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m法求桩身内力和变形的差分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法是《桩基规范》推荐采用的桩土共同工作分析的方法。本文采用m法方程的数值解法-有限差分法对桩身内力和变形进行了分析,特别对幂级数法不适用的特长桩进行了分析,并对桩身内力分布情况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本文导出了考虑桩身侧阻作用时,水平荷载,轴向荷载,桩顶弯矩共同作用下灌注桩桩身内力和位移的解。在此基础上,研究了上述荷载共同作用下灌注桩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3.
m法求解桩身内力与变形的幂级数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彦鹏  张安疆 《工程力学》1997,(A03):486-492
文本针对在桩端弯矩和水平力共同作用下桩土共同工作时,用m法求解无法得出解析解,而用有限元法和差分法给出的解不尽如意的具体问题,用幂级数法求解了m法的微分方程,推出了桩的内力及变形的具体计算式,并编制了计算程序,用本文方法可计算出桩身任意截面的水平位移,桩身弯矩,剪力,转角及桩侧土压力等数值,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基本一致,本文中的方法对桩身强度和刚度设计有工程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朱彦鹏  王立红 《工程力学》1999,1(A01):535-541
本文按照文献提供的设计方法和研究成果,利用某深基坑实际工程,设计了柱列式悬臂式支护桩,并对悬臂式支护桩进行了全过程的现场试验测试,给出了桩身内力及土压力分布图,试验结果证明文献提出的土压力模型是安全可靠的,可应用于含水量较低土体的坑悬臂式支护桩设计。  相似文献   

5.
有限元-无限元耦合单桩弹性分析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提出有限元-无限元耦合单桩弹性分析法,阐述了耦合分析的基本原理,并将耦合分析结果与有限元和积分法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耦合方法具有计算精度高,计算时间省的特点。本文最后通过一个实例分析,将理论分析结果与试桩的实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对比,表明耦合方法能对桩的弹性性状作出较好地预见,同时表明,在对桩身沉降和内力进行分析时,考虑桩周土层的非均质性是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成层地基中倾斜荷载桩改进有限杆单元法研究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传统有限杆单元法不能考虑倾斜偏心荷载下基桩的P-Δ效应,假定桩身位移为三次幂函数,结合倾斜偏心荷载下单桩受力微分方程确定的桩身弯矩、剪力与桩身水平位移关系,导得具有简洁形式、计入P-Δ效应的杆单元刚度方程,进而得到改进的有限杆单元方法,并给列出了用该法进行成层地基中倾斜偏心荷载、桩自重、水平分布荷载、竖向分布荷载和竖向分散集中荷载综合作用下并考虑桩身倾斜影响基桩内力位移分析的具体计算步骤。结合某工程实例,对上述方法进行了验证。最后对影响倾斜荷载桩的主要因素如埋深、桩材、基桩自由长度、桩身倾斜度、竖向荷载偏心矩以及荷载倾角等对基桩受力特性影响进行了分析,获得了一些定性的结论。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我国钢轨抗滑桩设计现状,根据不同破坏类型的边坡的内力分布规律,潜在滑体上相对合理的设桩位置等方面,阐述了钢轨桩的工程问题,通过对钢轨桩的工程问题的探讨,区分开了悬臂桩与榫桩的抗滑机理及其桩自身的变形特性,为桩体设计和计算模型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文中还探讨了用梁的挠曲微分方程求解钢轨桩内力的计算方法,并结合滑坡工程实际,作了切合实际的计算,其计算结果同对该区桩体应力状态的现场实测和室内模拟试验  相似文献   

8.
承重阻滑桩既需承受来自上部轴向与水平向的荷载作用,又要抵抗桩侧滑坡推力,具有承重与阻滑双重功能,其受力性状远比抗滑桩和平地上倾斜受荷桩复杂得多。综合考虑滑坡推力、地基系数、桩身侧摩阻力、桩身自重等影响因素,引入桩顶荷载对承重阻滑桩内力、位移的影响(P-?效应),推导得出不同特征桩段的微分方程,进而提出适用于承重阻滑桩内力及位移分析的有限差分解,并结合室内模型试验实测数据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采用有限差分法分析承重阻滑桩内力及位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考虑P-△效应的承重阻滑桩有限差分解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承重阻滑桩既需承受来自上部轴向与水平向的荷载作用,又要抵抗桩侧滑坡推力,具有承重与阻滑双重功能,其受力性状远比抗滑桩和平地上倾斜受荷桩复杂得多.综合考虑滑坡推力、地基系数、桩身侧摩阻力、桩身自重等影响因素,引入桩顶荷载对承重阻滑桩内力、位移的影响(P-△效应),推导得出不同特征桩段的微分方程,进而提出适用于承重阻滑桩内力及位移分析的有限差分解,并结合室内模型试验实测数据进行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采用有限差分法分析承重阻滑桩内力及位移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基于双排桩支护结构设计的基本理论、简化模型及内力计算方法,运用ANSYS有限元分析建立平面应变模型,对双排桩支护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前后排桩排距等因素对围护结构侧向位移及桩身内力的影响。比较分析表明:前排桩、后排桩与桩间土协同作用效果明显,双排支护桩结构具有较大的侧向刚度,可有效地限制围护结构的侧向变形;排距对双排桩支护结构受力影响较大,合理选择排距可获得较好的支护效果。  相似文献   

