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试论中国园林的山石之美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封云 《中国园林》1996,12(2):53-56
本文从文化心理,自然环境以及山石本身的内在,外在属性等四个方面,对中国园林的山石之美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3.
韦金笙 《中国园林》1994,10(2):54-60
扬州是国务院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早在西汉就已构筑宫苑“钓台”,清乾隆盛基曾隆誉“扬州园林甲天下”,保存至今并经修复的名园,被园林界公认为“可视为江南园林代表作品”。本文综合有关资料探讨扬州园林兴衰史,给中国园林史增添一页资料。  相似文献   

4.
周武忠 《中国园林》1991,7(2):21-26
扬州是我国现存古典私家园林的主要分布区之一。扬州园林在我国造园历史上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何认识扬州园林,宏扬其精华,是当今扬州的园林建设所面临的重要课题。本文在前人研究扬州园林的基础上,对扬州园林的历史变迁、数量和分布作了简单的叙述;并探讨了扬州园林的风格与特色。认为现在的扬州园林,应当属于江南园林的范畴,具有清幽、朴野的风格。它运用精湛的造园技巧,创造了具有鲜明地方色彩和独特时空意识的园林典范。  相似文献   

5.
清代康、乾年间,江南园林盛况空前,乾隆六次南巡,瘦西湖成为水上御道,地方绅商争宠,沿瘦西湖营造园林达"三十里楼台",形成"两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楼台直到山"的盛况,扬州园林也被誉为"园林之胜,甲于天下"。为品赏与再现当时盛景,撰文阐述"乾隆盛世"瘦西湖园林群造园特色,并依据相关史料与现场踏察,以宫廷画家所绘30余座园林画为蓝本,按《清明上河图》长卷形式,绘出《清代康乾盛世扬州瘦西湖园林群图卷》。  相似文献   

6.
蓝青 《城市开发》2004,(6):30-33
清末著名教育家、实业家张謇先生是中国近代第一城的设计师、缔造者。先贤的功德必将流芳千古、与世长存。随着时代的推移,“第一城”务必重塑新形象,这是新世纪赋于当代人的历史使命。国内外许多专家就此题发表了一系列高见。笔者深受启迪。作为一位文化老朽,也想凑个热闹,说几句不着边际的外行话,权作对先贤恩德之图报。  相似文献   

7.
李金宇 《园林》2003,(11):25-26
扬州地处南北要冲,其园林亦被称为兼有"北雄南秀"之美,在鼎盛时,更有"扬州园林之胜,甲于大下"的说法。现先取遮隔艺术,对其作一浅显的分析。中国古典园林是地不求广,园不求大,但艺术追求却是"意贵乎远,境贵乎深",讲究小中见大,含蓄深蕴。要达到此中境界,重要的手法之一就是得把景千方百计遮掩起来、隔起来,方可达到"庭院深  相似文献   

8.
封云 《华中建筑》2002,20(5):103-104
园林是时空的艺术;造园处处涉及虚实。实是指物境的建造,而虚则可指情弹与意境的开拓。化实为虚,虚实相生,由触景生情到情景交融,这正是中国园林艺术的魅力之所在。该文就中国园林的虚实之美进行了论述。  相似文献   

9.
张莉苹 《园林》1996,(6):12-13
朦胧与含蓄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是屡见不鲜的,在绘画、音乐等抽象艺术的表现中所达到的境界则更令人神往。而园林艺术的朦胧与含蓄美和绘画、音乐一样起着异曲同工的妙用。所谓园林艺术的朦胧与含蓄美,是指造园家在园林布局时,常让幽深的意境半露半含,或是把美好的意境隐藏在一组或一个景色的背后,让游人自己去联想,去领会其深度,以达到不尽之意。朦胧又常常是含蓄的深化。朦胧与含蓄的手法使游人需经推敲琢磨之后,方能领悟其中的奥妙。这正如“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所描写的,那曲径尽头的禅房,游人是不可能一下子全部看清楚的。又如“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雾露隐芙蓉,见莲不分明”,似真非真,耐人寻味。再如,“留得残荷听雨声”,音乐家在园林艺术朦胧美的启发下,谱出了《雨打芭蕉》这一反映园林艺术朦胧美的旋律。而每每听到这  相似文献   

10.
刘庭风 《园林》2003,(12):4-5
福建园林始于西汉,亦有皇家园林出现,明清后私家园林达到鼎盛期,多达近50处,现代园林以闽南三角洲地区最集中。台湾园林始于明末,在清代达到鼎盛,尤以私家园林为著,亦达20多处。两地园林同属闽南文化和热带及亚热带地区,  相似文献   

