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 毫秒
1.
2.
选用新一代国产T800级碳纤维增强耐高温聚酰亚胺树脂预浸料,通过热压罐工艺制备聚酰亚胺复合材料。采用酸性盐雾、湿热环境对复合材料进行老化处理,研究复合材料的典型力学性能变化;另外,采用蒸馏水、航空燃油、航空润滑油、人工海水4种液体环境对复合材料进行常温1000 h浸泡处理,研究浸泡前后室温、280℃下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变化。结果表明:酸性盐雾处理对层间剪切性能影响明显,达13.4%,对其他力学性能影响均在5%以内;湿热处理未对力学性能造成明显损伤;4种液体环境浸泡处理后,蒸馏水、人工海水浸泡对常温层间剪切性能造成轻微损伤,性能下降约7%,高温面内剪切性能损伤不明显;常温层间剪切性能损伤较小,均在5%以内,高温层间剪切性能损伤增加,蒸馏水、人工海水浸泡后的损伤达到10%;常温开孔压缩性能损伤较小,在3%以内,高温开孔压缩性能损伤增加,蒸馏水、航空燃油、人工海水浸泡后的损伤超过10%。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国产芳纶纤维DAF-III表面上浆剂的主要成分及其对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影响。方法用丙酮溶剂抽提纤维一定时间,分析对比去除上浆剂前后的纤维和抽提溶液,并制备DAF-III增强的聚三唑树脂复合材料,测试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结果国产DAF-III芳纶纤维的主体结构是聚酰胺苯并咪唑,表面上浆剂主要组分是脂肪族酯类低聚物。溶剂抽提去除了纤维表面大部分上浆剂,裸露的纤维本体存在制备过程中形成的沿纤维方向的大量沟壑;去除上浆剂后,复合材料的ILSS和弯曲强度分别提高了181.2%和56.20%。结论纤维表面上浆剂对纤维以及纤维增强的复合材料力学性能影响显著,纤维与树脂通过机械锚合和氢键作用改善界面粘接。 相似文献
4.
不同碳纤维表面状态及其复合材料界面对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比研究了进口T300碳纤维和国产JC2#纤维的表面状态及其在C/SiC复合材料中形成的界面状态。结果显示T300纤维表面。和N杂原子含量丰富,其C原子含量仅为86.0%;而JC2#纤维的表面C原子含量达到93%。与JC2#纤维相比,T300纤维的表面更为粗糙,其表面沟槽粗壮杂乱。在C/SiC复合材料中,T300纤维与SiC基体紧密结合,经界面微脱粘法测试得出T300纤维与基体的界面微脱粘载荷是JC2#纤维的2倍。高表面活性和粗糙物理表面是T300纤维在C/SiC复合材料中形成强界面结合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5.
研究在碳纤维表面分别用化学法镀Ni和溶胶-凝胶法涂SiO2两种涂层,用真空压力浸渗法制备Cf/Mg复合材料.用SEM、EDS和TEM对Cf/Mg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和界面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无涂层的碳纤维与Mg基体浸润性较差,碳纤维在Cf/Mg复合材料微观组织巾分布不均匀,界面结合强度较弱.碳纤维表面包覆Ni或SiO2涂层改善了碳纤维与Mg基体的润湿性;包覆Ni涂层的碳纤维在Mg基体中分布均匀,并在其界面处生成金属间化合物Mg2Ni,界面为强结合;碳纤维表面的SiO2涂层与Mg进行少量的反应生成MgO和Si,界面结合好.能很好地传递载荷. 相似文献
6.
7.
目的 进一步探究国产不同纺丝工艺高强中模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的相关性能,并验证干喷湿纺工艺碳纤维的表面状态及其复合材料性能。方法 针对干喷湿纺的GW800G和湿喷湿纺的CCF800H两种碳纤维及其复合材料,采用场发射环境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原子力显微镜(AFM)、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X射线衍射仪(XRD)和动态接触角测量仪表征其表面形貌、表面化学特性以及表面能,对两种碳纤维的微观表面性能以及微观结构进行对比分析,并与相同的高温环氧树脂复合,通过热压罐成型技术制成层合板,进一步表征两种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并观察了复合材料90°拉伸和90°弯曲破坏试样断面形貌。结果 GW800G碳纤维表面形貌较光滑,CCF800H碳纤维表面粗糙度较大且凹槽明显。GW800G碳纤维和CCF800H碳纤维表面化学活性较高和表面能均较高,表面活性碳原子比例分别达到了34.11%和33.24%,表面能分别达到了36.92 mJ/m2和40.08 mJ/m2,二者水平差距较小。同时两种碳纤维的微晶结构相似,GW800G碳纤维具有更高的石墨化程度。这些特点... 相似文献
8.
试验参数对碳纤维铜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硫酸铜、碳纤维、铜粉等试剂作为原材料,研究了压制的压力、时间和方式,烧结温度及碳纤维镀铜时间等因素对碳纤维-铜复合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压制压力的升高和压制时间的延长,复合材料坯体的密度和压溃强度都先快速后缓慢增加;双向压制坯体的性能优于单向压制坯体;复合材料的密度、强度和耐磨性能随着烧结温度的上升而提高,高于750~800℃时,强度开始下降,密度和抗磨性能保持不变;随着镀铜时间的延长,强度和干摩擦性能先快速提高,而后维持不变,但不影响密度和润滑摩擦性能。 相似文献
9.
10.
将纳米碳化硅掺入热固型聚酰亚胺前驱体聚酰胺酸中,采用溶胶凝胶法,经两种不同的固化工艺,制备了不同的聚酰亚胺基复合材料.红外吸收情况表明,固化工艺直接影响亚胺化脱水成环,不同的加热脱水方法导致材料的抗吸湿性能显然不同,微观组织均匀分布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并发现材料介电常数出现很大差异,常规单一温度固化工艺合成复合材料介电常数为ε=2.6,但采用多个不同温度依次加热固化材料,其介电常数低达ε=2.0,比前者下降了30%. 相似文献
11.
采用强度测试、SEM、HRTEM等分析测试手段对纤维表面去碳前后SiC纤维强度、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纤维表面形貌、复合材料断口形貌以及复合材料界面特征进行分析表征.结果表明,去碳处理后,纤维表面的固有缺陷暴露出来,纤维强度下降约15%,但由其制备的复合材料强度下降只有原纤维制备复合材料的1/6;复合材料断口非常平整,纤维... 相似文献
12.
13.
14.
15.
碳(石墨)纤维增强镁基复合材料的界面研究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采用透射电子显微技术及高分辨技术,对C/Mg复合材料界面的显微结构进行了研究,发现在纤维与基体的界面上存在着Al元素的偏聚;碳纤维的石墨化程度不同,界面形态不同,石墨化程度较低时,界面处有一层约1μm厚的细晶粒层存在,石墨化程度较高时,界面处平直光滑;界面处有析出物γ-Mg17Al12存在;近界面区存在着大量晶体缺陷,主要为位错和孪晶,并有残余应变层存在;当碳纤维表面有SiC涂层时,在涂层与基体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