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针对微小型电火花加工装置电极夹持困难、辅助加工时间长等问题,提出了直接驱动电极丝的方法,采用超声马达作为电极的驱动器.利用有限元分析方法对超声马达进行模态分析,求解出超声马达的最佳振动模态和驱动频率.对整个系统进行了实验研究,验证了该系统的可行性. 更多还原  相似文献   

2.
提出了采用对轴向损耗不敏感的微细管电极进行微细电火花分层铣削的加工方法,并对管电极在加工过程中的损耗特性进行了理论分析。在此基础上,分别采用铜管电极和实心电极进行了微细电火花铣削加工实验。结果表明:采用中空结构的管电极不仅减小了铣削过程中电极端部的损耗半径,提高了加工精度,而且简化了微细电火花铣削的分层策略和电极损耗补偿策略。  相似文献   

3.
电火花加工电极损耗及其控制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电火花成型加工的精度,与电极的损耗程度有直接的关系.针对影响电极损的主要因素,提出了减少和控制电极损耗的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4.
电火花铣削加工电极损耗在线补偿的实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极损耗的在线补偿技术是电火花铣削加工的关键技术,通过研究在数控系统中如何自动实现电极损耗的在线补偿,开发了数控电火花铣削加工CAD/CAM模块和电极损耗补偿损块,这些模块通过各种数据交换和控一起构成了数控电火花铣削加工系统,分析了数控加工过程中数控系统内部的数据流程及系统内部各种缓冲区的作用,在 极补偿运动的各种实现方式进行比较的基础上,通过修改数控系统的插补准备工作数据缓冲区中的刀位数据,实现  相似文献   

5.
考虑制作工艺和边缘效应的梳齿电容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梳齿驱动器中理想计算模型误差较大的问题,利用平板电容理论及微积分方法,对制作工艺及边缘效应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并建立相应的计算模型.在此基础上,以加工完毕的梳齿驱动器为研究目标,得到其电容在理想条件下、考虑制造工艺误差及边缘效应条件下的计算结果分别为1.267 3 pF和1.440 3 pF.两者与利用高精度LCR测试仪测量所得电容1.517 2 pF之间的相对误差分别为16.47%和5.07%.实验结果表明,考虑制造工艺误差及边缘效应时计算结果的精度远远高于理想条件下计算结果的精度,证明了该理论模型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6.
在微细电火花微小孔精密加工中,由于微孔精密加工脉冲能量小,使电极与工件之间产生的放电间隙较小,当微孔加工深度较深时电蚀产物难以从狭小的放电间隙排出,过多的电蚀产物会增加二次放电概率和造成放电频繁短路,使加工回退,造成加工不稳定。为改善加工状态采用单旋深沟槽螺旋电极进行加工实验,实验通过制备Φ0.21 mm单旋深沟槽螺旋电极对Ti6Al4V进行微孔加工。并通过对不同沟槽深度的电极进行大量实验。实验结果得出深沟槽螺旋电极能明显的改善微孔加工质量、降低加工时间和减小电极损耗。并且当沟槽深度为直径的50%时电极损耗最小,沟槽深度为直径的60%时微孔加工形貌最优。  相似文献   

7.
就电火花加工中电极材料的合理选取及其对加工效果、电极损耗和生产率的影响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提出了在实际加工中合理选取电极材料的原则,对进一步提高加工质量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8.
为实现高深宽比微槽的加工,提出了一种自成形和扫描加工相结合的微细扁平电极制作及微细槽加工的工艺方法.采用棒状毛坯电极在一平板试件上扫描加工出一定长度的通槽,将毛坯电极沿垂直通槽方向向左和右偏移,两侧分别进行电火花反拷加工,得到扁平微细电极.再采用该扁平电极在线进行扫描加工即可得到期望的微细槽.实验获得了深径比大于18及尺寸一致性较高的阵列微细槽.与反拷或线电极磨削得到微细电极相比,自成形电极方法降低安装精度要求.而采用扁平电极进行微深槽的微细电火花加工,相对提高电极截面面积,降低电极损耗率,有利于提高加工效率.  相似文献   

9.
线电极放电磨削(WEDG)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为解决微细电火花加工中工具电极的在线制作问题,根据WEDG的技术特点,设计并研制出了一种分体武的新型WEDG装置,采用浮动轮自适应控制张力、齿轮副和滚动轮副的组合结构收丝等方法。系统阐述了其工作原理、设计思想和工艺应用。使用该装置可以稳定地加工出直径φ15μm、长径比40以上的微细工具,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微细电火花加工试验,给出了微细轴、孔及微三维结构的加工实例。研究和应用表明,该装置具有结构紧凑、走丝稳定、加工精度高、工艺适应性广等特点。  相似文献   

10.
在数控加工自动编程系统中,加工对象和刀具运动轨迹的三维显示是检验计算结果和数控代码正确与否的重要手段。介绍了利用计算机图形学中的平行投影和旋转变换进行形体三维显示的几何原理。在开发的数控电火花铣削加工自动编程系统中,实现了B样条描述的自由曲面及其加工中电极运动轨迹的三维显示,旋转,移动和缩放等功能。  相似文献   

