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建筑与媒体     
<正>《时代建筑》从创刊至今走过了30年,这30年也正是中国当代建筑和与之相伴的建筑媒体迅速发展的30年。因此,本期杂志选择"建筑与媒体"作为主题。媒体,在记录、展现、影响和推动建筑学科发展上的作用不言而喻,早有国内外学者研究建筑和媒体的关系。媒体不是独立于建筑学科之外的旁观者,而是深深介入其中,呈现"建筑—媒体"的共生状态。随着媒体形式的发展演变,媒体与建筑的交互作用日益深入和多元,极大促进了建筑话语的生产和建筑学内容的丰富。本期聚焦"建筑与媒体",特别是在中国当代  相似文献   

2.
《时代建筑》2008,(2):186-197
地缘文化与地域建筑实践 2006年第4期:当代西部城市与建筑2007年第6期:反思与实践:东北城市与建筑 为了突破《时代建筑》身处长江三角洲的地缘局限,更为广泛地关注当代中国建筑实践,《时代建筑》有步骤地拓展其眼界和报道范围。继主题报道北京,广州等城市建筑之后,《时代建筑》在2006、2007年更投入了大量的编辑力量与时间,  相似文献   

3.
作为透视中国当代建筑的窗口和探讨当代建筑问题的前沿阵地,《时代建筑》杂志对不断涌现的中国年轻建筑师一直保持着高度关注。2005年第6期杂志曾以"中国年轻一代的建筑实践"为主题,推出了一批当时30岁左右的年轻建筑师如张斌、张轲、祝晓峰等。  相似文献   

4.
实验与先锋     
《时代建筑》杂志一直关注和倡导当代中国建筑最前沿的探索和实践。2000年第二期“当代中国实验性建筑”、2002年第五期“中国当代建筑新观察”便是两期专题性的尝试。  相似文献   

5.
周榕  周南 《时代建筑》2014,(6):22-27
文章指出《建筑学报》和《时代建筑》的封面项目可被视为不同建筑专业媒体所推崇的建筑样板,数据统计显示这两份刊物的封面样板取向呈现出"京派"与"海派"之间的巨大差异,并通过对两刊封面"缺席者"和"撞图"现象的分析,进一步探讨中国当代"媒体—建筑"生态共同体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以及媒体对于当代中国建筑生产的组织协调与范式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本文描述的是三个人眼睛里的《时代建筑》,通过他们独特却有典型意义故事中的《时代建筑》,讨论了杂志与当代中国建筑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读书     
《媒体与评论:建筑研究的一种视野》(以下简称“媒体与评论”)与《体验与评论:建筑研究的一种途径》(以下简称“体验与评论”)两本书,是同济大学支文军教授30多年来的研究成果整理汇编而成的学术读本。作者主持并担任《时代建筑》杂志主编多年,作为一位以学术期刊为媒介的建筑评论工作者,在建筑批评理论、中国当代建筑评论、当代建筑作品解读、媒体与传播等领域持续发表了大量的学术研究和评论文章。本套文集的出版主要基于认知自我意识的萌发,是作者对自己历年所发表论文的完整梳理。  相似文献   

8.
《时代建筑》杂志自创刊20年以来,以繁荣建筑创作.增进国内外学术交流为办刊宗旨,以“时代性、前瞻性、批判性”为办刊特征,以当代中国建筑为其地域特征,以国际化品质为其目标,经历了创刊、渐变、突变和深化等各个发展阶段,奠定了其在中国建筑学术界的地位。本文对《时代建筑》的发展历程作了历史性的分析和阐述,对杂志的特征和办刊思想进行了总结和剖析,并勾划了未来发展新的视野。  相似文献   

9.
《时代建筑》计划在2012—2013年这两年时间的3期杂志里,以10年为剖切面,对"50后"、"60后"和"70后"3个中国当代建筑师群体(以下简称"50、60、70年代生建筑师")进行系统且整体的梳理与研究。这批建筑师经历了中国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带来的经济快速发展的浪潮,参与了中国30年城市快速扩张背景下的大规模建设,成就了无数的新城新区和高楼大厦,也创作了一批具有时代意义的作品。无疑,这是一群对当代中国建筑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并且正在发生影响的一线建筑师。我们不仅会对这批建筑师进行群体研究,而且会对其中的优秀代表进行个体分析,关注他们30多年来的成长,关注他们对当代中国建筑问题的思索,关注他们的建筑实践。  相似文献   

