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吸油材料的发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陆晶晶  周美华 《上海化工》2001,26(21):23-26
着重叙述了吸油材料的发展历史,种类,吸油机理,性能指标及应用领域等,并对吸油材料的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以甲基丙烯酸十八酯-丙烯酸丁酯-苯乙烯(SMA—BA-St)共聚物作吸油剂、NR接枝共聚物作相容剂制备NR吸油材料并对其性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SMA—BA—St共聚物与NR接枝马来酸酐(接枝率为27.07%)用量比为10/5时制得的NR吸油材料吸油性能、耐热老化性能和热稳定性能好,强度高,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为深入了解市场上供应的不同种类的吸油材料的吸油效果、适用场所环境,找到最佳使用方法,分别对五种不同的吸油材料的吸油效果进行试验。实验过程中对各种吸油材料的面积、重量、亲水性、亲油性、外观进行对比,先后分两组进行了定体积加入石油,吸油材料搅动吸油效果对比;人工翻动、覆盖油层,层状材料拆分,极限吸收体积,吸油材料最大吸油效果对比。通过对五种吸油材料的吸油效果分析,确定了适宜于水中石油回收的吸油材料,同时对不同材料的不同操作方法进行了对比论证,为下步吸油材料的选择与使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通过测试橡胶的硫化曲线及静态吸油倍率,研究了硫化程度、交联剂DCP用量对橡胶吸油性能的影响。将橡胶发泡方法应用到丁苯橡胶吸油材料的制备中,通过交联剂用量和硫化时间控制交联密度,通过发泡剂用量和发泡工艺控制材料孔径结构,制得了一种高选择性、高吸油倍率、高吸收速率的吸油材料,并研究了吸油倍率与发泡剂用量的关系。运用自由发泡法和模压法分别制得具有开孔和闭孔2种结构的吸油材料,通过扫描电镜及吸油动力学曲线对2种材料进行分析,并对丁苯橡胶吸油材料的吸油机理进行初步探讨。为该材料下一步在溢油应急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对常见吸油材料的分类及机理进行了介绍,将现阶段有机、无机吸油材料的研究状况做了汇总,对化学合成材料的高吸油树脂、疏水海绵及合成吸油纤维的研究进展做了详细阐述,并根据现有吸油材料的发展和应用情况,浅谈了今后吸油材料的可能发展方向和研究内容。今后吸油材料应在环境友好性、基础理论等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还应加强促进多技术领域的融合,期望吸油材料在实际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对常见吸油材料的分类及机理进行了介绍,将现阶段有机、无机吸油材料的研究状况做了汇总,对化学合成材料的高吸油树脂、疏水海绵及合成吸油纤维的研究进展做了详细阐述,并根据现有吸油材料的发展和应用情况,浅谈了今后吸油材料的可能发展方向和研究内容。今后吸油材料应在环境友好性、基础理论等方面进一步深入研究,还应加强促进多技术领域的融合,期望吸油材料在实际应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吸油材料及其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简要介绍了用于废话油处理的功能材料--吸油材料的种类、吸油原料、吸油材料的应用及其发展新动向。  相似文献   

8.
红麻芯(KC)预处理后通过高速剪切分散形成水分散体系,经冷冻干燥,得到了红麻芯基多孔吸油材料(A-KC),再经甲基三甲氧基硅烷(MTMS)疏水化改性制备了具有多孔结构的吸油材料(MA-KC)。用SEM、FTIR、XRD、BET对材料的微观形貌、化学结构、热稳定性及孔隙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显示:吸油材料具有超疏水特性(水接触角152?),材料密度仅为0.019 g/cm3,可漂浮于水体表面实现对油品及有机溶剂的快速吸附。考察了红麻芯粒径、碱浓度和悬浮液固含量等对多孔材料吸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红麻芯粒径为20~40目、Na OH和KC的质量浓度分别为40和10 g/L,m(MTMS)∶m(A-KC)=1∶10时,所得材料的吸油性能最佳,对二甲基亚砜(DMSO)、四氯化碳、柴油、原油等有机溶剂和油品的吸附倍率达20~45 g/g,并在30 s内迅速达到吸附饱和状态。  相似文献   

