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水胶比,掺合料和龄期对混凝土渗透性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赵铁军  周宗辉 《混凝土》1998,(2):19-22,14
随着水胶比的增加,各混凝土的渗透性有降低趋势;掺矿渣或粉煤灰后,混凝土的渗透性降低了,且掺粉煤灰比掺矿渣降低的幅度大,随着龄期的延长,混凝土的渗秀性能继续降低,其中粉煤灰混凝土尤其显著。  相似文献   

2.
低水胶比粉煤灰混凝土的耐硫酸盐侵蚀性能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选用 Ⅱ级粉煤灰和SN-Ⅱ级高效减水剂,采用“超量取代法”配制了水胶比在0.3-0.4范围、粉煤灰最大取代水泥量50%的粉煤灰混凝土,以Na2SO4溶液浸泡法研究了水化早期混凝土抵抗硫酸盐侵蚀的能力,着重讨论了低水胶比条件下,粉煤灰掺量、水胶比及水泥品种等因素对粉煤灰混凝土耐硫酸盐侵蚀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选用Ⅱ级粉煤灰和SN-Ⅱ型高效减水剂,采用“超量取代法”配制了水胶比在0.3-0.5范围,粉煤灰最大取代水泥量50%的粉煤灰混凝土,以试验室加速腐蚀试验研究了水化早期混凝土抵抗盐酸溶液侵蚀的能力,讨论了低水胶比条件下,粉煤灰掺量,水胶比及水泥品种等因素对粉煤灰混凝土耐盐酸侵蚀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选用Ⅱ级粉煤灰和SN-Ⅱ型高效减水剂,采用“超量取代法”配制了水股比在0.3-0.4范围、粉煤灰最大取代水泥量50%的粉煤灰混凝土。以试验室加速腐蚀试验研究了水化早期混凝土抵抗盐酸溶液侵蚀的能力,讨论了低水胶比条件下,粉煤灰律量、水胶比及水泥品种等因素对粉煤灰混凝土耐盐酸侵蚀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水胶比对粉煤灰混凝土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通过研究哈尔滨第三发电厂粉煤灰取代率的变化与水胶比(W B)变化之间的关系,探索W B变化对粉煤灰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程度,力求改善当前大掺量粉煤灰应用过程中早期强度低、施工验收龄期长等技术问题,以实现掺粉煤灰混凝土早强化过程  相似文献   

6.
通过采取掺入粉煤灰、改变水胶比、添加减水剂等技术措施,研究了水胶比变化对粉煤灰混凝土性能的影响。试验采用常规的搅拌和成型方法,配制得到水胶比分别为0.40、0.45、0.50、0.55,水泥标号42.5MPa,粉煤灰掺量25%,用水量为180kg/m3的混凝土。经过实测3、7、28、60d抗压强度可得,均能制备出C30混凝土,并且具有良好的和易性,能够满足对混凝土早期强度要求不高的工程。  相似文献   

7.
在实验室成功研制了C80以上可泵性良好的高性能混凝土基础上,探索了影响高强混凝土性能的诸因素,指出制备高性能商品混凝土的关键是合理选用超细活性掺合料和高效减水剂。利用商品混凝土公司现有原材料、工 产了C80以上商品混凝土,应用于建设工程取得了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8.
为探究粉煤灰掺量对混凝土抗渗性能的影响规律,对不同水胶比下粉煤灰混凝土抗渗性能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混凝土掺入20%粉煤灰可有效改善其抗渗性能,随着粉煤灰掺量增加,混凝土抗渗性能逐渐加速劣化;水胶比是影响混凝土抗渗性能重要因素,对于大掺量粉煤灰混凝土可通过限制水胶比保证其抗渗性能。  相似文献   

9.
粉煤灰的形态效应在低水胶比条件下的特殊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不同品种的粉煤灰按不同的替代方式分别替代不同水胶比砂浆中的部分水泥,探讨粉煤灰对砂浆的流动性的影响规律,从而研究粉煤灰的“形态效应”在低水胶比条件下的特殊性。其结果对于开辟粉煤灰在低水胶比砂浆和干硬砼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低水胶比粉煤灰混凝土的钢筋锈蚀性能与抗冻性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选用Ⅱ级粉煤灰及SN-Ⅱ型高效减水剂,配制了水胶比在0.3~0.4范围、粉煤灰最大取代水泥量50%的粉煤灰混凝土,系统研究了其抗冻性、氯离在透性、碳化及钢筋锈蚀性能,探讨了低水胶比条件下,粉煤灰的掺入量、水胶比及水泥品种等对粉煤灰混凝土的护筋性及抗冻性的影响规律。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时代潮流的发展,大开间、大跨度的建筑越来越成为时代发展的一大趋势,而传统的现浇钢筋混凝土实心楼盖自重大,承重能力差;施工工艺多且繁杂,劳动量大,已逐渐不能够满足现代建筑的需要。基于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水平承重结构体系的优势,改善其建筑功能,去除已有现浇混凝土空心楼盖的缺点,在保留现有空心楼盖的优点基础上,提出一种新型现浇空心楼盖结构形式——胶结EPS(EPS是Expanded Polystyrene的缩写,意为废旧聚苯乙烯泡沫)颗粒块陶粒混凝土楼盖,并对陶粒混凝土及EPS混凝土配合比试验性能进行系统试验研究。  相似文献   

