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及其改进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浩然  王清远 《四川建筑》2007,27(Z1):194-197
通过分析大量文献,对再生混凝土耐久性方面的试验研究进行了较全面的综述和分析并且提出了改进措施。分别从抗碳化性、抗冻融性、抗渗性及氯离子渗透性、抗硫酸盐侵蚀性、抗磨性及抗火性能方面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较普通混凝土差。但是,其耐久性可通过采用二次搅拌方法、采用半饱和面干状态的再生骨料、掺加粉煤灰或矿渣等活性掺和料和添加外加剂等措施得到改善。最后,提出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分析文献的基础上,综述和分析了再生混凝土的耐久特征及其改善措施,主要包括再生混凝土的抗渗性、抗冻融性、碳化以及耐磨性。总体来讲,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较普通混凝土差。但是,通过减小水灰比、掺加粉煤灰、采用二次搅拌工艺、减小再生骨料最大粒径和采用半饱和状态的再生骨料等措施可以改善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最后,提出了关于再生混凝土耐久性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赵斐 《河南建材》2021,(2):18-20
文章全面分析了导致再生混凝土耐久性不足的原因,研究发现碳化因素、抗冻融性、抗渗性能、氯离子渗透性、抗硫酸盐侵蚀性以及一些其他因素是主要原因.为有效提升再生混凝土耐久性,可通过降低搅拌过程中的水灰比、掺杂一定量的粉煤灰、使用半饱和面干状态的再生骨料、使用二次搅拌法等方式予以改善.  相似文献   

4.
再生混凝土是发展生态、绿色混凝土,实现建筑、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之一,正越来越受到工程界的重视,并成为混凝土研究的热点.其中,耐久性能的研究是再生混凝土领域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研究方向.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综述了再生混凝土抗碳化性能、抗冻性能、抗渗性能、抗氯离子渗透性能及抗硫酸盐腐蚀等耐久性能的研究进展,并就耐久性的进一步研究内容提出有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阮雪琴  赵全振 《工业建筑》2012,(Z1):577-582,586
混凝土的主要薄弱环节为相对均质的骨料与水泥浆体之间的界面过渡区。与天然骨料相比,再生混凝土骨料—浆体结构更为复杂,界面数量更多,因而再生骨料混凝土较天然骨料混凝土的而言,具有更为突出的抗冻融性、干缩率,抗渗透性,抗碳化性,抗盐酸侵蚀性和耐磨性等耐久度问题。本文从己经比较成熟的普通混凝土界面形成机理、结构特征着手,通过了解再生混凝土界面的复杂性,从而探求其作用机理及改善措施。在文章最后介绍了降低水灰比、掺加活性掺合料、选择合适骨料、改善搅拌工艺等改善界面黏结性能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6.
与天然骨料相比,再生混凝土骨料—浆体结构更为复杂,界面数量更多,因而再生骨料混凝土较天然骨料混凝土的而言,具有更为突出的干缩率、抗冻融性、抗渗透性、抗碳化性、抗盐酸侵蚀性和耐磨性等。  相似文献   

7.
当前对混凝土的耐久性越来越重视,并强调材料的生态环境效益,因而对再生骨料混凝土耐久性的研究日趋重视。本文针对再生骨料混凝土的耐久性,对其抗渗性、抗冻耐久性、化学侵蚀及表面磨损特性进行综述,可为工程实践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8.
再生混凝土抗冻耐久性试验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张雷顺  王娟  黄秋风  邓宇 《工业建筑》2005,35(9):64-66,45
为了探讨再生骨料混凝土(RAC)的抗冻融耐久性能,选用三套配合比设计方案,即普通法、预湿水法和增浆法,通过冻融前后质量、动弹性模量和强度的对比研究,并与天然骨料混凝土(NAC)作对比。结果发现,加入引气剂后再生混凝土能达到甚至超过天然混凝土的抗冻性能,其中增浆法配制的再生混凝土的抗冻融性能最好;降低水灰比会提高抗冻性能;对于再生混凝土抗冻性能用质量损失和相对动弹性模量下降已经不能很好地衡量其抗冻性,引入强度损失这一指标更为合适。  相似文献   

9.
通过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再生骨料混凝土耐久性方面的试验研究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综述和分析,阐明了国内外关于再生骨料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的现状与进展,并且总结出改善再生骨料混凝土耐久性的措施。主要从抵抗碳化能力、抗冻融性、抗渗性及氯离子渗透性、抗硫酸盐侵蚀性、耐磨及耐火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阐述。分析结果表明,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较普通混凝土差。但是,目前其耐久性可通过掺加粉煤灰或矿渣等活性掺合料和添加外加剂、减少水灰比以及采用半饱和面干状态的再生骨料等措施方面得到明显改善。最后,提出关于再生混凝土碳化对钢筋锈蚀程度的影响是进一步需要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10.
在再生骨料替代率为0、20%、40%、60%时,通过测试再生混凝土的冻融质量损失和抗压强度,对比振动搅拌和普通搅拌2种工艺下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结果表明:振动搅拌和普通搅拌2种工艺下再生混凝土冻融循环后的力学性能均随着再生骨料替代率的增加而降低;对分别采用振动搅拌和普通搅拌的再生混凝土进行对比,振动搅拌再生混凝土冻融循环后的力学性能高于普通搅拌再生混凝土,普通搅拌下质量损失率比振动搅拌平均增大了50.3%,抗压强度损失率平均增大了12.8%,振动搅拌能提高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  相似文献   

