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走向21世纪──建筑仿生学的过去和未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业建筑》1996,(1)
走向21世纪──建筑仿生学的过去和未来随着人类即将步入21世纪,其生存环境问题变得日益尖锐。建筑仿生学作为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通过对自然界各种生物体的功能、结构和形象的研究与运用,不仅有助于建筑和城市规划等方面某些具体问题的有效解决,而且对于协调建筑... 相似文献
3.
不久,人类即将跨入21世纪。我们满怀豪情地迎接新世纪的到来。 世纪之交,人类对于赖以生存的环境越来越重视,研究人类聚居环境和建筑可持续发展、建筑学学科体系和现代科技进展对于建筑的影响,将成为建筑师更为关心的问题。现代建筑学,随着世界近几十年科学技术专业化与综合化的发展,学科的深度和广度方面都大大前进一步,对于建筑师的设计创作也产生了全面影响。 相似文献
4.
5.
讨论二十一世纪的建筑,没有具体特定的建筑类型是无法进入深入探讨。在这就高校图书馆的未来发展进行一些粗略的探讨。展望未来高校图书馆建筑,以下问题必须明确。1.影响因素。高校图书馆建筑的未来,取决于高校图书馆的未来,而其又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教育等相关联。2.时间界限。从高校图书馆建筑的实际出发,对其未来的展望,大致考虑界定在20年一30年时限内。3视角范围。不只局限于高校图书馆本身,而是从(1)社会的角度。(2)信息时代的角度。(3)中国高校的现实角度。(4)发展的角度探索高校图书馆的未来。4.确立目… 相似文献
6.
7.
展望未来,21世纪就在眼前。对于21世纪的建筑和城市在许多国家已经进行了研究探讨。国际建筑师协会提出,下届大会研讨的主题就是2000年的建筑。看来,我国也已到了认真研讨这一问题的时候了。 相似文献
8.
可持续发展──21世纪建筑的主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本世纪初大工业和现代化技术进入人类社会,创造了日新月异的现代文明,人类生活质量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改善。但是随着全球人口增长,土地不合理利用和工业发展的需要,使人们滥伐森林、滥垦草原的行为愈演愈烈。人类向自然索取的是煤、石油、天然气、金属矿藏、木材,可还给自然界的却是废气、废水、废渣。正如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一书中所提到的“工业文明不仅能够摧毁一个城市,而且可以毁灭整个地球”。由于地球上的非再生资源是有限的,地球对污染的承载能力也是有限的,一旦生产和经济活动的发展超过一定界限,人类社会不仅发… 相似文献
9.
10.
走向21世纪的建筑和城市技术(上)叶耀先人类面临的最重要的挑战是发展。现在世界正在从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过渡。如果说,本世纪50年代前苏联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上天标志着信息社会的开始,则到2l世纪初,世界的经济和社会将完成向信息社会的过渡。19世纪末和20... 相似文献
11.
12.
走向21世纪的建筑和城市技术(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向21世纪的建筑和城市技术(下)叶耀先二、影响21世纪城市社会和建筑的因素现在我们面对巨大的社会技术(Sociote-chnology)趋势,这种趋势要改变城市的特性和目标。现代的城市是信息流中的一个点,而不像过去是货物流中的一个点。因此,我们必须... 相似文献
13.
21世纪的城市建筑:走向三大和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在对20世纪城市发展与都市建筑学历程的回顾基础上,指出了今天世纪转折点上城市面临的四大挑战;并以此提出了新世纪的都市建筑学纲领以及都市建筑师的历史职责。对于即将来到的新世纪指出了都市建设中人工环境和自然环境在空间上的和谐;都市发展中历史环境、现实环境与未来环境的时间上的和谐;创造都市环境中各社会集团之间的社会生活的和谐,乃为21世纪的都市建筑学的精神纲领。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建筑呈现大型化、复合化、智能化等特点,预测21世纪的建筑应是知识性、情感性、技术性、多元性、生态性相结合的发展态势. 相似文献
15.
传统的建筑发展模式产生了许多负面效应,已经不适应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可持续发展模式应成为21世纪新的建筑发展之路,建筑业要使自己能够迅速适应这种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对走向21世纪河南建筑的思考──在1996省建筑学会年会上的发言王铎再有几年我们就要进入21世纪了。在21世纪的一段时间内,河南的综合社会发展和经济发展可能还会滞后于沿海发达城市和省份。但在城市建设和城市建筑创作方面,如果方向明确,领导重视和广大建筑... 相似文献
17.
18.
本文就与现在流行的建筑适应性再利用的实践相关的一些重要概念作出了初步探讨,首先提出的是,现在的适应性再利用是由我们这个时代诸多特殊条件造成的一种现象,既不能被看作这种偏激的现代主义方法的逆转,也不该被视为现代主义带来的间断之后历史连续性的重新接合。文章接下来指出,“适应性再利用“是以建筑具有各不相同的“类型“这一观念为前提的,这种观念把每个特定的社会机构都认同于一种特殊的,形式和性格上与众不同的建筑类型,但在中国传统建筑环境遗产面前应该受到挑战。文章最后讨论的是适应性再利用实践中“原真性”的概念,强调任何一座建筑不应被视为一个固定不变的物体,而应理解为一个赋有潜力的预设的空间环境,允许一系到建筑场合出现在那逐渐展开的世界之中;每一个这种自我定义的场合,每一次适当的改造都应该被看作是原真的。 相似文献
19.
20.
从现有的结构形式及相应的典型工程着手,全面综述了近代桥梁建设的概貌。同时,基于桥梁结构在交通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对其在21世纪的跨径发展、新材料应用、后期管理等方面,对桥梁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为今后的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