9.
以丙烯酸丁酯为单体,N,N′-亚甲基双丙烯酰胺为交联剂,过氧化苯甲酰为引发剂,采用乳液聚合法合成吸油性橡胶。研究了引发剂和交联剂种类和用量、反应时间和温度、天然胶乳和单体配比对吸油性能的影响,并对吸油橡胶的吸油倍率及对水面浮油的回收性能等进行了考察。通过对煤油等几类油品的吸收对比,确定最佳的工艺条件。制得的吸油橡胶吸煤油最高可以达11.92g/g;吸四氯化碳为15.21g/g。  相似文献   

10.
以甲基丙烯酸丁酯和丙烯酸丁酯为单体,采用悬浮聚合法制备了吸油树脂.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和热重分析表征了其结构和组成.研究了吸油树脂对不同油品的吸油率、吸油速率和缓释性能以及吸油树脂的吸油动力学.结果表明:吸油树脂热分解温度为366.68℃,其吸油性能符合一级动力学,对不同油品的吸油速率与油品的极性有关,对CCl4的吸...  相似文献   

11.
采用悬浮聚合法,以甲基丙烯酸十二酯(LMA)、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为聚合单体,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二乙烯基苯(DVB)为交联剂,合成了一种树脂并应用到固井水泥石中。通过正交实验考察了单体、分散剂、引发剂、交联剂、温度对三元共聚树脂吸油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当m(LMA):m(St):m(HEMA)=6:3:1、w(PVA)=2.5%、w(BPO)=1.0%、w(DVB)=0.5%、T=85℃时吸油性能最佳,二甲苯的吸油率达12.78 g/g。通过人工造缝,讨论了加入树脂的水泥石渗透率和抗压强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养护30 d后,渗透率随树脂的增加而降低,在加量8.0%时低至0.25×10-3 μm2,而抗压强度随树脂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在加量2.0%时达到最大值20.8 MPa,抗压强度恢复率达70.5%。  相似文献   

12.
采用悬浮聚合法,以甲基丙烯酸十二烷基酯(LMA)、苯乙烯(St)、甲基丙烯酸羟乙酯(HEMA)为聚合单体,过氧化苯甲酰(BPO)为引发剂,聚乙烯醇(PVA)为分散剂,二乙烯基苯(DVB)为交联剂,合成了一种树脂并应用到固井水泥石中。通过正交实验考察了单体、分散剂、引发剂、交联剂、温度对三元共聚树脂吸油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当m(LMA)∶m(St)∶m(HEMA)=6∶3∶1、w(PVA)=2.5%(以单体的总质量为基准,下同)、w(BPO)=1.0%、w(DVB)=0.5%、t=85℃时,三元共聚树脂的吸油性能最佳,二甲苯的吸油率达12.78 g/g。通过人工造缝,对加入树脂水泥石的渗透率和抗压强度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在25℃下,养护30 d后,水泥石渗透率随树脂的增加而降低,在w(树脂)=8.0%(以水泥质量为基准,下同)时低至2.50×10~(-4)μm~2,而抗压强度随树脂的增加先增加后减小,在w(树脂)=2.0%时达到最大值20.8 MPa,抗压强度恢复率达70.5%。  相似文献   

13.
新型吸波材料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传统吸波材料存在密度大、吸波频带窄以及吸收强度弱等缺陷,新型吸波材料逐渐成为研究热点,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导电高聚物、纳米材料、炭材料等或者是它们的多元复合.本文主要综述了几十年来国内外学者在新型吸波材料方面的研究进展与研究成果,并对未来吸波材料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4.
导电高分子在雷达吸波材料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导电高分子具有密度低、结构多样化、可分子设计、电磁参量可调等独特的优点,符合雷达吸波材料"(涂层)薄、(质量)轻、(吸收频带)宽、(吸收能力)强"的发展要求,是极其有发展前景的新型雷达吸波材料。本文首先介绍了雷达吸波材料的吸波原理和导电高分子的一些基本知识,然后结合目前导电高分子材料在雷达吸波材料领域的研究状况,指出了导电高分子未来在雷达吸波材料中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木质素是一种多酚聚合物,具有丰富的芳香类官能团和含氧官能团,且在碳化后形成的多孔碳材料易于转化为石墨化碳层,从而形成局部高导电区域,是制备超级电容器的优质前体,故将木质素用于混合型超级电容器逐渐成为研究热点之一。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木质素碳材料在混合型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中的应用,重点分析了木质素在其中的作用,将其总结为3类进行介绍,包括木质素/多孔炭(石墨烯、碳纳米管)型、木质素/金属化合物(金属氧化物、硫化物、氢氧化物)型和木质素/导电聚合物(聚苯胺、聚吡咯、聚噻吩)型。此外,还介绍了木质素基混合型超级电容器在柔性超级电容器中的应用。最后,总结了木质素基材料应用在混合超级电容器中的优势和挑战。  相似文献   

