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深入了解市场上供应的不同种类的吸油材料的吸油效果、适用场所环境,找到最佳使用方法,分别对五种不同的吸油材料的吸油效果进行试验。实验过程中对各种吸油材料的面积、重量、亲水性、亲油性、外观进行对比,先后分两组进行了定体积加入石油,吸油材料搅动吸油效果对比;人工翻动、覆盖油层,层状材料拆分,极限吸收体积,吸油材料最大吸油效果对比。通过对五种吸油材料的吸油效果分析,确定了适宜于水中石油回收的吸油材料,同时对不同材料的不同操作方法进行了对比论证,为下步吸油材料的选择与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对常见吸油材料的分类及机理进行了介绍,将现阶段有机、无机吸油材料的研究状况做了汇总,对化学合成材料的高吸油树脂、疏水海绵及合成吸油纤维的研究进展做了详细阐述,并根据现有吸油材料的发展和应用情况,浅谈了今后吸油材料的可能发展方向和研究内容。今后吸油材料应在环境友好性、基础理论等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还应加强促进多技术领域的融合,期望吸油材料在实际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对常见吸油材料的分类及机理进行了介绍,将现阶段有机、无机吸油材料的研究状况做了汇总,对化学合成材料的高吸油树脂、疏水海绵及合成吸油纤维的研究进展做了详细阐述,并根据现有吸油材料的发展和应用情况,浅谈了今后吸油材料的可能发展方向和研究内容。今后吸油材料应在环境友好性、基础理论等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还应加强促进多技术领域的融合,期望吸油材料在实际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通过测试橡胶的硫化曲线及静态吸油倍率,研究了硫化程度、交联剂DCP用量对橡胶吸油性能的影响。将橡胶发泡方法应用到丁苯橡胶吸油材料的制备中,通过交联剂用量和硫化时间控制交联密度,通过发泡剂用量和发泡工艺控制材料孔径结构,制得了一种高选择性、高吸油倍率、高吸收速率的吸油材料,并研究了吸油倍率与发泡剂用量的关系。运用自由发泡法和模压法分别制得具有开孔和闭孔2种结构的吸油材料,通过扫描电镜及吸油动力学曲线对2种材料进行分析,并对丁苯橡胶吸油材料的吸油机理进行初步探讨。为该材料下一步在溢油应急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新型天然橡胶吸油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天然橡胶(NR)接枝马来酸酐(NR-g-MAH)和NR接枝甲基丙烯酸甲酯(NR-g-MMA)为NR/甲基丙烯酸十八酯-丙烯酸丁酯-苯乙烯共聚物(SMA-BA-St)吸油材料的增容剂,研究了各组分配比、增容剂的种类及用量对吸油材料吸油能力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并采用热重分析及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吸油材料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以NR-g-MAH为增容剂时,吸油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吸油率优于以NR-g-MMA为增容剂时的吸油材料;当NR/SMA-BA-St/NR-g-MAH(质量比)为100/10/5时,材料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吸油性能和老化性能;随着增容剂接枝率的增大,吸油材料的力学性能和吸油性能呈上升趋势;吸油材料在CCl4、甲苯、苯、柴油和机油中的饱和吸油率分别为37.48,32.45,29.26,23.06,16.79g/g,保油率可超过85%;对CCl4的二次吸油率可达30g/g;以NR-g-MAH和NR-g-MMA增容吸油材料的热稳定性比SMA-BA-St优异,且在常温下使用很稳定;NR-g-MAH的增容效果优于NR-g-MMA,有效改善了NR与SMA-BA-St的相容性。  相似文献   

6.
采用丙烯酸系吸油材料对冷凝液中微量油脱除技术进行了试验研究.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对吸油材料的脱油、再生和稳定运行状况进行了评价和考察.结果证明,该吸油材料具有良好的吸油和再生性能,稳定运行周期长,出水TOC<1.0 mg/L,脱油后的冷凝液可用于制二级脱盐水的原水.  相似文献   

