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周雷  李立  夏彬伟  于斌 《煤炭学报》2022,(4):1559-1570
随着煤矿开采深度向千米级发展以及大采高特大采高技术的研发应用,大空间远场坚硬顶板问题突出,其结构失稳显著影响工作面矿压以及工作面临空侧巷道变形。地面钻井水力压裂是治理远场坚硬顶板的防治措施之一,但是水压裂缝形貌受地应力控制、形态单一,难以达到顶板“横切纵断”目标,限制了其弱化远场坚硬顶板的效能。因此,基于试验和理论分析开展了含径向水力割缝钻孔导向压裂形成“横切纵断”裂缝的研究,揭示了水力压裂裂缝和导向裂缝的竞争扩展规律,建立了基于Iwrin等效模型的割缝导向起裂扩展模型、钻孔裸眼起裂扩展模型以及钻孔割缝压裂裂缝起裂模式判定准则,探究了塑性区临界特征长度、割缝半径、钻孔半径、埋深对于裂缝起裂模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含径向水力割缝钻孔导向压裂存在3种裂缝形貌:“横切”型单一主裂缝、“纵断”型单一主裂缝、“横切纵断”复合型裂缝网络;割缝塑性区特征长度和钻孔塑性区特征长度与流体压力均呈正相关关系,形成“横切纵断”复合型裂缝网络对应的塑性区临界特征长度随割缝半径的增大而增大,但是随钻孔半径的增大而减小;储层埋深对含径向水力割缝钻孔导向压裂裂缝形貌存在显著影响,随着埋深增加,裂缝形貌逐渐由“横切...  相似文献   

2.
塔河油田为岩溶缝洞型碳酸盐岩油藏,储集体类型以溶洞为主,非均质性极强。为提高油藏勘探开发效果,在大量岩芯、测井以及地震的基础上,结合井间连通性、生产动态资料对岩溶发育的控制因素进行了研究,地质构造演化不仅控制了岩溶分布,且决定了岩溶发育的环境;裂缝是岩溶发育的关键因素,构造裂缝为岩溶发育提供了通道,而非构造裂缝则加速了岩溶作用;水动力条件则控制了塔河油田地表以及地下岩溶发育的格局。  相似文献   

3.
裂缝性油藏一般发育有一组或多组裂缝,每组裂缝大都有各自比较一致的方向性。由于裂缝的存在,使得油藏的渗透率具有各向异性特征。为此,基于多边形保角变换方法Schwarz-Christoffel变换(S-C变换)及渗流力学理论,推导建立了一种新的方向渗透率半解析计算模型,编制了相应的求解程序,利用物理模拟实验验证了计算模型的准确性和实用性,并给出了相应的计算实例。该裂缝方向渗透率计算模型,不仅可以在已知裂缝渗透率和压力条件下计算相应的流量,同时还可以根据实验测得的流量和压力数据来反算裂缝渗透率,使用范围广。该计算方法为裂缝性介质渗流参数的确定提供了理论依据,对研究裂缝各向异性介质的渗流特征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裂缝油藏试井数学模型、曲线特征、试井技术等,在此基础上系统研究了长庆油田陇东特低渗透裂缝油藏不稳定压力试井资料特点,提出了适合于特低渗透裂缝油藏试井模型。应用脉冲试井技术找到了油藏裂缝发育方向,分析了注水井试井资料在多次试井过程中的模型演变,应用现代试井分析方法,对一些试井典型实例进行了剖析,基于该试井模型解释的试井资料,已在油田开发中得到了应用,应用效果表明该模型在陇东特低渗透裂缝油藏是适用可行的。  相似文献   

5.
托甫台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油藏,主要储集类型为缝洞型储层,储集体受岩溶、裂缝控制,形态复杂,纵横向非均质性强,埋藏深,地震反射信号弱,其勘探开发极其困难,尤其是对碳酸盐岩储层流体识别更难,当前单一的勘探认识已经很难准确评价储层流体性质。通过对托甫台地区不同储层类型地震响应特征分析,结合6类储层测井响应特征,通过交会图分析6类储层流体识别,建立储层流体综合判别模式,通过对托甫台地区奥陶系储层地震响应特征与测井流体识别,取得了一定效果。  相似文献   

6.
田刚  兰正凯  陈昂  马明伟 《中国矿业》2021,30(5):207-213
多段压裂水平井在非常规油气中的应用越来越频繁,解析求解多段压裂水平井可以快速获取油气井的产能,为开发方案的制定奠定基础。本文筛选了多段压裂水平井的常用解析模型(郎兆新方法、范子菲方法以及苗和平方法),并采用商业数值模拟软件建立数值模型进行对比,分别从压裂裂缝参数、油藏属性参数以及水平井参数三个方面评价各个模型的适用性及其精度。研究结果表明,各个解析模型之间的预测差异主要是对于基质和裂缝中流体向水平井段的流动过程的处理方法不同造成的;低渗致密储层中,范子菲方法和苗和平方法的预测精度较高,而范子菲方法在拟合水平井和裂缝参数上也具有一定的优势。本文研究结果对非常规储层多段压裂水平井产能预测解析模型的选择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低品位石油储量有效开发利用策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中国石油低品位储量现状以及未来生产趋势 目前,中国石油已开发油田动用地质储量中有40%左右属于低品位储量,大约有10亿吨可采储量,占已动用可采储量的30%左右。低品位储量在已开发油田的八大类油藏类型中(低渗透油藏、中高渗透砂岩油藏、复杂断块油藏、砾岩油藏、裂缝性碳酸盐岩油藏、裂缝性砂岩油藏、特殊类型油藏以及天然能量开采油藏),主要是以低渗透油藏为主,约占40%左右;  相似文献   