16.
孟启  王雪  任凯  姜艳  席海涛  孙小强 《化工进展》2007,26(5):647-650
介绍了氧化铜复合物、含铜分子筛、载铜纤维材料和载铜树脂等不同类型的脱臭材料,从材料制备、结构特征、使用效果和脱硫醇机理等方面综述了各类含铜材料在烃类脱臭方面的研究进展,评述了有机聚合物含铜材料在脱臭活性和可再生性方面的发展潜力。  相似文献   

17.
超级电容器是一种介于传统电容器与化学电源之间的新型储能元件,它具有充电时间短、循环寿命长、功率密度大、能量密度高、适用温度范围宽和经济环保等优势,目前在很多领域都受到广泛关注。本文概述了超级电容器电极材料的研究情况,包括碳基材料、金属氧化物材料及导电聚合物材料等。  相似文献   

18.
敏感型材料是指能感应外部条件并做出响应的材料,具备感知、驱动、控制功能,是当今研究热点。其中环境敏感型材料敏感度高、响应性显著、自调节能力突出,因此在油气钻采中有着广泛应用。环境敏感型材料可有效改善钻井液流变性、增强堵漏能力、提高采收率以及酸化增黏效果明显。本文综述了pH敏感材料、CO2敏感材料、磁敏感材料、温敏材料、盐敏材料及压敏材料研究现状,并对上述材料从应用场合、合成方法、性能特性等方面进行分析,对环境敏感型材料今后在油气钻采中的应用作出展望,同时指出部分环境敏感型材料存在响应范围小、不易降解、稳定性差、储层保护能力偏弱的问题,建议未来环境敏感型材料应开发更好的纳米粒子、高分子聚合物、功能单体来推动其在油气钻采中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9.
多酸材料具备独特的酸性和氧化还原性能,在油品氧化脱硫领域得到广泛关注。本文综述了多酸材料在油品催化氧化脱硫领域的研究进展,详细叙述了多酸离子液体催化剂和以金属有机框架、氧化物、碳材料等为载体的负载型多酸催化剂的特点及其催化氧化燃油中多种有机硫化物的脱硫效果。将多酸与离子液体或其他载体结合后不仅能有效增强多酸的催化活性,而且可提高催化剂的热稳定性与重复利用性。本文对各类载体的特点及发展前景进行了详细比较,并对其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最后对多酸材料在氧化脱硫领域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展望,指出了具有良好催化活性、循环性能及经济适用性强的多酸材料是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20.
针对青海盐湖地区弃置堆积的水氯镁石难以规模化消纳问题,制备了碱式硫酸镁(BMS)水泥基多孔吸声材料,研究了原料硫酸镁、引气剂十四烷基甜菜碱(C14BE)和矿物掺合料粉煤灰(FA)等对材料的微观孔结构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硫酸镁和C14BE的浓度对溶液的起泡性能和泡沫稳定性影响显著,当二者浓度分别为2.4 mol/L(水灰比为1.1)和9.8 mmol/L时,所制得的BMS多孔材料的孔径大、开孔率高,抗压强度为2.0 MPa,降噪系数(NRC)可达0.70;FA掺杂使材料的孔壁增厚、力学性能提升,同时开孔率下降、吸声性能降低,但即使FA掺量增至40%,其NRC值仍然可达0.51。BMS多孔吸声材料的研制不仅为噪声控制领域提供了一种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而且为盐湖镁资源的有效利用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