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重庆大学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依托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的学科基础和研究优势,凝练四个学术研究方向,对山地城镇从整体规划布局到单体设计施工以及使用阶段的灾变监测进行系统和综合的研究,解决城镇化进程加快发展中山地城镇建设所面临的日益突出的新型复杂技术问题,为山地城镇建设的实践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自立项建设以来,实验室认真贯彻"开放、竞争、流动、联合"的运行方针,建立了完善的管理运行及开放机制,取得一系列研究成果,逐步成为我国山地城镇规划建设理论创新和工程实践的重要研究和实验基地。  相似文献   

2.
山地城镇复杂、起伏多变的地形地貌条件,决定了其设计与建设不能照搬平原地区城镇建设的理论及思想,而应探索一种契合地形条件的山地城镇适应性设计方法。概述了国内外现代山地城镇营建理论思想,剖析了现代山地城镇设计与建设现状问题,并提出了契合地形条件的山地城镇设计方法与策略,以为我国山地城镇空间、形态、文脉的持续发展打开新视野。  相似文献   

3.
高密度空间在山地城镇中普遍存在.经对山地城镇高密度空间的基本特征进行了研究,认为其具有建设高密性、要素聚集性、功能混合性和格局生态性等特征,在山地城镇中承担着重要的功能,是山地人居环境的典型空间形态.在分析了山地城镇空间的基本格局及高密度空间的形成过程,得出在受到自然条件约束下,山地城镇空间往往形成了大集中、小分散的空间结构,并逐渐演变成了集核型、线型和面状高密度山地城镇空间格局;在自然、社会、技术、政策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了山地城镇空间的高密度集中与分散的有机统一.探讨了山地城镇高密度空间的成因及其作用机制,并根据山地城镇高密度空间存在的功能布局单一化、过度高密度开发、交通拥堵状况突出,以及山水环境遭到破坏等现状问题,提出了优化功能分区与布局、强化高密度开发的合理性、构建畅通的绿色交通体系、完善一体化的地上地下空间,营造山水化的景观系统等空间优化路径与策略.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山地城镇化的内涵为切入点,基于土地、人口、空间的三维视角系统分析了山地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与支撑路径.结合云南省的地方实践与做法对山地城镇建设进行介绍,借此为进一步积极稳妥、科学有序推进山地城镇建设提供地方实践参考.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新型城镇化的加快推进以及山地城镇交通机动化程度的不断提高,城镇道路交通环境问题日渐突出。中小型山地城镇由于其地质生态复杂、空间功能复合、土地利用高强,交通供需矛盾突出。故在总结城镇交通环境评价方法基础上,探讨地质生态、社会经济、基础设施、交通功能四个因素下山地城镇交通环境影响机制,最终提出中小型山地城镇交通环境改善策略:提升地质生态建设质量、完善山地城镇交通建设布局、协调合理规划用地开发等,在一定程度上对缓解中小型山地城镇交通拥堵,改善基础设施混乱,促进和谐交通环境建设,营造舒适的山地城镇交通环境。  相似文献   

6.
地质灾害作为山地城镇建设中突出的地质现象,对城镇建设发展存在着极大的危险性。在多种内外因素综合作用中,内因是自然地质因素,外因则是不当的人为建设因素,因此,在城镇规划设计中对地质灾害进行有效合理地规避与防治,就显得十分重要。本文以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中心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为例,探讨研究山地城镇规划设计中地质灾害风险的规避策略。  相似文献   

7.
刘春霞  任洁 《云南建筑》2014,(1):136-139
通过在云南省怒江州兰坪县的具体实践工作,对山地城镇规划中的城镇发展和用地条件之间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在山地城镇规划中如何选择用地发展方向和城镇形态的方法,希望在山地城镇建设中将不利条件转化为地方特色与个性因地制宜地选择独具特色的山地城镇形态。  相似文献   

