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调查了10个产区、4个品种共13款陈酿干红葡萄酒的花色苷组成、颜色特征及二者相关性。结果表明:供试酒样总花色苷和9种单体花色苷含量较低,聚合花色苷含量较高,5种基本花色苷含量高于4种酰化花色苷含量;供试酒样a*和b*值均较大,黄色色调较重,b*受产地和品种因素影响显著;二甲花翠素-3-O-葡萄糖苷和二甲花翠素-3-O-乙酰葡萄糖苷是含量最高的单体花色苷,但甲基花青素-3-O-葡萄糖苷、二甲花翠素-3-O-咖啡酰葡萄糖苷和甲基花青素-3-O-乙酰葡萄糖苷是对酒体颜色影响最大的单体花色苷;对酒体颜色贡献中聚合花色苷大于单体花色苷,酰化花色苷大于基本花色苷。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不同皮渣浸渍时间对葡萄酒中缩合单宁的影响,以赤霞珠和西拉为材料,进行不同浸渍发酵时间处理,对葡萄皮和葡萄籽以及葡萄酒中缩合单宁的含量、组成、缩合单宁以及相关口感指标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葡萄品种中缩合单宁的初始含量、聚合度及没食子酰化率都有显著差异(P<0.05)。葡萄皮中缩合单宁的平均聚合度显著高于葡萄籽(P<0.05),而葡萄皮缩合单宁的没食子酰化率则显著低于葡萄籽缩合单宁(P<0.05)。葡萄皮和葡萄籽中缩合单宁组成的最大差异是葡萄籽缩合单宁中不含有(?)-表棓儿茶素亚单元,而且末端单元主要是由(+)-儿茶素、(?)-表儿茶素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组成。皮渣浸渍时间对葡萄酒中缩合单宁的组成及含量都有明显影响。随着浸渍时间的延长,葡萄酒中缩合单宁的总含量呈上升趋势,而平均聚合度则呈下降趋势。不同品种的葡萄酒之间缩合单宁含量也存在显著差异(P<0.05),这与不同葡萄品种中酚类物质的可浸提率有关。葡萄酒中葡萄皮缩合单宁的占比一直显著高于籽粒缩合单宁的占比(P<0.05),说明葡萄皮中缩合单宁比葡萄籽缩合单宁更容易浸提到葡萄酒中。相对于苦味和酸味,不同浸渍时间处理对葡萄酒的涩味影响更为显著(P<0.05),综合考虑酒体的丰满度和口感的平衡,皮渣浸渍时间选择14 d左右更好一些。  相似文献   

3.
为探索外源乙烯利处理葡萄果实对葡萄酒酚类物质组分的影响,本研究以欧亚种酿酒葡萄‘赤霞珠’为试材,在转色期对葡萄果实喷施400 mg/L乙烯利(含1 mL/L Tween-80)(处理组)或1 mL/L Tween-80(对照组),采收期采收并进行小容器发酵后,利用高效液相色谱离子阱-质谱联用对葡萄酒酚类物质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外源乙烯利处理可有效提高葡萄酒的饱和度(C值)及红黄色色调(a值和b值),提高葡萄酒中以二甲花翠素-3-O-葡萄糖苷和二甲花翠素-3-O-(6-O-乙酰化)葡萄糖苷为主的大部分单体花色苷和总花色苷质量浓度,同时以表儿茶素和没食子酸为主的大部分单体非花色苷酚和非花色苷酚的总质量浓度也显著提高,而葡萄酒中的花青素-3-O-(6-O-乙酰化)葡萄糖苷、花青素-3-O-(6-O-反式香豆酰化)葡萄糖苷和水杨酸质量浓度不受乙烯利处理的影响。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结果表明,对照组和处理组的葡萄酒中酚类物质组分差异较大,花色苷酚中的二甲花翠素-3-O-葡萄糖苷、二甲花翠素-3-O-(6-O-乙酰化)葡萄糖苷、甲基花翠素-3-O-(6-O-乙酰化)葡萄糖苷和羟基苯甲酸中的没食子酸是其主要的差异性酚类物质组分,且对乙烯利处理的葡萄酒贡献较大。乙烯利处理能够提高葡萄酒中3’5’/3’-羟基取代花色苷、甲基化/未甲基化花色苷、吡喃/非吡喃花色苷的比例,同时降低3’5’/3’-羟基取代黄烷醇和3’5’/3’-羟基取代黄酮醇的比例。综上,田间应用乙烯利处理葡萄果实有助于葡萄酒中酚类物质的积累,可应用于酿酒葡萄的栽培生产中。  相似文献   

