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觉醒的现代性——毕业于宾大的中国第一代建筑师"展览的举办,已引起建筑学界学者对于布扎教育在中国的传播、影响及其历史价值的再度研究,进而也引发我们希望对西方布扎传统与现代建筑发展进程之关联性的重新认识。文章基于我们是否仍然应该在"规则"与"自由"间的矛盾中定义布扎传统与现代建筑的不可调和性这一追问,通过对法国布扎教育机构的形成与发展的回溯,聚焦其代表人物的建筑观念和设计理论的源流关系及其学术争议.展开关于布扎传统与现代建筑发展之复杂关系的重新认识,为重构中国自身20世纪现代建筑发展进程的历史叙述,贡献基础研究。  相似文献   

2.
《建筑师》2017,(1)
20世纪70年代,现代主义热潮进入冷却期,以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的展览为契机,美国建筑界开始了一场布扎研究的复兴。本文以美国早期建筑教育为切入点,回顾了布扎与现代主义思想交替发展的历程,并以展览为节点分析复兴前后建筑思潮的变革,最后对其历史影响进行评述。  相似文献   

3.
探究1910年代接受美国布扎建筑教育的中国第一代留美建筑师——康奈尔大学吕彦直和杨锡宗的设计学理逻辑的形成。通过分析吕、杨两位的设计作业和设计实践,尝试解读布扎体系下产生的设计理念,发现他们的设计风格源于学生时代的布扎教育。美国布扎建筑教育促成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既善于引入西方古典复兴风格,又创新地引领中国风格的形成。因此,美国布扎建筑教育影响了中国近代第一代建筑师及其建筑设计。  相似文献   

4.
薛颖 《南方建筑》2020,(1):20-27
摘要 探究 1910 年代接受美国布扎建筑教育的中国第一代留美建筑师——康奈尔大学吕彦直和杨锡宗的设计学理逻 辑的形成。通过分析吕、杨两位的设计作业和设计实践,尝试解读布扎体系下产生的设计理念,发现他们的设计风格 源于学生时代的布扎教育。美国布扎建筑教育促成中国第一代建筑师既善于引入西方古典复兴风格,又创新地引领中 国风格的形成。因此,美国布扎建筑教育影响了中国近代第一代建筑师及其建筑设计。  相似文献   

5.
中国建筑学界长期以来对于布扎的误判与偏见限制了对布扎现代性的讨论。为寻找布扎与现代建筑认知长期分离的原因,文章首先通过观察中西语境转译过程中布扎内涵损失的现象,批判地分析中国建筑学界将布扎定义为纯粹美术教育的思想根源,继而立足效率与实用,还原布扎体系的原意,在分析其发展历程中的理性思想基础上,揭示布扎体系与现代建筑的关联性,从而提供一个探讨布扎现代性的立场。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描述建筑构成在设计项目中是如何操作的,从理论层面梳理了布扎建筑构成的具体含义;进而介绍布扎在美国建筑教育与建筑行业中的地位变迁,并与布扎在法国建筑界的地位相比较,指出构成方法与机构体系及行业焦点之间的关联性,由此辨析其适用范围和局限性,力图从更深层面阐释议题;文章最终以堪培拉规划作为案例,考察布扎构成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和变迁过程,以引发对其在中国实践的反思。  相似文献   

7.
从布扎传统看中国当前的建筑审美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建筑教育自创办之初就与“布扎”建筑教育体系密不可分,这种联系一直成为影响中国建筑教育思想的重要因素。在我国长期的传承与改革的过程中,对“布扎”传统的认识越来越模糊,但其仍然在影响着我们;本文从分析布扎传统对我国建筑教育影响的角度,探讨中国建筑审美教育的发展与改革,浅谈在全球现代主义教育盛行的今天,对传统进行扬弃与发展,去芜存菁,探究我国建筑审美教育的优势与不足,找到一条适合当前国情的教育改革之路。  相似文献   

8.
文章以班纳姆和柯林·罗的史论中涉及布扎体系与现代建筑关系的思辨精粹为线索.类比式地将经典的布扎思想之于现代主义宣言对其的批驳并置于现代运动的信条之于"后-现代主义"对其的修正。通过配合阅读这两位史学家在20世纪50年代的具体人生经历.并将其史评置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建筑学界思潮的整体转型中,文章在个人史和学科史两个层面上呈现了现代建筑的评述者如何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一种思辨同时贯穿于历史研究与当代评论.并进而完成一次对布扎与现代建筑的批判性重读。  相似文献   

9.
袁铭泽 《城市建筑》2022,(6):81-84+88
20世纪末以来,高等教育迅速发展,迫使高校采取存量更新的方式来缓解校区建设的资源问题,也致使大量学校的历史文化资源,尤其是教育类建筑遗产严重流失。目前,我国对于当代教育类建筑遗产保护价值的认可度逐渐提高,需形成完善的评价体系与保护模式。对此,本文从不可移动的当代教育类建筑遗产的历史价值、使用价值、艺术价值、教育价值等价值角度出发,使用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等对其保护意义构建定性与定量的评价标准体系,并探索建立当代教育遗产的三级划分和分类保护模式,为当代教育类建筑遗产加入历史建筑保护行列进行一定的初探。  相似文献   

10.
本文试图为研究美国“布扎”的学者提供参考书目和资料,并作简要介绍。这些书目分成四类:第一类关于“布扎”教育思想和方法;第二类关于各建筑院校情况; 第三类关于个体建筑师;第四类其他,包括了装饰艺术和美国建筑史的介绍等。四部分从不同方面,多层次、多角度地展现了“布扎”的建筑、建筑师、建筑教育等内容。  相似文献   

