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在评述国内外宜居城市规划与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应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2007年通过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对福建莆田市的城市宜居性进行了评价,提出宜居莆田建设的重点在于提升城市的品质,并通过制定宜居莆田建设框架提出了宜居莆田的规划建设途径,包括与总体规划衔接、开展城市总体空间布局规划、推进规划试点项目、制定工作推进机制等。  相似文献   

2.
张建高  张智 《城市住宅》2015,(3):118-121
对宜居城市的概念进行分析,建立宜居城市的评价指标体系,利用TOPSIS模型评价方法进行综合评价研究,并通过熵值客观赋权法得到评价指标的权重,然后对四川各主要城市的宜居度进行综合评价,根据所得到的四川各城市宜居度结果,给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全面建设宜居城市与智慧城市的背景下,通过对现有宜居理论及实践的梳理,文章提出了城市宜居动态指数的概念,以及其因时而异、因地而异的特点,并结合珠海建设国际宜居城市指标体系的案例,提出了单项宜居指数和综合宜居指数的计算方法,最后从政府和市民的角度分析了宜居动态指数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规划师》2016,(6)
在全面建设宜居城市与智慧城市的背景下,通过对现有宜居理论及实践的梳理,文章提出了城市宜居动态指数的概念,以及其因时而异、因地而异的特点,并结合珠海建设国际宜居城市指标体系的案例,提出了单项宜居指数和综合宜居指数的计算方法,最后从政府和市民的角度分析了宜居动态指数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宜居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公共设施体系是在建设宜居城市的背景下,针对传统公共服务设施的定义、构建体系、内容而扩展提出的一种理论体系。因为控制性详细规划直接面对规划实施与管理,公共设施也是其重点调控的对象之一,所以适宜在其层面上对宜居城市建设背景下的公共设施构建体系进行引导与控制,并通过将宜居要素与控制性详细规划管控要素进行叠合,从设施层次、指标体系、设施互融等方面展开体系构建研究,以此指导重庆市北碚区宜居蔡家建设下的公共设施规划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6.
《规划师》2016,(7)
运用"山水城市"理念指导城市规划建设是尊重、顺应城市发展规律的必然要求,也是提升我国城市品质与塑造城市特色的迫切需要。文章结合《南宁市"山水城市"形态研究与规划实施控制导则》的编研,多维度剖析南宁市在城市扩张中的"山水城市"形态现状及问题,从尊重山水、融入山水和享受山水三方面提出"山水城市"形态的控制实施策略,力求强化南宁市山水特征,加强对城市山水空间的控制与管理,并为其他城市塑造"山水城市"形态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大型居住聚集区的规划设计是重庆主城深化"宜居"理念的举措,是宜居城市规划与发展的典型实践。在总体规划层面,重庆提出将大型居住聚集区作为未来承载人口的重要区域,与产业、交通、环境协调布局;在专项规划层面,各专项规划系统为大型居住聚集区做支撑;在详细规划层面,"宜居"规划重点在于细化城市风貌、居住空间、居住环境、配套设施的具体要求。重庆主城大型居住聚集区的"宜居"规划策略有:配套布置公租房,完善住房结构;倡导多元混合和功能集聚,提高城市活力;改善出行条件,倡导低碳、公交引导理念;延续山水格局,彰显重庆特色风貌。  相似文献   

8.
国家中心城市目前已成为新时期中国各大城市未来发展的战略方向,越来越受到政府决策者和科研学者的关注,而"适宜人类居住和生活"的宜居城市是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组成部分和基础条件。北京在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过程中重视"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建设。本文结合《墨尔本规划2050》,从规划、区域发展、就业、住房、社区、自然生态环境等视角梳理总结了墨尔本宜居城市建设经验,阐明其对北京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中"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借鉴启示。  相似文献   

9.
《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通过建设部科技司评审验收,日前正式对外发布。该标准从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六个方面对宜居城市进行了评分,根据不同得分将城市分为宜居城市、较宜居城市和宜居预警城市。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8,(2)
针对城市宜居性,通过不同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筛选适合的指标结合搜集的相关数据,建立二级模糊综合评价和理想解法模型,运用MATLAB编程和检验。研究得到,在不同的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下,淮海经济区八大城市的宜居性排名,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提高城市宜居水平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广州宜居城市规划建设思路及实施策略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吕传廷  何磊  王冠贤  杨明  连玮 《规划师》2010,26(9):29-34
当前,很多城市将宜居城市建设作为城市发展的目标,广州是国内较早在城市发展战略中提出宜居理念的城市之一,其宜居城市规划建设已从宏观的发展战略转向精致的行动纲领,遵循人与自然和谐永续发展的资源承载体系、以市民需求为导向的公共设施体系、公民共享的高品质城市环境三大目标导向策略,形成了具有城市特色的宜居城市规划建设思路。  相似文献   

