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报道了首次采用喷射成型工艺制取超高碳钢,并研究了其超塑性及变形后的显微组织.研究结果表明:喷射成型超高碳钢不仅具有优良的显微组织,而且还有独特的超塑性;在高温超塑拉伸应力作用下,超高碳钢变形后的显微组织存在明显的不均匀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喷射成形工艺制取超高碳钢,并对其超塑性及热加工后的综合性能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喷射成形超高碳钢不仅具有优良的显微组织,而且还有独特的超塑性,在热加工后其综合性能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3.
喷射成形超高碳钢的微观组织与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喷射成形工艺制备超高碳钢材料可以极大地优化其微观组织,提高性能,但是如果喷射成形工艺参数控制有误,就可能使组织恶化,性能下降。本文通过分析喷射成形工艺制备超高碳钢材料过程中因为参数控制等原因出现的组织缺陷,探讨了产生组织缺陷的原因,并结合喷射工艺原理和喷射成形设备具体分析了喷射成形工艺过程中的参数控制,提出了改进工艺参数,消除材料组织缺陷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为揭示超高碳钢中温相变特征,采用XRD物相分析、光学显微组织形态观察、硬度及冲击韧性测试等研究了Fe-1.44%C-1.52%Cr-0.32%Si-0.62%Mn超高碳钢在150、200℃等温条件下相变产物的组织结构及力学性能特点.实验结果表明:无论在150℃等温还是200℃等温,均发生贝氏体转变及碳化物的析出;贝氏体具有不同于直接淬火形成的针状马氏体的短棒状形貌,且在不同等温条件下形成的贝氏体组织具有不同的形貌特征;相比150℃等温,200℃等温时形成的贝氏体棒的长/宽比较大,且随着等温时间的延长,贝氏体棒呈现平行形成的状态,贝氏体组织的硬度水平随之降低.  相似文献   

5.
超细晶超高碳钢的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淑琴  陈光  谷南驹 《材料导报》2003,17(11):19-22
超细晶超高碳钢是国外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并具有重要发展前景的高性能钢铁材料。在系统总结超细晶超高碳钢的化学成分设计、制备工艺、室温组织性能及超塑性等各方面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超细晶超高碳钢的发展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两种不同组织的TiAl合金在较低温度下的超塑性行为。结果表明,原始显微组织对TiAl基合金的超塑性有很大影响,其中非平衡的热变形态组织在1075℃,8×10^-5s^-1条件下获得了517%的延伸率,远高于平衡双态组织(333%)。分析认为,非2态组织中的高的位错密度使其在高温变形过程中容易发生位错缠结,由此产生的硬化效应能促使缩颈转移,从而获得高延性。  相似文献   

7.
喷射成形超高碳钢超塑性变形后的微观组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喷射成形超高碳钢的超塑性及其变形前后的显微组织.变形前,喷射态超高碳钢的组织为典型珠光体组织,而变形后,珠光体中的条状碳化物逐渐发生碎化和球化,并弥散分布于晶界处,此外,在铁素体基体中以及碳化物颗粒周围出现了高密度位错亚结构,而基体铁素体晶粒也有所伸长.喷射成形超高碳钢超塑性微观机制是以晶界滑动为主,晶内变形以及位错蠕变起了协调作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研究了超高碳钢(1.40wt%C,1.50wt%Cr,1.50wt%Al)等温淬火贝氏体形貌及形成机制。在250℃~350℃温度范围内等温淬火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等温温度升高,贝氏体的孕育期缩短,贝氏体片的长度变短,厚度增加,呈现侧向长大特征,贝氏体转变完全程度降低。贝氏体转变结束后,继续延长等温时间,残余奥氏体发生了渗碳体和铁素体分解。在贝氏体转变较少的试样中,在随后进行的空冷过程中贝氏体将继续形成。经分析认为,贝氏体转变由应力与原子扩散两种因素控制;等温温度较低时,应力占主导地位,碳原子的扩散起辅助作用,贝氏体切变形成,呈薄片状;随等温温度的升高,扩散作用增大,贝氏体长大,出现侧向增厚,长度变短的组织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9.
超细晶1.73C超高碳钢的组织和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1.73C%超高碳钢(UHCS-1.73C)的钢锭经过低应变、多道次锻造,加热淬火、高温回火后得到超细晶粒、球状碳化物组织,再进行循环感应热处理,得到超细晶粒马氏体基体上分布超细球状碳化物的组织,研究其组织和性能与循环感应热处理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感应加热淬火循环次数增加,组织中出现板条马氏体且数量增加,马氏体片变短、钝化,碳化物颗粒更圆整,压缩屈服强度升高,塑性增大.循环感应淬火4次后(不回火)屈服强度1105MPa,断裂强度1992MPa,压缩率9.8%.  相似文献   

10.
通过工艺试验发现,供应态的铍青铜(QBe2)经一定的预处理,可获得良好的超塑性。在550℃和ε=1.67×10~(-3)s~(-1)的应变速率拉伸,合金能呈现大于1000%的高延伸率。文中提出的淬火+时效;淬火+冷轧,淬火+时效+冷轧的三种预处理工艺都能使合金获得超塑性的组织状态。分析和讨论了预处理工艺参数和所需的最佳组织条件。  相似文献   