11.
加工伞齿轮模具型腔的新型电极设计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现行电火花加工直伞齿轮模具型腔的电极设计不合理,特别是生产中用同一电极作为粗打电极、中修电极和精修电极,致使模具齿形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低.提出直伞齿轮电极粗打、中修电极和精修电极的正确设计方法和计算公式,使模具齿形的电火花加工精度和加工效率显著提高。该方法不仅适用于锻模,也适用于塑料模和压铸模等其它型腔模打模电极齿形设计。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汽油发动机火花塞的工作原理及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火花塞不跳火的主要原因,并列出常见的故障现象和相应的处理办法.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天然气发动机的动力性和燃料经济性, 对天然气发动机的点火提前角进行了优化研究.利用GTPower软件搭建了天然气发动机的仿真模型, 通过理论分析与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 分析了点火提前角对天然气发动机缸内燃烧压力和燃烧温度、压力升高率、燃烧放热率、转矩及燃气消耗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 利用DOE (design of experiments) 模块, 针对增压天然气发动机节气门全开、空燃比为22~25的工况, 以转速和点火提前角为独立变量、以输出转矩为相关变量、以缸内燃烧压力峰值出现的位置及压力升高率限值为约束条件, 进行了点火提前角的优化计算, 得到了最佳点火提前角的三维MAP图.  相似文献   

14.
火花点火天然气发动机混沌燃烧过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揭示边界条件对点燃式天然气发动机燃烧系统非线性动力学的影响规律,研究了不同点火正时下电控喷射点燃式天然气发动机燃烧系统的混沌特性.结果表明:在爆震限定范围内,随着点火提前角(spark advanceangle,SAA)的增加,平均指示压力(indicated mean effective pressure,IMEP)增加,循环变动系数(COVIMEP)降低;相空间中吸引子具有扭曲、相互交叉和折叠的复杂几何结构,但它也是一个有限范围内的运动,燃烧系统吸引子内的轨线表现出一定非周期的有序;吸引子的关联维(correlation dimension,CD)为小于2的分数,最大Lyapunov指数为正数,说明天然气发动机燃烧系统表现出明显的混沌特征;当SAA从30°CA增加到45°CA时,IMEP从0.798 MPa增加到0.854MPa,COVIMEP从4.4%降低到1.2%,CD从1.76降低到1.59,最大Lyapunov指数从0.1降低到0.04,因此燃烧系统复杂度及系统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下降.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安装EGR阀的CA6 10 2试验机进行EGR率、点火提前角、空燃比等因素的匹配试验 ,分析其变化规律 ,找出安装EGR阀后发动机点火和供油的最优匹配。在保持经济性指标的同时 ,最大限度地改善排放  相似文献   

16.
车用电控发动机点火能量测试系统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加快车用发动机电控单元的开发,优化发动机的燃烧过程,开发了点火能量测试系统.系统中的试验监控界面通过串口与点火模块中的MCU保持通讯,实时监控系统的运行参数;MCU以输入的转速信号为基准,计算点火提前角和点火正时,输出点火控制信号,并通过晶体管控制初级回路的通断;参照SAE J973—1999标准,采用稳压管串模拟负载,分别采集点火线圈次级输出的电压信号和流经次级回路的电流信号,并对电流和电压信号的乘积进行积分运算,即可得到点火线圈次级输出的能量,以此作为评价点火能量的一个指标.试验结果表明,针对自主开发的JL465Q5发动机电控点火模块,点火能量能被有效的量化评价.  相似文献   

17.
描述聚苯胺柔性透明电极的制作方法,利用该电极制作负电阻器件,在大气环境下观察到明显的负电阻特性,并对其产生负电阻的内在机理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8.
By using Nb and Si elemental powders as raw materials, dense Nb/NbsSi3 composites were successfully fabricated by a spark plasma sintering (SPS) technology. 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fabricated composites was analyzed by OM, SEM, XRD and EPMA; the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of the composites was also investigated by a quenching test. 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pared composites consist of Nb and Nb5Si3 phases; Nb particle uniformly distributes in the in-situ synthesized Nb5Si3 matrix. During the SPS process, an interfacial reaction occurs between Nb and Si particles to synthesize Nb5Si3 until reactant silicon has been completely depleted.  相似文献   

19.
By using Nb and Si elemental powders as raw materials,dense Nb/Nb 5 Si 3 composites were successfully fabricated by a spark plasma sintering(SPS)technology.The microstructure of the fabricated composites was analyzed by OM,SEM,XRD and EPMA;the microstructure evolution of the composites was also investigated by a quenching test.The 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epared composites consist of Nb and Nb 5 Si 3 phases;Nb particle uniformly distributes in the in-situ synthesized Nb5 Si3 matrix.During the SPS process,an interfacial reaction occurs between Nb and Si particles to synthesize Nb 5 Si 3 until reactant silicon has been completely deplet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