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探讨螺纹剪切式吸能装置的实车匹配性,进而验证其在实车碰撞过程中的吸能可行性,针对众泰2008这款车型的结构特点,修正已有螺纹剪切式吸能装置结构参数,设计制造出与之匹配的螺纹剪切式吸能装置,并实现其在实车上的安装与应用.这样既验证了螺纹剪切式吸能装置的实车匹配性,也为进一步的实车碰撞试验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螺纹剪切式碰撞吸能系统快速推进装置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螺纹剪切式汽车碰撞吸能系统CST(Cutting the Screw Thread)的快速推进问题,基于电磁发射理论,创新设计出一种CST快速推进装置,利用有限元方法确定了CST快速推进装置工作过程中的磁场分布及电磁力大小,分析发现,由于螺纹杆的存在,CST快速推进装置的磁力线分布不均匀,线圈内部的磁力线都集中于螺纹杆之中,螺纹杆的前端以及靠近线圈左端的螺纹杆表面磁力线比较密集,且大部分磁力线通过螺纹杆的螺纹,表明CST快速推进装置工作过程中的大部分电磁力集中在这两处的螺纹上。可见,本文创新设计的CST快速推进装置能够取得预期的快速推进效果。  相似文献   

3.
文中以新一代螺纹剪切吸能装置(以下简称CST)为研究对象,CST的控制系统系统以车速传感器为依据,判别车速所在的安全状态,通过行程开关来控制螺纹运动行程,应用程序的设计方法,通过传感器技术、直流电机的调速技术及单片机控制技术,对CST的控制系统采用双闭环的控制方式,使得两套独立的CST装置在运行过程中协调一致,解决了双CST系统的同步问题,实现了螺纹剪切装置的工作平稳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4.
为避免传统的确定螺纹剪切式汽车碰撞吸能装置(以下简称CST)最优结构参数方法计算量大的问题,笔者提出一种CST显式优化设计模型予以改进.该模型基于响应面法的基本思想,利用UG、VPG和LS-DYNA软件,针对60 mm CST的4个主要因素进行单因素仿真实验分析,通过MATLAB对所得数据进行拟合得到各单因素和对应最大...  相似文献   

5.
以满足后下部防护装置的法规要求为目标,对设计出的一种曲柄滑块式CST货车后下部防护装置的吸能螺纹进行了优化设计。首先通过VPG进行了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并结合正交优化方法对吸能螺纹的参数进行了优化设计,最后在LS-DYNA中以高于法规要求碰撞速度的50 km/h对装置进行了碰撞过程的数值仿真计算,最后得到了一组优化后的吸能螺纹参数,算例表明,装置的各项指标都满足法规要求,达到了优化目的。  相似文献   

6.
车辆碰撞及吸能材料结构研究进展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黄春曼  李慧敏 《广西机械》2012,(1):112-114,117
车辆被动安全保护是降低车辆碰撞事故损失的有效方法,在车辆结构中设置吸能材料和结构是车辆被动安全保护的重要方面。针对国内外兴起的车辆碰撞吸能材料和吸能结构研究状况进行了综合评述,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吸能材料及结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汽车技术法规是汽车认证和进出口商品检验的主要技术壁垒和障碍。阐述了印度汽车市场的发展情况以及中国车企进入印度市场的现状,并阐明了解印度汽车碰撞安全法规的必要性,进一步对比了中印被动安全法规的差异、中印NCAP之间的差异,并提出了相关汽车安全设计策略,为汽车生产商在车辆安全性能设计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对螺纹剪切式吸能装置在汽车碰撞过程中的研究主要采用有限元法,为确定吸能螺纹合适的网格尺寸,以VPG(virtual proving ground)和LS-DYNA3D(livemore software-dyna)为平台,采用二分法逐渐细化网格尺寸,对单圈螺纹的剪切过程进行仿真分析。获得满足收敛性条件的合适的网格尺寸,即截面网格尺寸为0.2 mm×0.2 mm,螺纹螺旋方向的每段轴向增量亦为0.2 mm。结果显示,当剪切过程分析的网格尺寸取上述尺寸时,得到的加速度总趋势及各能量的变化与理论相符,剪切力与理论计算值的偏差很小,表明该网格尺寸能用于汽车碰撞时的仿真分析,对其他同类仿真计算的网格划分也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汽车零部件》2012,(6):44-44
提到汽车安全,以往人们大多关注安全气囊、ESP等主被动安全配置,现在,业界又开始关心汽车钢板强度的问题。有些人认为,钢板的强度对车辆安全更重要,实际情况是这样吗?事件一:2011年11月21日,中华首款SUV——中华V5全国上市。它在媒体中公开宣布整车全面采用新一代吸能式高强度钢化车  相似文献   

10.
针对轻量化设计中铝制梁式发动机罩盖在发动机盖到发动机舱之间的硬点距离小于75mm时,不能满足碰撞时行人安全保护的问题,设计开发了多锥形结构的铝合金发动机罩盖。运用非线性有限元法,在ANSYS中分别建立了行人头块、发动机罩盖内板和外板的有限元模型。对多锥型铝制发动机盖的性能进行了人-车碰撞仿真分析,结果表明:新设计的多锥型铝制发动机盖可以在发动机罩盖到发动机舱之间的硬点距离不小于62mm的情况下,可以满足行人碰撞安全保护,提高了人-车正面碰撞时汽车的被动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随着汽车被动安全技术和测试方法的不断发展,安全法规对汽车安全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实车碰撞试验作为汽车被动安全重要的测试方式,车辆制造商及检测机构都投入了大量资源进行实车碰撞试验室的建设。主要从规划和布局、所需设备及土建设计要点等方面,探讨了碰撞试验室整体规划、分期建设的建设方案。  相似文献   

