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石长伟  马雪妍  晁代文  谭雪 《人民黄河》2012,34(12):20-21,77
对渭河下游临渭区沙石资源情况进行了介绍,分析了河道管理要求、堆沙点位置与转运成本以及河道采沙堆沙方式对河道行、蓄洪的影响。结果表明:临渭区河道采沙堆沙对河道管理影响较大;当前有关河道采沙堆沙规定需要在实际工作中进行适度调整;当临渭区河段滩地沉沙场沙堆宽度在200 m以下、汛期滩地堆沙在100万m3以下时,对临渭区河段行、蓄洪的影响甚微。同时,提出了适当调整采沙规划部分沙场分布、进一步深入论证滩地堆沙对河道的影响等建议。  相似文献   

2.
1北洛河下游河道概况北洛河是渭河的一级支流,发源于陕西省定边县白于山南麓的魏梁山,自西北~东南流向大荔县东南汇入渭河,北洛河流域面积26905km2,干流总长680.3km。北洛河自状头以下至河口为北洛河下游,该河段两岸为黄土阶地与冲积平原区,北洛河下游河道长132.8km,为蜿蜒型河道,该河段滩槽分明,河势较稳定,河槽宽170m~480m。三门峡水库建成运用后,为监测三门峡库区的冲淤情况,在北洛河下游布  相似文献   

3.
黄河河口对下游河道反馈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花园口河段和利津椨嫱莺佣挝对黄河河口给下游河道带来的反馈影响进行了研究,认为:花园口河段短时段的冲淤主要与来水来沙条件有关,而利津至改道点河段短时段的冲淤则主要受制于河口基准面的状况;黄河下游同流量水位、河段冲淤量和尾闾河段河长3方面演变发展过程的转折点均位于与河口改道相关的1953年、1975年和1996年;河口河段和下游河道的冲淤及水位升降均与河口尾闾入海流路的长度相应,只有当尾闾入海流路的长度超过改道前流路长度时,河口河段和下游河道水位方出现不再下降的稳定升高.同时证实了河口尾闾入海流路的绝对长度是河口河段及下游河道冲淤幅度和发展趋势的制约因素;黄河下游宏观的淤积趋势属于溯源淤积性质,河口基准面的影响波及整个黄河下游冲积性河段.  相似文献   

4.
<正>一、渭河下游河道形态渭河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是陕西的母亲河,发源于甘肃渭源县鸟鼠山,流域涉及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陕西省,面积13.5万km~2,干流全长818 km。渭河从宝鸡市凤阁岭进入陕西,于潼关县港口镇汇入黄河,长512 km,流域面积6.71万km~2。咸阳铁路桥以下至河口208 km为下游,下游咸阳铁路桥至耿镇桥河段为游荡型  相似文献   

5.
1概述渭河是黄河的第一大支流,全长818km。咸阳铁路桥以下至河口为下游,长208km。为了有效地护滩、护岸、护堤和控制河势,渭河下游共修建66处河道整治工程1388座坝(垛、护岸),其中受三门峡水库影响较严重的高陵以下河段建有河道工程49处,860座坝(垛、护岸),对维护河势稳定和行洪畅通发挥了  相似文献   

6.
1临潼—华县河段概况渭河临潼—华县河段属下游河段,流经关中平原,河道宽浅,两岸有河堤,蜿蜒曲折,主流摆动,水流泥沙含量大,河床冲淤变化复杂,在较长时期河床冲淤平衡,河道相对稳定。三门峡水库建成后,由于该河段处于库区内,淤积迅速发展,潼关河床逐年抬升,渭河下游筑堤防洪,悬河由此而生,现阶段部分河段临背差已达2m至4m,局部河段超过5m。  相似文献   

