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提高食品包装材料安全性的途径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食品包装材料迁移引起的食品安全危害日趋突出.国家有关部门应当进一步完善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性标准,建立科学的食品包装材料安全体系,实施良好的生产管理规范,严格市场准入制度和监管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应用新型环保无苯型增塑剂、无苯无酮环保型油墨、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和聚丙烯等新材料,同时采用活性包装、抗菌包装、用氧化法漂白替代含氯物质漂白等新技术,从根本上提高我国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分析食品包装材料迁移模型中的扩散系数   总被引:5,自引:4,他引:5  
在食品包装材料化合物的迁移模型中,扩散系数是决定模型预测性的重要参数之一.介绍了Piringer聚合物通用模型和Vrentas-Duda自由体积理论模型两种预测扩散系数的模型公式,并分析讨论了两模型中的相关参数和扩散系数的影响因子(如温度、分子结构、多组分等).同时,总结了实验用以测量扩散系数的4种方法,如核磁共振法等.与实验方法相比,模型预测更为节约、方便.  相似文献   

3.
目的综述目前食品用包装材料中成分迁移的数学模型及相关研究进展,为迁移数学模型的推广和进一步开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方法分析影响食品包装材料中化学成分向食品迁移的因素,介绍几种应用较广的迁移模拟软件,论述不同类型迁移数学模型的适用性及优缺点,并说明其在食品包装材料法规标准及化学成分暴露风险评估中的应用。结果许多学者的研究都证明迁移数学模型可部分代替迁移实验,产生的结果可靠且具有代表性。结论迁移模型是一种预测化学物质从食品包装材料迁移到食品中的有效工具,虽可在一定程度上代替迁移实验从而节省成本,但迁移模型的应用还存在许多问题亟需解决。  相似文献   

4.
肖慧  丁晓  张文 《现代包装》2008,(1):34-35,48
食品包装材料的安全性越来越成为发达国家对我国出口食品限制的主要因素。针对我国和欧盟对食品包装材料的规定,就我国目前的食品包装材料进行如下分类和总结。[编者按]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国内外关于纸质食品包装材料的法律法规,并介绍了纸质食品包装材料中的污染物、污染物的几种分析方法以及污染物迁移到食品中的迁移情况。  相似文献   

6.
食品包装油墨迁移污染及安全性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戴宏民  戴佩燕 《中国包装》2011,31(12):37-42
油墨对食品包装渗透、迁移造成的安全性污染,损害人体健康,己日益受到国内外重视。2009年3月,欧洲食品安全局(EFSA)检查出早餐麦片包装袋所用印刷油墨中含有4-甲基二苯甲酮,儿童过多食用被这种有毒物质污染的麦片后可能致癌;2005年甘肃某食品厂生产的薯片有股很浓的怪味,经兰州大学化学实验室检测,发现怪味来自食品包装印刷油墨里的苯,其含量是国家允许量的3倍,  相似文献   

7.
塑料食品包装材料添加剂迁移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应用有限元法建立塑料包装材料添加剂向食品迁移的数学模型和计算仿真模型.以BHT向模拟食品(酒精)的迁移为例,分析了塑料包装材料在共挤和储存过程以及溶胀情况下添加剂的扩散.建立的模型可用来预测混合边界条件下的添加剂迁移,给出了食品包装中添加剂迁移的解决方案,简化了迁移的研究手段.  相似文献   

8.
纸质食品包装材料迁移测试研究用固体食品模拟物的选择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薛美贵  王双飞 《包装工程》2012,33(21):51-56,112
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对市面上常用纸质包装材料进行包装的食品——米粉、大米、脱脂奶粉、白砂糖,以及目前研究常用的、价格昂贵的食品模拟物Porapak的热稳定性与对各种模拟污染物的吸收性能进行了分析,以寻求代替Porapak用于分析纸质食品包装材料迁移测试的最佳食品模拟物。研究结果表明,在100℃时,出现了大米熟化、白砂糖热分解、脱脂奶粉焦化的现象,与其他食品相比,米粉的热稳定性最好;对75℃时各食品(模拟物)对模拟污染物的吸收性能依次为:Porapak米粉脱脂奶粉白砂糖大米,米粉与Porapak的吸收性能最接近,可以利用米粉代替Porapak,作为食品模拟物进行迁移测试实验。  相似文献   

9.
多类型食品包装材料的迁移研究   总被引:12,自引:9,他引:12  
食品应具备的首要品质就是食用安全性,可目前与食品接触的包装材料中添加剂的迁移成为了一个关于健康问题的隐患.国外学者研究了各种类型的食品接触包装材料中化学物向食品(模拟物)的迁移,对研究进展进行了概述,简介了迁移的有关基础知识:迁移极限的规定、食品模拟物的选择、(加速)迁移试验要求、迁移机理、迁移预测模型.介绍了国外研究者在各迁移研究领域所进行的研究现状及结论,包括常规使用条件下塑料、再生塑料、纸和纸板、金属罐,非常规使用条件如微波加热、γ辐射、高压处理下包装材料中化学物成分的迁移.  相似文献   

