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速溶即食板栗粉的防褐变和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针对板栗原料的特性和板栗深加工产品的现状 ,对速溶即食板栗粉加工过程中的防褐变和稳定性问题进行了详细实验分析研究 ,提出了抑制其褐变、提高其稳定性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2.
板栗饮料加工的关键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板栗饮料加工中防褐变和提高稳定性问题进行研究,对影响褐变的主要因素护色剂进行确定试验,经单因素和正交试验,确定最佳护色剂配方为:柠檬酸0.15%,Vc 0.04%,EDTA-2Na 0.030%;然后,针对影响板栗饮料稳定性的主要因素进行正交试验研究,确定最优化工艺参数为:CMC0.1%,黄原胶0.05%,糖浓度10%,板栗浆浓度10%。  相似文献   

3.
本文主要研究了板栗褐变的主要原因以及水质、热烫对板栗褐变的影响.通过单因素实验筛选出四种护色剂:亚硫酸氢钠、植酸、柠檬酸、EDTA-2Na.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正交实验,最终确定了炒板栗的最佳护色方案为NaHSO3 0.3 %、植酸0.4 %、柠檬酸0.1 %、EDTA-2Na 0.03 %.  相似文献   

4.
板栗酒加工中防止褐变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板栗酒加工中四个环节易发生褐变,及时将栗仁浸入0.2%偏重亚硫酸钾 0.1%柠檬酸,或0.1%偏重亚硫酸钾 0.1%异抗坏血酸 0.1%柠檬酸的水溶液中,可防止板栗去皮后栗仁的褐变;加入栗仁和水总重(即浆液重)0.02%的偏重亚硫酸钾,可防止栗仁打浆和浆液糖化时的褐变;酒液保持20~30mg/L的游离SO2,或20~30mg/L的游离SO2配合50mg/L的异抗坏血酸,可防止酒液陈酿、贮存期间的褐变。栗仁打浆后,浆液90℃保温10min可钝化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5.
《食品工业科技》2004,(08):75-77
板栗酒加工中四个环节易发生褐变,及时将栗仁浸入0.2%偏重亚硫酸钾+0.1%柠檬酸,或0.1%偏重亚硫酸钾+0.1%异抗坏血酸+0.1%柠檬酸的水溶液中,可防止板栗去皮后栗仁的褐变;加入栗仁和水总重(即浆液重)0.02%的偏重亚硫酸钾,可防止栗仁打浆和浆液糖化时的褐变;酒液保持20~30mg/L的游离SO2,或20~30mg/L的游离SO2配合50mg/L的异抗坏血酸,可防止酒液陈酿、贮存期间的褐变。栗仁打浆后,浆液90℃保温10min可钝化其过氧化物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6.
研究脱壳去皮、褐变、稳定性对纯板栗饮料的影响。实验表明:用小刀将板栗划口后,100℃热水煮3min,再用0.060%的抗坏血酸,0.100%的柠檬酸,0.030%的EDTA-2Na组成的复合护色液打浆,将板栗浓度调至10%,添加由0.025%的羧甲基纤维素钠,0.400%的黄原胶,0.200%的单甘酯,0.050%的蔗糖脂肪酸酯组成的复合稳定剂,可得到淡乳黄色、均匀稳定、甜味纯正、口感细腻且具有浓郁香味的板栗饮料。  相似文献   

7.
板栗饮料加工中护色剂及稳定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王磊  林奇 《饮料工业》2009,12(9):18-20
对板栗饮料加工中褐变和稳定性问题进行了研究,通过正交试验对板栗饮料加工中护色剂及稳定剂种类和用量进行了分析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以0.05%VC、0.05%植酸、0.07%柠檬酸和0.2%EDTA-2Na作为复合护色剂可有效抑制板栗饮料加工中的褐变;当以0.25%蔗糖酯、0.15%单甘酯、0.05%复合稳定剂进行复配组合时,可显著提高板栗饮料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黑加仑饮料褐变控制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探讨了控制黑加仑加饮料褐变的方法。研究表明:磷酸盐、维生素C和-β-环糊精都能不同程度地抑制黑仑饮料花青素苷的降解,尤其600mg/L的β-环糊精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板栗资源情况,并对板栗奶的加工技术进行了研究,确定板栗枣的配方,以及防褐变,饮料稳定性等工艺条件。  相似文献   

10.
板栗酱的加工及其防止褐变的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板栗酱的生产加工技术,并对影响板栗褐变的因素进行了讨论,通过采取护色措施,可以达到抑制褐变的目的。  相似文献   

11.
几种加工处理对鲜切荸荠褐变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雪松  焦建  杨爱华 《食品科技》2006,31(7):255-258
为了减少鲜切荸荠的褐变并延长其货架期,采用L9(34)正交表筛选亚硫酸钠、柠檬酸、Vc、白砂糖等抑制褐变的护色剂,比较柠檬酸、葡萄糖酸内酯、乳酸等食用酸对褐变和风味的作用,探讨室温和冰箱存放温度对褐变和食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Vc是较好的护色剂,葡萄糖酸内酯用作护色剂时兼有改善产品风味的作用,鲜切荸荠在2~4℃冰箱中可以存放10d以上。综合采用这些处理措施,可以大大延迟褐变,并使鲜切荸荠具有较长的货架期。  相似文献   

