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掺量混合材高性能混凝土的制备及强度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固定用水量为130 kg/m3下,研究了粉煤灰、磨细矿渣和硅灰对水泥替代量为30%、50%、70%,水胶比为0.33的高性能混凝土的制备。探讨了粉煤灰、硅灰和矿渣对新拌混凝土流动性和抗压强度的影响。在低水胶比情况下,粉煤灰、磨细矿渣和硅灰大掺量复掺,可制备得到工作性良好、早期强度满足要求和后期强度有极好发展的高性能混凝土;在高效减水剂的作用下,在大掺量混合材混凝土中以硅灰、磨细矿渣取代部分粉煤灰,可以有效提高大掺量混凝土的早期强度,进一步改善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  相似文献   

2.
免振捣泵送混凝土的工作性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免振捣混凝土的首要特征是其优良的工作性能特别是流动性能和抗离析性能.探讨了坍落度、压力泌水、扩展值、中边差、倒坍落筒流下时间、Orimet仪的流出速度、L型流动实验等多种评价免振捣泵送混凝土工作性能的指标及其优缺点;经对比分析并结合实验研究和工程实际,提出了实用的新拌免振捣混凝土工作性评价指标及其合理取值区间:坍落度一般应控制在230~260mm,倒坍流下时间8~15s,扩展值600~700mm,中边差值≤25mm,压力泌水实验中的S10不超过40%,V140在40~110mL.  相似文献   

3.
微矿粉对新拌混凝土流变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微矿粉为混凝土的特殊掺和料等量替代20%-50%的水泥,研究微矿粉对新拌混凝土流变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微矿粉细度和选择适当的掺量不但可以节约水泥,改善新伴混凝土的流动性,而且可以大大减少坍落度损失。  相似文献   

4.
湿式高强度喷射混凝土材料配比和制备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混凝土流变性和稳定性出发,研究了混凝土的工作性,可泵性和喷敷性,通过正交试验设计法、流变性试验、稳定性试验和实际泵送试验,确定了湿式泵送混凝土的最优配比及材料本比对工作性的影响规律,试验了混凝土制备新工艺;水泥裹砂法 水泥裹砂法和水泥裹石法对混凝土性能的影响,并对高效减水剂的掺用效果作了检验。  相似文献   

5.
通过提高粗集料堆叠率、体积砂率和粉煤灰掺量来提高自密实混凝土的工作性,结果表明:随着粗集料堆叠率的增大,自密实混凝土的工作性会逐渐变差,当堆叠率达到0.65时,胶凝材料用量显著下降的同时,混凝土的工作性依然能够满足自密实混凝土的要求。随着体积砂率和粉煤灰掺量的增大,自密实混凝土的工作性得到改善,这时存在一个最优的体积砂率和粉煤灰掺量使得混凝土的工作性处于最佳状态,即体积砂率为0.48,粉煤灰掺量为30%时,自密实混凝土拥有最优的流动性、填充性和间隙通过性。  相似文献   

6.
复掺矿物掺合料对C50海工混凝土性能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复掺技术对C50海工混凝土力学性能、工作性能和耐久性能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粉煤灰和矿粉复掺能增强混凝土的抗压和抗折强度,改善新拌浆体的工作性能,硅灰尽管降低了混凝土工作性,却极大提高了它的强度和耐久性。  相似文献   

7.
人工砂粉煤灰混凝土正交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水灰比、粉煤灰替代水泥率、超量系数和砂率对人工砂粉煤灰混凝土工作性及28 d抗压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水灰比对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和硬化混凝土的强度影响明显,粉煤灰替代水泥率的影响也较大,但超量系数和砂率的影响均不显著.通过效应估计,提出了配合比设计表,进行了复核试验,与人工砂混凝土和天然河砂混凝土进行了技术指标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8.
陶粒混凝土是一种很好的建筑材料,采用海洋疏浚泥陶粒后,消耗大量海洋工程建设中的固体废弃物,节约陆地粘土和页岩资源,应用前景更加广阔。混合骨料(MA)混凝土兼有陶粒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的优点。通过大量试验,研究海洋疏浚泥陶粒MA混凝土的陶石比对力学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陶石比为1:1时,陶粒混凝土具有较好的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同时针对新拌混凝土振捣时间对力学强度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振捣时间最佳为15s。  相似文献   

9.
运用正交试验方法探讨了免振捣混凝土工作性和强度的规律,研制出了C50和C60级免振捣混凝土,并在工程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0.
粉煤灰免振捣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正交试验方法探讨了免振捣混凝土工作性和强度的规律,研制出了C50 和C60 级免振捣混凝土,并在工程中得到应用。  相似文献   

