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厌氧内循环反应器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厌氧内循环(IC)反应器的基本结构和原理,并从工艺的角度对该反应器进行了分析,即IC反应器是现有废水处理工艺成果与内循环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在处理土豆加工废水时的COD容积负荷约为35~50kg/(m3·d),处理啤酒废水时的COD容积负荷达到了15~30kg /(m3·d),是一种值得推广应用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2.
内循环厌氧反应器的运行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配制的废水对内循环厌氧反应器进行了小试研究,考察了其运行状况和影响运行的特征参数。研究表明,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处理的最高有机负荷为45.26kg[COD]/(m3.d);当控制反应器的碱度(以CaCO3计)为1000~5000mg/L,出水pH值在7.0左右,VFA的质量浓度为800mg/L以下时,可以使反应器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3.
内循环厌氧反应器的启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循环(IC)反应器的启动控制较复杂,控制因素与水质条件密切相关.总结了郑州大学实际工程经验,对不同水质条件下IC反应器的启动进行了比较、讨论.启动结果表明:金霉素废水和酒精废水采用的初始COD污泥负荷分别为0.050、0.075 kg/(kg·d),每周分别将负荷提高到上一周的1.118、1.230倍,分别经过168、112 d完成启动,启动完成后COD容积负荷分别达到5.02、11.48 kg/(m3·d),COD去除率分别达到80%、95%.  相似文献   

4.
宛中华  毛杰  黎忠  章万喜  乐杰友 《广东化工》2012,39(5):282-283,285
内循环厌氧反应器是在UASB反应器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第三代厌氧生物反应器。文章介绍了内循环厌氧反应器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对内循环厌氧反应器水力模型、颗粒污泥性能、反应器启动及产甲烷菌的理论研究和应用做了阐述,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并对其研究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5.
厌氧内循环反应器(IC)的技术核心是利用反应器内所产沼气形成的气提作用实现无附加外动力的内循环,达到改善反应器内部水力条件、强化过程传质的目的,从而保障反应器的高效运行。研究了反应器内循环量与沼气产率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发现:在进水COD的质量浓度为7135~9980mg/L,反应器有效容积负荷为21.4~40g/(L·d)条件下,运用灰色系统建模理论建立了内循环量与沼气产率之间典型二元参数间数学模型,该模型可为反应器的自动控制运行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田鹏  蔺洪永  马位博 《广东化工》2010,37(11):163-164
文章对内循环厌氧反应器的结构、运行原理、优点进行了简单介绍,并介绍了学者对反应器的启动和颗粒污泥培养进行的研究,最后对内循环厌氧反应器的应用进行了概述并对其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工艺处理食品添加剂生产废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内循环厌氧反应器(IC)工艺预处理生产食品添加剂产生的发酵废水.调试运行结果表明,处理此类高COD、高蛋白质含量、高色度、高发酵废水,COD、BOD,和SS的去除率可分别达到92.6%、96.1%和50%,处理效果好;利用分阶段驯化的方式,将污泥驯化明确地分为"激发"和"强化"2个阶段,能够在较短时间内完成污泥驯化;IC的启动过程,伴随着污泥的增殖与颗粒化;启动完成后,第1反应室污泥的质量浓度可达20 g·L~(-1)以上,以粒径2.5~3.0 mm的颗粒污泥形态存在.  相似文献   

8.
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在维生素生产废水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制药废水的处理效果,在原处理工艺设施上,加装了内循环厌氧反应器(IC),深入研究了IC的启动条件.以IC在维生素生产废水处理工程中的实际应用为依托,分析反应器的运行效果,本次启动研究历时127d.工程运行结果表明,出水VFA(乙酸)的质量浓度在200 mg·L~(-1)以下、COD去除率90%以上、pH保持在6.7~7.7,系统运行稳定,处理效率高.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一种新型双内循环厌氧反应器,是为了解决传统的内循环厌氧反应器由于进水水质水量的不稳定导致内循环系统的相对不稳定,且操作性较差等问题而提出的一种改进型反应器,它保留了集气室、三相分离器等设施,在此基础之上再增加一套内循环系统,包括出水集水槽、循环管道、循环水泵和循环水布水器等。改进后,新型双内循环厌氧反应器的内循环系统稳定性大大提高,新增的循环系统可进水水质的变化调整内回流比,同时可针对反应器内部不同位置进行内回流,大大增加了其操作性,即使在没有进水的情况下依然可以进行内部循环,保持厌氧污泥的活性,防止因反应器底部沉积堵塞布水器和回流管以及污泥膨胀导致的污泥流失,延长反应器的使用寿命。  相似文献   