7.
北洛河改道入黄口依托牛毛湾工程,由于入流角与干流河槽流路夹角较大,再加上黄河本身游荡、多变,因此北洛河改道后对小北干流及北洛河入黄口河段河势流路演变、渭河口河段冲淤演变产生一定影响是必然的。通过模型试验研究了北洛河改道直接入黄对渭河河口河段冲淤变化的影响,研究表明:无论是在不利的水沙条件下渭河口河段发生淤积,还是在有利的水沙条件下河道发生冲刷,与现状线路相比,改道后对渭河口河段的减淤或冲刷是有利的。  相似文献   

8.
大型水利枢纽蓄水后不同时期对下游河床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安中 《水利学报》1999,30(3):38-43
本文通过闽江水口水库下游46km以下的竹岐至马尾河段和汉江丹江口水库以下117km的襄樊至俐河口河段的演变分析与模型试验,论述了水库对下游河道变化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在实测断面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统计渭河下游渭拦河段、华阴河段、华县河段、渭南河段、临潼高陵河段、西安咸阳河段主槽断面的横向变化情况、面积、河宽、河相系数,分析了渭河下游横断面调整特点,并简要分析了变化原因,为渭河下游河道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渭河下游临渭区开展砂石资源贮量分析的目的、意义与工作方法,通过勘探初步查明了临渭区河段空间分布、静贮量,对砂石质量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临渭区河段砂石资源埋深介于2.9~10.6 m,可用砂层平均厚度为13.06 m,静态贮量为6 812万m3,主槽中的中粗砂可以作为3区建筑用砂,筛选后有可能达到2区用砂。分析了采砂对河道的影响,根据实测资料得到临渭区河段砂石多年平均可能静态补给量约为252万m3,并提出了在实际采砂管理中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兴建三门峡水库后渭河下游河道自然裁弯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兴建三门峡水库以后,渭河下游赤水河口至陈村河段河道摆动剧烈,自然裁弯频繁发生。通过分析渭河下游河道实测资料发现其原因是下列因素的综合作用:(1)潼关局部侵蚀基准面的抬高;(2)河流比降变缓;(3)新淤滩地土质松散、粘性小;(4)河道主槽过水能力降低,洪水上滩机会增多;(5)高含沙水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正>1渭河下游的基本情况渭河下游河段是指从渭河咸阳陇海铁路桥(渭淤37断面)至入黄口的渭河河段,其河长208km,比降较小,水流较缓,河道泥沙淤积严重,属三门峡库区的重要组成部分。三门峡水库建库前,渭河下游是一条天然的河流,河道两岸未建堤防和河道工程。三门峡水库建成运用后,渭河下游由于泥沙的严重淤积,主槽过洪能力迅速降低,两岸先后修建了堤防和河道  相似文献   

13.
以渭河下游为例,本文从河相关系、河道摆荡、冲淤演变以及洪水位变化等角度,分析和探讨了潼关高程变化及其对渭河下游防洪形势的影响。分析表明,潼关高程抬高和降低时,渭河下游河道分别趋势性地向窄深方向和宽浅方向变化;上游来水的脉动流量可使渭河下游河道每年平均移动120~400 m;因潼关高程抬升,渭河下游还有一定量的淤积;现有潼关高程下降2 m并稳定,渭河下游河道比降和主槽过流面积均有所增加,平滩流量增加,中小洪水防洪压力减小,但大洪水威胁依然存在。认清渭河下游河床演变态势,采取各种措施尽可能降低潼关高程,稳定与整治河道,加强堤防建设,提高防洪能力,是渭河下游防洪工作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4.
基于三门峡水库建库后渭河下游河道演变及洪水过程实测资料,采用实测资料分析,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渭河下游河道发生冲淤变化对洪水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自水库建成至2003年间,渭河下游河道发生淤积萎缩引起渭河洪水演变特性发生了显著地改变,渭河下游洪水位抬升、洪水传播历时延长以及洪峰削峰率增大,而这些洪水特性也是造成渭河下游河道发生淤积萎缩的主要原因。2003年之后,因渭河下游河道水沙条件的变化,洪水洪峰流量大幅度减小,河道出现冲刷,漫滩流量相较于先前减小,使渭河下游洪水位下降、洪峰传播历时缩短、洪峰削峰率不断减小。  相似文献   

