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 毫秒
1.
油气成藏过程包括油气的生成、运移、聚集以及保存和破坏各个环节,既是石油地质理论的核心问题,又是有效解决油气勘探活动的关键问题。自石油工业产生以来,油气成藏机理研究一直是石油地质学家极为关注的课题,其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19世纪末—20世纪50年代初),为油气成藏机理研究的初始阶段,以沿背斜褶皱带分布油气藏的背斜学说或重力学说为代表,并提出了陆相成油理论;第  相似文献   

2.
改造型盆地研究中的创新思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型盆地研究的重大意义在石油地质(包括天然气地质)学的研究中一直以有机论为指导思想,按照地质时代沉积岩中的有机质生成烃类的传统思路去认识油气的成藏规律。Works 的一句话“要了解油的产出,必须回到原始沉积盆地去”,为人们点明了思维的起点。要认识有没有生烃条件,能生成多少烃,它们运聚到哪些岩石中储集,都要从现存的沉积实体回到“原始的”沉积盆地,去恢复沉积时的古地理和古构造。于是,原生盆地的类型和特点就成为石油地质中高层次的和关键性的要素,对其特称为原型盆地(ProtoyreBasin)或原盆(Proto-basin)。在石油地质研究中,以…  相似文献   

3.
全球油气勘探领域地质特征、重大发现及非常规石油地质   总被引:43,自引:7,他引:43  
全球常规类大型、特大型油气田主要分布在特提斯域、被动陆缘、前陆冲断带和克拉通等盆地中。非常规类油气田主要分布于前渊斜坡、盆地(坳陷)中心、克拉通向斜区和冻土带等。21世纪以来全球油气勘探重大发现主要集中在被动陆缘深水区、碳酸盐岩、岩性-地层、前陆冲断带、成熟探区、新地区新盆地及非常规油气藏(场)等7大领域。这些重大发现涉及油气勘探中的常规与非常规2类油气资源。常规石油地质强调在单一明确圈闭中的油气运聚和成藏规律;非常规石油地质重点研究非常规资源、非常规储集层、非常规成藏与非常规技术等。非常规油气藏(场)在地质特征、分类方案、研究内容、评价方法和勘探阶段等方面与常规油气藏有明显不同,需要加强非常规石油地质研究,发展非常规石油地质理论。图8表7参63  相似文献   

4.
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之我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油气成藏过程的动力学研究一直是石油地质学的核心内容。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油学说的提出及成功应用奠定了现代石油地质学的基础,人们开始真正从油气的生成出发,系统地考虑油气生成、排出、运移、聚集成藏的过程,分析油气成藏的基本要素(烃源岩,储集层,盖层,排烃,运移,圈闭及保存条件),并从盆地形成演化的角度研究油气运移过程中的相态、动力、阻力、通道、方向、距离、时间等特征,恢复油气成藏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以来,盆地流体流动机制、流动样式、溶质运移和流体-岩石相互作用及其成藏(矿)效应等方面的重要进展及定量方法的飞速进步极大地促进了油气成藏过程的动力学研究。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是石油地质学研究发展的必然,是对油气运聚成藏的地质条件、影响因素、动力条件及演化过程等的定量表征和分析。油气成藏动力学研究应该以一期油气成藏过程中从油气源到油气藏的统一动力环境系统为单元,定量研究油气供源、运移、聚集的机理、控制因素和动力学过程;应重点关注油气成藏的时间、油气运聚的动力特征/背景及其演化、油气运聚的通道格架及其演化,实现运聚动力与通道的耦合,展现油气运移的路径特征、运移方向及运移量。  相似文献   

5.
油气地质实验分析技术发展趋势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曹寅  钱志浩 《石油实验地质》2003,25(Z1):621-624
该文是作者在实践和调研过程中所接触到的一些当前油气地质实验分析的主要进展,包括基础理论研究(干酪根热降解成烃理论、陆相有机质成烃理论、未成熟-低成熟石油生成理论等)和油气地质实验分析技术(分析测试仪器和分析测试技术等)的概括介绍.此外,作者还对油气地质实验分析发展趋势及今后油气地质实验分析展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6.
石油地质普查勘探的高速发展要求石油地质实验研究也要加快步伐。对石油的生成、演化、成熟程度,以及油源对比、油气运移等方面有关指标的有机地球化学研究方法是石油地质实验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7.
油气的早期形成和聚集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前言一个多世纪以前,Edward Orton(1888)评述了当时的石油形成、运移和聚集的不同理论,包括非有机(无机)来源、有机质高温蒸馏(即后来的干酪根晚期成油)和有机质低温分解(早期成油)来源。他认为,无机成油理论仅从化学角度而不是地质角度提出,与地质实际相比更符合化学作用,因此缺乏可信性。  相似文献   

