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黄河河口发展影响预估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在分析黄河口及其来水来沙等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建立了利津站年水位升降值与各因素间的关系,即△H=f(Ja,△L,M,A).依各流路演变过程实测资料和给定的预估水沙系列得到相应各序列年份的淤积比降Ja,水沙条件系数M和边界条件系数A值.滨海区三角洲的延伸状况(△L),依改道部位、海域条件和淤沙状况按下式求得 计算结果与实测值的误差△L在±10%以内,标准误差S|x|=78.2m,水位升降的标准误差仅为0.009m.用此法对黄河下游近期12年和小浪底水库建后50年的预估结果表明,与其他方法计算的结果性质一致,且反映了河口改道和入海部位的影响,并可给出与河口演变密切结合的逐年水位变化过程.  相似文献   

3.
师长兴 《人民黄河》2019,(10):20-25
利用黄河下游大断面观测数据、水文站日水沙数据和近河口断面水位变化等资料,构建黄河下游5个河段河道断面平均冲淤量与水沙因子和河段比降之间的关系式,进而计算分析了黄河下游1976—1996年来水来沙条件下两种情景中河口延伸对下游的增淤作用。这两种情景中,一是对比了现状与1976年河口改道后河口河道未再延长情况下下游淤积量的差异;二是对比了黄河河口继续走刁口河情况下下游的淤积量与现状淤积量的差异。结果显示:此期间河口延伸增淤主要发生在泺口以下河段,并且在该河段淤积量中占较大的比例,其中第一种情景下20 a累计增淤占比超过50%,但20 a河口延伸累计增淤量低于整个下游总淤积量的5%。这一时段河口延伸增淤量占比较小与历史上黄河输沙量长期增加、下游冲积平原构造下沉和三角洲建造有关。分析认为2000年以来黄河下游经历来水来沙量显著减小后的持续冲刷过程,但是近年随着冲刷减缓,下游趋向输沙平衡发展,河口延伸增淤对下游冲淤过程的影响程度将相对加大,并且在长期缓慢但不断积累的河口延伸中使下游转向低强度淤积状态。  相似文献   

4.
为了克服固定糙率法低估小流量水位的缺点,基于黄河口利津站糙率—流速实测资料,回归分析得出了糙率(曼宁系数)计算公式及河道参数a的计算式。通过一维数学模型模拟发现,在枯水期、非枯水期参数a值分别采用枯水期参数a的平均值、全年平均值时,得出的动态糙率可较好地模拟小流量和大流量水位。参数a与主槽内嫩滩附近地形有较密切的对应关系,可采用在嫩滩上、下附近取特征水位,进而计算其对应的水力半径、比降的方法来估算非枯水期、枯水期的参数a值。利津—口门床面形态在较大流量时多为动平整,对应的糙率较小,在糙率变化区间的下界0.01附近变化;流量较小时床面形态多为沙垄,对应的糙率较大,糙率在接近其上界0.035附近变化。在黄河口河道,影响糙率的主要因素是流速和河道水力半径,床沙粒径对糙率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黄河河口对下游河道反馈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花园口河段和利津椨嫱莺佣挝对黄河河口给下游河道带来的反馈影响进行了研究,认为:花园口河段短时段的冲淤主要与来水来沙条件有关,而利津至改道点河段短时段的冲淤则主要受制于河口基准面的状况;黄河下游同流量水位、河段冲淤量和尾闾河段河长3方面演变发展过程的转折点均位于与河口改道相关的1953年、1975年和1996年;河口河段和下游河道的冲淤及水位升降均与河口尾闾入海流路的长度相应,只有当尾闾入海流路的长度超过改道前流路长度时,河口河段和下游河道水位方出现不再下降的稳定升高.同时证实了河口尾闾入海流路的绝对长度是河口河段及下游河道冲淤幅度和发展趋势的制约因素;黄河下游宏观的淤积趋势属于溯源淤积性质,河口基准面的影响波及整个黄河下游冲积性河段.  相似文献   

