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为充分发挥植物在城市生态化建设中的滞尘作用,以南京市6种常见绿化树种为研究对象,测定单位叶面积滞尘量,并对叶表微结构特征及滞尘粒径分布进行观测、分析,结合单株叶面积总量、年滞尘量、抗尘能力等指标计算树种的滞尘效益综合指数,为园林植物配置提供参考。研究发现:1)6种园林植物在单位叶面积滞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具体表现为洒金桃叶珊瑚锦绣杜鹃红花檵木山茶夹竹桃广玉兰;2)供试树种的滞尘粒径分布范围主要在10~100μm,且PM_(10)占比最高;3)植物叶片上表面的微结构特征对滞尘能力起主要影响作用,且单位叶面积滞尘量与沟壑数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5,(32)
在对长沙市道路绿化植物进行调查的基础上,选取了8种常见的道路绿化植物,分别对其滞尘能力进行了测定、分析和比较,得出了滞尘能力较好的植物种类,并从提高道路绿化滞尘能力入手,对长沙市道路绿化植物的选择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3.
北方常用园林植物滞留颗粒物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不同植物叶片的滞尘规律,选择北京市具有代表性的60种绿化植物作为研究对象,应用直接采样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在同一开敞式的环境条件下,对单位叶面积7d与14d的滞尘量与滞尘累积量、整株植物滞尘量分别进行分析,并利用聚类分析方法对植物滞尘能力进行了系统评价。结果表明:1)对乔灌木单位叶面积滞尘量进行比较,植物个体之间滞尘能力有很大的差异,落叶乔木银杏(1.619g/m2)是绦柳(0.079g/m2)的20倍多;常绿乔木雪松(3.405g/m2)是油松(0.663g/m2)的5倍多;小叶黄杨(6.102g/m2)是紫叶小檗(0.312g/m2)的19倍多。2)对乔灌木单位叶面积滞尘累积量进行分析,园林植物14d滞尘量与7d滞尘量相比,都呈现增加状态,刺槐、毛白杨、栾树、七叶树、紫荆、红丁香、金银木、紫薇、紫叶小檗、天目琼花等11种植物累积量最多,增加1倍以上的滞尘量;而臭椿、北京丁香、樱花、雪松、白玉兰、金钟花、木槿、钻石海棠、卫矛等植物累积量较少,都仅仅增加了1%不到的滞尘量。3)按照滞尘能力大小进行分类,乔木中,圆柏、银杏、毛白杨与刺槐属于高滞尘能力植物;灌木中,胡枝子、榆叶梅与木槿属于高滞尘能力植物。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3)
为探究利用近地面高光谱反演植被叶片的滞尘,分别获取北京城区的大叶黄杨、国槐、毛白杨、山桃和臭椿等5种典型绿化植被叶片样本的叶片滞尘量、光谱反射率和叶面积等数据。对5种植被单位面积滞尘量与除尘前、后各波段光谱反射率差值进行相关分析,并建立相关性最大波段的滞尘反演模型,最后对拟合较好的反演模型进行精度检验。结果表明:在780~1300nm波段,5种植被的滞尘叶片反射率均明显低于干净叶片;臭椿、国槐、毛白杨、山桃和臭椿的滞尘反演模型决定系数(R2)分别为0.204、0.435、0.482、0.682、0.129;精度检验结果表明,国槐、毛白杨和山桃真实值与预测值之间的相关性分别为0.706、0.638、0.824,均方根误差分别为4.119、10.607、4.361。研究表明,山桃的滞尘量反演模型精度最高,国槐和毛白杨较高,对于今后估算城区植被滞尘量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3):61-66
研究了大同大学校园中绿化乔木和灌木的滞尘能力,选取了校园中常见的12种乔木和11种灌木,结果表明:不同绿化植物的滞尘能力不同,乔木的滞尘能力的大小排列如下:糖槭>蒙古栎>金枝槐>稠李>山楂>杏树>紫叶李>碧桃>五角枫>新疆杨>国槐>旱柳;灌木滞尘能力大小顺序是刺玫>丁香>榆叶梅>大叶黄杨>珍珠梅>金叶榆>锦带花>紫叶小檗>黄刺玫>水蜡>连翘。  相似文献   