8.
油气资源结构是指不同类型油气资源量的大小及空间配置关系,其研究结果能为勘探决策提供重要支撑。辽河西部凹陷中北部雷家地区沙河街组四段发育优质烃源岩和多种类型储层,形成常规、非常规石油协同发育,低熟、成熟石油混合聚集特征。在成藏要素综合分析的基础上,研究了雷家地区沙四段常规油、致密油、页岩油空间分布特征。结合盆地模拟法、小面元容积法、EUR分布类比法、体积法估算雷家地区沙四段生烃量、排烃量、滞留量和聚集量,详细研究了沙四段资源定量组成及分布特征,建立沙四段油气资源结构模型。结果表明,雷家地区沙四段以生油为主,页岩油分布在洼陷中心,致密油环绕页岩油分布,常规油聚集在页岩油和致密油分布区外围。缓坡带_洼陷带_陡坡带剖面上,依次分布低熟稠油、低熟_成熟混源致密油、成熟页岩油和成熟常规油。沙四段烃源岩总生油量为12.9×108t,总的石油地质资源量为10.45×108t。其中,页岩油地质资源量为7.51×108t,占比71.9%;致密油地质资源量为2.25×108t,占比21.5%;常规油地质资源量为0.69×108t,占比6.6%。页岩油、致密油、常规油地质资源量的比例约为11∶3∶1。  相似文献   

9.
盆地模拟技术在洪泽凹陷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洪泽凹陷位于苏北盆地西北部,有一定勘探前景.通过盆地模拟研究认为洪泽凹陷的石油地质条件有其自身特点:a)生油岩成熟度低,现今成熟区仅限于深凹带附近;b)正常生烃模型计算的大量生排烃期较晚,在盐二段沉积末期以后,低未成熟油的大量生排烃期较早,一般在吴堡运动,三垛运动前;c)油源主要来自于低未熟油,且生排烃区集中于次凹的深凹带;d)油气运移距离短.洪泽凹陷油气生成、运移有资源少、生成早、成熟低、运聚短的特点.在洪泽凹陷找油气更需精雕细刻.  相似文献   

10.
西藏措勤盆地中生界石油地质条件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野外石油地质调查、室内分析研究和前人的资料及研究成果,对西藏措勤盆地的烃源岩、储集岩、盖层等石油地质条件进行了分析,认为措勤盆地中生界发育烃源岩主要有3套:郎山组—捷嘎组灰岩和泥灰岩、多尼组川巴段泥岩和接奴群泥晶灰岩;储集岩主要为郎山组和多尼组灰岩(礁灰岩)、白云岩和砂岩;盖层有多尼组泥质岩和郎山组泥灰岩。野外调查中发现了大量地表油气显示,并在包裹体中发现了沥青质,表明盆地经历了油气生成、运移、聚集和散失的过程,具有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和油气成藏的石油地质条件,显示出措勤盆地良好的油气远景。  相似文献   

11.
石油地质学理论及勘探技术发展到今天,在钻预探井之前,只要运用高质量地震资料,通过邻区井标定,经过深入的综合研究,就能较准确地预测生油层、储层、盖层、圈闭及保存条件,唯独石油运移条件因缺乏直接资料而成为目前石油地质学中最难研究的一个课题。运移也是流体矿藏与固体矿藏最主要的差别,近几年出现的新学科——成藏动力学就是研究石油从生成到聚集的整个过程。大量勘探实践证明,运移条件是油气成藏的核心要素,汇油面积决定了油田的规模:凹陷内烃源岩及其邻近输导层的产状控制了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从而控制了主力油田的位置;箕状凹陷缓坡带高部位的构造最易形成大油田,而长条形生油凹陷两端的构造不易形成大油田;隆(凸)起上长轴平行于生油凹陷长轴的构造易于形成大油田,而垂直于生油凹陷长轴的构造常常不富集石油。  相似文献   

12.
苏桥潜山油气藏烃源讨论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80年代初,苏桥潜山油气藏作为我国煤成(油)气勘探取得重大突破和在华北地台首次发现古生界原生油气藏的典型实例,在国内引起很大反响。笔者从霸县凹陷和文安斜坡地质结构入手,对该区成藏条件逐一进行了分析,得出该潜山带已探明的天然气和石油,主要是由霸县凹陷高成熟的下第三系湖相泥岩生成的,也可能混有少量C—P煤系烃源的结论。并对C—P煤系地层的成藏条件及煤成烃地质和地球化学证据进行了讨论,认为它尚未对一些关键问题作出令人信服的解释。  相似文献   