12.
薛勇  郝永池  杨晓青 《混凝土》2012,(7):83-85,126
加强再生混凝土高性能化的试验检验,是目前再生混凝土应用研究的重点之一。通过对再生混凝土抗冻性、抗渗性、抗裂性和抗氯离子渗透性的试验方法进行系统研究,建议加强对再生混凝土高性能化的试验检验,以保证其工程应用方面的高耐久性和长期性能,发挥其最大的工程价值。  相似文献   

13.
混凝土水灰比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日军 《山西建筑》2008,34(18):164-165
针对水灰比对混凝土性能的重要性,从拌合条件、材料、外加剂和气温几方面研究了影响混凝土水灰比的因素,以实现在混凝土的各项性能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合理减小水灰比的目的,从而提高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高性能引气路面混凝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寒冷地区路面混凝土的耐久性不良现象,通过研究含气量对路面混凝土工作性、抗折强度、抗冻性能及耐磨性能的影响规律,采用引气刺和减水剂复配的技术途径,配制出了维勃稠度1 5~30 s、28 d抗折强度5.8MPa以上、抗冻性及耐磨性等耐久性优良的高性能路面混凝土,并提出了寒冷地区路面混凝土最大水灰比为0.45、最小水泥用昔为280 kg/m3、含气量范围为3%~5%.  相似文献   

15.
超高性能混凝土的配合比设计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超高性能混凝土(含5 mm以上粗骨料)由于其抗压强度高、耐久性强等优异特点,是一种节材、节地、节能的新型建筑材料,是国内、外混凝土技术的发展趋势。但由于其胶凝材料用量较大,水胶比较低,拌合物黏稠导致其泵送能力较差,易发生堵泵、爆管等事故,阻碍其在工程中的大量应用。通过合理的配合比设计、配制和生产了含有粗骨料100 MPa以上、可超高泵送的超高性能混凝土。通过采用矿渣粉、粉煤灰、硅粉等矿物掺合料复配设计,优化配合比的相关参数,得出配制100 MPa以上的超高强混凝土时,应适量增加矿物掺合料的掺量,提出提高水灰比,降低水胶比的设计方法更合理。  相似文献   

16.
作者根据对高性能混凝土的理解,阐述了普通混凝土实现高性能化的意义、依据、方法和手段,也谈到管理工作对维持普通混凝土耐久性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通过正交试验研究表观密度、纤维掺量、减水剂掺量3个因素对泡沫混凝土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其抗折强度的各因素主次顺序为:表观密度纤维掺量外加剂掺量;影响抗压强度的各因素主次顺序为:表观密度减水剂掺量纤维掺量。并分别分析了3个因素对泡沫混凝土强度的影响,提出最优组合为:表观密度900 kg/m3、外加剂用量0.6%、纤维掺量0.6%。  相似文献   

18.
赵学涛  杨鼎宜  朱从香  杨俊  刘淼  沈城 《混凝土》2021,(1):17-19,24
研究了不同砂率对超高性能混凝土流动性能,抗压、抗折强度的影响,并通过超声检测法建立了抗压强度与超声波速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砂率的增加,超高性能混凝土流动性能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随着砂率的增加,超高性能混凝土的抗压强度先增加后减小,而砂率对其抗折强度影响并不是很明显,通过建立回归方程发现,用线性函数拟合抗压强度与超声波速的关系更加贴近实际。  相似文献   

19.
铁路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学彦  魏秀瑛  韩文军 《山西建筑》2010,36(10):157-158
介绍了高性能混凝土的特点,根据某铁路工程实例,阐述了铁路高性能混凝土配合比的设计思路和要点,对高性能混凝土在铁路工程中的使用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20.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performance of concrete containing metakaolin (MK) at a low water to binder ratio of 0.3. Portland cement (PC) was partially replaced with 0–20% MK. Testing included, compressive strength, ultrasonic pulse velocity (V), dynamic modulus of elasticity (Ed) and length change. Specimens were either cured in water or in air at 20 °C.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erformance of MK concrete at low water to binder ratio is not different from that at higher water to binder ratios reported in a previous investigation. The maximum contribution of MK to strength occurs at 14 days of curing in that the relative strength of MK concrete shows a maximum value at that curing time as found in a previous investigation. The optimum replacement level of cement with MK is about 15%. Linear relationship exists between V and Ed for air cured and water cured specimens. A systematic increase in MK content of up to at least 20% leads to a decrease in shrinkage and an increase in expansion after 56 days of curing.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various properties is also conduc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