12.
所谓"宜居城市",即适宜人类居住的城市,是指那些社会文明度、经济富裕度、环境优美度、资源承载度、生活便宜度、公共安全度较高,综合"宜居指数"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结合宜居城市的科学内涵和评价标准辨析,重点从人与自然和谐、以人为本、公共服务设施、公共交通、包容开放等视角梳理总结了世界宜居城市建设经验,阐明其对北京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的借鉴启示。北京应该从健全宜居城市规划与相关政策、完善住房保障、健全公共服务设施、重视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提升城市文化内涵和鼓励低碳交通出行等内容来促进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建设。  相似文献   

14.
高芙蓉  李和平 《规划师》2012,(6):7-12,23
宜居城市建设规划作为特殊的规划门类,是构建在总体规划层面的专项规划指南。面向实施的宜居城市建设规划应该以实际问题为导向,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采用"调查—规划—实施"的程序,建立科学合理的规划框架;根据地域特征构建宜居性评价体系;重视公众参与;提出宜居城市总体空间布局;根据规划执行部门职责建立项目库。宜居城市建设规划强调规划成果的可操作性,采用项目库方式落实具体实施项目,构建适合城市实际情况的宜居评价标准,健全组织机制,保障规划实施的持续性。  相似文献   

15.
针对中国当前宜居城市研究理论与实践脱节与本土特色缺失的现实困境,本文提出了环境营建视角下宜居城市建设的"本土化"策略及其构建模式。以广东省云浮市宜居城市建设作为实证研究载体,对宜居营建的"本土化"模式进行检验反思,寻找未来中国宜居城市建设的可行路径。"本土化集群"模式遵循"问题导向—需求为先—本土策略"三位一体的分析方法,通过对城市"宜居"现状问题的深入发掘明确建设行动所需优化提升的方向,结合针对城市不同主体的"宜居"需求调查,使行动方向充分满足"人本"的切实需求。继而在前两步骤分析所得的"宜居"建设综合目标的基础上结合所在城市的"本土化"特质寻找最终的实践方式,以使城市的"宜居"建设彰显个性特质,成为城市竞争力与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表明,在宜居城市建设实践过程中,应通过"自下而上"的行动层面探索,将宜居城市建设与城市本土特质挖掘相结合,这样不仅有利于克服城市建设"千城一面"的尴尬,同时也呼应于宜居城市"人本"的理念初衷。  相似文献   

16.
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05年10月,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成立了"宜居城市课题组".课题组下设三个主干课题:宜居城市科学概念研究、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宜居城市规划建设实践研究.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城乡规划的加速实施,重庆各项城市建设成效显著。但与此同时,由于城市发展速度的加快,城市规划建设中也产生了许多问题。为把重庆构建成宜居城市,规划需要进行体系变革,从各层面落实宜居建设要求;同时统筹兼顾,协调推进"五大重庆"的联动规划工作;并设立城区宜居示范点,制定具体规划措施。  相似文献   

18.
《北京规划建设》2007,(6):196-199
特别报道1/006提高城市规划水平助推首都和谐社会建设2/006新形势下北京规划建设战略的思考本刊记者文爱平吴良铺,双月话皿一1/007宜居城市科学评价标准顾文选罗亚蒙一l/0”宜居城市:如何认识和评价李康1/015创造良好的城市宜居环境楚建群董黎明l/018和谐社会视野中的宜居城市建设叶立梅l/0 21宜居城市新议程与海峡两岸城市发展黄丽玲1/025“宜居北京”评价的实证张文忠1/031从夏威夷到萨尔茨堡:大城市和小地球的“宜居”张天新1/036宜居,内外有别;包容,天渊地别黄维真1/038公众眼中的宜居城市张朝雄1/041“宜居”的草根解读殷冬明1/043…  相似文献   

19.
基于宜居城市理念,针对目前公交系统不完善、公交出行比例低的现状,从公交系统舒适性、便捷性和高效性等3方面,剖析了目前公共交通发展在城市建设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宜居导向下的公共交通规划策略,以达到提升城市在公共交通方面的宜居城市综合指数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胡厚国  苏娟  徐慧  吴珊  刘雷 《安徽建筑》2022,(10):7-9+83
以安徽省16个地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建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利用AHPGRA组合赋权法来建立判断矩阵,分析研究安徽省宜居城市建设水平的总体分布情况。研究表明,安徽省16个地级市的宜居城市建设水平差异较大,空间分布不均衡,总体呈现出皖南地区宜居性较高,中部地区和北部地区偏低的分布态势。结合安徽省实际提出制定宜居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标准、补齐城市建设短板、系统推进宜居社区建设和智慧城市建设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