6.
风沙对黄河内蒙古河段河道淤积泥沙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黄河内蒙古河段河道淤积泥沙打钻采样,以及黄河沿岸及支流产沙地层采样分析对比,暴雨、洪水分析等,追踪河道淤积泥沙源地表明,黄河内蒙古河段河道淤积泥沙主要来源于内蒙乌兰布和沙漠及十大孔兑(沟谷)的库布齐沙漠和丘陵沟壑梁地。该河段河道淤积量通过输沙平衡法计算得知,1954-2000年该段淤积泥沙总量约20.11亿t,其中大于0.1mm的粗沙为15.57亿t,占总量的77.424%.小于0.1mm的泥沙约4.54亿t,占总量的22.57%。风成沙入黄淤积量是:乌兰布和沙漠6.06亿t;库布齐沙漠5.85亿t;二者约占大于0.1mm粗泥沙总量的76.46%。  相似文献   

7.
黄河河口演变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原系《海洋与湖沼》分期刊用的三篇论文,其中第一篇已于1979年4月第10卷第2期上发表。本刊转载时请作者综合为一篇,并作了删节。  相似文献   

8.
黄河尾闾,来水多沙,淤积延伸迅速,摆动改道频繁.现河口是1855年铜瓦厢决口改道后的河口,至今已125年,除决口年份外实际走河只有90年.此期间河口改道10次,平均约九年一次,造陆3,000多平方公里.每年来至河口区泥沙,约有三分之一为海流带走,其余则堆积滨海造陆.此即三角州沙咀不断外伸,入海流路经常摆动的原因.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治理下,河口地区  相似文献   

9.
《人民黄河》2017,(3):5-9
根据实测资料分析了十大孔兑入汇对内蒙古河段河道淤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无孔兑入汇的情况下,内蒙古河段20世纪60—80年代中期主要表现为冲刷,80年代中期以后受上游不利水沙组合的影响,河道持续淤积;十大孔兑入汇使得河道淤积进一步加重,1960—1968年、1969—1986年与1987—2005年多年平均增淤量分别为0.144亿、0.150亿、0.269亿t,其中1987—2005年十大孔兑增淤量占河道总淤积量的45.1%。  相似文献   

10.
流量变化对黄河下游河道演变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石伟  王光谦  邵学军 《水利学报》2003,34(5):0074-0077
作者通过对1958、1964、1973、1985及1997各年黄河下游花园口、高村、艾山、利津水文站逐日平均水文资料的流量级分析,得到花园口、高村、艾山、利津水文站日均造床流量1958年为3400~4400m3/s;1964年5300~5600m3/s;1973年为2700~3300m3/s;1985年有两个峰值,分别为1900~2000m3/s和3800~4500m3/s;1997年仍有两个峰值,花园口和高村水文站为680~740m3/s和1900~2800m3/s,艾山和利津水文站为200~250m3/s和510~820m3/s。将上述结论与对实测资料的分析相结合,得到造床流量明显下降及较大日均流量(>2000m3/s)出现频率大大减少甚至不再 出现是黄河下游小流量输沙、河道淤积、“小水大灾”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黄河内蒙古河段来沙组成对河道淤积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泥沙输移不仅受水流和边界条件的影响,泥沙粒径的粗细会直接影响泥沙的输移过程,引发河床的冲淤调整.黄河内蒙古河段的淤积不仅受水沙量的影响,支流和干流来沙组成的影响也不可忽视.本文以水文站的实测资料为基础,结合孔兑取样结果,以三盛公-头道拐冲积性河段为对象,分析了1960-2005年悬沙组成的变化特点、分组泥沙的冲淤特性及支流不同来沙情况下干流、孔兑来沙组成对河道淤积的影响.研究表明,孔兑来沙量少时,沿程悬沙组成略有细化相应的河床冲淤调整取决于干流来水来沙条件;孔兑来沙量大时,对于冲刷时段沿程悬沙组成略有粗化,对于淤积时段悬沙组成沿程明显细化,但头道拐的悬沙组成并没有因为支流来沙量大而发生明显的变化,表明孔兑粗泥沙基本都淤积在河道中,对干流淤积产生较大影响.研究提出的内蒙古河段淤积泥沙来源的相关成果,可为区域防洪减淤措施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李泽刚 《人民黄河》1994,17(6):21-25
根据河流动力学理论,综合分析了黄河河口段河道特征。与神仙沟,钓口河流路相比,清水沟流路来水来沙条件处于中等,但来水沙过程比较优越,单股河形成后连续数年出现大流量,塑造年出现大流量,塑造了比较好的河道。由于河道是漫流淤积面晟,滩地泥沙组成较细,再加上陆面芦苇丛生,河床,河岸稳定性好。清2断面以上弯段与近口段类同,下段与黄河下游直段相同,整治工程可以改造河槽形态。清3以上河段,弯道影响河道的平面变形,  相似文献   