11.
再生骨料性能一般低于天然骨料,针对再生骨料吸水率高、强度低等问题,通过化学浆液强化方式对其进行强化,探讨对再生骨料性能、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的影响。研究表明,经化学浆液强化后,再生骨料的压碎指标和吸水率明显降低,再生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和耐久性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2.
再生混凝土的耐久性能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主要从抗碳化、抗冻、抗氯离子渗透三个方面归纳总结了再生混凝土耐久性能方面的一些最新研究成果和一些改善再生混凝土耐久性能的措施与方法,并且指出有必要对再生混凝土在复合因素作用下的耐久性能进行研究,以填补再生混凝土耐久性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13.
再生骨料混凝土增强技术研究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元 《山西建筑》2010,36(2):182-183
针对再生混凝土强度低等问题,从再生骨料强化及预处理等措施出发,探讨了目前再生混凝土增强技术及方法,提出了再生骨料增强应用中需进一步研究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以推动混凝土的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相似文献   

14.
对再生混凝土进行了碳化、循环冻融、抗渗和复合因素下的耐久性试验研究,比较了再生混凝土和普通混凝土的碳化速度、抗冻、抗渗等耐久性能。对再生混凝土的冻融和抗渗复合耐久性能进行了初步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再生混凝土对这种叠加损伤更为敏感,受到的破坏也更大。  相似文献   

15.
再生骨料混凝土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再生骨料混凝土再生骨料特性、力学性能、耐久性、改性研究等,并提出了再生骨料混凝土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6.
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开发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述了再生骨料混凝土开发利用的必要性及国内外的发展现状,同时为了使再生骨科混凝土能广泛地应用于土木工程,特别是钢筋混凝土工程,具体提出了再生骨料混凝土研究中有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为了更加清晰方便地观察并研究再生混凝土裂缝开展规律,利用模型混凝土的概念,将普通混凝土、废混凝土骨料混凝土和废砖骨料混凝土平面化,制得模型再生混凝土试件。在试件受压破坏的过程中,利用数字图像相关技术在模型混凝土前后两个表面制作不同尺度的散斑,分别用一般工业相机和显微镜相机采集图像,并分析得到全局应变场和界面过渡区附近的局部应变场,用以揭示再生混凝土裂缝开展过程和损伤演化机制。研究结果显示,废砖骨料模型再生混凝土的弹性模量最小,但是抗压强度反而比废混凝土骨料模型再生混凝土的高。废混凝土骨料模型再生混凝土全局应变场能表征应变集中位于旧砂浆区域,但不能区分新、旧界面过渡区,而局部应变场更加细致地显示裂缝首先在旧界面过渡区开展,然后新界面过渡区才有裂缝开展。对废砖骨料模型再生混凝土的分析发现,砖骨料和新砂浆之间的界面过渡区首先出现了应变集中,但是裂缝并未沿界面过渡区开展,而是贯穿了砖骨料,然后位于界面过渡区的应变集中由于应力重分布而削弱。  相似文献   

18.
再生粗集料混凝土基本性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再生粗集料的级配、吸水率、表现密度、堆积密度、压碎指标、外观等方面进行实验研究与分析,得出了再生粗集料与天然碎石相比较具有尺寸相似、级配较差、堆积密度和表观密度小、吸水率和压碎指标较高的结果.然后,采用将再生粗集料混凝土与普通混凝土进行对比实验的方法,研究再生粗集料混凝土坍落度、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弹强比及抗冻融性能等.结果表明,再生粗集料混凝土具有较好的施工性能、力学性能和耐久性能,可以用于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特别是当再生粗集料替代率在30%及其以下时,与普通混凝土的基本性能相差不大.  相似文献   

19.
再生骨料混凝土技术及其研究现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我国是一个资源短缺、粗放经营的资源消费大国,经济增长越来越受到资源和环境的约束.从节约资源、改变粗放营生产方式、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角度考虑,对再生骨料混凝土的研究和利用非常必要.从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定义入手、结合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对再生骨乔料的加工方法以及相应的水玻璃溶液处理技术做相关介绍.对再生骨料混凝土进行LCA评价(寿命周期评价),提出了高强高性能再生骨料混凝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