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砂体、断层、不整合面是辽东湾地区油气运移的基本要素,它们之间相互配合形成三类油气运移输导体系。以断层为垂向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在断层带附近多层叠置,且断层多具有同生性质;以断层-砂体为主要运移通道的油气藏常形成于断层一侧高孔渗的砂体中,影响其输导性能的主要因素为砂体和断层的展布及空间组合形式;以不整合面及砂体作为运移通道往往可使油气长距离运移形成各种地层油气藏,影响其输导性能的主要因素为不整合面孔隙的发育程度以及侧向的连通性。不同的油气输导体系决定了油气藏类型和分布规律,辽东湾地区北部不整合面发育,是寻找各类地层岩性油气藏的有利地带,中南部以断裂、砂体的复合输导为主,是寻找各类构造油藏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2.
敖包塔油田西翼葡萄花油层资源潜力丰富,但油水分布复杂、成藏模式认识不清楚严重制约储量的有效动用.结合地震解释、测井、试油等资料,在构造特征及断裂系统划分、砂体类型及规模研究基础上,分析油水分布特点及控制因素,总结油气成藏条件及模式,根据断裂与砂体组合关系划分有利成藏模式.结果表明:受局部断块、岩性双重控制,全区无统一油水界面,平面"低油高水"、垂向"上水下油"现象频繁;葡萄花油层属于"下生上储、断层沟通、断层—岩性遮挡"成藏模式,油气来自下覆青一段源岩,反转期活动断裂为主要油源断裂;根据该区断裂、砂体组合特点,可细分出"下倾油源断裂沟通—上倾岩性尖灭"、"上倾反向断裂遮挡—侧向岩性尖灭"和"局部正向构造—高断块控藏"3类有利成藏模式.  相似文献   

3.
柴达木盆地北缘冷湖一南八仙构造带的油气勘探实践表明,研究区内主要有三种油气运移通道:连通的砂体和不整合面通常是油气侧向运移的通道,断层是油气进行垂向运移的重要通道。综合地质、地震、测井和分析化验等资料,应用现代油气成藏理论、地球物理学等理论和方法,对研究区的油气运移通道及其与油气成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油气运移通道类型及其空间组合方式是控制油气运移、聚集以及成藏的主要因素。探讨了该区油气运移输导层(不整合面、连通砂体、断层及三者的组合形式)对油气运移、聚集、成藏的控制作用及其与油气藏形成和分布的关系,为勘探实践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层序格架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深入了解层序和沉积之间的关系,综合运用地震、岩心、测井等资料及井-震结合对比分析,将塔中地区志留系划分为两个三级层序,结合油气成藏条件分析,提出了层序格架控制下的油气成藏模式.结果表明:塔中地区志留系存在4类油气成藏模式.海侵构造型,受层序与构造双重控制,SQ1海侵域下沥青砂岩段发育砂坪和潮汐水道优质储层,与上覆灰色泥岩形成优质储盖组合,油气经断裂向上运移,在构造高部位可成藏;高位岩性型,受沉积与断裂控制,SQ1高位域上沥青砂岩段和SQ2高位域上砂岩段多为混合坪沉积,易形成岩性圈闭,油气由断裂及连通砂体运移至其中可成藏;地层型,受控于层序地层展布,SQ1底部下沥青砂岩存在地层超覆,受上覆泥岩遮挡可形成地层不整合遮挡型或岩性上倾尖灭型油气藏;在井区北部地层埋藏较深未遭受剥蚀区域发育有古油藏残余型.  相似文献   

5.
八面河地区孔店组成藏条件良好,但勘探及认识程度较低,油气成藏控制因素不明确,制约了进一步的勘探。分析该区孔店组的构造、地层、沉积、储层等基本地质特征,解剖油气成藏条件,研究成藏控制因素,总结油气分布特征。发现古地貌格局、不整合面、断裂、砂体、鼻状背景为孔店组油气成藏的五大主要控制因素,其中洼隆相间的古地貌特征控制沉积、储层的展布及圈闭的发育类型,不整合面、断层及砂体的有效组合控制孔店组的油气运移,鼻状背景、断裂展布控制油气的富集。  相似文献   

