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觉醒的现代性——毕业于宾大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展览的举办,已引起建筑学界学者对于布扎教育在中国的传播、影响及其历史价值的再度研究,进而也引发我们希望对西方布扎传统与现代建筑发展进程之关联性的重新认识。文章基于我们是否仍然应该在"规则"与"自由"间的矛盾中定义布扎传统与现代建筑的不可调和性这一追问,通过对法国布扎教育机构的形成与发展的回溯,聚焦其代表人物的建筑观念和设计理论的源流关系及其学术争议.展开关于布扎传统与现代建筑发展之复杂关系的重新认识,为重构中国自身20世纪现代建筑发展进程的历史叙述,贡献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班纳姆和柯林·罗的史论中涉及布扎体系与现代建筑关系的思辨精粹为线索.类比式地将经典的布扎思想之于现代主义宣言对其的批驳并置于现代运动的信条之于"后-现代主义"对其的修正。通过配合阅读这两位史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的具体人生经历.并将其史评置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建筑学界思潮的整体转型中,文章在个人史和学科史两个层面上呈现了现代建筑的评述者如何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一种思辨同时贯穿于历史研究与当代评论.并进而完成一次对布扎与现代建筑的批判性重读。  相似文献   

3.
布扎与现代建筑长期以来都是中国近现代建筑研究中的重要议题,是人们从事专业讨论的基础。尽管布扎与现代建筑在中国的移植与传播有待更多的深入研究,但首先需要厘清的是关于布扎更为普遍的基本含义,以及它与随后崛起的现代建筑之间的关系。文章以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第一代中国建筑师在上海的建筑实践为研究对象,重新审视布扎对于中国近代建筑的影响,并据此反思现代建筑的基本含义,进一步梳理中国近现代建筑的整体发展线索.以期对于如何融入更为广泛的当代建筑实践有所促进。  相似文献   

4.
《建筑师》2017,(1)
20世纪70年代,现代主义热潮进入冷却期,以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展览为契机,美国建筑界开始了一场布扎研究的复兴。本文以美国早期建筑教育为切入点,回顾了布扎与现代主义思想交替发展的历程,并以展览为节点分析复兴前后建筑思潮的变革,最后对其历史影响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5.
从布扎传统看中国当前的建筑审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建筑教育自创办之初就与“布扎”建筑教育体系密不可分,这种联系一直成为影响中国建筑教育思想的重要因素。在我国长期的传承与改革的过程中,对“布扎”传统的认识越来越模糊,但其仍然在影响着我们;本文从分析布扎传统对我国建筑教育影响的角度,探讨中国建筑审美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浅谈在全球现代主义教育盛行的今天,对传统进行扬弃与发展,去芜存菁,探究我国建筑审美教育的优势与不足,找到一条适合当前国情的教育改革之路。  相似文献   

6.
探究1910年代接受美国布扎建筑教育的中国第一代留美建筑师——康奈尔大学吕彦直和杨锡宗的设计学理逻辑的形成。通过分析吕、杨两位的设计作业和设计实践,尝试解读布扎体系下产生的设计理念,发现他们的设计风格源于学生时代的布扎教育。美国布扎建筑教育促成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既善于引入西方古典复兴风格,又创新地引领中国风格的形成。因此,美国布扎建筑教育影响了中国近代第一代建筑师及其建筑设计。  相似文献   

7.
薛颖 《南方建筑》2020,(1):20-27
摘要 探究 1910 年代接受美国布扎建筑教育的中国第一代留美建筑师——康奈尔大学吕彦直和杨锡宗的设计学理逻 辑的形成。通过分析吕、杨两位的设计作业和设计实践,尝试解读布扎体系下产生的设计理念,发现他们的设计风格 源于学生时代的布扎教育。美国布扎建筑教育促成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既善于引入西方古典复兴风格,又创新地引领中 国风格的形成。因此,美国布扎建筑教育影响了中国近代第一代建筑师及其建筑设计。  相似文献   

8.
“构图”作为布扎建筑设计的核心,被认为与美院经验主义教育密切相关。随着布扎教育的没落,“构图” 也逐渐让位于现代建筑设计方法。但作为设计方法学的一部分,它的逻辑性和合理性在“布扎”向现代建筑转型 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分析“构图”的适应性要点,回溯它积极回应中国建筑教育的“适应性”案例, 意图说明重新审视这一设计方法以及布扎教育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中国”语境中的“现代性”出发,对“中国建造:现代建筑百年对话”展览中展出的22件建筑作品展开阅读。基于形式语言、技术表达、功能组织和城市回应这四组主题,文章阐释了这批建筑师是如何通过专业训练、实践经验与国际交流来不断发展每一个作为独特设计问题的建筑项目的。文章认为尽管这批建筑师在宾大接受了美式布扎教育,布扎体系与现代主义建筑知识的构筑均在“成为现代”的过程中不断适配、调节与整合,从而得以回应具体语境中的设计议题。  相似文献   

10.
正引言中国正规的大学建筑教育始于1920年代,在这之后,一批留美归国的学生把美国当时盛行的布扎(Beaux-Arts)体系带回中国,并发展为一个全国性的模式。1930年代,中国也开始受到欧美现代建筑教育的影响,但1950年代全国院系调整后,全国教学再次导向苏联的布扎模式。现代建筑在中国的影响总体上受到很大抑制。19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建筑教育的变革才再次重启。文革封闭环境所形成的人才和资源的断层,导致改革初期中国建筑院校的变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外交流。"构成"教  相似文献   