8.
裂缝预测在碳酸盐岩储层评价中是至关重要的,预测裂缝的方法主要包括基于岩芯观察描述、测井识别裂缝、地震资料预测裂缝等。重点阐述了地震预测裂缝的4种方法,如多波多分量预测裂缝、P-S转换波预测裂缝、VSP地震预测裂缝以及纵波AVAZ预测裂缝。综合比较各种方法的原理和费用投资情况认为,纵波AVAZ预测裂缝是一种有效且价格相对合理的方法。最后介绍了纵波AVAZ预测裂缝方法在A油田的应用实例,有一定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盆地乌夏地区二叠系火山岩构造裂缝为储集层中油气渗流的主要通道,针对其定量分析评价困难的问题,采用全井眼微电阻率扫描成像测井技术(FMI Fullbore Microscan Imager)对二叠系的储层裂缝特征进行了研究。通过高分辨率的成像资料、人工识别、数据校正的方法,准确评价了单井裂缝发育特征、地应力方向,并结合岩芯观测裂缝数据定量计算裂缝参数。总结了一套利用成像测井技术进行二叠系裂缝评价预测模式,为油藏开发与地应力研究提供了重要参数。  相似文献   

10.
岩层移动内外“类双曲线”整体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岩层移动主要关注工作面上覆部分岩层移动规律,开采地表沉降则关注地面的沉降问题,这2个研究方向都涉及到开采后上覆岩层到地表土层的整体移动行为,可以建立一种能够描述覆岩移动到地表沉降的岩层整体移动模型。通过理论与试验分析得到了岩梁梯形块体结构的初次破断与周期破断形态,建立了岩层梯形“倒漏斗式”冒落拱与裂隙拱的冒落条件与判定方法。基于岩层破断移动边界“类双曲线”模型,提出了采用内外“类双曲线”模型来描述岩层移动与地表沉降规律。内“类双曲线”模型指的是覆岩冒落拱与地表沉降移动拱“类双曲线”模型,在关键层近似“上下”对称;外“类双曲线”模型指的是岩层破断移动边界“类双曲线”模型,在工作面的中垂线附近近似“左右”对称。内“类双曲线”隐含在覆岩内部,可通过地球物理探测方法近似获得;外“内双曲线”体现在地表沉陷、岩层冒落等外部形态。通过理论分析、实例验证以及UDEC数值计算方法验证了厚松散层水平煤层开采条件下岩层移动与地表沉降内外“类双曲线”模型。此外,还分析了内外“类双曲线”共轭形成条件、影响因素与整体运移规律。结果表明:在厚松散层水平煤层开采条件下,建立岩层移动与地表沉降内外“类双曲线”模型理论预测值与实际值误差较小,表明岩层整体移动存在“类双曲线”特征。  相似文献   

11.
水平井在新疆油田主要应用于裂缝性块状油藏、稠油油藏、衡稠油过渡带、侏罗系低渗油藏、砂岩油藏、不宜压裂的紧临水层的油层、产层递减非常快的克拉玛依油田八区二叠系乌尔禾组油藏。水平井的开发效果在“八五”攻关时因选用地区复杂而未见良好效果,通过“八五”后在新疆油田的应用推广,水平井技术已趋于配套完善。在浅层稠油水平井与石西地区水平井开发中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灰色模型是一种有较高预测精度、所需要的原始数据少、并且计算过程简单的方法,这种方法是对现有的数据进行生成、开发、并找出有价值的信息,达到对所研究系统的生产动态、规律等的正确评价和有效监控。超低渗油藏的渗流过程与一般油藏有很大的不同之处,低渗油藏在实际生产时的压差只有大于某一个数值的时候,流体在储层中才能流动,这说明低渗油层具有启动压力,其渗流过程是属于低速非线性渗流。通过对岩芯分析表明,这种现象与储层岩石的物性有关系。收集华庆地区元284井区长6储层基础数据进行初步分析,在全面认识储层的基础上,建立产能评价灰色模型。再应用Matlab和灰色模型相结合对特低渗储层进行产能评价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影响压裂裂缝几何尺寸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应力分段均匀分布的“三夹层”油藏,建立了裂缝三维延伸的数字模型,用数值方法求解的结果可以模拟裂缝延伸情况。还讨论了地层应力差、压裂液性能对裂缝几何尺寸的影响。所得的结论可以指导现场施工。  相似文献   