6.
城市园林绿地滞尘研究进展及发展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雾霾天气频发,绿地的滞尘作用成为当前研究的热点。通过综述城市园林绿地植物滞尘作用的机理、植物个体和群落的滞尘能力以及绿地滞尘的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提出植物滞尘机理的多学科综合应用、植物滞尘能力测定技术标准化、植物耐尘抗尘能力以及城市滞尘绿地体系构建等研究方面应是城市园林绿地滞尘未来的重点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
通过整合"济南常用园林植物滞尘能力研究"内容,将绿地的景观性与滞尘效果相结合,分析了城市绿地设计形式的参数和滞尘效应的关系,并探讨了绿地"景观+滞尘"模式的植物结构,有利于发挥绿地的环保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城市街道中人群活动密集,其空气质量问题值得关注。为解决街道峡谷内颗粒污染物难以扩散的问题,探究垂直绿化净化街道峡谷空气的能力和策略。【方法】以垂直绿化的滞尘效应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调研与实测、正交实验结合计算机软件数值模拟等方法,定量探讨垂直绿化在街道峡谷形态、相对风向、布局方式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滞尘效应,并比较各因素的影响强弱。【结果】1)街道峡谷宽度、布局方式与水平向布置密度对垂直绿化滞尘效应影响最强。2)垂直绿化更适宜布置在道路较窄的城市支路以及迎风时长较多的建筑立面。【结论】得出滞尘效应最优的因素水平组合,总结出垂直绿化滞尘效应最佳的设计策略与滞尘能力模型,并评估垂直绿化在武汉市的滞尘潜力,为垂直绿化在街道峡谷中的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建筑环境绿化的功能和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植物具有固定CO_2释放O_2、减弱噪声、滞尘杀菌、增湿调温、吸收有毒物质等功能。充分利用植物特性,进行建筑周边环境绿化、屋顶绿化、墙面绿化、室内绿化等可以有效改善人居环境质量;建筑环境绿化还为提高城市绿地率提供了发展空间;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的园林植物与建筑环境的配置手法,可以大大丰富城市景观,成为建设现代园林城市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城市植被对大气颗粒物的防控功能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杉  刘春江 《园林》2013,(6):16-19
大气颗粒物污染日益严重,而利用城市植被防控颗粒物,是缓解大气污染的重要途径之一。作者阐述了植被滞尘过程,归纳论述了滞尘功能的主要影响因素及区域尺度上量化植被滞尘贡献的模型,指出关注颗粒物从大气到叶片的迁移沉降过程和影响因素是提高城市植被滞尘功能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11.
论述了城市中推行立体绿化的重要意义,针对当前我国城市绿化存在的问题,分析了城市立体绿化的原则、形式及组成要素,提出了发展城市立体绿化的建议,指出立体绿化是在保持城市原有基础上,增强城市绿地总量和质量的一种绿化设计新形式。  相似文献   

12.
马思云 《中外建筑》2014,(7):118-120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城市中人口、建筑的不断增加,有限的绿化面积与城市生态园林建设的矛盾日益加剧,进行立体绿化,增加绿化量势在必行。本文从立体绿化的产生背景,国内外的现状分析以及城市园林中的创新应用等方面进行了阐述,表明了城市立体绿化是未来城市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3.
城市园林植物是城市绿地系统的基础,对缓解城市环境压力以及改善人居环境有着积极的作用.随着生态城市的发展与建设,城市园林植物生态效益逐渐成为了植物生态研究的热点.通过对现有文献的归纳与分析,从固碳释氧、降温增湿、滞尘以及降噪4个方面论述了国内外关于园林植物生态效益的研究现状及进展;通过归纳城市园林植物生态效益研究的方法及应用,以期为城市森林后续建设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为城市绿地园林植物的选择提供参考,对国内相关城市绿化发展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在城市立体绿化中,由于景天科植物拥有耐寒、适应性强等特点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适用于景天科的立体绿化形式的有很多,例如路桥绿化、立体花园绿化、屋顶绿化、岩石假山绿化等形式。那么我们就来详细探讨一下城市立体绿化中景天科植物的运用。  相似文献   

