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李超 《城乡建设》2021,(1):61-63
著名建筑大师贝聿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其建筑空间的地域性特征,为传统与现代设计的结合提供一个可遵循的道路.苏州博物馆的整体布局、庭院空间、外形风格、建筑取材、建筑配色等五个方面,反映了贝聿铭先生传统与现代融合、建筑与环境融合的设计理念,展示了地域文化影响下的建筑特征.建筑设计中对地域文化的关键要素进行提取冶炼,加之先...  相似文献   

2.
从环境理念出发,通过对传统建筑理论的分析,揭示了中国传统建筑基址选择、群体布局及空间组合的特征和生态因子,在研究现代教育特征和地域建筑特色的基础上,结合工程实例,论述了现代校园设计的环境理念,并提出了基于传统与现代相融合的校园规划和建筑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3.
结合墙体与建筑的哲理关系,分析了广西地域建筑墙体形态在空间构筑中的作用,同时通过墙体的轻重感受与冷暖感受,阐述了墙体质感在空间构筑中的功能作用,表现出了广西地域建筑所具有的传统文化及地域特征。  相似文献   

4.
川西民居作为四川建筑类型中的一种,在长期的发展中形成了其独特的空间特征,深入研究传统川西民居具有的空间要素,为传统川西民居空间与现代建筑的融合提供理论指导。本文以溪边酒店为例,探析传统川西民居空间在现代建筑中的实际应用,以期寻求传统民居空间要素在现代设计中的正确表达形式。  相似文献   

5.
运用贝聿铭先生“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以北航东升科技楼室外环境景观设计项目为例,探讨怎样实现现代设计手法和古典传统园林精髓相融合,来解决传统的校园环境和现代商务办公环境之间的矛盾,使场地内的不同区域之间,场地环境和建筑之间在统一中变化,在变化中统一,形成完美的融合。在具体的场地设计中,强调场地设计的地域性特征,关注场地尺度和适宜空间。  相似文献   

6.
王琦  王力 《福建建筑》2011,(3):22-25
在黎平会议纪念馆的设计中,笔者从历史街区的城市空间环境出发,从新建建筑与城市街道空间融合、大体量建筑与小体量民居的冲突、现代材料的运用三个层次来探索在特定历史街区内建筑创作方法。  相似文献   

7.
正建筑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建筑装饰设计中,通过综合应用多种传统文化元素,能够使建筑空间呈现出多元化的装饰效果,从而突出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装饰设计的相互融合。同时,随着人们审美能力的不断提升,以及不同个体审美观念的差异化,导致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的应用还需要在考虑整体性原则的基础上,强调个性化元素的体现,从而营造出与之相适应的空间环境氛围,  相似文献   

8.
运用贝聿铭先生"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以北航东升科技楼室外环境景观设计项目为例,探讨怎样实现现代设计手法和古典传统园林精髓相融合,来解决传统的校园环境和现代商务办公环境之间的矛盾,使场地内的不同区域之间,场地环境和建筑之间在统一中变化,在变化中统一,形成完美的融合.在具体的场地设计中,强调场地设计的地域性特征,关注场地尺度和适宜空间.  相似文献   

9.
李晓帆 《建筑结构》2023,(6):178-179
<正>随着现代媒介化技术的发展以及信息化技术的更新,视觉传达的表达形式呈现一种多元化方式。在现代的建筑空间已经室内空间中不断的可以看到视觉传达设计与建筑空间的规划设计相互融合在一起。同时视觉传达设计也以其比较独特的图像化美学,色彩化美学等进行空间环境的设计与装饰,让空间的设计呈现出新的美学。同时视觉传达设计中也以其符号的表达将信息生动直观高效的体现出来,让观众能够在建筑空间中体会到不同的空间感受。  相似文献   

10.
本文讨论了建筑师李立设计的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的建筑特征及内涵,分析了建筑的创作理念、建筑与环境的关系、空间组合方式、传统元素、建造材料。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营造的破土而出的场所氛围、独特的大地景观、建筑与环境的高度契合,成为现代与夏代沟通的桥梁,为人们仿古探源提供了进一步思考。  相似文献   

