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由于受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及人为因素等影响,隧道洞口施工过程中易发生洞口滑坡.而通过施工中的监控量测,可以针对监测数据的动态反馈情况及时采取措施,并检验采取措施后的效果,这样就能有效的对出现的边坡病害加以控制以及对滑坡进行预测,从而大大降低隧道洞口施工中的风险,保证隧道洞口的施工安全.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某公路隧道洞口滑坡的工程地质条件及特征,对其进行稳定性分析与评价,综合考虑滑坡形态及施工进度的要求,提出采取削方减载的方式对隧道洞口影响范围内的滑坡进行治理,有效保障隧道施工与运行安全。  相似文献   

3.
王录 《山西建筑》2012,38(8):188-189
根据某隧道洞口滑坡治理实际,通过对洞口岩堆及滑坡检测,就滑坡防护所采用的施工技术进行了分析,包括锚固桩、锚杆框架梁、土钉墙施工,对确保滑坡体稳定、隧道洞口施工安全具有积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结合大思高速公路杨柳塘隧道左线进口滑坡工程的现状,从监控量测、坡脚反压、截水排水、微型抗滑桩、抗滑桩等方面,阐述了滑坡的治理措施,实践证明,这种综合治理措施在保证施工安全性的基础上,达到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五峰县城王家冲隧道洞口上方滑坡体的形成特点、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特征,对滑坡体的稳定性计算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以环境效益最大化的滑坡体处治加固设计思路,为今后类似工程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6.
7.
洞口工程施工是整个公路隧道施工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直接关系到整个公路隧道的施工质量,而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公路所承受的交通运输压力越来越大,因此对公路隧道洞口工程施工技术要求也随之提高.  相似文献   

8.
山岭公路隧道洞口景观问题分析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岭公路隧道的洞口景观问题,随着隧道工程的迅速发展已经显得愈发突出。本文在对我国公路隧道工程发展总体情况及公路隧道洞口景观问题研究现状进行综合分析归纳的基础上,阐述了我国公路隧道洞口景观研究中的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洞口景观的主要作用,包括消除旅途疲倦、文化展示和传递、地标及环保等作用。进而对公路隧道洞口景观设计的过程及表现形式等展开了探讨。分析结果表明,公路隧道洞口景观艺术作为一门涉及众多学科的系统工程,亟待更多隧道工程专业技术人员开展交叉学科的研究;华丽的洞口景观是否又对安全行车造成了不利影响,以及公路隧道洞口景观的评价问题值得开展更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渝怀铁路歌乐山隧道洞口滑坡段施工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朱泽兵 《地下空间》2002,22(4):303-305
渝怀铁路歌乐山隧道出口洞顶位于滑动带,且出口段地层为泥夹砂岩,设计为V级围岩,进洞条件差,本文介绍了通过采用高压旋喷桩加固,小导管超前支护,超短三级台阶开挖以及监控量测等措施实现了顺利进洞,可供同类地质条件下隧道施工时的参考。  相似文献   