11.
7475高强铝合金经过由固溶处理、轧制、再结晶组成的形变热处理工艺细化晶粒后,在适当条件下变形可呈现出良好的超塑性。在最佳变形条件下(T=510℃,ε_0=8.33×10~(-4)S~(-1)),获得最大延伸率为1700%。显微组织观察表明:Ⅲ区变形机制以晶间滑移为主,在晶内形成了位错亚结构。Ⅱ区的变形机制为晶界滑移伴随晶内位错运动。位错密度随应变的增加而增加。在Ⅰ区变形以扩散蠕度为主不包括晶间滑移。超塑变形Ⅱ区的激活能接近于体扩激散活能。基体中的体扩散是该合金超塑变形的速控过程  相似文献   

12.
Zn-Al共晶合金超塑性变形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热轧态Zn-Al共晶合金的拉伸试验,研究了金属超塑性变形的特点。试验结果表明,应变速率敏感性指数m值在试验范围内(v=1.67×10~(-2)mm/s,t=200-300℃)随温度升高而呈线性上升;超塑性流动特性曲线(logσ-logε)有较高的斜率(m>0.4)而最大斜率出现在第二区的中等应变速率范围;m值随应变量的变化规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一般是随应变量的增加而下降;应变硬化现象是超塑性变形的特性之一。  相似文献   

13.
Cr-W-Mo-V高合金高碳钢高温回火时的二次硬化有两种形式,其一是最高回火硬度对应着一定的淬火温度和回火温度,且回火温度随淬火温度升高而升高;其二是最高回火硬度随淬火温度升高而升高,但回火温度基本不变。二次硬化的回火温度和最高回火硬度既与各类型碳化物沉淀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有关,亦与残余奥氏体转变的进程有关,归根结底由淬火加热时的奥氏体基体成分决定的。依据奥氏体化温度下基体成分,提出基体成分配比碳公式为Cp=0、011W+0.02Mo+0.057Cr+0.19V,二次硬化的回火硬度的计算公式为Hc=a(1+b)/(0.0127a+0.00267),其中a为基体碳饱和度,b为碳化物沉淀量的修正因子。  相似文献   

14.
通过恒定横梁速度和恒定载荷压缩试验,对超塑性3mol%Y2O3稳定四方ZrO2多晶体的压缩塑性形变进行了研究.测定了平均晶粒尺寸从0.30~1.33μm的3Y-TZP材料的塑性流动应力,应力指数和蠕交活化能;用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了试样的显微结构.结果表明,3Y-TZP材料塑性形变的机理为扩散适应的晶界滑移.随着晶粒尺寸由0.30μm增大至1.33μm,应力指数从3.2减小至1.4,活化能从580kJ/mol减小至500kJ/mol.形变机理随晶粒大小发生变化.对于晶粒较粗的3Y-TZP材料,当应变速率较高时,形变过程中在材料内产生晶间孔穴.  相似文献   

15.
通过超塑拉仲试验(初始应变速率5×10~(-4)s~(-1))和对形变试样徽观形貌的观察,研究了高碳铬硅钢在650—800℃温度范围内的超塑性能.经过对拉伸数据的分析,发现该钢在所试验的温度范围都可超塑成形,其最佳超塑温度为973K。微观组织的分析表明,该钢在较低温度形变时的破坏为延性断裂,而在1073K 形变时的断裂则是空洞扩展造成的脆性断裂。文中还讨论了形变造成钢中渗碳体和晶粒粗化加速的机理。  相似文献   

16.
文章详细分析了方程σ=kε~m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提出了超塑性的定义并引入了极限超塑性和有效应变速率敏感性指数的概念。在此基础上,讨论了流动应力不同部分—内应力及有效应力对超塑性变形的作用,据此导出一个超塑性流动应力与应变速率之间的关系式。该关系式能深入地说明有关的超塑性行为,理论结果与实验数据一致。  相似文献   

17.
TC6钛合金的超塑变形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提出了一种全新的超塑性研究方法:基于m值的高效超塑变形机制。采用该方法对TC6钛合金进行高温拉伸实验,研究其超塑性能,并与最大m值法超塑性进行比较分析。实验结果表明,细晶组织的该合金具有优良的超塑性,最佳变形温度在900℃,最大m值超塑变形可以获得20倍的最大延伸率;基于m值的高效超塑变形可以显著提高超塑成形效率,在获...  相似文献   

18.
采用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电子背散射衍射以及高温拉伸实验研究了工业化制备的5A90铝锂合金超塑性板材变形过程中的组织演变及变形机理。结果表明:在高温拉伸前对板材进行450℃/30min再结晶退火后,在温度为475℃、应变速率为8×10-4s-1的适宜超塑性变形条件下,可使伸长率由原始状态的480%提高至880%。整个超塑性变形过程展现出不同的变形机制:初始阶段(ε≤0.59),板材以形变组织为主,晶粒取向差逐渐增大,位错运动为该阶段的主要变形机制。当真应变达到0.59时,动态再结晶开始发生,晶粒取向差继续增大,晶界滑动开始启动。当真应变大于1.55时,晶粒继续长大,但长大幅度不大且保持等轴状,该阶段变形机制以晶界滑动为主。  相似文献   

19.
低碳贝氏体钢的研究现状与发展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忠伟  张玉柱  杨林浩 《材料导报》2006,20(10):84-86,96
综述了低碳贝氏体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指出低碳贝氏体钢性能优良且成本低廉.并结合低碳贝氏体钢的市场需求和邯钢品种钢的研发方向,展望了低碳贝氏体钢的发展前景,提出低碳贝氏体钢产品品种的开发及其控轧控冷工艺的研制是其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