11.
唐红军 《中国园林》2003,19(12):66-68
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园林植物特性的分析,指出了园林植物在古典园林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对古典园林中的园林植物的更新原则进行了归纳,最后对古典园林中,园林植物的日常养护管理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13.
园林原型的形成加速了园林艺术的成熟,但这也使其历史推动了别的发展机会。中国的现代条件为中国园林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历史机会与挑战。本文通过研究中国园林的艺术原型,探讨复兴中国园林扔创作策略,提出中国现代园林发展的七个创作机遇  相似文献   

14.
扬州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之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扬州城自古是一经济消费城市,其产生不同于其它大多数中国古城内向的发展和筑城思路。今天扬州的城市历史文化风貌大多为明清时的遗存,而明清扬州的城市特色也不同于北方因政治或军事而兴起的平坦而方整的城市。清代的扬州盐商聚居,乾隆六下江南,当时麋集于扬州的盐商为了争宠,在运河沿岸掀起了造园热潮,其间分布着众多大大小小的私家花园和商贾会馆。今天从城中何国、徐园等  相似文献   

15.
王铎 《中国园林》1995,11(2):34-37,31
抽象园林作为园林艺术的创作类型和方法是相对于自然园林和几何图案式园林,是和现代建筑环境和谐的园林流派,尤适于建筑空间中的平地园林。 抽象园林在二次大战后的四、五十年代,随着城市社区和别墅、休闲度假区的建设,已始于其匹配的园林设计实践。最早见于密氏·凡德罗设计的特律拉斐特公园方案。作为理论的提出大约在60年代。80年代后期我国一些城市和地区如深圳、广州、海南等地,其街头绿地、度假区庭院等也开始了这种类型园林的建设实践,并探讨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门窗洞墙--古典园林的小品之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封云 《华中建筑》2003,21(3):108-109
造园好似绘画,游园犹若赏画,“刹宇隐环窗,仿佛片图小李;岩峦堆劈石,参差半壁大痴”。小李是指唐代山水画家李昭道。其父李思训(653~718)“书画称一时之妙,……其画山水树石,笔格遒劲,……时人谓之大李将军。”李昭道颇能继承家学,故人称小李将军。李昭道工画金碧山  相似文献   

17.
徐锋  刘庭风 《园林》2004,(4):4-5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位于北京西北郊,是清代盛期乾隆皇帝亲自指导设计的园林,可以说是乾隆造园艺术的巨大成功。在选址上,利用原有的湖泊,一为兴修水利,二为孝敬母亲,从1750年始建,历11年,在1761年建成。1860年英法联军入京,该园受重创,幸得慈禧偏爱,于1885年动用海军军费3600余万两,直至1893年修复完工。无奈7年后八国联军再度洗劫园林,慈禧再度巧立名目修园,不过,在园中住不到五年就命归黄泉了。该园解放后得到修缮,1992年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相似文献   

18.
关于园林与现代主义的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漆淑芬 《中国园林》1995,11(2):32-34
本文根据美国《风景园林》(Landscape Architecture)1990年1月号园林论坛专栏刊登的题为《‘主义’的聚合》(A Convergence of‘ISMS’)一文编译。原文是参加讨论的三位专业人士之间相互提问,对话和辩论。他们分别是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园林学教授彼得·雅葛布斯(Peter Jacobs)、哈佛大学设计研究学院园林学教授助理伊丽沙白·梅尔(Elizanbeth Meyer)和旧金山彼得·沃克——玛莎·史瓦尔兹事务所的合伙人玛莎·史瓦尔兹(Martha Schwartz)。为了节约篇幅起见,译者作了删节和调整,编成此文。  相似文献   

19.
王子林 《中国园林》1995,11(4):24-25
现在的北海公园是清代前期在金元两代皇家园林——北海琼岛的遗址上修建的。北海琼岛始建于金代,当时称为琼华岛。元四年(公元1267年),在岛上修筑宫殿,并赐名万岁山。至元八年(公元1271年),又赐名万寿山。明代把琼岛称为万岁山或万寿山或蓬莱山。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在山巅营建白塔,所以又称白塔山或塔山。清雍正、乾隆年间,都曾稍加茸建。乾隆三十八年(公元1773年)冬,乾隆皇帝登临白塔山,赞这里“地既博,而境既优”。因为眼前景色优美,山径曲折,石洞玲珑窈窕,堆云积翠的白玉石桥横跨北海之上。亭台楼阁因山之势而构成,“室有高下”,或“缘山而升”或“历蹬以下”,“其趣恒佳”(《白塔山总记》),并以画廊、城垣、洞穴、假山、曲径等加以连接,既富有变化,又协调统一。 一、金代用太湖石筑琼岛 波光凌凌之中的琼岛,山石垂危,峰峦叠嶂。构成这种气势的太湖石,是宋代从苏州运到开封,  相似文献   

20.
园林与文化共同具有的特性即地域性,不同的地域产生不同的文化和园林特色,反之相同的地域则会产生具有共同特征的园林与文化。作为园林工作者不仅仅要尊重自然,更应尊重自然规律,这本身就是对先进文化的打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