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当前用户登录网页安全协议认证方法难以抵御临时密钥泄露攻击,导致用户登录不安全,为此提出了一种基于多重密钥的用户登录网页安全协议认证解决方案.根据用户登录网页的过程,作出用户登录网页的安全协议初始化假设,得到用户的初始密钥,构建密钥阵列,设计双向认证流程,避免读写标签的非法使用.配置服务器端的公共密钥,确定用户和密钥一一...  相似文献   

2.
移动互联网中基于AKA认证的现有架构容易导致单点失效,服务器遭受恶意注册攻击,而且3GPP—AKA协议本身存在安全缺陷,文章对原有认证模型进行改进,提出基于P2P架构的认证服务器部署方案,同时改进AKA的认证流程,最后对本方案的安全性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前大部分基于身份的三方认证密钥协商协议都存在安全缺陷,文中在Xu等人提出的加密方案的基础上,设计了一种基于身份的三方认证密钥协商协议.该协议的安全性建立在BDDH假设基础上,经安全性分析,协议具有已知密钥安全,PKG前向安全,并能抵抗未知密钥共享攻击和密钥泄露伪装攻击,因此该协议是一个安全的三方密钥协商协议.  相似文献   

4.
针对移动无线射频识别认证协议面临的身份认证和隐私保护、动态密钥安全更新和去同步化攻击问题,提出一种可动态更新共享密钥的移动RFID双向认证协议.协议基于Hash密码机制,利用随机数同时进行密钥安全更新和身份认证,并采用对分表存储的当前和历史共享密钥进行动态添加和删除的方法,保留最后一次合法认证后的一致共享密钥.安全性能分析与效率分析表明,该协议能够实现动态密钥安全更新和身份认证、能够在遭受去同步化攻击后保证密钥同步,且具有较强的计算和存储性能.通过和同类RFID认证协议比较,协议弥补了同类RFID协议存在的不足,适用于被动式标签数量庞大的RFID系统.  相似文献   

5.
利用密钥更新改进的3G认证协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详细分析了3G认证和密钥分配协议过程及其安全性,针对该协议中可能被攻击的弱点.提出密钥更新的协议改进方法。经过分析,这一改进协议不但满足3G的安全需求,而且通过密钥更新,明显增强了认证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6.
Internet网络环境中认证与密钥分配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徐胜波  王新梅 《通信学报》1997,18(12):83-88
本文根据ISO制定的OSI安全结构,提出了一种解决intranet安全性问题的全面安全模式,并设计了一个适用于Internet环境的认证与密钥分配协议;新协议采用分层机制,在低层利用intranet本地网的已有认证与密钥分配协议,在高层则采用双钥密码体制来设计跨intranet的认证与密钥分配协议。新协议与已有密码协议有很好的兼容性,且不降低原协议的安全性,并为in-tranet的各种远程访问提供安全保护,有利于网络的安全管理  相似文献   

7.
基于椭圆曲线的隐私增强认证密钥协商协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曹天杰  雷红 《电子学报》2008,36(2):397-401
认证密钥协商协议能够为不安全网络中的通信双方提供安全的会话密钥,但是,大多数的认证密钥协商协议并没有考虑保护用户隐私.论文关注网络服务中用户的隐私属性,特别是匿名性和可否认性,规范了增强用户隐私的认证密钥协商协议应满足的安全需求,即双向认证、密钥控制、密钥确认、会话密钥保密、已知会话密钥安全、会话密钥前向安全、用户身份匿名、用户身份前向匿名、不可关联和可否认,并基于椭圆曲线密码系统设计了一个满足安全需求的隐私增强认证密钥协商协议.  相似文献   

8.
安全的认证密钥协商协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国钧 《信息技术》2010,(7):82-86,89
对基于证书的密钥协商协议的设计与分析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可证明安全的基于证书的密钥协商协议以及一种新的可认证密钥协商协议。主要研究成果有:介绍了密钥协商协议的概念和安全特性;提出一个新的认证密钥交换协议AKE-1。AKE-1效率较高,并且在最新的eCK07模型下是安全的,证明基于随机预言假设和CDH假设。另外,基于AKE-1,提出一轮的变体(满足只有一个实体在线)和三轮的变体(提供密钥确认属性),以满足不同的应用。  相似文献   