12.
梁继云  陆青松  胥峰 《机械》2011,38(3):1-6
在车辆被动安全防护中,吸能部件的设计研究是其基本的一个环节.设计耐碰撞机车吸能装置可在车辆发生碰撞后迅速更换损坏部件,减少维修周期,节约维修成本.薄壁金属吸能结构作为一种高强重比、低成本、高吸能效率的结构,广泛应用于飞机、汽车、铁路列车和轮船等几乎所有交通工具的碰撞动能耗散系统中.对四元胞正方形结构和几种常规截面形状单...  相似文献   

13.
通过实车试验研究发现,紧急制动时车辆加速度信号与其他工况有明显区别,可利用车辆的加速度信号识别驾驶员的紧急制动行为以预测碰撞事故。因此,基于制动加速度和移动窗积分算法,研制了一种可用于主被动结合新型碰撞缓冲吸能装置的自动控制系统。实车试验表明,该系统能够有效识别驾驶员的紧急制动行为并预测碰撞事故,能向主被动结合新型碰撞缓冲吸能装置发出正确的触发指令,且工作稳定。  相似文献   

14.
《机械强度》2015,(5):924-929
利用Hypermesh和LS-DYNA有限元软件分别模拟了无防爬吸能装置和安装防爬吸能装置的城轨车辆头车以12.25 km/h和18 km/h的速度正面碰撞固定刚性墙的过程。基于所得数据,对头车车体的耐撞性与吸能装置的性能进行了评价,并采用响应面法研究了防爬器防爬能力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安装防爬吸能装置后,吸能装置先于车体主体结构发生塑性变形吸收碰撞动能,从而可保护车体主体结构,使之在12.25 km/h的碰撞速度下不发生塑性变形,在18 km/h的碰撞速度下塑性变形也很小。此外,当防爬器的总高度及齿厚一定时,防爬器的防爬能力会随着防爬器齿高和倾角的增大而降低,其中齿高对防爬器防爬能力的影响较之其倾角更大。  相似文献   

15.
较系统地介绍了汽车的主被动安全技术主动安全技术包括制动系统、悬挂系统、转向系统和驾驶员视野等新技术;被动安全技术包括车辆完整性装置和能量吸收装置等的设计,现代安全带、安全气囊装置,以及儿童安全装置等。  相似文献   

16.
1.汽车技术发展方向(1)安全安全分为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主动安全包括:ABS、视见性、车距报警、夜间目标检测、轮胎压力温度报警、翻车警告、驾驶员防困、主动悬架等。被动安全包括对车内乘员和车外行人的保护,包括交通事故报告系统。  相似文献   

17.
汽车纵向主动避撞系统应能根据路面状态的突变自动地调整安全距离以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在魔术公式的基础上,给出了基于车轮动力学参数识别路面的方法,建立了车辆动力学模型,分别对汽车行驶在高、低附着系数路面和组合路面上避撞系统的工作进行了模拟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识别的路面状态与实际路面一致性良好,具备路面识别系统的汽车纵向主动避撞系统对路面具有自适应性,其安全性高于没有路面识别系统的避撞系统,从而有效避免了变路面上汽车碰撞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汽车安全技术分为主动安全和被动安全两种。在传统的观念中,汽车内饰件,如汽车仪表板总成、门内饰总成、立柱和侧围等都被认为是装饰件,没有和整车安全真正联系起来。整车安全规范,如整车正面碰撞、侧面碰撞、柱碰、行人保护等取决于车身结构、安全带和安全气囊等约束系统的设计,与汽车内饰的联系很小甚  相似文献   

19.
随着经济的发展,全球汽车保有量在逐年增加,也给全球道路交通安全带来了非常严重的问题。每个国家都在积极研究相关措施,减少交通事故和人员伤亡。提高汽车的主动安全性能,有效地使驾驶车辆提高避免事故能力,防患于未然,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下可有效保证汽车的行驶安全。而汽车防追尾碰撞控制系统,是一种基于提高车辆行驶过程中主动安全性的系统。开发研究契合防追尾碰撞控制系统,必须对汽车追尾碰撞安全距离模型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0.
<正>为最大限度地减少汽车碰撞事故发生、维护驾乘人员生命财产安全、提高中国汽车制动技术核心竞争力、加快汽车高新技术装备市场化合作推广,2015年7月31日,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制动器委员会和上海市汽车工程学会联合组织了"汽车防撞安全系统技术运用研讨会"。来自全国13个汽车与制动器制造厂的80余名专家,共同见证了河南护航实业股份有限公司创造的时速120 km/h汽车主动防撞技术,正式打破国外同类产品时速不能逾越70 km/h的技术障碍,标志着我国汽车主动防撞技术跨入世界先进行列,汽车安全领域也将迎来智能防撞新时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