8.
在山地区域城镇化快速发展背景下,山地城镇在地景观的研究逐渐兴起,并愈来愈受到人们的关注。回顾了山地城镇在地景观研究的缘起,强调了“人-地”关系的协调是该领域研究的重要出发点。通过文献计量与传统综述分析,梳理了国内外主要研究进展,归纳该领域研究呈现出从静态向动态、从现象到原理、从单一目标向多目标综合、越来越强调“人-地”互动等趋势;并分析了规划设计领域的历史景观特征图谱及现代转译、生态规划与生态修复和公共空间适应性规划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面对日益复杂的山地城镇景观,风景园林人应积极推进基础理论研究与实践的协同并举,以期为山地城镇建设作出风景园林学科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山地旧城的建设与发展,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受着各种特殊条件的制约,具有一定的个性,反映着各自的特有风貌。现代城市化进程中,为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山地城镇都面临着一系列改造任务。如何使山地城镇既满足现代文化、政治、经济的需求,又要体现其特有的风貌,这是当前山地城镇建设中的重要使命。这一问题倘若不引起各界的正视,建设中势将出现大挖大填,拆了重建,破坏了原有地貌,大量引进统一的建筑模式,使其原有特点丧失殆尽。本文拟就山地城镇建设中有关城镇建设面临的矛盾、山地城镇固有的积淀模式、城镇建设宜重在改造、城镇建设的宏观控制、城镇建设的时代气息等几个问题,谈谈个人的浅见,以祈能对山地旧城建设有所启迪,以加快我国城市化的步伐。  相似文献   

10.
山地城镇为数众多、分布广泛,是我国人口居住的重要载体.作为一种特殊的城市类型,山地城镇具有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和多民族文化等方面的显著优势,同时也存在生态系统脆弱、灾害频繁、建设开发难度较大等突出问题.山地城镇的规划和建设必须因地制宜,要注重保护自身的山城特色,避免简单模仿或者直接套用平原城镇的规划形式和方法;要以山区经济发展作为基础,科学制定山区经济发展战略;要以生态城市作为主要目标,做到“生态化”发展;要重视和发展文化、教育、医疗、公共服务、通讯和科技等社会事业,保证山地城镇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1.
李军  吕庆海 《室内设计》2018,(4):107-114
我国村镇地区灾害频发,防灾减 灾规划不足导致受灾严重,而国内针对村镇 综合防灾减灾规划的理论基础研究相对有 限。本文在借鉴国际经验基础上,从防灾规 划前期村镇灾害分析与评估、村镇综合防灾 规划、村镇综合防灾规划评价三个层面建立 整体的村镇综合防灾减灾规划体系。并以木 鱼镇镇域为例,进行了综合防灾减灾规划尝 试,通过镇域基础条件分析、灾害概括与特 征分析、现状综合防灾能力评估、镇域灾害 风险评估、镇域防灾规划编制和镇域综合防 灾规划评价予以说明佐证。  相似文献   

12.
万艳华  陈涛 《新建筑》2009,(1):124-127
汶川大地震在给我们带来灾难的同时也警醒我们不能忽视小城镇规划中的防灾减灾问题。通过对彭州市通济镇灾后重建规划的探讨,围绕防灾减灾的目标,分别提出通济镇区选址及用地选择、布局结构、用地规划、道路交通、防灾规划等针对性策略。同时,提出了完善小城镇抗震防灾规划的纵向编制层次与横向编制内容,借鉴美国的“微区划技术”,注重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强化小城镇防灾设施的建设与运营管理的构想,供小城镇规划借鉴。  相似文献   

13.
安全性是地下空间开发建设中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若由于初时设计不当,将严重影响地下空间中广大民众的人身安全;科学的规划,将有效提升地下空间的综合防灾能力。本文针对南京地下空间面临的主要灾种类别,系统梳理了其在防灾建设与管理中的突出问题,提出了未来地下空间应满足“内部防灾和外部减灾”两方面的需求,并针对火灾、水灾等主要灾种,布局相关防灾设施,制定实施措施;同时,明确了防洪排涝设施、避难场所与应急物资储备库等不同类型项目结合地下空间建设的策略和选址。最后,提出了平灾结合策略,以及未来城市地下空间综合防灾设施系统发展建设的三大契机。  相似文献   

