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以传统细胞培养的重要碳源葡萄糖与柠檬酸、氮源L-谷氨酸为小分子模型,以聚乙二醇为测定微囊膜截留相对分子质量的模型分子,研究了微胶囊通透性能,考察了制备条件对壳聚糖/海藻酸钙微胶囊通透性能的影响.结果说明:葡萄糖、柠檬酸和L-谷氨酸可以自由透过微囊膜扩散;采用20 mg/mL海藻酸钠溶液与相对分子质量5万、2 mg/mL壳聚糖溶液制备微胶囊,胶囊的截留相对分子质量为1500;降低成膜壳聚糖溶液浓度和壳聚糖分子量,增大微胶囊粒径均有利于提高壳聚糖/海藻酸钙微胶囊的通透性.  相似文献   

2.
海藻酸钙/聚精氨酸微胶囊的载药和缓释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乳化-固化法,制备海藻酸钙/聚精氨酸微胶囊。分别考察不同聚精氨酸相对分子质量、海藻酸钠浓度、氯化钙浓度对海藻酸钙-聚精氨酸微胶囊载药量以及牛血红蛋白缓释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中相对分子质量聚精氨酸制备的海藻酸钙/聚精氨微胶囊的载药量较高并且具有更好的缓释效果。随着海藻酸钠浓度的升高,海藻酸钙/聚精氨微胶囊的载药量降低;随着氯化钙浓度的升高,海藻酸钙/聚精氨微胶囊的载药量先升高后略有降低;然而,以上因素对海藻酸钙/聚精氨微胶囊的缓释性能均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3.
《广州化工》2021,49(14)
采用脱乙酰度≥95%的壳聚糖为原料,通过NaNO_2氧化法降解得到不同分子量的壳聚糖。通过单因素试验,考察不同反应条件对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钙微胶囊机械强度的影响,再通过响应面试验优化微胶囊的制备工艺。研究结果表明,当成膜时间为32 min,壳聚糖浓度为6.1 g/L,壳聚糖分子量为58189,壳聚糖pH值为6.0时,海藻酸钠/壳聚糖/海藻酸钙微胶囊的机械强度最高。  相似文献   

4.
海藻酸钠明胶协同固定化黑曲霉脂肪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爱玲  杨江科  黄瑛  闫云君 《应用化工》2007,36(4):317-320,324
以海藻酸钠明胶为复合载体,采用包埋法制备固定化黑曲霉脂肪酶,考察了海藻酸钠、明胶浓度等因子对固定化效果的影响,比较固定化酶和游离酶对温度、pH等条件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制备固定化黑曲霉脂肪酶的最优条件为:海藻酸钠、明胶浓度分别为1.25%和0.5%,CaC l2浓度为10%,给酶量为450 IU/g;固定化酶最适温度为35℃,最适pH为9.0,常见有机溶剂和金属离子对固定化酶的活力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5.
采用乳化固化法制备出平均粒径为820 nm的海藻酸钙空白微胶珠,并以几丁聚糖为膜材进一步制备了海藻酸钙/几丁聚糖微胶囊。以胰蛋白酶(Trypsin)为模型药物,采用两步法制备了载胰蛋白酶/几丁聚糖-海藻酸钙微胶囊,考察了几丁聚糖分子量、几丁聚糖浓度、成膜时间、投药浓度等工艺参数对微胶囊载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几丁聚糖-海藻酸钙微胶囊对胰蛋白酶具有较好的负载性能。  相似文献   

6.
采用乳化法制备海藻酸钙微球及海藻酸钙/聚组氨酸载药微胶囊,并考察不同海藻酸钠浓度、氯化钙浓度对微球表面形态、粒径分布、载药性能及微胶囊控制释放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海藻酸钠浓度主要影响微球的粒径大小,氯化钙浓度主要影响微球的分散程度及粒径分布,微球载药量均随海藻酸钠浓度及氯化钙浓度的增加而减小,所制备的微胶囊均无明显的突释现象。  相似文献   

7.
以化学共沉淀法合成Fe3O4纳米粒子为磁核,采用乳化交联法制备磁性壳聚糖微球,并对其形貌、结构和磁饱和强度等性质进行了表征。以磁性壳聚糖微球作为载体,固定化猪肺粗提物中的血管紧张素转化酶,并对固定化条件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固定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最佳条件为:pH值为8.3,最佳温度为50 ℃,最佳时间为1.5 h,最佳酶溶液蛋白浓度为6 mg/mL,此时固定化酶活力最高为0.048 U/g微球。与游离酶相比,固定化酶的pH值稳定性和热稳定性均得到提高。固定化酶重复使用10次,仍然保持40%以上相对活力,说明磁性壳聚糖微球是固定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的良好载体。  相似文献   

8.
《应用化工》2019,(11):2550-2554
采用水热法制备得到磁性Fe_3O_4纳米粒子,以壳聚糖、制备的Fe_3O_4为原料,采用乳化交联法成功制备了磁性壳聚糖微球,并通过SEM、FTIR、VSM、XRD对其进行表征。进一步以制备的磁性壳聚糖微球为载体,采用吸附法制备磁性壳聚糖微球固定化乳糖酶。以酶活力为考察指标,研究了不同固定化条件对制备固定化酶的影响,以及固定化酶的酶学性质。结果表明,乳糖酶的最佳固定化条件为:固定化时间4 h,pH为7.0,乳糖酶酶液浓度为0.6 mg/mL,固定化酶相对于游离酶的pH稳定性和温度稳定性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固定化酶重复使用5次后,酶活仍保留65%以上。  相似文献   

9.
采用海藻酸钙微胶囊包埋固定化酶方法,模拟研究固定化酶降解污染水体中有机物及抑制藻类的效果。考察了固定化纤维素酶和脂肪酶微胶囊的最佳芯壳比及酶浓度的影响,发现酶浓度为1mg/L,芯壳比为1∶3时固定化酶对水中污染物的去除率较高。固定化酶对不同有机物都具有一定的降解作用,但对苯酚等难降解有机物去除率不高,而且对水体中的藻类有抑制作用。模拟天然水体情况下,固定化酶对有机污染物去除效果明显,固定化复合酶去除效果较好且还具有显著的复氧作用。  相似文献   

10.
利用海藻酸钙凝胶颗粒固定葡萄糖氧化酶(GOD).确定了固定化条件,并考察了温度、pH值、储存时间对固定化酶和游离酶酶活力的影响,测定了酶活回收率.确定的固定化较优条件为:CaCl2 5.0%(质量体积比),海藻酸钠3.0%(质量体积比);固定化酶的最适催化温度为31℃、最适pH值为6.3,较游离酶分别提高7℃和0.6;固定化酶的平均酶活回收率为61.69%.此外,酶的储存稳定性能也有所提高,可重复多次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