12.
速溶即食板栗粉加工过程中的褐变及护色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板栗原料的特性和板栗深加工产品的现状,对速溶即食板栗粉加工过程中的褐变及护色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提出防褐变及护色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为解决板栗在加工过程中出现的褐变现象,寻找最适合板栗片的护色剂和技术。研究了谷胱甘肽、EDTA-2Na、柠檬酸、植酸和L-半胱氨酸等护色剂以及真空处理技术对板栗片色泽的影响。在单因素实验基础上以柠檬酸、L-半胱氨酸、谷胱甘肽为影响因素进行正交实验,得出最佳复合护色剂为:质量浓度分别为0.8%柠檬酸,0.04%L-半胱氨酸,0.05%谷胱甘肽,此时的护色效果最佳。根据极差分析得出影响板栗色泽的因子依次为L-半胱氨酸>柠檬酸>谷胱甘肽。通过真空处理条件的研究,得出在真空度为0.08 MPa的条件下进行护色处理,可大大缩短护色时间,同时护色效果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14.
对冻藏板栗中多酚氧化酶(PPO)的活力及热稳定性进行了比较,研究低糖板栗果脯灭酶预处理及其对后续渗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板栗中影响褐变的酶主要有PPO和POD,其中PPO较POD热稳定性略高。冻藏后的板栗中PPO最适温度及pH分别为20℃和6.5。板栗加工中应以板栗PPO活力降至8%以下作为是否灭酶充分的标准。通过与热水烫漂灭酶、蒸汽灭酶比较发现,微波热烫处理可抑制低糖板栗果脯加工过程中的褐变,并有助于提高渗糖效率。微波灭酶的最佳条件是:功率密度4W/g,处理6min。   相似文献   

15.
《食品工业科技》2013,(04):270-272
对板栗花饮料中沉淀物成分及成品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并确定了最佳稳定剂配方及用量。结果表明,引起板栗花饮料产生沉淀的主要成分是果胶、鞣酸以及茶多酚。对板栗花饮料的稳定性,使用复配稳定剂的效果明显好于使用单一的添加剂,其最佳配方是黄原胶与CMC-Na进行复配,并且当复配比例为1∶1,最大添加量为0.1%时稳定性最佳。   相似文献   

16.
板栗罐头加工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板栗罐头加工过程中栗果褐变和糖液混浊现象的问题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煮制中添加0.9%EDTA-2Na、2%柠檬酸、1%NaHSO3等组成的护色液,用0.2%CaCl2进行硬化和用1%壳聚糖裹包,可以减少栗果褐变和糖液混浊现象,明显提高了板栗罐头的质量。  相似文献   

17.
发酵豆乳饮料稳定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使用不同的稳定剂和不同H LB值的乳化剂,并结合均质和灭菌工艺,对发酵豆乳饮料的稳定性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混合乳化剂(单甘酯∶蔗糖酯1∶1)添加量为0.15%、CM C为0.4%、PGA为0.2%时,经30M Pa、40℃两次均质发酵豆乳饮料的稳定性最好。80℃、20m in灭菌后可使饮料保存60d以上。  相似文献   

18.
利用微波能使板栗脱壳去衣的新工艺新方法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杨芙莲  梁萍  朱妞 《食品科技》2006,31(9):80-83
根据微波能的加热原理,对板栗去壳进行了一系列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得出了利用微波能使板栗脱壳去衣的最佳工艺参数及方法。  相似文献   

19.
板栗果酒酿造工艺及发酵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邵伟  熊泽  李玲  陈菽 《中国酿造》2005,(9):59-61
介绍了以板栗为主要原料,通过酵母菌的发酵作用,酿制板栗酒的生产工艺。并通过实验确定了发酵板栗果酒的最佳生产工艺,同时考察了板栗果酒发酵过程中的参数变化。其最佳工艺参数为:酵母接种量为0.3%,主发酵温度25℃,后发酵温度20℃,糖度15%,果胶酶浓度2.0×105U/mL。  相似文献   

20.
对板栗酒的糖化工艺进行了研究及中试。结果表明:(1)适宜的糖化工艺流程为:浆液pH调整至6.0→添加α-淀粉酶、氯化钙→76℃保温→90℃保温→100℃保温→降温至55℃,浆液pH调至5.0→添加果胶酶、糖化酶→55℃保温至果胶全部分解→63℃保温至糖化醪中可发酵性糖含量不再增加。(2)麦芽代替α-淀粉酶和糖化酶进行糖化,添加量不宜超过25%。(3)采用糖化工艺,浆液的糖化率和原料利用率分别可达到82%和76%。1t板栗、240kg砂糖可酿制出2.27t酒精度10%~12%(v/v)的板栗干酒,糖化醪可发酵性糖含量不低于70g/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