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再生水回用人工景观水体优势藻和水华指示指标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城市污水处理厂二级出水作为人工景观水体用水,考查了北京5~9月期间藻类的生长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以二级出水作为景观用水的人工水池中,夏季暴发水华的优势藻种类以绿藻为主,主要有小球藻、十字藻、栅藻等,另外还有短时期的裸藻出现,蓝藻一直没有成为优势种属。试验水体的氮磷比为5~15,处于地表水的氮磷比为3~45,可见氮磷比并不是决定水华优势藻的主要因素。对各项指标的监测及分析表明,碳元素的水平才是影响水中优势藻种的关键。试验结果得出水体透明度与藻类生长有明显的相关性,在本试验中当透明度低于0.4m可称已发生水华,可作为水华发生的指示指标。  相似文献   

2.
景观水藻类培养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水流滞缓、自净能力差,景观水体极易发生藻华,对影响藻类生长的各种因素进行研究将有助于景观水体水质的控制与改善。以天津市区的津河水及开发区西区的景观河道水为试验用水,进行室内藻类生长潜力试验研究。叶绿素数据表明,西区河水的叶绿素a浓度显著高于津河水。分组统计分析显示,可溶性磷是影响这两种水体中藻类生长的关键影响因子。对于津河水来说,其盐度较低,适度提高盐度有助于抑制藻类水华;氨氮和磷酸盐对藻类生长具有协同促进作用。而对于西区景观河道水,由于其盐度高、可溶性氮磷比过低,添加硝氮可以激发藻类生长,但更高含量的磷则会对藻类生长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3.
蓝藻是藻类中最原始的单细胞生物,也是诱发蓝藻水华的最主要藻种,文章基于国内外研究现状,对引发蓝藻水华的六类环境因素(温度、光照、水体pH与透明度、氮磷限制、生物、气候与水文)分别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水温、氮磷和浮游动物为藻类爆发的控制因子,光照和水体pH值对浮游植物生长影响显著,透明度对不同藻类影响不同,气候与水文在一定程度上对藻类生产也有影响,同时蓝藻水华的形成机制复杂,成因多变,不同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均有可能导致湖泊发生蓝藻水华。  相似文献   

4.
利用2014年5月至2016年12月的监测成果,对泽雅水库的藻类群落结构和季节变化进行系统分析,结果表明:泽雅水库藻类群落结构涵盖6门30属,以硅藻、隐藻、绿藻为主要种群,常年监测优势种群有针杆藻、隐藻、栅藻、直链藻和小环藻,每年6—9月出现藻类高发现象;藻类数量与水温、水体p H值呈显著正相关,与总氮、总磷的相关性不显著;该水库藻类生长基本不受氮、磷营养盐限制。  相似文献   

5.
淡水藻类生长的环境影响因子分析——以铜绿微囊藻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淡水藻类的快速生长易导致水体"水华"。藻类生长受其自身生理特征和外界环境因子共同作用。选取"水华"爆发常见的藻种——铜绿微囊藻为研究对象,通过总结国内外相关实验以及理论研究成果,分析环境因子包括氮、磷营养盐(浓度、形态及氮磷比)、光照(强度和周期)、温度、pH、盐度及水力扰动对其生长的影响。基于上述讨论分析总结藻类生长的适宜环境条件,提出抑制藻类"水华"的必要控制措施和相关技术构想。  相似文献   

6.
唐小丽 《人民珠江》2014,(3):98-100
以2009、2010年苏烟水库藻类暴发期的监测数据为基础,分析水体浮游藻类参数(藻类种群结构、优势种类、藻细胞密度)以及水体水质物化参数(水温、总氮、总磷、叶绿素a)等有关参数对藻类繁殖的影响,从而研究苏烟水库藻类水华暴发机理。  相似文献   