10.
塑料食品包装材料安全性研究现状   总被引:9,自引:6,他引:3  
秦蓓 《包装工程》2011,32(19):33-37,42
介绍了塑料食品包装材料中的污染物种类、污染物的分析方法以及污染物迁移到食品中的迁移模型。指出塑料包装带来的食品污染问题已经引起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各个国家纷纷制定了相应的法规以确保食品安全,最后指出了我国安全型塑料食品包装材料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数字印刷油墨及食品接触包装材料的迁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应用迁移的基本知识,分析了数字印刷油墨和食品接触包装材料在食品中的迁移及其研究现状,发现食品中的迁移已影响到人们的健康生活。数字印刷油墨和包装材料在食品中的迁移研究,还可为其他新型包装材料的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纸质食品包装材料中的残留污染物   总被引:5,自引:9,他引:5  
食品包装材料中的残留污染物是引起食品污染的重要途径之一.根据国内外研究结果的有关资料,对纸质食品包装材料中存在的微量元素、荧光增白剂、有机氯化物、增塑剂、芳香族碳水化合物、有机挥发性物质、固化剂、防油剂以及杀菌剂等化学残留物的来源、毒性分析、其迁移到食品中的可能性及对人体的危害作了综合的论述,为相关食品包装企业的质量控制和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金属类食品接触材料及制品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已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本文介绍了金属类食品接触材料特定迁移物等影响材料安全性的物质,以及在金属类食品接触材料使用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不安全因素,综述了德国、意大利、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的法规限制情况以及我国法规现状。  相似文献   

14.
王利兵  吕刚  冯智劼  曹丽静  张彬 《包装工程》2011,32(21):19-22,36
米氏酮(MK)广泛用于纸质食品包装材料的生产,而米氏酮具有潜在致癌性。采用液相色谱法对纸质食品包装材料中的米氏酮及其相关芳香胺进行了检测和迁移性研究。将实验用的涂有聚乙烯涂层及无涂层的纸板样品放入多种食物模拟物中,对其中的米氏酮的迁移行为进行了研究和评估。实验选用了水、3%乙酸、10%乙醇以及95%的乙醇作为食品模拟物。同时,也进行了与MK相关的其它芳香胺的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MK在酸性水溶液中的降解是十分明显的,因MK可能从多种紫色染料或颜料中通过化学或光降解而产生,所以MK是食品包装材料的潜在迁出物。  相似文献   

15.
分子动力学模拟在塑料材料中迁移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概述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应用于小分子物质在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迁移研究的应用进展。方法综合近20年国内外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在小分子扩散行为的研究进展。结果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不仅可以定性地描述小分子在食品塑料包装材料中的扩散行为,而且能模拟聚合物材料的一些结构与性能,分析影响小分子迁移行为的因素,确定小分子的扩散系数。结论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在食品塑料包装材料迁移研究应用中仍存在许多尚未完善与尚未研究的部分,包括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计算所得扩散系数与实验值、半经验公式计算值有差异,在复合膜中模拟应用较少等方面。  相似文献   

16.
石镇You 《包装工程》1992,13(5):219-226
对当前生产应用的几种阻隔性包装材料优缺点作出评价;提出“活性包装”新概念,以及90年代新开拓的“食品高压加工技术”对高阻隔性包装材料的要求并提供更为广泛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纸质包装材料中挥发性有机物向食品模拟物中的迁移量。方法选取改性聚苯醚作为食品模拟物,首次建立模拟物MPPO直接顶空进样-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包装用纸中23种有机挥发物质迁移量的方法。结果该法测定23种挥发性物质的相关系数R均大于0.998,相对标准偏差为1.4%~4.6%(n=7),检出限为0.03~0.60 mg/m2,加标回收率为81.2%~110.2%。结论该法无需前处理,简单快速,灵敏度高,重现性好,能满足包装用纸中23种有机挥发性物质迁移量的测定要求。  相似文献   

18.
Migration of packaging constituents into food may raise concerns about food safety.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conclusions of a EU research project (AIR 941025), aiming to facilitate the introduction of migration control into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 and into enforcement policies. The first part describes a re‐evaluation of analytical approaches to extract and identify potential migrants released by plastic materials, viz. comparison of analytical methods, choice of extraction solvents and of fat simulants. Here we focus on the extraction time needed to achieve a given extraction yield. By correlating these parameters with simple and practical equations, it is possible to design alternative tests for control of compliance of packaging plastics. Using a reference experiment (where there is good agreement between experimental and calculated kinetic curves), it is possible to calculate the percentage of extraction which can be achieved in a given time, or the time necessary to reach a target extraction level for other polymer/solvent combinations. A global control scheme is proposed, which indicates whether and when calculation and testing should be applied. Guidelines are proposed, and can be adapted to both industrial control and to enforcement laboratories. Copyright © 2003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