4.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对两种赤霞珠干红葡萄酒在陈酿过程中花色苷的变化进行分析,发现二甲花翠素3-O-葡萄糖苷、二甲花翠素3-O-乙酰葡萄糖苷和花翠素3-O-葡萄糖苷是戎子酒庄赤霞珠干红葡萄酒的主要呈色花色苷。陈酿过程中,2号酒的总花色苷下降高于1号酒;1号酒二甲花翠素3-O-肉桂酰葡萄糖苷的下降率最高,2号酒甲基花青素3-O-肉桂酰葡萄糖苷的下降最高;不同型橡木桶对酒中花色苷的降低区别较为明显;三种呈色花色苷的下降与总花色苷下降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冷浸渍及单宁处理对赤霞珠葡萄酒颜色稳定性的影响,以和硕产区赤霞珠葡萄酒为对象,通过发酵前赤霞珠葡萄冷浸渍(8℃下,4 d、8 d、12 d)及发酵过程中添加不同浓度的VR单宁(TANIN VR COLOR,0.10、0.20、0.30 g/L)处理,对赤霞珠葡萄酒的基础理化指标、酚类物质以及CIELab颜色参数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冷浸渍处理(4 d、8 d、12 d)与对照组相比总酸含量分别提升了17.63%、15.70%、26.96%,经过不同浓度(0.10、0.20、0.30 g/L)VR单宁处理的葡萄酒总酸含量分别增加了1.33%、16.74%、13.04%;随着冷浸渍时间的延长,葡萄酒中的单宁和总酚的含量有所增加,而花色苷含量在冷浸渍8 d时达到了最大值111.04 mg/L,添加0.20 g/L VR单宁的酒样单宁、总酚及总花色苷含量分别高于对照组28.40%、26.78%、25.42%;冷浸渍8 d的葡萄酒a^*值和Cab值最高,分别为38.85和42.29,而添加了0.20 g/L VR单宁的葡萄酒b^*值和Hab值与对照组相比分别降低了1.61%、1.84%。综合比较表明,冷浸渍8 d和添加0.20 g/L VR单宁的工艺处理可以有效地提升赤霞珠干红葡萄酒的颜色稳定性。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新疆石河子产区所种植的赤霞珠葡萄为实验原料,通过在酒精发酵前分别以两种不同浓度(200 mg/L、400 mg/L)添加4种不同种类的单宁(橡木单宁、缩合单宁、葡萄单宁、鞣花单宁),探究4种不同种类的单宁在不同添加量下对新疆产区红葡萄酒色泽及口感的影响。结果表明:当所有单宁的添加量在200 mg/L时,葡萄酒的色泽都有所提升,其中添加缩合单宁200 mg/L时,效果最为明显,色度值为21.52,该处理下葡萄酒的色度高出对照组27.25%,且随着陈酿进行到6个月时,添加缩合单宁200 mg/L的葡萄酒色度依然最高,色度值为24.38,且色泽稳定性较好,酒体呈现深宝石红色,香气较浓郁,带有甘草香。实验表明单宁的添加可以改善葡萄酒陈酿后的色泽稳定性,同时使得香气更加浓郁。