13.
黄河宁蒙河段河道淤积萎缩及其对凌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1987年以来黄河宁蒙河段主槽淤积萎缩的情况进行了论述,指出其特征主要包括河床淤积严重、主槽过流能力下降、同流量水位偏高等,形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有:①上游来水量偏少,用水量迅速增长,径流量减少;②十大孔兑入黄泥沙量剧增。其对凌汛的影响:①封河期发生冰塞的几率增大;②槽蓄水量增多;③开河期水位偏高。  相似文献   

14.
利津水位对河口演变响应的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黄河口的演变特征及其对利津3 000 m3/s同流量水位的影响。黄河口每次改道后尾闾河道的河长突然缩短,比降陡增,之后河长以先快后慢的速率增长,尾闾河道比降则呈指数衰减,经过约5~6年调整至平衡比降,其变化过程反映了典型的河床演变滞后响应特性。基于黄河口河道的演变特征,提出了河口河道水位和纵比降变化的概化模式,并采用滞后响应模型建立了河口河道同流量水位的计算方法,较好地计算了1954—2012年间黄河下游利津3 000 m3/s同流量水位的变化过程。该计算方法不仅考虑了河床演变的滞后响应特性,而且反映了来水来沙和河道淤长与蚀退对利津同流量水位的共同影响,能够连续地模拟河口淤积延伸及改道过程中河口河道特征水位的长期变化过程。研究成果可为分析黄河口淤积延伸与下游河道相对侵蚀基准面的变化关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16.
黄河下游河道泥沙淤积形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阐述了溯源淤积和侵蚀基准面的概念。根据河流沉积的地貌形态、泥沙结构的沿程变化关系、矿物的百分含量的沿程变化和水文特性等要素,论证了黄河下游高潮线以上泥沙的淤积形式为沿程淤积,高潮线以下理论上存在溯源淤积,但实际上没有反映。  相似文献   

17.
1996年汛期黄河下游河道及河口冲淤演变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6年汛期黄河下游枯水中沙,是1986年以来的第11个枯水年份,7-10月下游河道共淤积泥沙6亿t左右,其中7月份淤积泥沙4.27亿t,占相应少量的81%,分析了1996年汛期下游河道及河口段的冲淤情况在时间、空间上的分布,综述了1986年以来的河道冲淤特点及河道萎缩情况,对下游洪水位进行计算分析。  相似文献   

18.
文章分析了近年来鸭绿江河口河道演变情况及演变成因,对鸭绿江河口河段防洪、岸坡防护、航运等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19.
黄河下游河道冲淤计算方法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本文介绍黄河规划治理中常采用的下游河道冲淤计算方法.黄河下游来水含沙量大,含沙量变幅大,河床边界条件复杂,特别是漫滩洪水及高含沙洪水,洪峰沿程传播变形及滩槽水流横向交换引起的滩槽冲淤变形均较明显.实际上是三维非恒定流的河床变形问题.本计算方法由黄河下游实测水沙资料分析求得黄河下游各水文断面主槽输沙公式,它反映了黄河下游各断面输沙率不仅与本断面水力条件有关,而且与上游断面来水含沙量有关.根据下游河道型态特性对河床边界条件进行概化处理,运用一维河床变形的三个基本方程进行河床变形计算.漫滩洪水采用马斯京根法进行洪水推演,将不断进行的滩槽水沙横向交换概化为分段进出的漫滩水流.在每小段进出口处进行滩槽水流混合及滩槽分流计算,在每小段内分别进行滩地和主槽的一维冲淤计算.经过三十余年实测资料验证,不论冲淤总量还是沿程各河段及横向滩槽冲淤分布均较符合实际.  相似文献   

20.
潮汐河口水闸对河口淤积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明才  周琴  傅宗甫  刘明明 《红水河》2005,24(3):39-41,52
在潮汐作用下河口地区具有挡潮功能的节制闸闸下泥沙淤积现象十分普遍,泥沙淤积严重影响了其行洪排涝能力,危害极大.笔者结合上海苏州河河口水闸工程整体水工模型试验,研究了以防暴潮为目的的潮汐河口水闸不同闸口宽度和底槛高程对河口淤积的影响规律,为河口水闸设计提供参考依据.研究表明,水闸全开时,河口淤积主要与水闸宽度及底槛高程有关,而闸门全关时,河口淤积主要受涨退潮主流位置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