11.
孙政  张莹莹 《建筑师》2023,(4):80-86
本文介绍了意大利建筑图学学科与博洛尼亚大学建筑系的建筑绘图课程,讨论了意大利语Disegno一词的不同词意与我们对布扎体系的误读。提出我国的建筑图学教学面临现代转型,以及对如何批判性继承布扎体系图学遗产的看法。  相似文献   

12.
文章通过描述建筑构成在设计项目中是如何操作的,从理论层面梳理了布扎建筑构成的具体含义;进而介绍布扎在美国建筑教育与建筑行业中的地位变迁,并与布扎在法国建筑界的地位相比较,指出构成方法与机构体系及行业焦点之间的关联性,由此辨析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力图从更深层面阐释议题;文章最终以堪培拉规划作为案例,考察布扎构成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变迁过程,以引发对其在中国实践的反思。  相似文献   

13.
文章由建筑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几何工具化现象反观现代建筑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重要节点,包括布扎体系、迪朗以及包豪斯。在此反观过程中梳理几何工具化思想的来源及发展历程,进而简要探讨建筑的意义与设计方式,回到建筑学最基础要素及生活本源。  相似文献   

14.
1900 年巴黎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一方面,是由巴黎美术学院毕业的法国青年建筑师路易·马松-德图尔贝将参考图像及其受到的传统布扎体系教育相结合所完成的;另一方面,其参考图大多为近代中国北方传统官式建筑的摄影作品。而这次布扎体系与中国建筑的碰撞出现在布扎建筑师保罗·克瑞与梁思成等中国建筑先驱在美国相遇之前,与其说它是关于中国建筑设计的现代化,不如说它代表了中国传统建筑被观看、研究和再现的全球化与现代化。本文试图就马松-德图尔贝的中国馆设计图进行分析,结合 1900 年巴黎世博会的历史政治背景、19 世纪末巴黎美术学院的折衷主义风潮以及近代西方在中国的摄影史, 还原中国馆设计的方法、折衷主义的参考语料库与构成原则,并寻找此中国馆建筑设计在近代西方对中国建筑景观重塑过程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15.
同济大学文远楼是公认的建国初期中国现代建筑的代表作品,文章对其设计者黄毓麟另一个不为人知的现代建筑杰作——中央音乐学院华东分院二层琴房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历史研究。相对于文远楼以功能原则和抽象体块为特征的现代主义风格,文章分析了黄毓麟在琴房设计里探索现代建筑的另一条路径:以场地关系为导向的形体、功能思考.以材料为起点的结构体系、结构逻辑、构造形式与建造性的表达:以及空间原型和形式对传统民居的借鉴和转译。文童总结了黄毓麟"建筑整体完美性"的设计原则对布扎知识体系和现代建筑观念的融合,指出不能以技术进步和西方现代主义为唯一参照来构筑中国现代建筑历史。  相似文献   

16.
从“谱系”的视角切入19世纪英国建筑理论家A.W.N.普金的建筑思想与作品中现代性的史学研究。探明普金建筑思想及作品中现代性的基本特征和生发机制,明确其对世界现代建筑体系的奠基性贡献,勾勒以英国为源点的世界现代建筑谱系分支的演进脉络,在此基础上揭示世界现代建筑演进的错综源流特征,以及建筑现代性内核之稳定性、边界之弹性的规律,进而提出微观地、批判地、“谱系”地观照建筑现代性初生阶段之必要。  相似文献   

17.
梁思成于1949年提出的以"体形环境"理念为核心的建筑教育思想是中国现代建筑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尝试溯源"体系环境"建筑教育理念的形成过程,探讨其与二战后西方现代主义建筑思潮及与美国建筑教育的深层联系.文章聚焦梁思成1946-1947年访美期间考察建筑教育与参加普林斯顿大学"人类体形环境规划会议"的经历,着重关注梁思成的工作笔记与会议文集,分析他对西方现代建筑教育思想中现代性与人文性内涵的理解与吸收;同时,挖掘梁思成以"体形环境"理念为核心构建的清华大学营建学系的建筑教育实践内容及其现代建筑教育特征.  相似文献   

18.
由第一代建筑师所开创的中国近代建筑发展所呈现的既是各项建筑事业的创立,也是各种体系之间的传承;受到的影响既来自于西方,也来自于本土。文章以范式转型为基本视角,以毕业于宾大的第一代建筑师所接受的建筑教育为研究对象,通过对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法国、美国以及中国之间的建筑教育传播过程的解读,分析布扎建筑教育的内涵和原理,以及这一过程对于现代建筑理论发展的影响,从而揭示它对于中国当代建筑学发展的价值与意义。  相似文献   

19.
谭垣的建筑设计教学以及对“布扎”体系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回顾建筑教育家谭垣半个多世纪的建筑设计教学思想与实践,追溯与其在宾西法尼亚大学留学经历的关联性,从个案研究的视角再度认识美国“布扎”教学体系的基本特征和移植中国的历史过程,并试图说明,一套可教授的设计方法是这个体系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遗产。  相似文献   

20.
关于美术学校及其建筑教育的探讨,首先需要厘清两者的发展与演变的历史,了解布扎的教学体系及其发展机制.只有这样,才能较为客观地评价布扎对建筑教育的贡献和不足之处。作为一座有将近300年历史的艺术机构,美术学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艺术与手工艺之间的分离,也就是学院派教育体系取代了学徒制教育体系,之后其经历了从、皇家建筑学院,法兰西学院到美术学校的转变。虽然曾受制于宫廷和国会,但美术学校在其发展中保留着自由主义传统,其教学既有创新,亦有守旧。文章详细论述了美术学校的历史发展脉络,介绍了布扎的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并侧重其不足之处来评述布扎建筑教育,旨在为与作者同时代的美国建筑教育提出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