处理样品经121℃热杀菌20min或使用辐照杀菌(10kGy、12h)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感官品质。  相似文献   

3.
王金玲  王芳  赵明  张莹  辛敏  李梅 《食品科学》2008,29(5):435-437
辣白菜在生产过程中易受到有害微生物的污染,并且该产品是一种不经过热加工处理而直接食用的食品,因此残留有害微生物的辣白菜易引发人体痢疾等疾病.本实验将辣白菜在储藏的第1、5、8、12、15、19、22、 26、29、33d分别进行细菌总数、大肠菌群、乳酸菌数、pH值及所含病原菌种类的实验室检测,实验结果表明随着乳酸菌数量的增加,辣白菜中有害微生物数量逐渐降低,到储藏19d时,乳酸菌数量达到1×10 5CFU/g,细菌总数降至1×104CFU/g;到储藏25d时,乳酸菌数量达到1×10 7CFU/g,细菌总数远远小于1×104CFU/g;同时不耐酸性的有害病原菌已经不存在.  相似文献   

4.
《肉类研究》2016,(1):21-24
以牛肚为主要原料,研究不同超高压处理压力、时间和温度对牛肚杀菌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压力为400 MPa,处理时间为10 min,初始处理温度为20℃的工艺条件下,牛肚的菌落总数由未经超高压处理前的(5.04±1.53)(Ig(CFU/g))下降至(3.11±0.57)(Ig(CFU/g)),4℃贮藏15 d后,样品的菌落总数为(3.81±0.61)(Ig(CFU/g)),大肠菌群数为90 MPN/100 g。  相似文献   

5.
用行业标准分别对文蛤原料、清洗并热烫后和冷冻0.5 h后等加工工序中文蛤细菌总数、大肠菌群数、粪大肠菌群数、副溶血性弧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湛江东海岛近海文蛤原料的细菌总数为(4.0±0.1)×105 cfu/g,清洗并热烫和再冷冻0.5 h后对细菌总数的影响不明显.文蛤原料大肠菌群数为(790.7±21.3)MPN/g,清洗并热烫后大肠菌群数明显降低至(19.4±1.3)MPN/g,再冷冻0.5 h后大肠菌群数为(18.3±1.1)MPN/g.文蛤原料粪大肠菌群数为(817.5±19.8)MPN/g,清洗并热烫后粪大肠菌群数明显降低至(194.2±10.2)MPN/g,再冷冻0.5 h后粪大肠菌群数为(180.6±11.3)MPN/g.文蛤原料、清洗并热烫后和再冷冻0.5 h后副溶血性弧菌的检验结果均为<3 MPN/g;均未检出凝固酶阳性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沙门氏菌.可见湛江东海岛近海文蛤的细菌污染主要是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经清洗并热烫和再冷冻0.5h处理,能明显降低大肠菌群和粪大肠菌群数量.  相似文献   

6.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5,(11):129-132
为提高鸡精调味品卫生质量,根据生产工艺特点分别对鸡精生产原辅料、加工流程及主要加工设备进行了微生物检测。食用玉米淀粉和葱姜混合物是鸡精生产原辅料中的主要微生物来源,水分含量是直接影响玉米淀粉微生物污染的主要因素,当水分含量10%时,100 g玉米淀粉大肠菌群70 MPN;葱姜混合物经30%质量分数的食用盐处理后可控制微生物的数量。鸡精生产工序过程中的搅拌后、造粒前后及流化干燥前微生物污染严重,其中搅拌后菌落总数最高,为1.2×104CFU/g,造粒前大肠菌群最高,为167 MPN/100g,搅拌和造粒是鸡精生产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环节。另外,造粒机筛网及侧槽的菌落总数达到908 CFU/cm2,高于食品车间卫生标准,表明造粒岗位是鸡精生产的一个关键控制点。  相似文献   