15.
城市绿地系统作为构建城市海绵系统中的重要组成要素,通过优化绿地景观格局以提升城市整体滞蓄能力的方式更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以沈阳市三环内建成区为研究范围,利用景观格局指数方法,对城区、场地2个研究尺度的绿地景观格局进行评价,并利用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对2个研究尺度的绿地景观格局与内涝风险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得到结论:在城区尺度上,各类绿地景观格局指数对于绿地滞蓄能力影响大小依次为绿地规模特征指数>绿地形态特征指数>绿地分布特征指数;在场地尺度上,各类绿地景观格局指数对于绿地滞蓄能力影响程度依次为绿地分布特征指数>绿地规模特征指数>绿地形态特征指数。通过量化研究得到了不同尺度绿地景观格局对于滞蓄能力的影响规律,可在未来的海绵城市规划中,为不同层次绿地系统布局的规划管理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从乡村向城市集中,人口密度逐渐超出了城市所能承受的限量,城市人口增长带来城市配套设施的大量建设,使城市变成钢筋混泥土森林,污染蔓延,包括噪声、空气、白色垃圾污染等等。在这样的背景下,景观立体绿化成为城市景观建设中一大趋势,城市的美化要以可持续发展、改善生活环境建设为目标,而立体绿化更是景观绿化中的一大创意点,立体美化城市景观,创造优美,舒适,健康的人居环境成为新一代人的努力目标,更在城市中起到重要的装饰作用。本文通过对立体绿化现状以及国内外经典案例研究总结分析出城市立体绿化适用形式、植物搭配以及应用于厦门地区民居立体绿化的设计。  相似文献   

17.
俞萍 《建筑知识》2014,(9):176-176
绿色建筑、低碳城市建设在我国呈迅速发展态势,立体绿化是绿色建筑和建筑节能的必然选择。建筑的立体绿化不同于一般绿化,其原理是结合建筑结构承重特点及给排水综合要求,在不同城市立地条件下,采用新技术与新材料,使各类植物在人工创造的环境里生长,并出现在屋顶、墙壁、阳台、窗台等建筑物的表面,形成景观效果的同时使建筑节能,并能保证屋顶的质量和墙体等的使用寿命。本研究主要针对屋顶绿化提出相关设计要点和技术策略。  相似文献   

18.
立体绿化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既增加 了寸土寸金城市中的生态绿量,提高了绿视率,又提升了城市 街区空间里的美学与社会学价值,起到了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 量、实现城市绿化增量、美化空间效果的作用。当前世界各地 一些城市在发展立体绿化时进行了政策的导向与扶持、安全性 与养护的技术攻关、形式的艺术创新等实践,但立体绿化在生 长条件、植物配置、容器选择、施工养护等方面都需要克服许 多不利的因素,需要对建筑空间进行研读并科学分析光照、温 度、风力、水分等非生物因子,合理选择适合高空安全固定的容 器与健康生长的植物种类。在分析与借鉴世界各地立体绿化成功 经验基础上,在上海中心城区恒基旭辉天地、天安千树等项目中 进行了立体绿化技术攻关与艺术创新的研究与实践,在容器、植 物配置、安全等方面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对上海及其他城市立体 绿化技术支撑和形式创新具有指导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上海城市居住区绿化缓解热岛效应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热岛效应"作为城市建设大规模扩张而产生的热环境现象,已直接威胁城市居住区人们的正常生活与工作,合理绿化是解决这一问题经济有效及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方法。居住区植物种类、斑块乔木配置、绿地通风状况和绿量的差异都将导致截然不同的降温效果。研究发现:单株植物中蒸腾降温能力较强的基本都属于纸质叶片结构,绿地斑块乔木盖度大小决定了绿化降温效果,大乔木降温效果比草坪高2.2℃,立体绿化可降低室温达0.5℃~5℃,居住区平均温度与乔木面积比例、绿化覆盖率、绿化最大斑块面积呈正相关,与绿化斑块的破碎度呈负相关。并首次讨论了三维绿量及人均绿量与居住区热岛效应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Planning》2013,(4)
本文对绿化树种的各项生理指标进行调查统计的基础上,运用主成分分析以及聚类分析的方法,对样本及其特征性指标进行分类分析。绿化树种主要生理指标包括:固碳量、释氧量、日总释水量、蒸腾吸热量、叶片含硫量、干重滞尘量、含铅量、含锌量。经分析发现:固碳量、释氧量、日总释水量、蒸腾吸热量属于一类指标,叶片含硫量、干重滞尘量、含铅量属于一类指标,含锌量是单独一类指标。某些绿化树种之间存在功能、效益的相互替代性,生理特性非常相近。此结论基本上是正确合理的,在环境治理和环境保护、城市规划、园林设计、住宅区绿地规划等等方面中,对于绿化树种的选择、配置,环境效益的评估,制定环境保护方案有较为直接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