7.
以生物质基粗甘油为主要原料,采用一锅法合成粗甘油基多元醇,进一步发泡制备了聚氨酯泡沫材料。在此基础上,利用甲基三氯硅烷对泡沫材料进行疏水改性,制备出改性聚氨酯吸油材料。采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扫描电镜和热重分析对改性前后泡沫的结构形貌、热稳定性和接触角进行表征,测试了改性聚氨酯吸油材料吸油性能。结果表明:经疏水改性后在泡沫表面合成了聚硅氧烷,水接触角由130°增大至140°,提高了吸油材料疏水性能。改性聚氨酯吸油材料对乙醇、甲醇、氯仿等8种有机物的吸附量范围为16.7~45.2 g/g。经循环使用50次后,吸油材料对柴油和大豆油的吸附量分别为最高吸附量的95.8%和97.6%,表现出优异的吸油性能。  相似文献   

8.
针对水体突发有机物污染应急处置需求,开展了常见吸油材料的有机物吸附性能测试,评估其在水体突发有机污染中的应用潜力。采用重量法测试了吸油棉、聚氨酯泡沫、颗粒树脂、岩棉板和吸油毡等5大类12种吸油材料的饱和吸附时间、饱和吸附倍率和保油率,以评价材料的吸油性、保油性以及疏水性,开展了高吸油材料对甲醇、乙醇、丙酮、甲苯、对二甲苯和正己烷的吸附性能和保油性能测试,并进行了循环利用实验。结果表明,白色吸油棉、聚氨酯泡沫和岩棉在5 min内可吸油饱和,饱和吸油倍率在10 g/g以上。其中吸油棉和岩棉对测试的有机物也有良好的吸附能力,饱和吸附倍率为6.014~10.62 g/g,饱和吸附时间不超过5 min,且保持率均在90%以上。进行10次循环使用后,吸油棉的吸油倍率仍可维持在5.594 g/g;岩棉在进行6次循环使用后,饱和吸油倍率将下降至3.318g/g。因此,除常用的吸油棉以外,岩棉板也可作为应急吸油材料的备选。本研究结果可为水体突发有机物污染应急处置中吸附材料的选择提供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吸油材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吸油材料高志祥(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100088)目前,海洋的原油泄漏、工厂机器渗漏油、流出油、食品废油等已严重污染了环境。如何处理这类废油已成为一大研究课题。日本对吸油材料进行了系统的开发。1吸油材料分类当前市场上的吸油材料,按吸油原理可分为三大...  相似文献   

10.
黄胡阔  李范霞  高源  张力平 《现代化工》2011,31(Z1):275-278
以林产废弃物落叶松树皮为原材料,丙酸酐为化学改性剂,在无溶剂化学反应体系中以氮气为保护气,采用酰化改性的方法制备生物质吸油材料。研究了落叶松树皮粒径大小和改性时间对材料吸油性能的影响,并对吸油材料进行了可重复利用性的测试。结果表明,随着材料颗粒的变小和酰化改性时间的增加,材料比表面积增大,毛细管吸附作用增强,酰化改性程度更加充分,使材料的吸油性能增强,采用该法制备的吸油材料通过脱吸附处理,可重复利用。通过红外光谱(FT-IR)、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重分析(TAG)和X-射线衍射仪(XRD)分别对材料官能团、微观形态、材料的热稳定性能和材料的结晶度进行了分析表征。  相似文献   

11.
Oil and organic solvent contamination, derived from oil spills and organic solvent leakage, has been recognized as one of the major environmental issues imposing a serious threat to both human and ecosystem health. Among the various presented technologies applied for oil/water separation, oil absorption process has been explored widely and offers satisfactory results especially with surface modified oil-absorbing material and/or hybrid absorbents. In this review, we summarize the recent research activities involved in the designing strategies of oil-absorbing absorbents and their application in oil absorption. Then, an extensive list of various oil-absorbing materials from literature, including polymer materials, porous inorganic materials and biomass materials, has been compiled and the oil adsorption capacities toward various types of oils and organic solvents as available in the literature are presented along with highlighting and discussing the various factors involved in the designing of oil-absorbing absorbents tested so far for oil/water separation. Finally, some future trends and perspectives in oil-absorbing material are outlined.  相似文献   