11.
砂土液化场地桩基地震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整体动力有限元方法进行砂土液化场地桩-土-结构动力相互作用及桩基地震反应分析。在土体侧向的边界节点处用弹簧并联阻尼器来进行模拟;在土体平面应变单元和桩体梁单元连接处,用补充约束方程的方法进行节点耦合,使两种不同类型单元满足连续条件。结合典型工程实例选择桩-土-结构及荷载参数,重点讨论了三种不同情形下砂土液化场地土-结构相互作用对桩基地震反应的影响,分析和比较了三种情形下体系1至6阶的自振周期、基桩危险截面处的位移与内力时程和最不利时刻桩身的位移与内力等,得到了一些对工程实际有益的结论。  相似文献   

12.
张弘 《中国科技博览》2010,(36):115-116
通过有限元强度折减法计算分析得出了不同岩体强度参数、不同桩长和桩截面尺寸、不同锚索预应力值的情况下,抗滑桩的水平位移和桩身内力的分布规律,分析了抗滑桩对各个参数影响的敏感程度。为占滑坡处治中锚索抗滑桩的设计和优化提供了设计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13.
桩基是隐蔽工程,其检测和事故后的处理均较困难,因此,在桩基设计前和施工后都需要进行必要的试验和检测,以保证桩基工程的质量。同时,桩基检测是对单桩承载力和桩身质量等内容进行全面评价的重要措施,它是评价桩基工程是否合格的依据,同时也是对不合格桩进行补强的基础。本文主要介绍了桩基检测技术的方法,并列举了某高层建筑的桩基础检测与评价。  相似文献   

14.
干钢  陈新法 《工程力学》1997,(A03):411-416
本文在分析桩-土动力相互作用的基础上,给出了成层地基中桩顶导纳曲线的理论计算方法,并对桩的长径比,桩身强度,桩侧及桩尖土的力学特性等参数对导纳曲线的影响进行了探讨,得到了一些与均匀地基下不同的规律,这些结论对实际桩基检测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王杰  陈兰云 《工程力学》1996,(A03):175-179
本文分析了振动沉管灌注桩复打后的桩身直径,所采用的桩尖,成桩质量控制,利用静载荷试验曲线判别其施工质量等几个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方法,为设计和施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探究场地液化对钢筋混凝土(ReinforcedConcrete,RC)桥墩残余位移影响机理,首先基于OpenSees有限元计算平台阐述了液化场地-结构有限元数值建模方法,通过与离心机试验结果对比验证了建模方法的可靠性。其次以一座实际工程中的单桩单柱式桥墩为原型,发展了液化场地-RC桥墩建模方法,建立非液化场地-桩-RC桥墩数值模型(模型1)和液化场地-桩-RC桥墩数值模型(模型2),对两模型输入近断层地震动进行非线性动力时程分析。讨论了模型2场地液化情况,并对模型1与模型2的场地位移、桩身位移、桩身最大屈服曲率延性系数、墩顶残余位移及墩顶残余位移随地震动峰值加速度(PGA)变化情况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地震过程中,模型2场地各深度出现不同程度液化现象;且土体中上部均达完全液化状态,土体水平极限抗力损失最大,对桩身侧向约束严重降低。液化导致场地震后残余位移显著增加,场地对桩身震后约束增强,导致桩顶残余位移增大。另外,由于地震过程中中上部液化土体对桩身侧向约束严重降低导致桩身塑性变形显著增大、桩身最大塑性变形位置明显下移以及桩身塑性变形区扩展,引起桩身更为严重的塑性损伤,进而增大桩顶残余位...  相似文献   

17.
用拟合桩顶速度响应的方法估计桩身形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桩桩身形状识别方法。该方法将桩身划分为若干个单元,然后基于杆的一维波动方程,通过拟合桩顶瞬态激励速度响应信号识别出桩身参数及桩周土性参数。应用实例表明,本文方法能定量确定桩身缺陷的位置,延伸范围以及严重程度,是一种有效的基桩质量无损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8.
桩—土体系运动相互作用参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慧  杨光辉 《工程力学》1998,(A03):527-533
本文采用连续介质力学方法对桩-土运动相互作用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运动相互作用对基础输入运动的影响,首先建立连续介质力学模型,从波动理论出发,求解满足边界条件的波动方程,获得桩周土的位移和应力表达式,进而求得桩周土反力与桩的动位移间的相互关系,并对桩的阻抗系数与桩身刚度对桩头加速度响应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运动相互作用引起的基础输入运动小于自由场的控制运动。  相似文献   

19.
邹金林  俞季民 《工程力学》1997,(A03):387-391
本文通过模型在对浅基础,单桩,低承台桩群基础,高承台群桩基础试验的基础上,重点对预沉群桩基础进行了试验,实测了桩身轴力和桩端阻力,根据实测结果分析了预沉降群桩基础桩-土承台共同作用的承载机理,对群桩基础的增强效应和削弱效应有了新的认识,提出了一些可供设计参考的建议。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桩顶竖向力(V)和扭矩(T)共同作用时的桩身受力特性,于桩顶先作用V后施加T,视桩周土为Gibson地基,并考虑桩-土接触面上的位移非协调性,基于剪切位移法和桩身荷载传递函数建立出桩身位移控制方程,引入力和位移边界条件后,推导出桩周土处于不同受力阶段时的桩身内力位移解析解,由此求得不同V-T组合作用下的桩身承载力,进而获得桩身承载力包络图。进一步的参数分析表明,对于V-T联合受荷桩:保持桩身长径比m0不变,桩身承载力随桩长L的增加而变大,而L不变时,桩身承载力随m0增加而增加;随桩土刚度比λ、桩侧土体剪切模量和极限摩阻力分布常数比值n的增大,桩身承载力逐渐减小;随桩顶扭矩的增加,桩顶所能承受的竖向力不断减小,且减幅先快后慢,最终趋于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