7.
为了提高产品的食用安全性,使其符合食品卫生标准。本文利用催化式红外辐射技术对含菌量超标的香葱进行杀菌,考察了单板和双板两种加热模式下不同温度对香葱微生物的杀菌效果。红外处理通过单板加热香葱表面温度至50、60、70、80、90 ℃,双板加热香葱表面温度至60、70、80、90 ℃杀菌。处理后对样品菌落总量、大肠菌群、水分含量、色泽、维生素C的含量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单板模式下香葱温度80、90 ℃杀菌3 min,双板模式下香葱温度60、70、80、90 ℃杀菌1 min,样品表面剩余菌落总数<5 lg CFU/g,大肠菌群<100 MPN/g,可以满足减菌要求。杀菌同时可去除香葱12.16%~25.79%的水分(湿基)。单板60、90 ℃,双板60、70、80、90 ℃处理后未引起香葱色泽显著性差异。单、双板模式杀菌后维生素C含量在8.20~16.06 mg/100 g之间,维生素C保留率可达79.7%。综上所述,经不同模式催化式红外辐射后的香葱能够在减菌的同时保持色泽和较多的维生素C含量。处理条件为:单板模式下80、90 ℃处理3 min,双板模式下60、70、80、90 ℃处理1 min。  相似文献   

8.
摘 要: 目的 探究适合于烟熏鸭胸产品的较优杀菌方式, 保持烟熏鸭胸产品的食用品质。方法 以烟熏鸭胸产品为研究对象, 研究高温蒸汽杀菌(121℃、20 min)、巴氏杀菌(95℃、35 min)、辐照杀菌(6 kGy)及不杀菌处理方式对烟熏鸭胸肉制品感官品质、质构特性和安全性的影响。结果 辐照杀菌、未杀菌对照组烟熏鸭胸产品在贮藏35 d时菌落总数分别为4.14 lg CFU/g、4.71 lg CFU/g, 感官分数、水分含量、pH、硬度、咀嚼性显著降低(P<0.05), 挥发性盐基氮、过氧化值显著升高(P<0.05), 达不到产品货架期要求。贮藏56 d时, 巴氏杀菌组烟熏鸭胸产品菌落总数达到3.67 lg CFU/g, 显著升高(P<0.05), 高温杀菌组菌落总数变化不显著(P>0.05), 其余指标在可接受范围之内,能够达到产品货架期要求。结论 高温蒸汽杀菌、巴氏杀菌均可抑制烟熏鸭胸45 d内微生物的生长, 保证产品的食用安全, 但高温蒸汽杀菌会降低产品的质构特性,影响产品货架期内的销售品质, 辐照杀菌不能满足本实验产品的杀菌要求。  相似文献   

