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5,(2)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成为目前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加快培养创造性新型人才是中国教育的光荣使命。新课改中特别强调对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语文作为基础学科应作出表率。语文教学中,写作为最具有个性特征的精神劳作,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广阔天地。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6)
在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广大教师要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教学实践改革中适时正确引导,不断创造条件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本文就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探讨,从教师要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突破课堂教学空间,创设语文实践天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通过采用新技术,新手段,实现教师与学生的"零距离、无缝式"互动教学,从而实现对语文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5,(4)
<正>在日新月异的今天,创新已成为社会改革发展的主流,教育改革亦是如此。伴随着初中课程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创新教育已经渗透到了各个学科之中,尤其是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优良品质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初中语文作为初中教学里的工具学科,教师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在当前教育改革的形势之下,语文教学应勇于创新,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作为教育目标之一,同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8,(12):47-48
近年,推进语文创新教学模式已经成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众所周知,创新是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推动力,语文教学中应该把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摆在首位。语文是一门基础性、文字性、语言性的学科,创新教学模式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把创新教育巧妙、有机地渗透到语文教学中,给语文教学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17)
<正>"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已成为我国教学改革的主旋律。语文新课程的实施标志着我国的语文教学改革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新课程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和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在语文教学实践中采用了"加减法",取得了积极的成效。一、加兴趣,减约束亚里士多德说:"古往今来人们开始探索,都应起源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莎士比亚也说:"学问必须合乎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4,(8)
创新是新课程改革的主旋律,其重点是教学的创新,而教学创新的重点又是课堂的创新,其主要内容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小学语文是学生语文学习的基础,其教学任务主要是教授小学生学习汉字和课文,对语文学科有一个基本的认识,在口语表达上有所进步,并且具备一定的写作水平。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创新人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如何树立全新的教育教学观念,真正体现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育原则。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4)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是当前教育的重要任务。小学生的创新是个体意义上创新,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就要摒弃不利于学生创新能力发展的教学模式,发挥语文课程、语文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方面的优势,营造好教学氛围,培育和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17)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既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语文教师不但要传授学生知识,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4,(24)
<正>新课程改革以来,我们不断强调要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因为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中,需要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也只有不断创新和发展才能够推动社会的不断进步。因此,当前人们十分关注教育工作中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也成为了教育界不断探讨的热门话题。数学知识是思维的结晶,创造力的核心。想要在数学课堂中引导学生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教师就必须改变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8,(2)
<正>语文是一门富有创新内涵的学科,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发展智力,而是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则是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核心因素。如何激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多年的教学实践使我摸着了一些门道:优化课堂教学,激活创新兴趣;挖掘教材内容,激活创新思维;拓展学科活动,激活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