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针对油气水三相流流量测量的难题,设计了基于部分分离原理的油气水三相流分离装置;同时,考虑了经分离后得到的油水两相流的密度分布不均匀对流量测量的影响,将油水两相混合密度进行了修正,得到了基于文丘里管两端差压和体积含水率的油水两相流流量测量模型.采用转子流量计和文丘里管分别对分离后的气相、液相进行了流量测量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分离装置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结构及基于差压法的油水两相流流量测量模型是合理的、可行的,能够实现对油气水三相流流量的测量.  相似文献   

2.
针对目前溶解气驱油藏水平井流入动态研究成果对高产和小井径井适用性较差这一问题,本文利用Eclipse油藏数值模拟软件中的多段井模型建立了模拟模型,该模型首次考虑了井筒变质量流对流入动态的影响,且井筒中两相流体的流动由漂移流动模型处理。通过模拟表明:沿井筒单位长度的入流量分布曲线是关于井筒中心的不对称U形分布,井筒压降不可忽略;水平井筒粗糙度越小,井段越长,井身轨迹越靠近中部,溶解气驱油藏水平井的产能越大。  相似文献   

3.
水平井流入动态(IPR)是指水平井井底根端流压(pwf)和产量(qo)的关系,水平井开采溶解气驱油藏时,多是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研究其流入动态。本文对由不同数值模拟方法回归得到的流入动态方程进行分析,再考虑饱和油井和不饱和油井的区别,针对不同流入动态方程给出不同的推导方式进行推导,得到适用于不饱和油井的IPR方程。  相似文献   

4.
本文使用国内外气液两相流及油气水三相流压降及相关有代表性的计算方法,计算了油气水三相管路的压降,并将计算结果与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Baker压降计算公式对油田集输中的多相流管道压降计算非常适用。  相似文献   

5.
随着低渗透油田开发的不断进行,对油井流入动态及产能预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对此给出溶解气驱油藏未来流入动态预测关系式,并以采液指数为桥梁,推导了三相流未来流入动态关系式。同时考虑到启动压力梯度是影响低渗油藏的重要因素,对此提出一种计算启动压力的简便方法一通过速敏试验得出的基础数据来计算,并利用势的叠加原理,推导出适合低渗透油藏的油藏产量预测公式。最后通过安塞油田低渗的例子来进一步验证流入动态关系式的准确性。进而更加有效提高低渗油藏的开采水平和开采效果。  相似文献   

6.
针对春光油田含水上升、防砂井作业量剧增的问题,开展对两种覆膜砂性能测试。首先对R型和G型阻水覆膜砂环界面进行油水渗透性实验,结果表明R型覆膜砂阻水能力大于G型覆膜砂,G型覆膜砂透油能力大于R型覆膜砂透油能力;其次用煤油和蒸馏水对R型和G型覆膜砂开展驱替实验,实验结果表明覆膜砂水驱压差都分别小于油驱压差;再次用1∶1的油水混合液按相对渗透率测试方法,对R型覆膜砂进行油相渗透率测试,测试结果表明当围压大于13.6MPa,油相渗透率大于水相渗透率。最后分别用40%、60%、70%的油水混合对R型覆膜砂进行驱替,实验表明在含水小于65%、围压在13.6~27.8MPa的条件下,R型覆膜砂油相渗透率大于水相渗透率。  相似文献   

7.
为了研究水平井油水两相在不同流量和不同含水率条件下的流型流态,采用多探头系列仪器组合常规涡轮,在多相流模拟实验室进行水平井油水两相模拟实验。通过实验研究,油水两相在水平井中的流型类别可分为分层流、油包水-水、水包油-水、油包水和水包油五种,建立了流型图,可为水平井生产测井施工设计和状态分析提供流型参数。  相似文献   

8.
刘磊  周芳德 《化工学报》1998,49(2):141-147
在长度/直径比为1250的水平管内研究了液液相态逆转现象及其对油水两相流和油气水多相流水动力特性的影响.以双流体模型为基础,考虑悬浮相所受的雷诺应力,提出了描述气液两相流和液液两相流中密度波不稳定性的通用模型.模型计算结果表明,“水包油”流型与“油包水”流型之间的相态逆转在悬浮相体积分数为0.3左右发生,与经验性结论相吻合,揭示了相态逆转的机理.  相似文献   

9.
根据超低渗透油藏M区块的地质条件和物性,应用非线性渗流模型,结合实际情况分析对比超低渗透油藏M区块不同含水率和不同种类井的流入动态曲线,幵研究了不同裂缝和不同井距的流入动态曲线,确定了决定水平井产油能力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油水相对渗透率试验结果表明,M区块储层具有启动压力梯度,动水饱和度低,油水互相渗透共同区域较小。超低渗透油藏M区块含水率、井网类型、裂缝数量和井距对产油能力影响较大。其中,含水率为10%、中心压裂水平井采用矩形井网、裂缝数为5和井距80 m的条件下超低渗透油藏M区块产能最优。  相似文献   

10.
在多相流研究领域,高黏油水两相流已成为研究重点,但该领域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本文从转相、流型转换和压降规律三个方面对国内外高黏油水两相流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和分析。在转相方面,通过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阐述了高黏油水两相流转相发生的机理及影响因素;在流型转换方面,介绍了影响分层流和分散流等流型转换的因素;在压降规律方面,分析了影响分层流、分散流和环状流压降规律的因素,并对现有的压降计算模型及压降预测的准确性问题进行了探讨。此外,还重点阐述了高黏油水两相流研究存在的不足与今后研究的两个重要发展方向:一是将实验得到的结论与成果应用于实际管道时应进行相关参数的修正;二是弯管对高黏油水两相流流型转换及转相的影响需要进一步研究,它们对于管道的安全和经济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