6.
在分析车排子周缘油气藏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综合基础地质资料和分析化验数据,运用现代油气运移理论及地球化学示踪等技术,对本区的油气来源、输导通道、运移方向等进行精细研究,明确了各层系油气输导体系特征及输导模式,认为车排子周缘石炭系以上的地层总体具有西北部为浅层,东南部埋深较大的特征,而油气来自于东南部凹陷的深层.研究结果表明:新近系沙湾组稀油主要来源于侏罗系八道湾组煤系烃源岩,且可能有湖相原油的混源,白垩系清水河组和侏罗系八道湾组为同一类原油,均来自于二叠系乌尔禾组烃源岩;沙湾组、清水河组和八道湾组砂体砂地比均值分别为0.50,0.25和0.40,3个层位的砂体可作为油气侧向运移的通道;白垩系和侏罗系底部不整合面有油气显示的井都位于孔隙度为10%的区域内,是油气侧向运移的优势通道;地球化学参数示踪的油气运移方向指向砂体砂地比的高值区和不整合面孔隙度的高值区;石炭纪—侏罗纪发育的深大逆断层沟通了油源,而后期发育的正断层对油气藏起到了调整和改造作用.油气从深部向浅层、从凹陷向凸起的高部位运移而聚集成藏.深部的油气藏,输导体系单一,越靠近浅层,其输导体系越复杂.  相似文献   

7.
为提高临清坳陷东部的油气勘探效率,以构造解析理论和含油气系统理论为指导,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研究区断裂特征、发育演化,并结合油气成藏要素和成藏条件分析了其对上古生界煤成气成藏的影响。结果表明:平面上断层按走向可分为NE向(或NNE向)和NW向(或近EW向)两组;包括正断层和逆断层两种类型,正断层自基底到盖层中均有发育,而逆断层仅发育在侏罗系以下的地层当中,具有基底卷入的特征;断裂活动时期断裂可作为运移通道,对于油气的垂向运移和调整起着控制作用;剧烈的构造活动形成了多种与断层相关的构造类圈闭,圈闭形成时间与油气生成时期匹配良好;综合成藏条件的研究结果认为临清坳陷东部上古生界煤成气主要存在4种成藏模式。临清坳陷东部断层具有多期发育的特征,并控制着上古生界煤成气成藏,勘探重点为新生代断陷区,以晚期成藏为主要勘探类型。  相似文献   

8.
勘探成果表明,阿克库勒凸起受长期多次构造叠加影响,具有长期生烃、多期供烃的烃源特征,古生界油气输导体系复杂。在分析输导路径、输导能力及作用的基础上,将其分成断裂型、不整合型、岩溶网络型3类输导系统。利用地震和钻井资料恢复古地貌,分析输导体系的演化及配置关系,认识油气运移的动态过程,指出区域性深大断裂是油气垂向运移的主要通道,不整合面(T47、T07、T06)的叠置是油气侧向运移的关键因素,并且油气成藏关键时刻古构造脊线的展布特征决定了油气优先运移的方向和路径。由断层一不整合面一岩溶网络组成的“层一面一网”复式输导系统相互匹配,沿构造脊线呈立体网状阶梯式运移是研究区古生界油气输导体系最鲜明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运用油气成藏动力学的理论与方法,和对成藏要素——烃源岩、储集层、盖层、运聚史等的描述,对东营凹陷博兴地区油气成藏动力学及其输导体系、地层压力场特征分别进行了研究.认为平面上异常高压区出现在博兴洼陷中心区,纵向上分布层位为砂三中、下亚段和砂四上亚段,异常压力的分布受暗色泥岩分布和生烃作用的控制,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砂体输导层、断层等因素的影响.博兴地区输导系统特别发育,由断层、砂体输导层以及不整合面组成,基本控制了全区的油气分布:高青断层、石村断层、博兴断层控制了研究区油气的纵向运移,砂体输导层的分布控制了油气的平面分布,不整合面在局部地区是油气的重要横向运移通道.最后根据地层压力、烃源岩条件和封闭特征将研究区在纵向上分为3个成藏动力学系统,即自源封闭型、他源半封闭型和他源开放型.  相似文献   

10.
分析了鄂尔多斯盆地彭阳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油藏成藏特征,并探讨了烃源岩、沉积、储层、构造等成藏主控因素,为寻找该区油气勘探有利区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彭阳地区侏罗系延安组油藏类型为岩性圈闭和构造圈闭,岩性圈闭油藏主要受沉积因素控制,构造圈闭油藏主要受断层圈闭和构造因素控制;延安组烃源岩主要为炭质泥岩及暗色泥岩,有机质丰度较高,侏罗系成藏具有良好的油源条件;侏罗系延9、延8及延7沉积期间发育的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是重要的储集层,河流边滩微相砂体及河道心滩砂体是最有利的储集砂体;侏罗系延安组储层物性越好,含油性越好;侏罗系延安组构造复杂多样,断层和穹窿及小型鼻状隆起等微构造十分发育。综合分析认为,主砂体与有利构造叠合部位形成的构造圈闭和岩性圈闭是最有利的油气聚集区;侏罗系石油勘探重点应在穹窿、鼻隆等构造高点部位与主河道叠合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