该实验为新疆石河子产区的实际生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不同年份干红葡萄酒单宁的含量和结构与涩感强度之间的关系,以内蒙古产区不同年份的赤霞珠和蛇龙珠葡萄酒为材料,测定其总单宁、游离态黄烷-3-醇单体含量及缩合单宁结构组分,并对涩感强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新酒的总单宁含量和游离态黄烷-3-醇单体总量均高于陈酿酒,且新酒的儿茶素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含量较高,陈酿酒的表棓儿茶素和棓酸儿茶素含量较高。在缩合单宁的结构特性中,新酒的原花青素占比较高,陈酿酒的原翠雀素占比较高,且陈酿8~9年酒样的单宁结构趋于稳定。葡萄酒中各组分与涩感强度间的主成分分析表明:总单宁、平均聚合度、单体表棓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延伸单元表儿茶素、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及没食子酰化程度对涩感影响较大,总酸、pH值、酒度、总酚、花色苷及游离态单体对涩感影响则较小。  相似文献   

8.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5,(5):122-127
以河西走廊产区不同产地美乐(Merlot)葡萄为原料,采用HPLC检测葡萄果皮及葡萄酒酒精发酵过程中主要花色苷组成及含量。结果表明:河西走廊不同产地美乐葡萄果皮、葡萄酒中均以二甲花翠素3-O-葡萄糖苷为主体花色苷,具有产地特征;浸渍及发酵结束后花翠素类、花青素类、甲基花翠素类和甲基花青素类花色苷相对含量均呈下降趋势,但二甲花翠素类相对含量上升,各产地量变幅度不尽相同;主成分分析结果中香豆酰化类花色苷的比例对各产地差异性贡献明显。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河北昌黎2010年赤霞珠陈酿干红葡萄酒为试材,置于3种纹理、两种烘烤度法国橡木桶及不锈钢罐中陈酿12个月,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HPLC-MS)联用技术,对陈酿过程中葡萄酒花色苷进行检测分析,同时通过CIELAB法测定红葡萄酒的颜色。试验结果表明:陈酿前样品中检测到4种非酰化花色苷、8种酰化花色苷、6种聚合花色苷;花色苷总含量、非酰化花色苷含量、酰化花色苷含量随着陈酿过程逐渐降低,橡木桶陈酿葡萄酒花色苷下降速率大于不锈钢罐,聚合花色苷中4-乙烯基苯酚二甲花翠素-3-O-葡萄糖苷含量增加。与轻度烘烤橡木桶相比,中度烘烤橡木桶陈酿葡萄酒颜色深,红色调高,黄色调低。粗纹理橡木桶样品颜色深,同时黄色调高。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和感官分析排序法,研究橡木桶陈酿前添加葡萄籽单宁(200 mg/L)对陈酿12 个月后‘赤霞珠’和‘马瑟兰’干红葡萄酒香气组分和感官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葡萄籽单宁对2 个品种葡萄酒香气的影响各异。葡萄籽单宁添加促进了橡木桶陈酿期间‘赤霞珠’葡萄酒中香草酸、香草醛、香草酸乙酯、糠醛、乙酰呋喃和糠醇等橡木来源香气物质的浸出,而抑制‘马瑟兰’干红葡萄酒中糠醛、乙酰呋喃、糠醇、5-甲基糠醛和5-羟甲基糠醛等橡木来源香气物质的浸出。添加葡萄籽单宁后,‘赤霞珠’葡萄酒的生青味和浆果香降低,烘烤味增强,‘马瑟兰’葡萄酒的生青味和花香略有增强,对陈酿型干红葡萄酒的生产具有重要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1.