11.
黄庭晚 《建筑结构》2021,51(9):后插17-后插18
在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中,雕塑艺术与公共建筑的融合能够突出不同城市的文化底蕴,基于雕塑艺术的多元化设计能够给人以美的感受,因此,雕塑艺术作为现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灵活的设计形式与内容展示,能够适应不同的城市空间,并与周围建筑环境进行完美融合.近年来,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城市公其建筑的形式更加丰富,传统雕塑艺术作品与现代城市公共建筑之间的适应性明显降低.因此,从城市文化建设与区域功能设定的角度,现代城市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雕塑艺术与城市公共建筑之间能够融为一体,并能够作为城市文化的又一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2.
黄庭晚 《建筑结构》2021,51(9):后插17-后插18
在现代城市规划设计中,雕塑艺术与公共建筑的融合能够突出不同城市的文化底蕴,基于雕塑艺术的多元化设计能够给人以美的感受,因此,雕塑艺术作为现代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灵活的设计形式与内容展示,能够适应不同的城市空间,并与周围建筑环境进行完美融合.近年来,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城市公其建筑的形式更加丰富,传统雕塑艺术作品与现代城市公共建筑之间的适应性明显降低.因此,从城市文化建设与区域功能设定的角度,现代城市规划设计应充分考虑雕塑艺术与城市公共建筑之间能够融为一体,并能够作为城市文化的又一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13.
本期推介     
《新建筑》2019,(6)
<正>42/刘一达朱玲环境融合与游憩体验——沈阳森林动物园熊猫馆在当今的社会背景下,很多设计追求建筑标志性外观,这些建筑强调的是建筑与空间的对立。熊猫馆的设计强调建筑与环境融合的观念,体现对环境的尊重以及对建筑体验的重视。通过分散建筑体量,更多地是在强调建筑与环境的关联方式和方法,放大并丰富人在建筑中的融合感受与游憩体验,并通过弱化  相似文献   

14.
建筑的立面     
建筑的立面处理与下面几方面密切相关 :1空间 ;2技术 ;3材料 ;4传统 ;5环境 ,建筑立面设计应多元化考虑 ,找出切入点 ,才能达到理想的境界 ,使人有美的感受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7,(11)
中国传统建筑装饰是我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传统建筑装饰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现代环境设计。在现代环境设计教育中融入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内容,既能提高和强化学生的文化素养,又能使环境设计彰显艺术价值与精神魅力。该文从现代设计教育和传统文化的关系出发,结合教学,探索传统建筑装饰艺术在环境设计教育中的传承和表达,启发学生从传统艺术中思考现代设计,探寻传统建筑装饰与现代设计的融合与共生。  相似文献   

16.
过渡空间是建筑联系内外环境的空间要素,在岭南现代建筑中被创作出大量不同类型的过渡空间,形成通透、开放、融合自然的建筑风格。按照空间界面、尺度等特征差异岭南现代建筑中的过渡空间可分为“灰空间”、内部开放空间、外部延展空间三类。通过对岭南现代建筑过渡空间的空间特征、功能特征、审美文化特征进行解读,归纳岭南建筑过渡空间的“人本”设计核心,并尝试从广州现代城市建设角度,探讨过渡空间对激活城市活力、体现城市特色的意义,为当代岭南建筑实践提供创作思路。  相似文献   

17.
中式表情     
武夷山宝岛大酒店位于武夷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内,原建筑模仿当地民居式建筑,地上共四层.此次室内设计范围包括酒店入口、大堂、中式大宴会厅、西餐厅、大会议厅、客房、高级套房等.设计理念体现现代中式空间的简约,自然,高雅之风,处处表达了设计师在室内设计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整个设计充分利用自然因素,合理布局空间,适合地采用不同表面质感的材料,巧妙运用各种美学原则进行综合处理.力求该室内设计既满足酒店功能的商业性需要,又能表现中国传统文脉,并表达自己的美学理解.整个设计是在现代的设计语言环境中追求中式传统风格的重新表现,既有继承中式传统文化之意向,又融合某些地域文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18.
通透是现代的空间设计方法,同时也是追求自然的建筑观,它利用现代的材料技术和结构技术来改善空间形态和空间效果的设计手法。通透的手法包括空间的通透、视觉的通透、气流的通透等。有改善空间形态和视觉及心理感受等特征,合理的运用通透概念的空间手法,不仅可以改善功能,而且可以创作出新颖独特的建筑室内外空间形式。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介绍了常熟滨江休闲广场的设计特点。项目以其所在环境特征为切入点,通过对建筑布局、体量、形态、材料以及空间关系的研究和控制,将建筑以顺应性的介入方式植入到环境中,形成二者间的互动与融合,从而为使用者营造出一个具有开放性、日常性和丰富体验性的交往空间。  相似文献   

20.
吴欣鑫 《建筑结构》2021,51(14):后插23-后插24
中国传统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历史,其伴随着中华民族的发展而不断丰富起来,同时,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包容性,使之能够在人们生活的不同领域有着广泛的渗透,其中就包括现代建筑装饰中国画这一传统文化艺术的应用.建筑装饰是一门复杂的艺术学科,是围绕现代居住空间的艺术环境改善进行的创新研究,而国画在建筑装饰中的应用是推动室内空间装饰设计由单一向多元转变的必然选择.区别于其它类型的传统文艺形式,国画在中国传统文化体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现代建筑装饰设计中能够与空间进行完美融合,从而营造不同的空间环境效果,并有效烘托环境文化艺术氛围,满足人们对于建筑空间的不同装饰设计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