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德州市是一个严重缺水的城市,实行严格的计划用水制度无疑是一个解决水资源危机的重要途径。通过对用水户实行科学的计划用水管理,达到科学、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城市节约用水管理水平和用水效率,使社会经济活动所需用水量能有效的控制在本地区水资源可利用总量或者可分配的水量范围内,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
庞莹莹 《海河水利》2022,(5):18-20+34
树立节水意识、养成规范的用水行为,是深入开展节水管理的重要措施之一,而如何规范用水行为是亟待分析研究的内容。提出用水行为分析的内涵和意义,初步阐述了工业用水、农业用水的用水行为分析研究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节水精细化管理措施,为实现管理节水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3.
<正>所谓计划用水,是指为实现科学合理用水,使有限的水资源创造最大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而对未来的用水行动进行的规划和安排活动。在我国,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对城市用水实行计划管理,对单位用水分配用水定额(指标),1988年颁布实施了取水许可制度,开始征收水资源费。但从本质上讲,这种被称为多龙管水的分割管理模式由于涉及部门  相似文献   

4.
基于目前我国水资源管理效率不够高,效果不够好这一现实,建立了适用于多水源,多工程,多用户等复杂条件下的计划用水的动态管理模型,提出了利用滚动预测供水量,进行实时调度,逐月调整计划用水指标的方法,针对缺水地区,提出了按行业或企业节水水平高低和用水重要性大小的配水子模型,以及不同月份缺水对工业生产和主要粮食作物产量影响的定量评价子模模型,实例计算表明计划用水管理模型预期管理效果较好,具有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文章分析了当前计划用水管理在思想认识、管理方式、管理程序、管理体制、法律法规、管理能力建设等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从优化计划用水管理方式和管理程序、加强和改进基层计划用水管理工作、加强对公共管网供水的计划用水管理、加快完善计划用水管理相关法律法规制度、加强计划用水管理技术支撑体系建设等方面,提出进一步完善计划用水管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胡斌  徐新才 《治淮》1997,(8):48
地处黄海之滨,淮河尾闾的滨海县由于过境水多、可利用少,加之地表水污染严重,水质难以保证,人均占有水量仅有450立方米,为盐城市水资源匮乏县之一。 该县水资源工作实行统一管理以来,市、县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县计经委等综合部门十分重视水资源节约工作。县水资办和各用水单位通力合作,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的方针,依法强化用水管理,突出以水权属为中心,实施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深入开展群众性的节水活动,加快科技节水步伐,实现科学用水,有力地推动了该县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据统计,1996年与1995年相比,计划用水户由83户扩大到129户,增加35.6%;计划用水量由19828.3万立方米递增到24000万立方米,增加17.4%;用水重复利用率由50.7%上升到51.7%,超过市指标的3.2%;节水量由90万立方米增加到120万立方米,增加25%,仅节水一项就为用水单位减少支出103万元,节电40万度,节省电费28万余元。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基于自身水资源条件和现实需求,创新探索用水预算管理模式,建立“零基预算”的用水管理规则,明确用水预算管理各项程序,并将用水预算管理与定额管理、计划用水管理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全链条节水,构建水资源需求侧管理体系,为提升水资源利用效率提供了制度保障。文章基于对乌海市用水预算管理经验启示的总结,提出对用水预算管理的思考和认识,针对推进全国用水预算管理试点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海河水利》2014,(3):30-30
日前,天津市政府出台了《天津市计划用水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并将于2014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办法》明确了天津计划用水的管理分工、管理方式和管理要求,为全面加强计划用水管理、节约利用水资源、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了有利的法律支撑。  相似文献   

9.
《治淮》1997,(8):30-32
烟台市位于山东半岛东部,自然资源丰富,交通通讯发达,经济综合实力较强。1995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达575亿元,职工平均工资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5070元和2261元。随着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人们迫切需要进一步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和抗御洪涝灾害的能力,水利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地位越来越高,作用越来越大,强化计划用水和节约用水已势在必行。 一、烟台是一个严重缺水城市,必须进一步  相似文献   

10.
孙宗凤 《治淮》1997,(12):13-14
为加强取水许可制度的监督管理,促进计划用水,节约用水,继《水法》、《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之后,水利部于1996年7月,以6号令发布了《取水许可监督管理办法》,这标志着我国水资源管理工作进一步走向法制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这对于调节供求关系,优化资源配置,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实行计划用水,  相似文献   