10.
从每期主题看《时代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主题的角度分析了近3年的《时代建筑》的内在关联,并试图借此构筑一幅当代中国建筑的立体图景,同时探讨了在当代作为个专业建筑杂志其走向公共空间的可能性与必要性。  相似文献   

11.
文章就当前建筑界关心的话题----建筑创作、现时的建筑理论研究工作、中国建筑特色的探索、中国建筑当代的发展、城镇建设面临的态势几个问题,作了简要的阐述,以祈其对繁荣建筑创作有所补益。  相似文献   

12.
关于风景园林学会建设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杨滨章 《中国园林》2007,23(8):81-84
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是当代中国社会的主旋律之一,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可持续进行的重要保证之一。在积累了近30年宝贵经验,参与和见证了中国风景园林事业在现代,特别是在当代的飞速发展历程后,中国风景园林学会正面临着如何顺应国内外形势,特别是如何应对中国城市日新月异的建设进程,加强自身建设,团结和带领中国风景园林行业主动出击、迎接挑战的重大课题。就学会自身体制的改革、工作领域的拓宽等方面提出一点见解,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杨涛  ;滕军红 《新建筑》2014,(4):94-96
1840年以来,中国建筑受西方Archjteeiure的影响颇深,既未彻底揭示中国传统建筑的本质问题,又缺失对西方Architecture观念的甄别与质疑。中国近现代建筑发展的根本目标在于,要在现代中国探索出真正的“中国现代建筑”——既不是传统,也不是Architecture,更不是两者的“混搭”。在传统与西方道路上走不通的150年中国近现代建筑理论与实践探索恰恰表明:中国近现代建筑的探索该“破题”了,“中国现代建筑”该“破土而出”了。  相似文献   

14.
热带园林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李敏 《中国园林》2004,20(11):58-64
热带园林是一种基于气候带资源特征的地带适宜性园林形式,也是现代园林景观营造中生态与人文和谐共存的典型文化载体之一.对热带园林基本概念、发展特点及景观特色的学术研究,有利于构建源于自然的"地带园林学"理论体系,开拓中国岭南园林与世界同气候带园林文化交流研究新领域.  相似文献   

15.
施瑛  孙一民  潘莹 《建筑师》2011,(4):83-87
20世纪50年代出现的Team10并不是一个建筑师事务所.更像是一个松散的学术组织。Team10中的建筑师们各自独立开业.建筑理念也不尽相同.但对国际式现代主义建筑风格的质疑这一共同目标.使他们凝聚在一起。Team10提出的各种关于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的理论至今对当代中国仍具有参考价值。更为重要的是,Team10在三十多年的活动时间里.所呈现出的开放性、批判性、独立性、包容性,已成为Team10小组的根本精神所在。研究与学习Team10的精神.对于反思当代中国建筑与城市规划实践.改变当代中国建筑与城市理论浮躁而又空洞的现状.促进中国建筑教育的改革和发展都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对中国大陆实验建筑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中国大陆实验建筑的发展过程、现状的分析,并就其与当代艺术的横向交流,提出中国大陆实验建筑所显示的对建筑语言与建筑空间的探索以及对当下文化的关注,正是其独立于主流建筑之处的重要因素,它的实验性也正是中国当代建筑艺术发展的希望。  相似文献   

17.
王衍  王飞 《时代建筑》2011,(3):40-43
文章从解释"山寨"的由来及其社会文化语境开始,对"山寨建筑"的产生进行追溯。通过"中国建筑图景"网站的记录,分析两个"山寨建筑"案例,试图探讨在极限条件下,"山寨建筑"和建筑学的具有积极性的联系。  相似文献   

18.
徐鑫  李海燕 《南方建筑》2006,(10):23-25
本文通过对伊东丰雄(Toyo Ito)的建筑设计与环境、理念、风格等几方面的解读,提取了其中的地域性因素,并且结合实例加以分析,以引起当前我国建筑师们在建筑创作过程中更多的理性思考,发现具有中国特色的地域性建筑.  相似文献   

19.
付毅刚  常健 《华中建筑》2005,23(6):58-60
该文从建筑策划的角度,针对武汉市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作了相关研究和策划,试图通过这样的尝试加深对建筑策划理论的理解。也希望能给国内正在兴起的大学科技园的建设提供某些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美国最高级别的风景园林奖项——ASLA奖与时俱进,促进了美国风景园林行业的发展。分析不同时期ASLA评奖标准的嬗变,阐述其对美国风景园林发展所起的积极作用,为转型发展中的中国风景园林带来启示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