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综述了进入 2 1世纪化学工程学科的产生与发展过程 ,指出了国内外的发展方向和面临的形势及发展趋势。可持续性发展是化学工程学科的推动力 ,其发展特点为五个方面 ,即突出基础研究、工程与工艺的紧密结合、过程集成化和“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生态工业的研究及生物化学的高速发展。化学工程技术的研究热点有 :催化反应与催化反应工程、非传统反应与分离系统的开发、过程耦合技术的开发、膜过程的开发、工程放大方法的研究、超细粉体技术的开发等。  相似文献   

2.
伴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加快了石油化工行业发展的进程的同时,提高了石油化工行业的炼油与化工过程相关技术的应用水平,为石油化工企业带来了更多的经济效益。但是在炼油与化工自动化技术的实践应用中,由于非常容易受到科技、效益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当前石油化工企业炼油与化工工程自动化应用还存在着较多的不足之处,对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也带来了一定的不良影响。因此,为了可以让石油化工企的炼油与化工过程自动化水平得到充分地提升,文章重点分析了当前石油化工企业炼油与化工过程自动化概述,分析出炼油与化工过程自动化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炼油与化工过程自动化水平的提升策略,以供大家的参考。  相似文献   

3.
以蒸馏过程强化与节能为背景,在对塔盘、填料、分布器等塔内件技术发展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蒸馏过程的大型化技术在石油炼制工业中的应用与发展,提出了采用新型碳化硅泡沫材料在塔盘及填料上的应用可大幅度提升精馏效率的思路。通过将低温余热发电技术与蒸馏过程进行耦合,实现了对于蒸馏过程低品位热能的有效利用,结合热耦合精馏、热泵精馏、多效精馏技术等节能措施,蒸馏过程能量的使用与回收变得更加科学与全面。新型材料传质元件和低温余热发电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使绿色蒸馏概念在石油炼制行业的发展更迅速、有效。  相似文献   

4.
回顾了石油地质学的产生,发展和不断完善的过程,指出这一过程是与地质学及油气勘探实践密切相关的。总结了我国的石油工业和石油地质学的发展历程,将近50年一我国石油工业的发展发为恢复和发展时期。  相似文献   

5.
本文综述了现代科学理论对推动和发展催化裂化生产工艺技术的影响与作用,应用化工系统工程的理论和方法,论述了国内外计算机辅助催化裂化生产过程优化的建模与模拟、过程控制、过程优化技术的发展及现状,并结合我国实际,提出加速开发工程化、商品化具有先进水平和独具特色的催化裂化生产过程优化控制软件。  相似文献   

6.
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油公司和服务公司之间的实时信息共享成为可能。该文针对80年代提出的WITS(井场信息传输标准)在目前数据传输与转换过程中的局限性,提出了继WITS之后研制开发的WITSML(井场信息传输标准整合语言);在回顾WITS和WITSML形成与发展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WITSML系统技术软件的开发研制及初步应用过程;对WITSML今后的发展进行了展望。这方面的阐述对推进我国石油勘探与开发过程中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充分实现井场信息共享并尽快与国际接轨具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中国石油集团公司重组五年来,炼化企业的改革与发展相继取得了较大进展,非上市部分经过调整、过渡,已进入新一轮改革与发展的重要时期和关键阶段。非上市炼化企业下一步选择什么样的发展模式,关系到企业生死存亡,有必要慎重考虑。 一分为二看问题 尽管近年来各企业存改革和发展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从根本上解决制约非上市企业生存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还需要一个长期艰苦的过程。在这个过程  相似文献   

8.
高等教育的发展过程实质上就是高等教育的社会化过程。从高等教育的发展进程来看,高等教育经历了游离于经济社会、处于经济社会边缘和走向经济社会中心三个阶段。本文基于不同的视角,从高等教育的规模、结构、体制与运行机制、国际化、功能等方面审视了我国高等教育社会化的现状与问题。  相似文献   