12.
高吸油树脂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高吸油树脂具有良好的吸油性能和保油性能 ,在工业、环保、医药等各个领域都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对制备高吸油树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并对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杨艳丽 《广西化工》2014,(3):30-31,52
综述了高吸油性树脂的吸油机理,常用合成方法及应用,强调了研究高吸油性树脂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4.
高吸油性树脂的研究及应用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高吸油性树脂在国内外的发展概况,主要介绍通过悬浮聚合得到的低交联度的高吸油性树脂及其制备方法和合成进展,并且讨论了其吸油机理。概述了高吸油性树脂在环境保护、芳香剂、杀虫剂,纸张、滤嘴中的添加剂,橡胶油性改性剂,合成树脂的改性添加剂等方面的应用,并展望了其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5.
有机膨润土改性高吸油树脂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膨润土进行了预处理,然后使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HDTMAoBr)对其进行有机化改性,最后将有机膨润土加入到丙烯酸酯有机单体、交联剂、引发剂的混合液中聚合制得复合高吸油树脂。结果表明,加入单体总质量1.5 %的膨润土所得的树脂最大吸油可达14.1 g/g。通过正交实验讨论了最佳工艺条件。有机膨润土与丙烯酸酯吸油树脂具有良好的相容性,与未添加膨润土的树脂相比,复合树脂吸油性能、热分解温度均有提高。  相似文献   

16.
纳米技术与服装新面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陈继红 《合成纤维》2003,32(4):41-44,10
纳米微粒具有许多特殊的性能,将其与服装材料复合,可以制备出具有抗菌除臭、抗紫外线、吸收红外线、抗老化、防电磁辐射、抗静电、自洁等功能的新型服装面料;纳米纤维具有手感柔软、光泽柔和、高吸水吸油性等特点,可以织造出仿真好、性能佳的服装面料。应用纳米技术开发新型面料是服装面料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相似文献   

17.
周晓明 《塑料工业》2012,40(6):110-112
以三元乙丙橡胶(EPDM)基吸油树脂作为载体,通过吸附石蜡作为相变物质,制备了高分子固-固相变储能材料。采用悬浮聚合法,探讨了EPDM基高吸油树脂的合成工艺对树脂吸附石蜡性能的影响;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吸油树脂吸附石蜡前后的微观形态变化;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测定了吸附相变材料后,吸油树脂的相变温度和相变焓。结果表明:EPDM基吸油树脂对石蜡的最大吸附量可达4.9 g/g,其相变焓为124.5 J/g,具有较高的应用潜力。  相似文献   

18.
原油采油过程或海上石油泄漏将产生大量的含油污水,给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威胁。石墨烯及衍生材料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特殊的孔结构等特性,在含油废水除油领域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综述了三维石墨烯和石墨烯复合膜等石墨烯衍生除油材料在处理含油废水领域的研究进展。对三维石墨烯除油材料的研究旨在优化微孔结构和表面润湿性,提高机械性能和使用寿命;石墨烯复合膜油水分离材料主要提高膜的通量、抗污能力和稳定性。目前石墨烯及衍生除油材料合成工艺较繁琐且稳定性较差,未来对石墨烯及衍生除油材料的研究将着眼于降低成本、提高稳定性和适用性。  相似文献   

19.
南粉益  杨鸿鹰  胡静  闫海龙  沈哲 《应用化工》2011,40(11):1957-1959,1967
以丙烯酸长链酯、丙烯酸丁酯及甲基丙烯酸甲酯为原料,合成了聚丙烯酸酯吸油树脂。考察了单体配比、交联剂和引发剂用量、搅拌速度对树脂吸收煤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合成条件为:引发剂过硫酸铵用量为单体质量的2.85%,交联剂用量为单体质量的1.1%,搅拌速度为190 r/min,单体配比丙烯酸十二酯:丙烯酸十六酯:甲基丙烯酸甲酯:丙烯酸丁酯的质量比为5:2:1:1,在该条件下合成的吸油树脂具有较好的吸油和保油性能,对煤油的吸收倍率是自重的4倍多,保油率达90%以上。  相似文献   

20.
复合相变储热材料的研究与发展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系统概括和评述了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其研究进展,并介绍了研制有机/无机纳米复合相变储热材料的创新思路及初步研究成果,提出,有机/无机纳米复合技术是制备高性能复合相变储热材料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