14.
黄土沟壑区特厚煤层开采易产生地裂缝,加剧生态环境破坏,危及矿区安全。本文以山西省某矿区104工作面为研究背景,结合现场调查、数值模拟和理论分析等方法,研究了采动地裂缝静态分布特征、动态演化规律及其形成机理。研究表明:地裂缝分为拉伸型、台阶型2种类型与分叉、平行2种组合方式。宽度0~5 cm的裂缝数量占52%,宽度5~10 cm的裂缝数量占28%,宽度10~15 cm的裂缝数量占14%,宽度大于15 cm的裂缝数量占6%,黄土沟壑区采动地裂缝发育程度更强;根据地裂缝分布位置,可以分为动态面内裂缝(工作面内且与开切眼基本平行)及永久边界裂缝(开切眼、停采线及平巷附近)2种类型。动态面内裂缝具有“山峰”活动规律,裂缝宽度呈现“先开后合再稳定”的变化特征,永久边界裂缝宽度呈现“只开不和”的变化特征,裂缝初始宽度与最大宽度满足线性正相关关系;地裂缝的形成是由下至上的动态发育过程,即“采煤—覆岩移动—地表变形—产生地裂缝”。通过构建“井下开采—覆岩移动—地裂缝产生”三维一体模型和地裂缝动态发育模型,定性分析了地裂缝的活动机理。研究成果对黄土沟壑区生态环境修复及采动损害防护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应用测井、井壁取心和地震叠前信息AVO反演等技术,精细研究砾岩油藏裂缝发育情况。并在沉积微相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裸眼测井解释资料,描述砾岩体的分布和隔夹层的变化,重塑了油藏模型。研究成果认为,雁107断块为块状底水砾岩油藏,在此认识基础上实施了注水方式的调整,取得了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随着能源需求的增长,页岩气作为一种重要的新能源资源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然而,目前我国对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基本处于资源评价、有利区优选和早期开发阶段,技术手段还不成熟。地震勘探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勘探方法,可以凭借较低的成本在不破坏地下结构的情况下获取高精度、高分辨率地质信息,达到降本增效的目标并提高勘探成功率。在页岩气资源评价环节,地震勘探技术在页岩气储层层位解释、页岩“甜点区”预测、页岩含气性检测、页岩目的层裂缝预测等方面具有较为成熟的应用。随着地震勘探技术的不断进步,地震勘探技术将会在页岩气资源评价和开发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潜山新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曙光中潜山带位于辽河断陷盆地西部凹陷西斜坡中段,本区潜山油藏岩性复杂,且岩性平面变化剧烈,而潜山内幕地震反射杂乱,预测难度较大。本区潜山储层属于变质岩和碳酸盐岩裂缝系统,对裂缝的发育区,尤其是潜山内幕的裂缝发育的研究(预测)更加困难。针对本区储层的地质特点,通过岩心描述、潜山地层电性特征对比,建立潜山地层层序,确定潜山内幕产状,通过测井解释和地震属性预测对潜山岩性分布特征进行综合研究。综合钻井及岩心、测井及地震特殊处理资料,对潜山储层内幕裂缝的纵向及平面分布特征进行研究。最后对储层的岩性、物性及对裂缝的发育区进行预测。以此指导对该区的勘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8.
罗睿乔 《中州煤炭》2022,(2):220-226
为精确描述非常规气藏压裂后的复杂流动特征及定量评价储层改造体积(S RV),利用自主研发的缝网重构算法"破裂树生长法"建立压后缝网模型,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使用拟稳态流动时特定的压力等值线来确定SRV范围的定量评价方法,最后以长宁201井区为例进行了矿场实例分析.该方法根据微地震监测点的位置,重构出微裂缝网的连通关系.在...  相似文献   

19.
长期以来如何建立裂缝、溶洞储层地质模型一直都是较为关注的难题.通过利用储层的沉积分布特征,确定地质模型的框架;对岩心数据进行分析,认为不同的孔隙度范围内都有微裂缝存在;对测井数据进行分析,发现裂缝、溶洞出现时显示出较低密度或高孔隙度,因此利用密度孔隙度和基岩孔隙度做裂缝和溶洞的定性描述.在对井间储层预测时,根据不同类型的储层应选取了不同变程,这样确保了不同类储层预测的精度.分析认为利用密度孔隙度、钻速、岩心分析孔隙度和渗透率可以有效建立碳酸盐岩油藏储层分布模型.  相似文献   

20.
页岩气井的压裂施工效果直接影响到开采的成败,而压裂施工的效果就是通过其造缝效果来评价。微地震技术通过对活动裂缝信号拾取和产状刻画,从而对页岩气储层裂缝系统起到很好的压后评价作用。应用微地震技术,对湖北恩施来凤页岩气区块中的来页1井井区的压后裂缝进行TFI成像,得到裂缝长度、对称性、连通性等产状要素,结合本区地质资料,分析评价断层屏障作用对裂缝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