9.
本文综述了进入21世纪化学工程学科的产生与发展过程,指出了国内外的发展方向和面临的形势及发展趋势。可持续性发展是化学工程学科的推动力,其发展特点为5个方面,即突出基础研究、工程与工艺的紧密结合、过程集成化和“生态工业园区”的建立、生态工业的研究及生物化学的高速发展。化学工程技术的研究热点有:催化反应与催化反应工程、非传统反应与分离系统的开发、过程耦合技术的开发、膜过程的开发、工程放大方法的研究、超细粉体技术的开发等。  相似文献   

10.
文章分析了炼化行业CO2的主要排放源以及影响CO2排放的因素,探讨了炼化行业亟需发展的减排技术.提高炼油过程的能效是减少炼油生产过程碳排放的根本办法;开展CO2分离及资源化利用、发展碳捕集与封存技术是具有发展潜力的主要下游碳处理技术;发展生物炼制并探寻生物炼制与石油炼制的适宜发展模式,尚面临诸多困难,但却是促进我国能源结构调整、发展生物质能源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球罐氢鼓泡形成原因及防护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湿H_2S环境下球罐氢鼓泡的产生原因、形成过程和腐蚀状况进行了分析,指出氢鼓泡的发生一是球罐处于临氢环境,因腐蚀产生的[H]渗入到了钢中;二是容器所用的钢材存在夹杂,即有“空穴”。同时提出了具体的防护措施,如增加脱硫装置以降低H_2S的浓度,改善压力容器工况条件, 以及对焊缝部位采取喷铝措施等。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异构化装置已报废的设备腐蚀情况分析,提出了腐蚀产生的原因,腐蚀形成过程和状况,着重阐述了引起设备腐蚀(氢鼓泡)的原因,影响因素,最后提出具体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3.
对中国石化扬子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钢筋混凝土管架在石油化工大气环境中使用20a后已出现的保护层开裂、鼓泡、破损及粉化等现象进行了调查与分析,认为钢筋在混凝土中腐蚀的主要影响因素是Cl^-的质量浓度和混凝土的碳化,而混凝土中钢筋的腐蚀是由钢筋表面的大阴极小阳极而引起的电偶腐蚀。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对钢筋混凝土管架的防护措施。  相似文献   

14.
从炼油厂典型装置中产生湿H2S腐蚀的环境及部位着手,分析了因湿硫化氢腐蚀而引起的氢鼓泡、硫化物应力腐蚀开裂、氢致开裂和应力诱导氢致开裂等腐蚀形态,指出液相中硫化氢的浓度、溶液的pH值、温度以及材料的硬度、管道表面质量等与上述腐蚀有关。同时,从设计角度论述了不同情况下的选材原则。  相似文献   

15.
化工设备设计中的氢损伤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为使设计中充分考虑到这个问题,文章阐简述了氢损伤的概念,详细讨论了氢腐蚀、氢脆及氢鼓泡等缺陷的机理和控制措施,以便进一步引起设计者对氢损伤中各种工况的重视,使得设计更经济和更完善。  相似文献   