以酿酒葡萄‘赤霞珠’为试材,在开始转色-完全成熟及100%转色-完全成熟2个生长期分别采用50%、20%遮光的遮阳网对果树树体顶端进行遮光处理,以正常生长果实为空白对照。利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检测达到成熟时葡萄果皮花色苷含量,分析不同生长时期、不同遮光程度的遮阳网遮光处理后浆果到达成熟时花色苷组分及含量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开始转色-完全成熟采用20%遮光的遮阳网处理的样品中检测到15种花色苷,而其余4种处理检测到14种花色苷,未检测到3’-甲基花青素香豆酰化葡萄糖苷(顺式+反式)。不同遮光处理后其花色苷总量均高于对照,而甲基化花色苷仍为主要花色苷,其中100%转色-完全成熟期间采用50%遮光的遮阳网处理,显著提高了样品中甲基化花色苷含量。经过不同遮光处理后花色苷组分构成均有改变:在开始转色-完全成熟期间采用20%遮光的遮阳网进行遮光,明显提高了香豆酰化修饰花色苷及乙酰化修饰花色苷含量;100%转色-完全成熟期间的遮光显著提高了乙酰化修饰花色苷含量。4种遮光处理均使花翠素香豆酰化葡萄糖苷(顺式+反式)含量显著降低。开始转色-完全成熟期间主要增加了3’-甲基花青素乙酰化葡萄糖苷所占总花色苷的比例,100%转色-完全成熟期间花青素葡萄糖苷、3’-甲基花青素葡萄糖苷所占总花色苷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2.
葡萄中单宁对生产葡萄酒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孙沛杰  孙丽颖 《酿酒》1999,(3):60-61
一、葡萄酒中的单宁1葡萄酒中单宁的来源由葡萄不同部位成分表1中我们知道,葡萄单宁主要来源于葡萄皮、葡萄梗及葡萄籽。其中以葡萄仔中含量最高。在红葡萄酒发酵过程中,因为要提取葡萄皮中色素,所以葡萄皮,梗及籽要与葡萄汁一起发酵,其所含单宁也会进入发酵醪中...  相似文献   

13.
正为进一步了解葡萄浆果不同组织中的酚类物质及其对葡萄酒品质的影响,以黑比诺葡萄为试材,将果实的果皮、种子和果肉进行分离,测定不同组织中的单宁含量。另外,通过在发酵醪中去除或加倍各组织比例的方法,分析不同浆果组织对葡萄酒中酚类物质的影响。从酵母接种开始到12个月瓶储(400天),选择7个时间点对果汁和葡萄酒进行取样,测定其中的单体花色苷、总单宁、非漂白花色苷含量等。结果表明,果肉发酵产生的葡萄酒,单宁浓度较低;葡萄果实发酵而成的葡萄酒  相似文献   

14.
研究确定了葡萄酒中可能添加的天然色素种类是花青素类物质,并建立了葡萄酒中花色苷的检测方法,样品经SPE提取后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法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确定了葡萄酒中6种主要呈色物质:锦葵素-3-葡萄糖苷;锦葵素-3-乙酰葡萄糖苷;锦葵素-3-p-香豆酰葡萄糖苷;芍药素-3-葡萄糖苷;飞燕草素-3-葡萄糖苷;矮牵牛色素-3-葡萄糖苷,比例分别为5∶1.5∶1∶0.5∶0.4∶0.4,当酒中原有花色苷种类和比例出现剧烈变化时,即可判定添加了外源花色苷,方法可以有效判定酒中是否添加外源花色苷。  相似文献   

15.
以酿酒葡萄赤霞珠为试材,在不同转色期分别采用20%、50%遮光的遮阳网对果树树体顶端进行遮光处理。 分析不同遮光程 度及转色时期对葡萄生长过程中花色苷组分及含量的差异的影响。 结果表明,在5%转色-完全成熟期进行20%、50%遮光及在100% 转色-完全成熟期进行20%遮光,果皮中花色苷的总量明显高于空白对照(CK)。 5%转色-完全成熟期间遮光主要影响赤霞珠果皮中 甲基花青素葡萄糖苷、花青素葡萄糖苷、甲基花青素乙酰化葡萄糖苷、花翠素香豆酰化葡萄糖苷(顺式+反式)的含量;100%转色-完全 成熟期间遮光主要影响赤霞珠葡萄果皮中甲基花翠素香豆酰化葡萄糖苷、甲基花青素香豆酰化葡萄糖苷、花青素葡萄糖苷、甲基花 翠素葡萄糖苷、花翠素香豆酰化葡萄糖苷(顺式+反式)的含量。  相似文献   

16.