7.
采用微宇宙培养法,模拟研究了不同曝气方式(底泥曝气、水曝气)对富营养化景观水体中浮游藻类群落结构的影响及影响因子。结果表明:水曝气使得水体溶解氧(DO)急剧增加,从而促进了水体藻类的生长,优势藻种由绿藻门急剧迁移到黄藻门的黄丝藻属;由于泥曝气对底泥中P释放的抑制作用,及浊度增加导致占藻类主要成分的蓝藻门藻类的不断消亡,而明显的抑制了藻类的生长,优势藻种也由绿藻门迁移到硅藻门。因此,在景观水处理技术中加入人工曝气时,应采用泥曝气的方式。  相似文献   

8.
2021年10月—2022年4月通过现场调查开展了武汉市典型富营养化湖泊后官湖藻类越冬及复苏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后官湖越冬期共检出浮游植物6门26属,其中以绿藻门(Chlorophyta)、硅藻门(Bacillariophyta)、蓝藻门(Cyanophyta)为主;从时间尺度上看,水体中藻类丰度于11月初(秋季)开始下降,12月份—次年2月份(冬季)处于较低水平,3—4月份(春季)呈上升趋势;底泥藻类丰度从10—11月份则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并于1月末2月初降至最低,随后上升,该变化较水体而言有所延迟,可能与藻类垂向迁移有关。相关性分析表明:水体和底泥中的藻细胞密度对水温均有较强的响应(p<0.01),水体和底泥中藻细胞密度的变化分别主要取决于绿藻和蓝藻的变化,说明越冬期大量蓝藻细胞沉降至湖底;冬季(11月份—次年2月份)后官湖水体与底泥藻类丰度的比值相对较低,说明大多数藻细胞在冬季沉降在底泥中。研究揭示了武汉市后官湖藻类越冬及复苏过程,为揭示水华发生机理,开展水华防治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9.
清澜港红树林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质对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认清热带地区红树林中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和其关键水质影响因子,分别于2015年11月和2016年3月和8月在海南清澜港红树林进行样品采集,进行藻类鉴定和水质分析。结果表明:调查期间浮游植物7门,74属(种)。蓝藻门13属(种),硅藻门35属(种),绿藻门13属(种),隐藻门4属(种),裸藻门3属(种),甲藻门3属(种),金藻门3属(种)。八门湾优势种为硅藻门角毛藻(Chaetoceros)和硅藻门小环藻(Cyclotella sp.);红树林潮间带优势种为蓝藻门假鱼腥藻(Pseudoanabaena sp.)和甲藻门多甲藻(Peridinium);养殖水优势种为蓝藻门微囊藻(Microcystis)和隐藻门蓝隐藻(Chroomonas placiodea)。养殖水浮游植物密度最高,其次是八门湾和潮间带。除2016年3月份外,生物多样性指数均值由大到小顺序为:潮间带,八门湾,养殖水。2015年11月时氮为藻类生长限制因素,而2016年3月和8月时磷为大部水体限制因素。藻类与氮磷营养盐及金属离子密切相关,季节变化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以北京市某再生水厂出水为研究对象,人工配制各浓度梯度的营养盐,试验研究补给再生水后景观水体水质指标的变化,重点考察磷对叶绿素a和藻密度的影响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叶绿素a和藻密度主要受水体中氮磷比和磷酸盐浓度的影响.在磷酸盐保持在1 mg/L以下,氨氮在2 mg/L以下,硝酸盐氮在8 mg/L以下,将再生水一次性补给景观水体是完全可行的,不会产生藻类暴发;当磷酸盐浓度增加至1.5 mg/L,藻密度将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1.
再生水回用于景观水体是否会带来严重的生态风险,尚需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以北京市某再生水厂出水为研究对象,人工配制各浓度梯度的营养盐,试验研究补给再生水后景观水体水质指标的变化,重点考察氮营养盐(氨氮、硝酸盐氮)对叶绿素a和藻密度的影响情况。试验结果表明叶绿素a和藻密度主要受水体中氮磷比和磷酸盐浓度的影响,与单独的硝酸盐氮浓度增加并无直接的关系。当磷酸盐浓度保持在1mg/L以下,氨氮浓度在4mg/L以下,硝酸盐氮浓度在16mg/L以下,将再生水一次性补给景观水体是可行的,不会产生藻类暴发。  相似文献   