16.
 以有机酸或脂肪酸甲酯和二乙烯三胺或三乙烯四胺、四乙烯五胺为原料、甲苯为携水剂,制备了一系列单环咪唑啉类缓蚀剂;采用静态失重法考察了单环咪唑啉分子中的亲水基团结构、疏水基团结构对单环咪唑啉类缓蚀剂缓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咪唑啉分子中亲水基团碳链变长、氮原子个数增加,缓蚀剂对A3碳钢的缓蚀率增加;分子中疏水基团碳链变短时, 对A3碳钢的缓蚀率降低, 当碳原子个数少于12时,缓蚀率明显降低;疏水基团为体积较大的脂环基团时或混合的脂肪酸基团,该缓蚀剂都有很强的缓蚀作用,且能有效抑制氢鼓泡。油酸与四乙烯五胺合成的油酸基单环咪唑啉用量为6mg/L时, 对A3碳钢的缓蚀率可达99%,环烷酸与四乙烯五胺合成的环烷基单环咪唑啉用量为4 mg/L时, 对A3碳钢的缓蚀率可达98%;混合脂肪酸甲酯与四乙烯五胺合成的脂肪酸基单环咪唑啉用量为6 mg/L时,对A3碳钢的缓蚀率可达97%以上,且都具有很好的抑制氢鼓泡性能。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某高含硫天然气气田开发项目中地面集输系统管道使用的L360MCS抗硫碳钢,分析了其焊接性;介绍了焊接接头的硬度试验和耐腐蚀试验,分析了焊接接头产生氢鼓泡的原因。介绍了L360MCS抗硫碳钢管道的焊接施工以及施工中采取的特殊工艺措施。管道自2009年10月12日投用后,所有焊口运行平稳,经受住了实际工况的考验,达到了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8.
苏里格气田上古生界储层具有低孔、低渗、低压、非均质强、低产等特点,迫切需要进行储层改造技术攻关.以期提高单井产量和实现经济有效开发。2001年在大量的室内实验研究基础上.开展了CO2增能压裂、大规模压裂等试验,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同时也发现大规模压后排液困难、排液周期长、返排率较低的问题。针对此问题,为使苏里格气田整体排液状况进一步得到改善.自2002年起深入开展了一系列的技术攻关.首次对起泡剂的抗吸附性及耐盐性进行了评价分析,其次对液氮最佳拌注比例及拌注工艺进行了优化,形成了苏里格气田特色的液氮工艺技术。本文从排液现状、原因分析、措施原理论证、操作方法、实施效果分析等方面入手,对2001—2003年苏里格气田的排液工艺的发展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19.
中原油田采油工程技术研究院提供的阴离子型起泡剂ZY,有效物含量30%,其最佳加量为0.5%,此时的发泡体积为400 mL,泡沫半衰期为540 s,泡沫综合指数为216 L·s,泡沫视黏度为1210 mPa·s。通过岩心驱替实验研究了渗流速率对ZY空气泡沫在孔隙介质中渗流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ZY空气泡沫在孔隙介质中渗流时产生泡沫的临界起泡线速度为0.3 m/d。当渗流线速度从0.3增至1 m/d时,泡沫的平均阻力系数(整支填砂管)由14增至64;渗流速度大于1 m/d后,平均阻力系数约为70,泡沫的封堵能力受渗流速率的影响较小;填砂管前端泡沫的封堵能力大于后端泡沫,泡沫在孔隙介质运移过程中不断的生成和破灭,起泡速度总是小于消泡速度,直至泡沫完全消失。  相似文献   

20.
Drilling fluid's contact with the productive zone of horizontal or complex wells can reduce well productivity by fluid invasion in the borehole wall. Salted drilling drill-in fluid containing polymers has often been applied in horizontal or complex petroleum wells in the poorly consolidated sandstone reservoirs of the Campos basin, Rio de Janeiro, Brazil. This fluid usually consists of natural polymers such as starch and xanthan gum, which are deposited as a filter cake on the wellbore wall during the drilling. Therefore, the identification of a lift-off mechanism failure, which can be detachment or blistering and pinholing, will enable formulation improvements, increasing the chances of success during filter cake removal in open hole operations. Likewise, knowledge of drill-in drilling fluid adsorption/desorption onto sand can help understand the filter cake–rock adhesion mechanism and consequently filter cake lift-off mechanism failures. The present study aimed to identify the lift-off failure mechanism for this type of fluid filter cake studying adsorption/desorption onto SiO2 using solutions of natural polymers, lubricants, besides the fluid itself. Ellipsometry was employed to measure this process. The adsorption/desorption studies showed that the adsorbed layer of drilling fluid onto the walls of the rock pores is made up of clusters of polymers, linked by hydrogen bonds, which results in a force of lower cohesion compared to the electrostatic interaction between silica and polymers. Consequently, it was found that the most probable filter cake failure mechanism is rupture (blistering and pinholing), which results in the formation of ducts within the filter cak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