10.
周斌  张瑞  仇文革 《四川建筑》2009,39(4):104-105
结合相关公路隧道设计谈谈特殊地质和地形下的洞口进、出洞设计方案;进洞、出洞是隧道施工工况最复杂,也是质量、安全隐患最多的地段,合理选择进洞方案,借助一些辅助施工措施,自然进洞,能有效避免开挖刷坡引发的山体边仰坡失稳,大大降低洞口防护工程建设成本,保护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1.
连拱隧道边坡变形的三维监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连拱隧道诱发的滑坡,不但威胁着现场施工人员的安全,还可能使隧道结构出现大量裂缝或者破坏,甚至导致工程整体报废,造成不可挽回的经济、社会损失。以云南元(江)磨(黑)高速公路小曼萨河隧道为例,对隧道边坡变形进行三维监测及洞内变形监测,确定该隧道边坡三维变形的基本模式。边坡变形的三维监测表明:(1)边坡位移三维特征明显,潜在滑面位于隧道以下:(2)边坡向山外(y正方向)方向的位移量最大,主滑方向和隧道洞身斜交,以向山外运动为主,边坡测点总体的运动趋势为向隧道内部和山里转动。在隧道边坡治理中,考虑隧道边坡主滑方向的三维变形特征,取得良好的效果。对隧道边坡变形进行三维监测及洞内变形监测,并将其用于隧道边坡的稳定性分析以及后期治理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不对称连拱隧道现场监测与分析研究   总被引:36,自引:12,他引:36  
介绍了马宅项不对称连拱隧道新奥法施工过程中现场监测的项目、手段及方法。基于监测结果,分析了不对称连拱隧道围岩和支护系统的变形及受力特点,获得围岩的动态信息以指导施工,为支护体系的优化提供依据,并对监测结果进行了讨论,可为日后同类工程的设计、施工和监测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3.
隧道塌方区加固后的施工监测与仿真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常德-张家界高速公路关口垭隧道右洞YK73+925~YK73+955段在施工过程中出现塌方,分析塌方原因后,结合工程具体情况,采用超前小导管预注浆辅以工字钢拱架处理塌方区,在处理段增设2个监测断面,并利用有限元法进行数值模拟分析,现场监控量测和有限元计算得到隧道收敛位移和拱顶下沉规律基本一致,且小于规范允许值,表明超前小导管预注浆方法处理塌方区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蠕动滑坡成因及隧道变形机理的分析   总被引:20,自引:8,他引:12  
以东荣河滑坡为便,利用现场勘测,滑坡监测及室内试验结果,分析了蠕动型滑坡成因,以及酿成隧道变形开裂的机理,得出的成果对蠕动滑坡体中隧道病害的有效防治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顺层滑坡数值模拟与监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长晋高速公路K31+160~K31+460段顺层滑坡为例,通过Geoslope软件数值模拟了该滑坡在初始设计状况下全断面开挖后无工程防护时的坡体状态,以及变更设计后工程防护对坡体的加固效果。同时运用监测等手段,对变更设计后坡体的适时状态进行监测分析,根据两者相互综合的反馈信息,为滑坡的“动态设计,信息化施工”提供依据,有效地指导设计及施工的进行。该滑坡成功治理的实践经验表明:(1) 对滑坡的治理不应只注重于单纯的支挡防护,而应根据滑体的实际地质情况,同时加强对滑体软弱夹层影响巨大的地下水疏排工程;(2) 反映坡体整体应力、应变的数值模拟与以坡体关键点为主的监测信息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为复杂滑坡的合理设计与成功治理提供一种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6.
厦门海底隧道地层变形监测与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厦门海底隧道施工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将临着陆域段地层大变形、砂层施工控制、全风化花岗岩地层变形机制以及如何穿越结构交界面和全(强)风化深槽(囊)等诸多难题,这些都迫切需要深入研究海底隧道上覆地层的变形规律以及地层变形发展的机制和控制技术。通过陆域段地层变形实测以及对隧道施工过程进行三维流固耦合数值模拟分析,较好地反应了地层变形的分布、发展规律,地下水的运行、作用机制,以及地层大变形发生的力学原因。同时,也较好地描述了海底隧道中围岩-衬砌结构-超前支护-注浆加固-地下水,这一结构体系在地层变形中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研究结果可为海底隧道陆域段顺利施工提供了技术参考和安全保障,也为即将通过海域软弱风化深槽作研究准备。研究结果表明,考虑流固耦合作用的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监测、观测结果具有良好的一致性,进一步说明围岩、地下水以及相应的施工控制是海底隧道的三大核心技术要素。  相似文献   

17.
董柱  杨正东  赖正发 《工业建筑》2011,(Z1):449-452,469
滑坡的成因、机理及影响因素多种多样,其对滑坡治理方案的选择至关重要。在滑坡的勘察、设计过程中应充分调查滑坡周边环境变化因素,深入分析滑坡的成因、机理,以便选择有针对性、合理的治理方案。通过对某一山地滑坡的深入调查、分析,推测滑坡变形受其斜下方塌方隧洞的影响,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滑坡治理。  相似文献   

18.
浒家洞滑坡治理工程监测分析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浒家洞滑坡是耒宜高速公路上较大滑坡之一,采用抗滑桩加锚索的整治方案。为确保该滑坡整治施工的顺利进行及设计方案的可靠合理,在施工及运营期间对该滑坡的深部位移进行了长期的跟踪观测,研究了滑坡及抗滑桩的变形规律,并对滑坡的发展趋势进行预测,为该工程信息化施工及安全运营提供了可靠保证。  相似文献   

19.
浃底隧道作为城市景观大道——瓯海大道上的重要构筑物,在洞口设计中采用了有利于环保及景观的拉长明洞。针对于浃底隧道出洞口段的软弱地基,结合出洞口明洞设计的特点,采用了桩筏基础的设计方案以避免过大沉降带来的不利影响。应用有限元方法,建立了明洞、桩筏基础与土共同作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桩筏基础应用于隧道洞口软弱地基处理这一方法进行了初步的研究。通过研究表明,隧道洞口在软弱地基条件下,采用的桩筏基础能充分发挥桩基承载能力,能有效的控制明洞填土所引起的不均匀沉降。  相似文献   

20.
双连拱隧道施工过程弹塑性有限元数值分析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针对广东省广惠高速公路小金口双连拱隧道和四川省宜水高速公路鞋底坡双连拱隧道2个工程,应用平面应变弹塑性模型,对双连拱隧道施工过程弹塑性进行了深入的有限元数值分析和模拟,提出了在隧道不同施工工序中塑性区的分布形式,通过这些塑性区的分析,指出了在施工过程中的围岩应力危险区域、围岩支护及监控量测的重点和难点,为施工提出了警示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