12.
除草剂对3种绿藻的毒性测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丹  陈洁  袁琳  史媛 《人民长江》2014,45(18):82-86
为给利用藻类作为指示生物开展除草剂的监测提供理论依据,选用3种绿藻(斜生栅藻、蛋白核小球藻和羊角月牙藻)为对象,研究其在3种典型除草剂(阿特拉津、敌草隆和西玛津)的胁迫下藻类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规律,进而评价参数的敏感性,探讨不同藻类对不同毒性物质的响应差异性。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毒物浓度下,藻类生长受到不同程度抑制,其耐受性也不同;羊角月牙藻对除草剂比较敏感,可选择该藻类作为监测3种典型除草剂的指示生物。  相似文献   

13.
选取小球藻(Chlorella sp.)、栅藻(Scenedesmus sp.)和螺旋藻(Spirulina sp.)为试验藻种,分别接种于经沉淀池初步处理后排放的龟鳖养殖废水(取自无为县某养殖场,简称WW废水)和无任何处理直接排放的龟鳖养殖废水(取自大杨镇某养殖场,简称DY废水),考察3种微藻生长特性和对废水中氮磷的去除效果,比较其对龟鳖养殖废水的净化能力。结果表明:所选的3种微藻在两种废水中生长特性不同,DY废水中3种微藻细胞密度与生物量均大于其在WW废水中的相应指标,DY废水中小球藻、栅藻和螺旋藻的最大生物量分别为0.26 g/L、0.28 g/L和0.20 g/L。不同微藻对废水中氮磷去除效果各不相同,栅藻去除TN效果最好,最大去除率为93.65%,小球藻去除TP效果最好,最大去除率为99.46%,螺旋藻去除NH+4-N效果最好,最大去除率为98.79%。  相似文献   

14.
喹诺酮类和磺胺类抗生素对绿藻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喹诺酮类抗生素(氧氟沙星,OFLX)和磺胺类抗生素(磺胺间甲氧嘧啶,SMM;磺胺二甲基嘧啶,SMZ)是目前自然水体中含量较高的两类抗生素,研究其对水环境的生态效益意义重大。采用单因素方法分析绿藻对不同浓度抗生素的敏感性,同时定量分析3种抗生素在单一及联合作用下对绿藻生长的半抑制浓度。结果表明:单一及联合抗生素对淡水绿藻均表现为"低促高抑",抗生素浓度≤5μg/mL促进藻类的生长,5μg/mL抑制藻类的生长;OFLX、SMM、SMZ对普通小球藻的半抑制浓度分别为:7.96、6.58、8.19μg/mL;对斜生栅藻的半抑制浓度分别为:6.20、7.20、9.89μg/mL;OFLX+SMM对普通小球藻的半抑制浓度为8.28μg/mL,对斜生栅藻的半抑制浓度为5.71μg/mL;OFLX+SMM+SMZ对普通小球藻的半抑制浓度为10.23μg/mL,对斜生栅藻的半抑制浓度为7.40μg/mL。抗生素对淡水绿藻的生长表现为"低促高抑",OFLX和联合抗生素对斜生栅藻敏感,SMM、SMZ对普通小球藻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15.
介绍了再生水对斜生栅藻和天然混合藻类生长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试验结果表明:为了不抑制有益藻类生长,再生水所占比例不宜超过12%;再生水对针杆藻属和微囊藻属生长的促进作用大于抑制作用,对栅藻属和小球藻属生长的抑制作用大于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太湖风浪对两种淡水藻生长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颜润润  逄勇  王珂 《人民长江》2007,38(11):124-126
用振荡试验方法模拟了不同扰动条件对纯培养的铜绿微囊藻和栅藻的生长的影响,利用动力扰动下悬浮态颗粒物含量与湖面风力影响下SPM含量的观测结果,确立了太湖5个湖区风速与这两种藻比增长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试验所模拟的扰动强度范围内,较小的扰动有利于藻类的生长和聚集,微囊藻和栅藻均在扰动强度为90 r/min面时藻比增长率最大;当转速大于该值时,随着扰动强度的加大,藻比增长率呈现下降趋势.所以适宜的扰动有利于藻类的生长,较大强度的扰动则抑制藻类的生长.由于各湖区风力产生的水体扰动存在差异,不同湖区最利于藻生长所需的风速也不同.和其他湖区比,湖心区的藻生长受风力影响最强,风速约2.4m/s左右时藻比增长率最大.  相似文献   