9.
骆静  何鑫  谢超  白冬  李海波  黄菊 《食品工业科技》2018,39(11):194-199,204
以海捕中华管鞭虾虾仁为原料,以感官评定为判断标准,通过调味配方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确定了最佳调味配方为:白砂糖的添加量为8%,料酒的添加量为9%,生抽的添加量为1.5%,味精的添加量为0.3%,验证实验感官评分达到49分;再以L*值、TVB-N值以及菌落总数为理化指标进行实验测定,确定了产品调味工艺中最佳食盐添加量为1.5%,最佳料液比为3:1 g/mL,最优腌制时间为12 min。最后以感官评定为指标,通过对产品生产工艺条件进行单因素实验及正交实验,确定了产品生产全过程中的最优工艺参数:调味时间为12 min、蒸煮时间为4 min、干燥时间为60 min(60 ℃条件下)、杀菌时间为10 min(115 ℃条件下),此条件下的产品经检测细菌总数小于1000 CFU/g,大肠菌群小于10 MPN/100 g,致病菌未检出,且验证实验感官评分达到48分,产品常温条件下保藏时间达到6个月以上。该研究成果为开发风味独特的中华管鞭虾方便调理食品提供了技术基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索臭豆腐卤水标准化生产的可能性。方法试验了六种不同的发酵配方,采用混合培养法研究了不同阶段微生物变化,利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机的方法测定发酵终了卤水中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性。结果卤水中微生物的生长由迅速到缓慢,在发酵成熟阶段相对稳定,不同配方的卤水中主要微生物指标如细菌总数、酵母菌的数量增长不尽相同。如黄豆加老卤水配方中的酵母菌达到2.4×1013 CFU/mL,细菌总数为1.1×1014 CFU/mL;但酸菜水中酵母菌最终仅有2×105 CFU/mL,细菌总数为4×1013 CFU/mL。而发酵卤水主要气味成分均有吲哚、醇类、酮类、酸类、酯类和少数几种酚类、硫醚类,6种配方中酯类有5种化合物相同,酸类4种,醇类4种,酮类6种。结论利用传统自然发酵方式发酵的卤水,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彼此消长的变化规律,可能为纯种发酵控制提供依据。臭豆腐的主要气味物质包括酯类、酸类、醇类、酮类、酚类以及吲哚、二甲基二硫、二甲基三硫以及2,3,5,6-四甲基吡嗪等。本实验中的臭豆腐卤水与传统卤水中风味成分相似性说明了达到规范符合大生产要求卤水的可能性,本实验在加工上的差异性有待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1.
臭豆腐卤水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变化及 风味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索臭豆腐卤水标准化生产的可能性。方法 试验了六种不同的发酵配方, 采用混合培养法研究了不同阶段微生物变化, 利用固相微萃取——气质联机的方法测定发酵终了卤水中挥发性成分的差异性。 结果 卤水中微生物的生长由迅速到缓慢, 在发酵成熟阶段相对稳定, 不同配方的卤水中主要微生物指标如细菌总数、酵母菌的数量增长不尽相同。如黄豆加老卤水配方中的酵母菌达到2.4×1013 CFU/mL, 细菌总数为1.1×1014 CFU/mL; 但酸菜水中酵母菌最终仅有2×105 CFU/mL, 细菌总数为4×1013 CFU/mL。而发酵卤水主要气味成分均有吲哚、醇类、酮类、酸类、酯类和少数几种酚类、硫醚类, 6种配方中酯类有5种化合物相同, 酸类4种, 醇类4种, 酮类6种。结论 利用传统自然发酵方式发酵的卤水, 在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彼此消长的变化规律, 可能为纯种发酵控制提供依据。臭豆腐的主要气味物质包括酯类、酸类、醇类、酮类、酚类以及吲哚、二甲基二硫、二甲基三硫以及2,3,5,6-四甲基吡嗪等。本实验中的臭豆腐卤水与传统卤水中风味成分相似性说明了达到规范符合大生产要求卤水的可能性,本实验在加工上的差异性有待进一步探究。  相似文献   

12.
南方臭豆腐的研究现状及加工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臭豆腐卤水中微生物及挥发性风味物质构成,安全性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综述,阐述臭豆腐生产新工艺的研究现状并探讨下一步研究对策和方向。对臭豆腐生产的标准化进行规范,提高产品产率,减少食用安全性风险,延长产品货架期。为更好的开发及改进臭豆腐工业化生产上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臭豆腐中部分元素含量,为长沙油炸臭豆腐安全控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mass spectrometry,ICP-MS)法测定了长沙市面上具有代表性的11家臭豆腐炸前后的As、Pb、Cr、Ca、Mg、Al、Cu、Mn、Zn、Fe等10种元素的含量变化。结果大部分元素均在安全控制范围内,部分臭豆腐的3种安全卫生指标元素As、Pb、Cr的检出浓度超出国家标准,人体的必需常量元素Ca、Mg的平均含量达到1375.78 mg/kg、447.08 mg/kg,微量元素Zn、Fe、Cu、Mn的平均含量达到24.51、411.68、4.79、14.86 mg/kg,非必须元素Al的平均含量为8.33 mg/kg。结论测定元素浓度表明,正常食用臭豆腐不会超出人体每日元素的限定摄入量。  相似文献   

14.
非发酵型臭豆腐在销售贮存过程中会出现表皮变红的腐败现象,从其中分离得到1株红色细菌(CR),对其从物理、化学及生物控制三个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双乙酸钠浓度为1.0 g/kg、丁香提取液浓度为0.07 g/mL、4℃保存或真空包装的条件下,该腐败菌的生长均可得到有效抑制。结合生产实际,同时向卤中添加1.0 g/kg双乙酸钠和0.07 g/mL丁香提取液,可将臭豆腐在常温(30℃)的保质期延长至48 h,从而有效地控制非发酵型臭豆腐在储藏期出现的变红现象。  相似文献   