13.
苏北东台坳陷地温与油气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温是控制石油生成及其演化的主要因素之一。近十多年来国内外石油地质工作者都十分重视地温的研究,发现好多地区油气田的分布与一定的地温异常有关。所以研究含油气盆地的区域地温特点,对认识成油规律、石油区域远景评价和指导油气勘探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小资料     
85-102项目三级专题设置——以85-102-01课题为例编号名称承担单位(地矿部)85-102-01我国大陆中东部及东海大中型气田勘探选区研究石油地质研究所(地质所)等85-102-01-01含气(油)盆地成因类型特征石油地质研究所85-102-01-02不同类型天然气的生成规律与气源评价石油地质中心实验室、地质所85-102-01-03典型盆地(凹陷)天然气运移聚集机制及模型研究石油地质中心实验室85-102-01-04我国大陆中东部及东海主要盆地天然气成藏条件研究石油地质研究所85-102-01-05天然气资源评价专家系统及勘探决策系统研究石油地质研究所85-102-01-06综合物化探技…  相似文献   

15.
页岩中油气的滞留机制及富集机理差异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泥页岩中的残留烃量是页岩油气富集成藏的物质基础,并决定了油气勘探方向的选择。页岩油、页岩气虽在生储运保等方面有较高的相似性,但其滞留和富集机理差异性明显。基于对大量相关文献和国内外页岩油气资源特征的总结分析,文中着重对比描述了页岩油气的地质特征、滞留形式、富集成藏机理,揭示了油气因地层的地质特征和其分子本质结构上的差异,在生成、滞留、富集、形成量的积累乃至成藏的连贯过程中,两者所受各要素影响情况的相似性与不同。有机质丰度和类型、有机质演化程度是生烃的基本条件,且控制生成油气的不同方式和性质;矿物成分、物性、湿度等地层条件决定油气储集空间和不同赋存方式;温度、压力等外部因素影响油气不同滞留相态。研究表明,泥页岩滞留油的能力远大于滞留气的能力,页岩气与页岩油相比,更容易富集成藏。  相似文献   

16.
松粉热压模拟中两期成烃机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用在很长地质历史中都广泛分布的松粉(Pinus)作为高温高压釜热模拟的实验样品,收集热压模拟中的气态、液态、固态产物,并对其进行孢粉学和地球化学研究,认为孢粉具有两期生烃高峰:孢粉中内含物参与了早期的未熟—低熟油的生成,孢粉素则为成熟期的主要成油母质。建立了孢粉生烃模式,为研究未成熟—低成熟石油的生成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碳酸盐岩生油地化中几个问题的评述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碳酸盐岩生油地化的研究,近年来有较大的进展。国内地化工作者做过许多工作,国外则以1980年美国石油地质学会召开的“碳酸盐岩石油地化与生油能力会议”中的论文较集中,其中包括第十一届世界石油会议上发表的帕拉卡斯(Palacas)的论文摘要。近年来发表的一些模拟试验,则常常分别加入碳酸钙和粘土矿物,观察比较产物的产率和组成。目前对碳酸盐岩生油地化的一些问题中,有些已有了明确的看法,有的则与原来的有矛盾。  相似文献   

18.
随着我国对油气能源的需求日益增大,现行的石油地质理论已不能满足中国石油地质勘探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提出一种建立在中国地质特点基础上的找油理论尤为重要。中国陆壳是全球火山活动最活跃的陆壳,火山活动在石油地质学三大核心命题的"成盆"、"成烃"与"成藏"中,都有显著的促成作用。概论了火山活动的石油地质学的几个基本问题,以期能够丰富和发展中国油气地质理论。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凝析油气及其运移模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依据物系(如地下烃类体系)存在状态的内、外因条件和原理,结合塔里木盆地地质、物探、地化、测试等有关资料和国内外研究成果,论述了该盆地已知油气田(藏)地下烃类体系主要赋存形式,以及油气运移的可能模式。地下烃类主要以凝析气或者带轻质油环、或底油的凝析气形式赋存在凝析油气田(藏)中。在低地温、油气生成门限和生成高峰埋深大的特定地质条件下,初次运移是以微裂隙作为主要排出途径,二次运移以油溶于气和游离态油相为主。  相似文献   

20.
石油生成需要适当的温度条件,根据地热演化历史可以计算TTI值并定量估计成油窗口的位置.从而确定石油钻探需要达到的最大深度.本文根据盆地沉积史的地质资料和沉积物水文、热学和力学性质的实验室分析资料.对变形—孔隙水—热传输的非线性耦合问题进行了有限单元法计算.在不同而复杂的地质—热演化条件下,对地温、孔隙水压力和TTI值作出了全面估算.更加精确地确定了成油窗口的位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