该研究探究了三个染色葡萄品种烟73、Kolor和Tintorera在转色期其果皮和果肉中花色苷积累的差异。 通过利用高效液相色 谱-离子阱质谱联用仪(HPLC-ITMS)对花色苷的检测发现,各染色葡萄品种花色苷含量和比例存在组织特异性。 果皮和果肉中含量最 高的花色苷分别为二甲花翠素-3-O-葡萄糖苷和甲基花青素-3-O-葡糖苷,果皮和果肉中所占比例最高的花色苷分别为3',4',5'-羟基取 代花色苷和3',4'-羟基取代花色苷。 此外,基于各类花色苷的含量主成分分析(PCA)也能明显区分三个品种的果皮和果肉。 就不同品 种而言,烟73和Tintorera花色苷组成相似,而与Kolor存在明显差异(P<0.05)。 该研究为探究染色葡萄不同组织中花色苷的合成机理 提供了基础,并且为染色葡萄在葡萄酒调色中的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以欧亚种酿酒葡萄‘马瑟兰’为试材,研究闪蒸处理对葡萄酒发酵及陈酿过程中单体酚类物质和CIELab色泽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浸渍发酵(对照组)相比,闪蒸有利于提高发酵过程中多数单体花色苷的质量浓度,但不利于保持陈酿过程中各单体花色苷质量浓度。闪蒸增加了葡萄酒发酵及陈酿过程中槲皮素-3-O-葡萄糖苷、儿茶素、反式白藜芦醇及白藜芦醇葡萄糖苷等非花色苷单体酚类物质的质量浓度,但降低了槲皮素、杨梅酮、酚酸类单体酚、顺式白藜芦醇及白皮杉醇等酚类物质的质量浓度。闪蒸处理可降低葡萄酒亮度L*、黄蓝度b*值和色调角hab,显著增加红绿度a*、色度Cab*值,使葡萄酒颜色更红、更深、更耐陈酿,两组葡萄酒间颜色差异明显。结论:闪蒸有利于增加‘马瑟兰’葡萄酒单体酚总质量浓度及葡萄酒颜色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单宁是酚类物质的一种,是组成葡萄酒骨架的重要组分,对葡萄酒的色泽、口感有很重要的作用.如果葡萄原料中的优质单宁不足,在酿酒过程中就需要添加人工制备的单宁产品,使其与花青素迅速结合,防止花青素的氧化损失,并增加葡萄酒的酒体结构,从而提高葡萄酒的整体质量.本实验主要研究了在葡萄酒酒精发酵(AF)中单宁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19.
以不同发育时期‘赤霞珠’葡萄种子为试材,探究种子成熟过程中可溶性和非可溶性缩合单宁及其结构单元含量的变化规律,结合种子表面颜色参数的变化,建立缩合单宁与种子表皮颜色参数之间的关系,为种子成熟度判断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随着葡萄果实成熟,种子中可溶性缩合单宁呈现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其峰值出现在转色启动后1周左右,而非可溶性缩合单宁含量呈不断增加趋势。表儿茶素是种子缩合单宁的主要延伸单元,而表儿茶素没食子酸酯是主要的末端单元,它们的含量随种子成熟而呈现增加的态势;可溶性缩合单宁的平均聚合度在6.50~10.71,而非可溶性缩合单宁平均聚合度介于10.84~45.78,种子非可溶性缩合单宁含量变化与颜色指数a*值呈显著正相关,而与L*和b*值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20.
以"桂葡1号"和刺葡萄2种南方山葡萄酒为对象,研究活性氧处理对葡萄酒总酯、游离花色苷、原花青素及色泽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活性氧处理参数为33.34 mg/min·L的情况下,2种葡萄酒的活性氧适宜处理时间均为5 min,其总酯含量均提高10%以上,与自然陈酿1年的葡萄酒总酯含量相当。活性氧处理使葡萄酒的游离花色苷和原花青素降低,但处理5 min后其仍高于自然陈酿1年的葡萄酒。活性氧处理能使葡萄酒的色度降低,色调升高,外观上接近长时间陈酿的葡萄酒的色度和色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