9.
蒋军何晨  蒋铃鸽 《电子学报》2005,33(B12):2294-2300
针对异构网络模型BRAIN(Broadband Radio Access for IP based Network)中的安全第一跳通信,提出一种新的基于Canetti-Krawczyk(CK)可证安全模型的双向认证和密钥交换协议.根据该模型方法,首先构造并证明了一种理想环境下的混合密钥交换协议HKE;然后利用现有安全的消息传输认证器构造一个适合BRAIN网络安全第一跳的认证器.最后利用该认证器自动编译理想的HKE协议,得到可证安全和实际可行的PHKE协议.分析比较表明,该协议更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分析了IMS认证与密钥分配协议的过程,找出了认证协议中的安全缺陷,并给出了攻击者可能进行的攻击.针对协议的安全漏洞,提出一种改进的认证与密钥分配方案,防止了伪装用户的攻击,保证了网络端信息传输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身份认证是P2P(peertopeer)网络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传统的PKI(金钥基础设施)认证方式因为具有静态的集中化控制和固定的证书内容等特点,不能很好地满足P2P网络安全认证的需要,且在公钥的分发过程中容易遭受中间人攻击。为此,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公钥管理架构和身份认证方案,每个节点可以自己产生并分发公私钥,认证服务器仅在节点加入网络时参与完成公钥的分发。超级节点负责管理本组内全部节点的公钥,节点在相互认证时无需认证服务器的参与,仅通过超级节点来完成。分析结果表明,这种认证方案可以有效地抵抗中间人攻击,在保持高效率的基础上又保证了认证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欧阳郡  方勇  王书歌 《通信技术》2010,43(5):116-118
为解决一般的身份鉴别机制不适用于具有匿名通信要求的P2P网络系统模型的难题。通过对Diffle-Hellman密钥协商协议进行改进,并结合采用RSA数字签名协议,以及零知识证明GQ协议,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服务令牌对P2P匿名通信系统中的通信双方进行身份鉴别的机制。该机制在保证P2P匿名通信系统各种普遍特征的前提下,通过在P2P匿名通信系统中引入可信第三方节点,针对P2P匿名通信系统中各通信节点进行匿名控制和行为管理,同时既可抵御各种常见网络攻击的威胁,又有效实现了P2P匿名通信系统的身份鉴别,从而有效提高了P2P匿名通信系统的安全性,加强了此种系统的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13.
游相柏 《电视技术》2012,36(15):104-107
无线射频识别(RFID)技术的广泛应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方便,但RFID系统中的安全隐患也应得到重视。分析了几种常用的RFID安全认证协议,针对密钥矩阵安全认证协议中密值更新出现不同步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自同步的安全认证协议。当标签和数据库之间的密值更新出现不同步时,该协议能够自动使标签和数据库重新同步,有效解决标签和数据库之间密值更新不同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EPON中的鉴权和加密方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以太网的无源光网络(EPON)是一个点到多点的系统,面临着很多安全隐患.为此,本文介绍了一种鉴权和将改进了的ECC与AES相结合的数据加密方案,并对这个加密方案在已知密钥的保密性、危及密钥安全的假冒、显式密钥鉴权和共享密钥的未知性等方面进行了性能分析.  相似文献   

15.
基于密钥阵列的RFID安全认证协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RFID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安全认证协议的设计与完善对于保护信息安全和用户隐私变得更加重要。该文针对现有安全认证协议中常常忽略的来自系统内部合法阅读器之间的伪造和篡改问题,提出一种新的基于密钥阵列的安全认证协议。它通过增加密钥更新标记,有效地解决了标签和数据库之间的同步更新问题。新协议在维持一定复杂度和标签成本的基础上,可抵抗包括重传、跟踪、阻断和篡改等多种攻击手段,尤其针对来自系统内的安全威胁,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6.
认证协议是网络环境中一类重要的安全协议,对协议进行形式化分析是保障其安全性的主要手段。文章以BAN逻辑为工具.分析了网络中常用的Kerbems认证协议。结果表明。Kerbems协议达到了预期的认证目标。  相似文献   

17.
本文提出了解决Internet/Intranet互联环境安全性问题的模式,针对不同的Intranet的网络结构,提出了适用的安全模式,设计了相应的认证和密钥分配协议,并考虑了协议在开放系统互联OSI结构的安全管理问题.协议采用分层机制,在低层采用改进的Kerberos协议实现局域网内的认证和密钥分配,而高层的网间认证和密钥分配协议则根据安全模式的不同要求采用单钥体制,或公钥体制来设计。协议能够为Internet的各种远程访问提供安全保护。  相似文献   

18.
该文针对数字移动通信系统的背景和需求, 基于公钥密码体制设计了一个端端密钥分发协议,基于对称密码体制设计了一个身份认证协议,并利用Spi演算对身份认证协议进行了分析,证明了其安全性。  相似文献   

19.
P2P技术现状及未来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P2P应用软件主要包括文件分发软件、语音服务软件、流媒体软件。目前P2P应用种类多、形式多样,没有统一的网络协议标准,其体系结构和组织形式也在不断发展。P2P应用已占运营商业务总量的60%~80%,P2P应用所产生的流量具有分布非均衡、上下行流量对称、流量隐蔽、数据集中等特性。在P2P技术的发展道路上,有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版权问题一直是P2P发展的一个不确定因素,如何在技术层面支持合法文件的分发是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安全问题也是P2P领域的重要研究课题,如何在P2P网络中实现数据存取安全、路由安全、用户身份认证和身份管理都需要进一步研究。此外,如果能够实现P2P应用之间的统一资源定位,统一路由,使得P2P技术有一个统一开发标准,那么就能够融合P2P技术,提升P2P应用的整体性能。  相似文献   

20.
随着无线移动终端的广泛应用,漫游认证、身份保密等问题显得日益突出。该文分析了现有的各种漫游认证协议在匿名性及安全性上存在的问题,指出现有协议都无法同时满足移动终端的完全匿名与访问网络对非法认证请求的过滤,进而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种新的匿名认证协议。该协议基于椭圆曲线加密和代理签名机制,通过让部分移动终端随机共享代理签名密钥对的方式,实现了完全匿名和非法认证请求过滤。此外,协议运用反向密钥链实现了快速重认证。通过分析比较以及形式化验证工具AVISPA验证表明,新协议实现了完全匿名,对非法认证请求的过滤,双向认证和会话密钥的安全分发,提高了安全性,降低了计算负载,适用于能源受限的移动终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