11.
文章由建筑教学实践过程中的几何工具化现象反观现代建筑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几个重要节点,包括布扎体系、迪朗以及包豪斯。在此反观过程中梳理几何工具化思想的来源及发展历程,进而简要探讨建筑的意义与设计方式,回到建筑学最基础要素及生活本源。  相似文献   

12.
孙政  张莹莹 《建筑师》2023,(4):80-86
本文介绍了意大利建筑图学学科与博洛尼亚大学建筑系的建筑绘图课程,讨论了意大利语Disegno一词的不同词意与我们对布扎体系的误读。提出我国的建筑图学教学面临现代转型,以及对如何批判性继承布扎体系图学遗产的看法。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20,(1)
小学美术教学是提高学生文化素养和艺术水平的重要途径。美术教学要想做到有效性提升,就需要有针对性地优化管理评价体系、教育教学设施建设,实现教学理念与教学方法上的创新、艺术知识体系的建立。教师必须正确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合理进行课堂评价,及时解决教学难题,以提升小学美术教学的效率与水平。  相似文献   

14.
1900 年巴黎世博会中国馆的设计,一方面,是由巴黎美术学院毕业的法国青年建筑师路易·马松-德图尔贝将参考图像及其受到的传统布扎体系教育相结合所完成的;另一方面,其参考图大多为近代中国北方传统官式建筑的摄影作品。而这次布扎体系与中国建筑的碰撞出现在布扎建筑师保罗·克瑞与梁思成等中国建筑先驱在美国相遇之前,与其说它是关于中国建筑设计的现代化,不如说它代表了中国传统建筑被观看、研究和再现的全球化与现代化。本文试图就马松-德图尔贝的中国馆设计图进行分析,结合 1900 年巴黎世博会的历史政治背景、19 世纪末巴黎美术学院的折衷主义风潮以及近代西方在中国的摄影史, 还原中国馆设计的方法、折衷主义的参考语料库与构成原则,并寻找此中国馆建筑设计在近代西方对中国建筑景观重塑过程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15.
正引言中国正规的大学建筑教育始于1920年代,在这之后,一批留美归国的学生把美国当时盛行的布扎(Beaux-Arts)体系带回中国,并发展为一个全国性的模式。1930年代,中国也开始受到欧美现代建筑教育的影响,但1950年代全国院系调整后,全国教学再次导向苏联的布扎模式。现代建筑在中国的影响总体上受到很大抑制。1980年代改革开放之后,中国建筑教育的变革才再次重启。文革封闭环境所形成的人才和资源的断层,导致改革初期中国建筑院校的变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对外交流。"构成"教  相似文献   

16.
保罗·克瑞是20世纪20年代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的核心教师。他早年求学于法国里昂和巴黎的美术学院,曾在帕斯卡的画室学习,具有深刻的布扎体系的教育背景。1903年他受邀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任教,被认为是美国设计界曾经拥有的最具才能的设计老师之一。他促进了宾大建筑教育学院派的转向,并协助该校获得了大量国家设计竞赛大奖,使其成为美国布扎教育体系的核心院校。与此同时,他在美国也创作了诸多建筑作品。克瑞曾经深刻影响了中国第一代建筑师,而对于这位教育者,中国国内的相关专题研究并不多。文章试图在阐述保罗·克瑞早年求学经历的基础上,研究他进入美国宾大后的建筑设计和教学思想及方法,一方面理解他的设计特点,另一方面考察布扎的教育方法在从法国移植到美国之后所发生的转化。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9,(10)
在九年义务教育初中阶段,美术学科地位和受重视程度虽然有所提升,但部分学生仅仅认为美术课程有趣,而没有充分认识其重要性。随着美术新课改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得以贯彻落实。该文作者结合苏州初中艺术教育教学实际制订了一套有效的考察、考核方案。在美术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不仅要有趣、创新,而且要有理、有利、有节,注重初中美术课堂实效教学的评价。  相似文献   

18.
谭垣的建筑设计教学以及对“布扎”体系的再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回顾建筑教育家谭垣半个多世纪的建筑设计教学思想与实践,追溯与其在宾西法尼亚大学留学经历的关联性,从个案研究的视角再度认识美国“布扎”教学体系的基本特征和移植中国的历史过程,并试图说明,一套可教授的设计方法是这个体系中不容忽视的重要遗产。  相似文献   

19.
本书集作者多年的教学实践以及留学英国期间的潜心研究,系统地提出了风景形态学的基本理论和历史、沿革,并就风景形态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等进行了系统的分析解剖,尝试将建筑、景观设计与美术联系起来,发展一种跨学科的教育,涉及哲学、艺术和环境研究的教育体系,以便适应对环境质量不断增长的需要。本书适于建筑、规划、环境设计专业技术人员,大专院校师生和研究生阅读。《景观形态学》  相似文献   

20.
“构图”作为布扎建筑设计的核心,被认为与美院经验主义教育密切相关。随着布扎教育的没落,“构图” 也逐渐让位于现代建筑设计方法。但作为设计方法学的一部分,它的逻辑性和合理性在“布扎”向现代建筑转型 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分析“构图”的适应性要点,回溯它积极回应中国建筑教育的“适应性”案例, 意图说明重新审视这一设计方法以及布扎教育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