11.
唐山市滦河下游灌区是华北地区最大的水稻灌区,由于历年来滦河水量充沛、水价较低,灌区内一直沿用大水漫灌的灌溉方式,年亩均田间用水量在700m^3左右。近年,随着工农业的不断发展,加之华北地区干旱少雨,灌区水资源日益短缺,对此,灌区管理部门在积极推行各种节水措施的同时,逐步完善计划用水管理体制,使亩均田间用水量降至400m^3左右,取得较好的节水效果。  相似文献   

12.
在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背景下,作为落实"总量控制和定额管理相结合"制度的重要工作内容和关键环节,计划用水被赋予了"用水总量控制""合理配置水资源""提高用水效率""保护生态环境"的新内涵。在分析计划用水管理内涵的基础上,提出了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考核要与日常监管相结合、严格用水定额管理等措施。  相似文献   

13.
梨树灌区为推广节水型灌溉技术,发挥现有工程效益,采取了以下措施: (一)坚持计划用水,科学用水,合同用水 1.严格执行计划用水制度。在年度计划总指标控制之下,实行五日用水计划。即在用水时提前三天由下而上逐级提报五日用水计划,由管理所审查,汇总后报灌区总调度室批准后执行;做到水量日清月结,五日对照,十日通知用水单位。由于严格执行用水制度,控制了水的浪费,使计划用水管理工作扎扎实实、有条不紊地进行。 2.合理用水,科学调度。在水量调度中,实行“三统一”“一集中”,分段负责,专职配  相似文献   

14.
广东省计划用水管理对象数量庞大,但计划用水管理面临法规制度有待健全、计划核定把关不严、基础保障能力不足、部门间数据共享渠道不畅通等问题,各地计划用水管理仍存在诸多困难。文章提出广东要加快节约用水立法工作、进一步完善用定额、加快取用水监测计量设施建设、进一步规范计划用水管理工作、推进智慧节水管理建设、加强计划用水管理宣传与培训等对策与建议,旨在为广东省进一步完善计划用水管理、促进节水型社会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人民胜利渠灌区是我国开展计划用水工作较早的灌区之一,灌区摸索出了一套适用于引黄灌区实际情况的用水管理办法,在计划用水、节约用水、渠井结合综合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以及用水管理制度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丰富经验,对提高黄河下游引黄灌区的用水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从用水计划指标编制的原则和下达指标后的管理手段两方面,阐述如何通过下达用水计划指标,落实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原则,优化水资源配置,推动首都人口和功能疏解。  相似文献   

17.
许继军 《人民长江》2011,42(18):117-121
为了改变我国粗放式的水资源静态管理模式,使之适合于当前我国国情和水情条件下的人水和谐社会发展需要,借鉴精细化管理理念,结合当前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建设需求,初步探讨了实行水资源精细化管理所需要的保障体系,并提出了需要重点解决的关键技术问题。分析认为应按照精细化管理理念,从制度化和规范化入手,以定量化和精准化为工作核心,以信息化为推进手段,建立基于精细化管理模式上的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  相似文献   

18.
对确定用水定额相关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冉连起 《中国水利》2005,(11):19-20
用水定额管理是水资源管理的重要内容,确定科学的用水定额不仅可以规范用水,更重要的是可以引导全社会提高用水效率,进而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用水定额通常是以用水对象在特定用水行为中社会平均用水量确定的,主要指一定区域生产单位产品的社会平均用水量,人在单位时间或特定用水行为的社会平均用水量.  相似文献   

19.
计划用水是当前我国水资源管理的一项基本制度,是控制用水总量、提高用水效率、约束用水行为的重要手段,已逐步成为实现水资源刚性约束的有力抓手.近年来,计划用水管理工作取得了良好成效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文章在资料搜集和实地调研基础上,总结了计划用水管理取得的成效、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建立微观层面水资源刚性约束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实地调研,从农业计划用水方案的编制、执行、调整、监督、考核及奖惩等方面系统阐述了宁夏农业计划用水管理的主要流程及管理制度的构建.分析认为,宁夏实行的水利厅、干渠管理处、管理所、农民用水协会四级管理模式,脉络清晰、职责明确;实行的“以奖代补”奖励形式新颖,效果较好.宁夏农业计划用水管理模式在当地农业用水管理中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也为同类地区提供了示范样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