15.
在传统发酵型臭豆腐的基础上添加薄荷、茉莉花、荷叶以改变其营养价值和风味。在确定薄荷、茉莉花和荷叶混合浸提液对豆腐品质影响基础上,选取毛霉菌粉使用量、前发酵时间、腌制用盐量、发酵温度进行单因素和正交试验,优化薄荷、茉莉花、荷叶臭豆腐前发酵工艺,并检测其理化及微生物指标。结果表明,每500 g黄豆需用4 000 g水中加入薄荷1 g、茉莉花5 g、荷叶10 g得到的浸提液制作豆腐,最优前发酵工艺为豆腐坯500 g、毛霉菌粉2 g、前发酵时间3 d、食盐150 g、发酵温度25 ℃。在此优化条件下,臭豆腐感官评分为93分。臭豆腐呈黄褐色,口感酥脆,有荷叶和茉莉花香气及薄荷的清新口感,品质指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  相似文献   

16.
目的 了解和分析云南省臭豆腐微生物污染状况及存在的风险隐患。方法 在云南省内从农贸市场、零售及餐饮等环节,采集生、熟臭豆腐样本384件,对大肠埃希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样芽胞杆菌、沙门氏菌、变形杆菌等微生物指标进行监测分析。结果 样品微生物污染阳性检出率为49.74%(191/384),食源性致病菌阳性样品检出率为28.13%(108/384),其中沙门氏菌不合格率0.52%(2/384)、金黄色葡萄球菌不合格率0.26%(1/384)、蜡样芽胞杆菌检不合格率1.30%(5/384)、变形杆菌检出率21.88%(84/384)。生、熟臭豆腐微生物污染阳性检出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 云南省臭豆腐存在较高的微生物污染,相关部门应加强监管,加快制订相应食品安全标准,以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对样品臭豆腐卤水中微生物分离,应用传统微生物鉴定、细菌16S rRNA鉴定,探索不同微生物种属组成结构对臭豆腐品质作用以及风味的影响。分离鉴定了臭豆腐卤水中的主要细菌为漫游球菌(Vagococcus carniphilus)、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 sp.)、沙克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kei)、地衣芽孢杆菌(Enterococcus avium)、鸟肠球菌(Enterococcus devriesei),并在无菌条件下采用纯菌种以及混合菌种直接进行豆腐发酵。单一菌种发酵比混合菌种发酵的臭卤所制得的臭豆腐总体感官评价结果偏低。除空白发酵结果以外,菌株St2(嗜冷杆菌)发酵的臭豆腐样品总体评价最差。菌株St5(鸟肠球菌)发酵所得的臭豆腐样品色泽较好,香气成分也较浓郁。  相似文献   

18.
以长沙臭豆腐为原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HS-SPME-GC-MS)技术检测臭豆腐油炸前后的挥发性 风味成分,研究油炸对臭豆腐的挥发性风味物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油炸前的臭豆腐中共鉴定出37种挥发性物质,主要由醛类、醇类、 烷类、含硫化合物和呋喃类组成;油炸后的臭豆腐中共鉴定出40种挥发性物质,除上述物质外,还含有苯类、酮类和酸酐类等物质,而 醇类物质较少。与油炸前的臭豆腐相比,油炸后的臭豆腐中醇类、烯类、烷类的相对含量呈递减趋势,酮类、醛类、苯类、其他杂环类化 合物的相对含量呈递增趋势。  相似文献   

19.
This study was carried out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in ten biogenic amines and chemical properties in stinky tofu and brine during conventional produc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e free amino acid nitrogen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fermentation time in stinky tofu and brine except during the primary fermentation (0–24 h) in stinky tofu. Of the amines analysed, putrescine, cadaverine, spermidine, spermine and agmatine were detected in stinky tofu, putrescine, cadaverine and spermidine were detected in stinky brine, and only putrescine and cadaverine exhibite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P < 0.05) with time in both sample types during extended fermentation (24–144 h). From a toxicological point of view, stinky tofu poses no risk to health; nevertheless, an increase in total biogenic amines in stinky tofu during extended fermentation may be harmful.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fermentation time should be <48 h and a suggested optimum time is 12–18 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