10.
内循环厌氧反应器气升循环系统水力模型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针对现有IC反应器气升循环系统水力模型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更符合IC反应器内循环系统的水力模型,并对模型中的参数进行了计算机模拟及详细阐述。改进后的水力模型能更准确地反映IC反应器的结构及运行特性,对IC反应器的设计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IC厌氧反应器在外循环状态下启动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IC厌氧反应器在启动初期的上升流速,改善其传质作用,在回流比3∶1的条件下,启动运行IC反应器。结果显示,反应器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达到较高的COD去除率。在COD为8 000 mg/L时,反应器产气效率和产甲烷效率达到最大,分别为0.43、0.21 m3/(kg.d);出水pH在6.0~7.5,出水ORP在-300 mV左右,出水碱度大于进水碱度,成功培育出了颗粒污泥。  相似文献   

12.
蔡会勇  刘永红  李婷  于兴峰 《化工进展》2014,33(12):3210-3214
采用Fluent技术对25L内循环(IC)厌氧反应器内气液两相的流动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考察了提升管直径(0.006m、0.009m、0.012m、0.015m、0.018m、0.021m)和反应器容积负荷[8.64kgCOD/(m3?d)、10.08kgCOD/(m3?d)、11.52kgCOD/(m3?d)、12.96kgCOD/(m3?d)、14.40kgCOD/(m3?d)、15.84kgCOD/(m3?d)]变化对其内循环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当反应器容积负荷为11.52kgCOD/(m3?d)、提升管直径为0.015m时,该反应器内循环量达到最大值0.0079m3/h;②当提升管直径为0.015m、容积负荷为12.96kgCOD/(m3?d)时,该反应器内循环量增幅达到最大值9.28%,通过拟合获得了内循环量Y与产气量X间的经验关联式为Y=1.0514X+0.004。  相似文献   

13.
内循环厌氧反应器处理PTA废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中温(35±1)℃条件下,以内循环厌氧反应器(IC)处理精对苯二甲酸(PTA)废水。试验结果表明,在不同的水力停留时间下,COD去除率都能保持在50%以上,TA去除率在43%~82%,且二者呈相关性变化。反应器污泥活性较高,未出现明显的TA降解停滞现象。沿反应器高度上,出现了TA首先被吸附未被降解,存在TA累积现象。水力停留时间对出水VFA影响较小,VFA的质量浓度能维持在117~396mg/L,远低于800mg/L。试验结果还显示了TA去除率与出水VFA呈负相关。颗粒污泥指标显示,污泥粒径有所减小,外形更紧密,VSS与SS的质量比变化较小,污泥活性仍然较高。运行结果证实了IC反应器具高效处理PTA废水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4.
多级厌氧+AO处理高硫酸根有机废水启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西某生化公司以生物发酵法生产赤霉素,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高SO42-有机废水,该公司采用IC+两级UASB+AO的组合工艺处理该有机废水。运行实践表明,在系统稳定运行条件下,当工艺进水萃余液COD、NH3-N、SO42-分别为25 100~27 350、165~199.7、12 020~22 225 mg/L时,处理出水COD、NH3-N、SO42-分别为78.2~87、2.2~3.5、75.5~85.2 mg/L,出水水质优于《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的一级标准。  相似文献   

15.
More realistic dynamic bed‐expansion experiments using a three‐phase anaerobic fluidized bed reactor (AFBR) with and without internal biogas production were conducted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correlation equations for the mean volume ratio of wakes to bubbles (k). A predictive model was also developed for the expans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three‐phase AFBR with internal biogas production. The predicted bed‐expansion heights (HGLS) deviated by only ±10% from the experimental measurements for the three‐phase AFBR. According to the modeling results, if a three‐phase AFBR is loaded into a carrier with low specific gravity (dry density of carrier, ρmd = 1.37 g cm?3; wet density of carrier, ρmw = 1.57 g cm?3) and operated at a high superficial liquid velocity (ul = 4.0 cm s?1), the ratio of HGLS to HLS at a high superficial gas velocity (ug = 1.5 cm s?1) can reach as high as 271%. A higher fluidized‐bed height has a greater effect on the bed‐expansion behavior because of the decrease in liquid pressure (surrounding gas bubbles) along the fluidized‐bed height. From parametric sensitivity analyses, HGLS is most sensitive to the parameter reactor width (X), especially within a small ΔX/X0 range of ±10%; sensitive to ρmw, diameter of the carrier, ρmd and total mass of carrier and least sensitive to ul, biofilm thickness and ug. Copyright © 2005 Society of Chemical Industry  相似文献   

16.
厌氧反应器的酸化及其恢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随着升流式厌氧污泥床(UASB)、厌氧折流板反应器(ABR)、内循环反应器(IC)等厌氧反应器在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中的应用,其启动及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酸化现象日益受到关注,酸化问题一定程度地抑制了厌氧反应器的推广.针对厌氧酸化问题的产生及危害,着重讨论了厌氧酸化后物理、化学和生物恢复方法,以期为高效厌氧反应器的稳定化运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