15.
根据沁河下游1983—2011年的主流线套汇图分析,五龙口—伏背河段河势比较稳定;伏背—丹河口河段,上段河势变化不大,下段受支流汇入的影响,河势变化较大;丹河口—武陟为过渡型河段,沙质河床,河势游荡多变,近期来水量较小,河势上提严重,溜势多变,形成"横河"、"斜河"、S形等畸形河弯,危及堤防安全;武陟—沁河入黄口为弯曲型河段,河势变化不大,仅表现为河势的上提下挫。其原因是沁河下游没有进行过系统的河道整治,河道工程均为险工,没有控导河势的作用。建议尽快开展沁河下游的河道整治,以提高沁河下游堤防工程的防洪能力。  相似文献   

16.
渭河下游冲淤分析和治理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三门峡水库控制运用以来渭河下游河道的冲淤变化,初步认为:1.只要严格控制水库蓄水位,潼关侵蚀基准面高程是可以稳定在326~327m的;2.渭河下游经过自动调整,河道的泄流输沙能力有较大的恢复,河道形态接近建库前水平;3.河口拦门沙淤塞问题仍然是渭河能否平衡的关键。此外,还对渭河下游治理提出了一些意见。  相似文献   

17.
李红英 《陕西水利》2011,(6):118-120
本文结合渭河临渭区河段实际,通过不同级配悬移质输沙量分析计算和推移质输沙量分析估算,并详细通过临渭区河段砂石补给的主要特征分析,计算出渭河临渭区河段砂石补给量,为渭河科学合理制订采砂计划,开展采砂许可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渭河下游河道是指渭河咸阳铁路桥至入黄口河段,河长208km,属于典型的冲积性河流。通过对近期渭河下游河道冲淤演变进行分析,发现受来水含沙量较低和大量采砂等方面的影响,渭河下游河道近期以冲刷为主,多数年份非汛期和汛期均发生冲刷,平滩流量有所增大,主河槽过洪能力增加,对渭河下游防洪产生有利影响。  相似文献   

19.
梁林江  袁峥  雷文青 《人民黄河》2012,34(12):15-17
2011年9月渭河下游发生了30 a来的最大洪水,其特点是洪量较大、含沙量小、洪峰传播历时长、临潼—渭南河段水位较高、洪峰持续时间较长、洪灾较小等。分析了洪灾较小的主要原因:2003年洪水后渭河下游河槽过洪能力加大,潼关高程降低,河口出流较原来更加顺畅,近年来渭河下游河道堤防及河道工程得到加固等。建议:加快渭河综合治理,进一步提高渭河下游堤防工程防洪能力,清淤疏浚以提高渭河下游河道过洪能力;采取各种综合措施降低潼关高程,进一步畅通流路;对南山支流进行归并治理,在减轻洪涝灾害的同时变害为利;加强防洪抢险非工程措施建设。  相似文献   

20.
沁河下游采砂与河道治理相结合的措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沁河下游河道采砂、河势、实测断面等资料为基础,分析采砂对河道的影响,研究与河道治理相结合的采砂方案和基于采砂控制的畸形河势治理措施。结果表明:受采砂影响,现状水平设防水位与1982年实测值相比,五龙口至丹河口河段水位平均偏低约3.12 m,丹河口至徐堡河段水位平均偏低约1.69 m;沁河下游河道治理流量采用600 m3/s较为合适,与之相适应的河道横断面采砂宽度丹河口以上为250 m,丹河口—石荆桥河段为300 m,河道平均采砂深度按3 m控制,五龙口—石荆桥河段可开采砂总量约为850万m3;基于采砂控制的畸形河势治理措施能够逐步改善、消除畸形河势,改变沁河下游洪水期被动抢险的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