17.
朱伟  赵帅  王若辰  张昱  吕艺 《水资源保护》2022,38(3):147-153
为了有效提取污泥中的营养,并使栅藻达到较高的产油量,采用水热氧化法处理污泥,并对污泥氧化液制成的培养基进行稀释。结果表明:在126℃下,投加0.2mol/L的氧化剂(过硫酸钾)对污泥进行水热氧化可以将其中超过90%的氮磷转移至液相;直接使用水热氧化的液相产物培养斜生栅藻,得到的藻产量和产油量都很低,但液相产物经过10倍稀释后,培养的栅藻在产油量上超过了传统BG11培养基,提高了63%。  相似文献   

18.
富营养化水体中微藻的生物控制技术发展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详细介绍了水体微藻的生物控制方法的发展动态。根据抑制微藻生物种类以及作用机制的不同,将生物法抑藻分为:大型藻抑制微藻、病毒抑制微藻、细菌抑制微藻、高等植物抑藻以及生态法抑制微藻。详细叙述了这5种抑藻方法及其国内外研究现状,并分析了这几种方法的不足。指出今后的生物抑藻技术研究方向是寻求一种控制藻类和氮磷去除相结合的方法,以取得藻类过度繁殖的短期和长期控制。  相似文献   

19.
再生水景观补水是污水再生利用的重要途径,但水华频发是其利用的主要制约因素。以从典型再生水补水的景观水体中识别出的3种优势藻种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静态实验方法研究了在温度、光照强度和营养盐浓度共同作用下的优势藻种的生长状况。结果表明:在温度T=30 ℃、照度=9 000 lx、N/P较低的再生水补水水体中,水华微囊藻更易成为优势藻种,仅培养3 d,藻密度就由1.0×104 cell/mL增加到9.1×104 cell/mL,接近水华爆发的阈值条件(大于10×104 cell/mL);普通小球藻和四尾栅藻较适合在T=25 ℃、光照强度分别为5 000和7 000 lx、N/P相对较高的再生水原水中生长,培养5 d可达到或接近水华爆发阈值条件。降低再生水体中的磷浓度可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藻类的生长,当再生水补水水体中TP浓度从0.3 mg/L降低到 0.1 mg/L时,对普通小球藻和四尾栅藻的抑制率分别为56.6%和40.7%,但对水华微囊藻的抑制作用相对较弱。研究结果揭示了再生水景观补水水体中藻类的生长规律,为控制藻华爆发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0.
为减少污水直排妫水河污染水体,本次工程采用超磁分离水体净化技术对溢流污水和局部妫水河水体进行处理,研究表明:(1)超磁分离水体净化技术在妫水河的应用可以净化妫水河水体,还可以对排入河水的溢流污水进行临时应急处理;(2)采用聚合氯化铝PAC及聚丙烯酰胺PAM的联用,再通过超磁力打捞絮体的方式处理河道藻类快速繁殖,直接感官其效果良好;(3)本工程中设备的进水水质多变,需在不同时期进水水质不一样的情况下及时调整药剂的投加量,以便提高出水水质,本次研究成果为处理河道藻类繁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