11.
改善再生混凝土工作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采取对再生集料表面处理,或在再生混凝土体系中加入高效减水剂和磨细粉煤灰等措施,极大地改善了再生混凝土的工作性能。实验结果表明:再生集料表面经聚合物溶液和MS高效防水剂处理后,能明显提高再生混凝土拌合物的流动性.但粘聚性与保水性要比表面没有处理的集料所配制的混凝土稍差。在再生混凝土配料中加入高效减水剂和磨细粉煤灰.可显著提高新拌再生混凝土的流动性,即使全部采用再生集料,再生混凝土的坍落度仍然可迭到158mm,且粘聚性和保水性都好于由天然碎石配制的混凝土。  相似文献   

12.
为了延长公路使用寿命,减少养护资金成本,以宁夏姚汝公路汝箕沟段旧沥青路面改建成水泥混凝土路面施工为例,通过掺入粉煤灰、外加剂等材料进行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制备出工作性较好的高强混凝土,再使用人工小型机具,按照要求厚度将其均匀摊铺到旧路面基层上,从而获得了强度高、刚度大、受温度影响小、水稳定性好、耐久性好、养护费用少和使用周期长的水泥混凝土路面.  相似文献   

13.
为了提高大流动性混凝土的工作性和减轻混凝土对模板的侧压力,用粉煤灰和陶粒分别取代水泥和石子配制轻骨料混凝土,研究其施工性变化。发现采用陶粒部分取代石子可以发挥石子抑制骨料上浮的作用,达到部分轻骨料混凝土工程所需要的强度和表观密度,但是轻骨料混凝土的抗离析性仍需进一步改善。  相似文献   

14.
高强自密实混凝土既要解决高强度要求采用的超低水胶比、高强胶结材料或者高的胶结材用量等配制技术与大流动性之间的突出矛盾。又要解决容易出现的收缩增大问题,采用具有与水泥收缩规律针对性更强的新型多元复合膨胀剂WHU,能够产生比一般膨胀剂持久的后期膨胀,使最终的体积稳定性得到明显改善,抗渗性提高,研究了WHU对工作性、强度、渗透性和体积稳定性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5.
石粉对中低强度机制砂混凝土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机制砂颗粒粗糙、棱角多,且级配不良,在配制中低强度等级混凝土时,用水量相对较大,拌制的混凝土工作性差,易离析。对比研究了不同石粉含量对机制砂混凝土工作性和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机制砂混凝土中掺入一定比例的石粉能明显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提高混凝土的强度,尤其是在水泥用量少的情况下,上述改善效果更加显著。这为机制砂生产中对石粉含量的合理控制,有效利用石粉来提高机制砂混凝土的性能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研制出性能优良的新型水下不分散剂NDA,并利用NDA配制出C40高性能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分析了其作用机理.研究结果表明,NDA具有工作性好、强度损失低、抗分散性能好等优点;掺加NDA的新拌水下不分散混凝土抗分散性能好,能自流平、自密实,无泌水;硬化水下不分散混凝土强度高、抗分散,抗冲磨、抗渗、抗蚀等耐入性能良好.  相似文献   

17.
文章在试验的基础上,研究聚合物丙乳和硅粉对高强混凝土各项性能的影响,从而配制出一种以聚合物丙乳和硅粉为改性材料的新型高性能混凝土,该混凝土的工作性、力学性能和耐久性,尤其是抗弯哟度、抗渗性得到明显提高,拓宽了使用范围,增加了使用年限。  相似文献   

18.
超细矿渣高性能混凝土试验及水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超细矿渣粉等材料制备了C80以上的高性能混凝土,并研究了超细矿渣水泥的水化。结果表明,超细矿渣粉不仅可提高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能,而且能大幅度提高水泥及混凝土的力学性能。研究还发现,超细矿渣的水化活性较高,在水泥水化早期就大量生成胶凝性水化产物,从而减少了水泥石中的Ca(OH)2含量,改善水泥石及混凝土的微观结构。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不同混凝土的坍落度、坍落扩展度、不同龄期强度和电通量等指标的测定,研究了粉煤灰和磨细矿渣粉的掺量对兰新铁路第二双线新疆段混凝土的工作性、强度和耐久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粉煤灰的掺入可提高混凝土的流动性,抑制水泥早期水化反应速度,而磨细矿渣粉的掺入可提高混凝土的粘聚性和保水性,对流动性不利;两者均能有效降低混凝土电通量.粉煤灰和磨细矿渣粉按适当比例复合掺入对混凝土性能的改善具有更好的效果,对于C30混凝土,粉煤灰掺量为15%,磨细矿渣粉掺量为15%,对于C40混凝土,粉煤灰掺量为15%,磨细矿渣粉掺量为20%,对于C50混凝土,粉煤灰掺量为10%,磨细矿渣粉掺量为30%时,混凝土的工作性、强度和耐久性最好.  相似文献   

20.
采用ISO新标准水泥在配制较低强度混凝土时容易产生和易性不良的现象,尤其是对于大流动性混凝土更为明显.主要是因为现有水泥的强度较高而使所用水泥浆的水灰过高和水泥用量过少,容易导致混凝土的离析、泌水和坍落度快速损失.工程实际中,根据条件不同,可以采用掺加细矿物混合材料、保塑剂或引气剂等方法有效地抑制这种和易性不良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