14.
针对城市防灾工程设施规划中,安全防灾规划仍以各部门制定的防灾专业规划和根据灾害事故种类制定的应急处置预案为主导,对城市防灾工程的综合规划、设施布局等缺乏有效的系统资源整合这一问题,以AHP方法为基础建立一种新的评估方法,对城市防灾工程设施的布局进行综合评价,以为解决防灾设施规划问题找到崭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笔者对我国东北地区小城镇及其古建筑现状及特点做出总体概括,并对我国东北地区易发生灾害进行分析。通过总结得出针对我国东北地区小城镇及其古建筑的防灾减灾工程具体实施措施,对小城镇及其古建筑防灾减灾工程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城市综合防灾示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要介绍了城市综合防灾示范研究课题的主要成果。通过对试点城市--唐山市综合防迷示范研究,探讨了地震触发水患,岩溶塌陷和采空区塌陷等有关问题,提出了城市地质灾害的综合评价方法;在对房屋和生命线系统的抗灾能力和薄弱环节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抗御连发灾害的次生灾害的能力;并对单级,多级和多目标决策分析在防灾减灾工程中的应用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城市不同灾害作用设防标准的协调,研制了城市综合防灾计算机信息系  相似文献   

17.
在近年来我国各类重大自然灾害频发的背景下,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编制显得尤为紧迫。但是,由于综合防灾法规和统一的灾害管理机构的缺失,给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实施带来很大的困扰。本文从面向实施的视角,系统分析了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在编制过程中应重点处理的三大关键问题,即灾害风险与防灾能力的匹配度、相关规划的协调性以及规划对策的可操作性;进而针对城市综合防灾能力建设的六大板块提出了对策框架,并提出基于"三结合"的实施策略,即与法定规划相结合、平灾结合、部门分工合作。  相似文献   

18.
山地城市受地形高差限制,步行交通连通性较差,往往导致开敞空间支离破碎。由于地形地质原因,次生灾害发生频率较高。针对山地城市的空间布局特点,分析防灾开敞空间的构成要素,对各构成要素进行初步分类。综合探析影响山地城市防灾空间布局的因素,提出山地城市防灾开敞空间构成及评价标准的差异性,以重庆市长寿区为例,提出山地城市防灾开敞空间的优化策略及适合山地城市自身特征的评价标准,为山地城市防灾开敞空间规划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9.
城市住区规划建设偏重于空间区位 优劣、环境舒适、户型合理和公共服务设施 配套齐全等因素,而对于作为隐性公众利益 的防灾系统效能问题,通常情况下除了满足 最基本规范要求外,鲜少受到足够重视。对 此,本文从系统角度出发,在梳理城市住区 安全空间模式的基础上提出基于综合防灾的 城市住区安全空间因子层级:首先将防灾阶 段划分为预防和应急两个阶段,然后分别对 两个阶段中需要应对的不同灾害种类所涉及 的空间要素进行分类梳理,接着将各相关要 素依次落实到城市住区的宏观、中观和微观 空间层次中,最后通过对各因子进行分类与 整合形成系统因子层级,以此指导安全住区 的规划建设。  相似文献   

20.
山地小城镇的地形地貌复杂多变,雨洪灾害特征呈现出特有属性,其发生机理涉及多尺度、多地域的要素影响.基于城市韧性与海绵城市等理论研究,构建山地小城镇雨洪管理模式,采用定量化、可视化的模拟分析方法,从宏观(市域)、中观(镇域)、微观(场地)3个空间尺度,层层递进地探究科学有效的雨洪调控方法.依次选取四川省彭州市、彭州市湔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